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井茶葉公(龍井茶茶園)
龍井茶茶園
西湖龍井有十八顆御賜茶樹,源于乾隆皇帝游江南,為西湖龍井題詞,龍井新芽龍井泉,一家風味稱烹煎,同時賜為十八顆御茶,成為皇室貢品?,F如今西湖龍井茶樹大量種植,并分布在獅峰山、翁家山、虎跑、梅家塢、云棲、靈隱一代的群山之中。
西湖龍井的歷史以及由來:
西湖龍井的歷史以及由來,要從很早很早的一個故事說起。
首先必須要肯定的是,乾隆帝即位后,對他的母親是非常孝順的,給太后的物質條件好得沒話說。而康熙是乾隆的爺爺,可能是因為DNA的關系,有了康熙微服私訪記,乾隆也繼承了這愛好。
時不時的出去轉轉,美好的一天,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一場美麗的邂逅正在醞釀。正是遇見了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并一起墜入愛河。
這一次,乾隆正在杭州微服私訪,興致勃勃的看著采茶女。心中一樂,感覺很有意思,畢竟城里人是體會不到鄉(xiāng)村生活的美妙之處。
于是乾隆也開始學著采茶,這也是乾隆爺第一次靠自己的雙手干農活,心中還在幻想以后可以經常出來,像爺爺康熙一樣做名垂清史的人,這既開拓眼界、又能體恤民情,真好。
甚是湊巧,身邊的公公來報:應該是吳書來、陳進忠、王進保 三人其中的一個人。
“太后有大恙,請皇上速速回京?!?/p>
于是,乾隆聽說母親生病了,很是不高興。這就準備起身回京。
但是一想采茶工作才做了一半,以及采茶女,略感遺憾,最后采茶女送給乾隆了一包前些日子剛做好的茶葉。
道完別,乾隆就日夜兼程趕回皇城北京。
到了北京,見了太醫(yī)才發(fā)現母親貪吃了太多海鮮,一時肝火旺盛,偶感不適,并無大礙。
這就是一傳十,十傳百,最后就變味。于是,立馬拜見了太后,但是由于夏天太熱,母親便聞見一股清香徐來,這就是包里的茶葉。
索性就給母親分了一半,母親飲用后腸胃舒暢了些許,肝火清退,還有一種涼涼清風拂面,重點是還能去口臭。于是太后母親便也喜歡上了西湖龍井,因為沒見過,飲用了之后那種香、綠、甘、美,萬分驚艷。
就這樣,太后與乾隆帝的偏愛,讓杭州西湖龍井茶從此一舉成名。
據《承德府志》《清實錄》等文獻記載,從乾隆六年(1741)開始,太后便堅持陪同乾隆皇帝一道巡幸塞外,到避暑山莊、木蘭圍場等地視察。
起初是兩年一次,后來改為一年一次。直到乾隆四十二年太后去世,她與乾隆皇帝共同北巡的次數達31次。
龍井茶基地
龍井市是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所轄的一個下級市 沒有劃撥出去 龍井市是一個革命老區(qū) 是延邊抗戰(zhàn)時期的抗日發(fā)源地 也曾經是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最早的州府 龍井市盛產的蘋果梨是延邊的特色產品 遠銷國內個大省市 龍井東盛大米亦聞名遐邇
龍井茶最美茶園
3-4月份最漂亮
景色最好的時候是三四月份哦~那時候龍井茶葉剛剛長出新芽,漫山遍野的嫩綠色,還可以觀看茶農炒茶,喝一壺翠綠的芽尖龍井。我們的旺季從過年開始到10月份,
春色滿園,翠芽飄香。三月的春天,茶城湄潭春色滿園,繞湄江河而行,一路皆是春意盎然。
龍井茶生產基地
俗語說“明前茶,貴如金”,清明前后,龍井茶的價格相差巨大。而不同產地的龍井,有的幾百一斤,有的幾千一斤,如果不懂這里面的玄機,買茶的時候就很有可能以高價買到了普通的龍井茶。
1,產區(qū)不同,價格千里
從西湖產區(qū)到越州產區(qū)再到錢塘產區(qū),不僅香氣組成有差異,而且主要組分含量呈下降趨勢,這說明西湖產區(qū)的香氣含量更為豐富。
即便在西湖產區(qū),也分為一級產區(qū)和二級產區(qū)。
其中,一級產區(qū)有獅峰山、云棲、龍井村、虎跑、梅家塢五個核心產區(qū),歷史上叫做“獅龍云虎梅”。其余的西湖龍井茶基地皆為二級產區(qū)。
2,采摘時間
前面我們說過“明前茶,貴如金”,茶樹經過冬天的休養(yǎng)生息,汲取營養(yǎng),在春天開始萌芽,此時芽頭中的內含物質豐富,氨基酸含量高,茶多酚含量低,因此,茶葉滋味更為鮮爽。
時節(jié)的不同:最貴,品質最好的當數明前茶,也就是清明前采制的茶葉,明前茶葉片細嫩厚實、肥壯飽滿、香氣高揚、滋味鮮淳。次之的是雨前茶,也就是谷雨前采制的茶葉,內含物還相對豐富,所以滋味鮮濃耐泡,雨前茶要比明前茶便宜一半。更次的就是雨后茶,谷雨之后采制的茶葉,無論哪方面品質都比較差,苦澀味重。
3,制作工藝
西湖龍井傳統(tǒng)的制作工藝是手工炒制,不過現在為了追求效率,也有半手工以及機器加工的工藝。機器制茶效率高,出產快,品相好,能滿足大批量的需求。
手工制茶,需要高水平的炒茶師父手工制作,茶葉品相不如機器制茶,但是滋味、香氣比機器制茶要好處不少。
手工制茶由于炒制慢,產量低,技術要求高,時間投入多,滋味更飽滿,因此,往往比機器制茶的價格要高上幾倍。
4,茶樹品種不同
群體種是老樹種,擁有很長久的歷史,價格最高。而龍井43號是新樹種,因為是早熟品質,所以比群體種早。
龍井茶茶園圖片
茅家埠:共230畝,老茶棚100多畝,占43%
雙峰村:共近700畝,老茶棚490畝,占70%
梅家塢村:共1300畝,老茶棚600畝,占46%
楊梅嶺村:共329畝,老茶棚150畝,占45%
翁家山:共650畝,老茶棚260畝,占40%
滿覺隴村白鶴峰山:共800畝,老茶棚700畝,占87.5%
龍井村:共800畝,老茶棚760畝,占95%
以上幾個地區(qū)的茶園加起來約4800畝,然后再有周邊地區(qū)如龍塢、轉塘等地的13000多畝,杭州正宗的西湖龍井茶園面積約18000畝
龍井茶茶園圖片真實照片
西湖龍井的產地有五個:
1.獅峰山,獅峰山的龍井茶最好,獅峰龍井被譽為“龍井之巔”。
2.龍井村,因為盛產西湖龍井茶而聞名于世。
3.云棲村,是杭州市西郊閑林鎮(zhèn)最邊遠山村,有500多畝茶園。
4.梅家塢茶文化村,在杭州西湖景區(qū)西部腹地,梅靈隧道南,沿梅靈路兩邊深十余里,有“十里梅塢”之稱
龍井茶茶園精細化管理方法
龍井茶采摘精細,級別不同,采摘標準也不同。
一芽兩葉叫雀舌。
龍井山茶園
北宋高僧辯才法師。
龍井是井名、寺名,也是村名、茶名,杭州西湖龍井村是龍井茶的發(fā)源地,龍井貢茶在古代文獻中最早是以地方命名的,而龍井村最早種茶是從高僧辯才開始的。
因為欽慕辨才的德行,前來探訪問道的人絡繹不絕。辯才為方便客來客往,開辟出一條通道,即現在的“風篁嶺”。
山道開通后,龍井寺的香火漸盛,來訪者也越來越多。辯才好客,每有訪客者,都會奉上山中自植自焙香茗一杯為禮??投?,茶的需求量大,龍井寺周圍山林遍布茶園。辯才居龍井植茶待客,大概是龍井以茶出名的開始。
龍井茶茶園的描述
清代文人陸次云在《湖壖雜記》中對龍井茶有一番描述,講龍井的味道是一種太和之氣:“其地產茶,作豆花香,與香林、寶云、石人塢、乘云亭者絕異。采于谷雨前者尤佳。甘香如蘭,幽而不冽,啜之淡然,似乎無味,飲過后,覺有一種太和之氣,彌淪乎齒頰之間。此無味之味,乃至味也?!标懘卧圃u價龍井的味道,直言其“啜之淡然,似乎無味”,飲罷則感其茶氣清遠,韻致悠長。這一無味之味,才是至味。
從此,龍井茶之味便有了“無味之味乃至味也”的形容,且一直沿用到現在。而這里所說的“無味”并非寡淡無味,而是茶葉品質滋味臻于化境的一種表現,是一種不直接刺激口腔卻帶豐富內涵的柔和滋味,對人的味覺沒有強烈的沖擊,但韻致回味卻在唇齒之間經久不散。垍頭條萊
若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杭州西湖,這個只聽名字就能嗅到綠意的地方,養(yǎng)出來的茶想必也是清清秀秀、色翠名雅。頭條萊垍
龍井茶茶園所屬茶區(qū)
四大茶區(qū)
我國茶區(qū)遼闊,
茶區(qū)劃分采取
3
個級別,
即:
一級茶區(qū),
系全國性劃分,
用以宏觀指導;
二級茶區(qū),系由各產茶?。▍^(qū))劃分,進行省區(qū)內生產指導;三級茶區(qū),系由各地縣劃分,
具體指揮茶葉生產。
國家一級茶區(qū)分為
4
個,即:
華南茶區(qū)、西南茶區(qū)、江南茶區(qū)、江北茶區(qū)。
【江北茶區(qū)】
南起長江,北至秦嶺、淮河,西起大巴山,東至山東半島,包擴甘南、陜西、鄂北、豫
南、
皖北、
蘇北、
魯東南等地,
是我國最北的茶區(qū)。
江北茶區(qū)地形較復雜,
茶區(qū)多為黃棕土,
這類土壤常出現粘盤層;
部分茶區(qū)為棕壤;
不少茶區(qū)酸堿度略偏高。
茶樹大多為灌木型中葉
種和小葉種。
【江南茶區(qū)】
在長江以南,大樟溪、雁石溪、梅江、連江以北,包括粵北、桂北、閩中北、湘、浙、
贛、鄂南、皖南、蘇南等地。江南茶區(qū)大多處于低丘低山地區(qū),也有海拔在
1000
米的高山,
如浙江的天目山、福建的武夷山、江西的廬山、安徽的黃山等。江南茶區(qū)基本上為紅壤,部
分為黃穰。
該茶區(qū)種植的茶樹大多為灌木型中葉種和小葉種,
以及少部分小喬木型中葉種和
大葉種。該茶區(qū)是發(fā)展綠茶、烏龍茶、花茶、名特茶的適宜區(qū)域。
【西南茶區(qū)】
在米侖山、大巴山以南,紅水河、南盤江、盈江以北神農架、巫山、方斗山、武陵山以
西,大渡河以東的地區(qū),包括黔、渝、川、滇中北和藏東南。西南茶區(qū)地形復雜,大部分地
區(qū)為盆地、高原,土壤類型亦多。在滇中北多為赤紅壤、山地紅壤和棕壤;在川、黔及藏東
南則以黃為主。
西南茶區(qū)載培茶樹的種類也多,
有灌木型和小喬木型茶樹,
部分地區(qū)還有喬
木型茶樹。該區(qū)適制紅翠茶、綠茶、普洱茶、邊銷茶和名茶、花茶等。
【華南茶區(qū)】
位于大樟溪、雁石溪、梅江、連江、潯江、紅水河、南盤江、無量山、保山、盈江以南,
包括閩中南、臺、粵中南、海南、桂南、滇南。華南茶區(qū)水熱資源豐富,在有森林覆蓋下的
茶園,土壤肥沃,有機物質含量高。全區(qū)大多為赤紅壤,部分為黃壤。茶區(qū)薈集了中國的許
多大葉種(喬木型和小喬木型)茶樹,適宜制紅茶、普洱茶、六堡茶、大葉青、烏龍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