花生油和豆油哪種用于炒菜更有營養(yǎng)?
一、花生油和豆油哪種用于炒菜更有營養(yǎng)?
當然是豆油了,花生油有一股味道不好。參考文獻:一本書
二、我家有高血脂的老人,平時做飯醫(yī)生叮囑不能油膩,可是老人就愛吃花生油,各位,誰有什么好辦法嗎?
高血脂講究低鹽低油,但是你家老人偏愛花生油,明顯是喜歡香哇,要是用橄欖油,估計老人家不會開心,我建議你用省油一半的龍大新一代花生油,我們山東這邊現(xiàn)在基本都用這種油,少油也不耽誤好吃。
三、美食家是怎樣練成的?
要成為一個美食家,鄙人認為其第一要點是――“知味”! 要達到知味這種境界,是需要先天感官感知和后天培養(yǎng)學習的。先天感官感知主要分為兩方面: 1、香味 食品的香味主要靠鼻腔的嗅膜感知。嗅膜位于鼻粘膜深處的最上部,當有氣味的分子接觸到嗅膜后會被溶解在嗅腺分泌液中,刺激嗅細胞產(chǎn)生神經(jīng)興奮傳輸?shù)酱竽X中樞,從而產(chǎn)生嗅覺。有些人的嗅覺天生就非常靈敏,能同時辨別大量不同的復合味道。如香水大師Jacque polges,8歲時就能分辨出鄰家花店里7種不同種類的玫瑰花香味。成年后他能用鼻子分辨出三千五百多種香味,并能準確識別出混合了八十三種香料的溶液中的其中七十七種香料。(我的天哪?。? 當然,我不是說美食家們都會擁有像獵犬一樣擁有靈敏的嗅覺,但擁有良好嗅覺的同志對食品的感受無疑要比鼻子不靈光的朋友來得更深刻――――傍晚,長街,菜香撲鼻!這是炒菜心的味道,嗯….菜中有淡淡花生味,用的是新榨花生油,還下了幾片蒜頭;哦!還有臘肉的味道!有酒香的臘肉,是典型的廣式臘肉的香味!這是一道廣式臘肉炒菜心!咦,香味突然變淡了,難道這么快就起鍋了?等等,嗯,香味又再次飄出來了,剛才廚房里該是蓋鍋“走青”了吧!還要翻炒?看來應該是爐子火不夠猛或菜比較多,還炒?這菜一定炒過火了,哎。。。。。。如果你經(jīng)常會對身邊的廚房有上述文字的感覺,能聞到香味就知道廚師們做什么菜、用了什么配料、手藝如何,用鼻子就能識別香味所透露出的奧妙,那你就能基本過了這香味的關了! 2、滋味 食品的滋味主要靠口腔的味蕾感受。味蕾的外形就像一顆顆小蘑菇,大多都由味覺細胞和支持細胞組成,主要存在于舌的輪廓乳頭、葉狀乳頭和菌狀乳頭、舌下的面粘膜,唇、頰粘膜及喉部、軟腭等處。味蕾只能接受甜、苦、酸、咸四種刺激,人類能感受到的其余味覺都是復合味覺。舌頭對味覺感應的分工非常明確,舌尖是甜味,舌根是苦味,舌頭中央和邊緣是咸味和酸味。其余沒有味覺細胞的味蕾就承擔起對冷熱、壓力、澀、辣、光滑、粗糙等刺激的感受。在醫(yī)學上來說人類口腔內(nèi)味蕾的數(shù)量因人而異,成年人的味蕾比兒童的味蕾更多,正常的約有一萬個左右,部分人能達到一萬三千個,而老年人味蕾的數(shù)量也會隨著年紀衰老而逐漸減少至嬰兒的水平。 為何許多二十多歲的年輕人仍然說許多食物吃起來沒有小時候香呢?根據(jù)天平架老紅軍黃綠醫(yī)生的介紹,由于許多年輕人有很多不良的飲食習慣,如長期過量地食用冰凍、過熱、味型單一極端、添加化學物質(zhì)的食品,會使味蕾持續(xù)受到過度的刺激而反應遲鈍,甚至萎縮死亡,從而產(chǎn)生味覺疲勞的現(xiàn)象。 昔日易牙對“淄”、“澠”之合,嘗而知之;師曠食飯,能品為車軸所薪;東晉符朗,可辨鵝肉之鬃。這些都是傳說中神話般的故事。但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習慣,盡量少吃刺激性的食品,經(jīng)常注意口腔的清潔,是保護味蕾的重要步驟。只要味蕾能對食物保持敏感,相信各位定能對身邊的各種食物有更深的了解。對滋味二字也會有更深的體會。 再說回后天培養(yǎng)吧,后天培養(yǎng)是指食者要從小開始逐漸積累大量的飲食經(jīng)驗,所謂富三代方知飲食。如果沒有親戚好友,給予良好的飲食氛圍熏陶,如果沒有踏遍五洲,嘗盡天下美食的經(jīng)歷;如果沒有旺盛的求知欲,不斷汲取書本上的知識;如果沒有名師指點,缺乏突破廚藝的追求;除非工作環(huán)境對自身的美食“修行”能有莫大幫助,否則就算成長后如何惡補,絕大部分食者也只能是略懂皮毛的饞人而已。
四、平常給寶寶做飯用什么油比較好?
都說橄欖油是最健康的,我自己用橄欖油炒過幾次菜,味道和用花生還有大豆油炒的很不一樣,我覺得如果用橄欖油炒菜給寶寶吃,他不一定將來會習慣我們常吃的花生油
五、花生油炒菜時需要熱到什么程度
我每次都是七.八成的時候下過,千萬不要冒出太大的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