翊是什么意思(馮馮翊翊是什么意思)
馮馮翊翊是什么意思
子夏問曰:“關睢何以為國風始也?”孔子曰:“關睢至矣乎!夫關睢之人,仰則天,俯則地,幽幽冥冥,德之所藏,紛紛沸沸,道之所行,如神龍變化,斐斐文章。
大哉!關睢之道也,萬物之所系,群生之所懸命也,河洛出圖書,麟鳳翔乎郊,不由關睢之道,則關睢之事將奚由至矣哉!夫六經(jīng)之策,皆歸論汲汲,蓋取之乎關睢,關睢之事大矣哉!馮馮翊翊,自東自西,自南自北,無思不服。子其勉強之,思服之,天地之間,生民之屬,王道之原,不外此矣?!弊酉泥叭粐@曰:“大哉!關睢乃天地之基也?!痹娫唬骸扮姽臉分!?《韓詩外傳》馮翊讀音是什么
嚴作為姓氏有兩個音,一是yán,二是ān
一、嚴(嚴)yán
現(xiàn)行較常見姓氏。今山東之平邑、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監(jiān)利、湖南之芷江、廣東之新會、廣西之田林、貴州之從江、四川之合江、云南之河口及隴川等地有分布。漢、蒙、鮮、壯、土家、布依等多個民族有此姓?!多嵧ㄖ尽な献迓浴肥蛰d,其注云:“羋姓。即楚莊王之后,以謚為氏。因避后漢明帝諱,遂改為嚴氏。魏晉之際有復本姓者,故有莊、嚴之氏行于世。”望出天水、馮翊、華陰。東漢有嚴光;唐代有嚴代;清代有嚴可均。
二、嚴(嚴)ān
現(xiàn)行傣族姓氏。今云南之孟連有分布?;?qū)懽鳌皫r”,本非姓氏。乃兄弟排行長子之意。傣族男子在其未有子女之前,其名字構成為“排行+名”,故長子名稱“嚴(巖)×”,遂有人依漢族姓名構成習俗稱“姓”嚴。
2021年嚴〔 嚴 〕姓全國總?cè)丝?230 多萬人〔 最常見姓氏 〕,在當今中華百家姓排名中最新名列第 95 位。
馮馮翊翊出自哪里
翊翊yì yì(1).飛貌。
《漢書·禮樂志》:“神之徠,泛翊翊,甘露降,慶云集?!?/p>
(2).蠕行貌。
《文選·王褒<洞簫賦>》:“螻蟻蝘蜒,蠅蠅翊翊。”
李善 注:“蠅蠅翊翊,游行貌?!?/p>
(3).恭敬貌。
《韓詩外傳》卷五:“《關雎》之事大矣哉,馮馮翊翊?!?/p>
《漢書·禮樂志》:“既畏茲威,惟慕純德,附而不驕,正心翊翊?!?/p>
顏師古 注:“言畏威懷德,皆來賓附,無敢驕怠,盡虔敬?!?/p>
《宋史·樂志十二》:“奉祀之臣,洗心翊翊?!?/p>
左馮翊是什么意思
位加羽不能組成漢字,可以組一個相似的字,如立加羽念翊字。
翊 yì
“翊”的基本含義為輔佐,幫助,如翊戴、翊贊;引申含義為古同“翌”,明日。
在日常使用中,“翊”也常做動詞,表示恭敬,如翊翊。
康熙字典
【廣韻】與職切【集韻】【韻會】逸職切,音弋。【說文】飛貌。又【前漢·禮樂志】共翊翊合所思?!咀ⅰ繋煿旁唬厚瘩?,敬也。又【類篇】馮翊,郡名。【前漢·地理志】左馮翊。又【類篇】輔也。又【韻會】弋入切,音熠。義同。
左馮翊怎么讀
落的形近字同音字洛
洛
釋義
〈名〉
(形聲。從水,各聲。本義:水名。指洛水)
同本義
洛,洛水,出左馮翊歸德北夷界中,東南入渭?!墩f文》
北洛河。發(fā)源于陜西省定邊縣,東南流經(jīng)志丹、洛川、蒲城等縣
洛河發(fā)源于陜西省雒南縣華山東麓。本作“雒”。如:洛神(洛水女神洛嬪);洛浦(洛水之濱。傳說這里是洛神出沒處)
洛陽的簡稱
馮馮翊翊是成語嗎
出自《史記·孔子世家》。
《史記.孔子世家》說:“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和韶武雅頌之音”??鬃优c詩經(jīng)關系至為密切。是他在三千余篇古詩中選定三百余篇。選詩的標準,他自己說:“詩三百一言以畢之。曰思無邪”。即以中正平和為標準。對四始之一的《關雎》更是捧頌有加?!白釉?,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鄭樵認為,“此言其聲之和也”?!蛾P雎》的樂曲一定很盛美,震撼力很強?!墩撜Z.泰伯》謂:“關雎之亂(卒章)洋洋乎盈耳哉!”《韓詩外傳》更能忽悠:“孔子曰:關雎至矣乎!夫關雎之人,仰則天,俯則地,幽幽冥冥,德之所藏。紛紛沸沸,道之所行。如神龍變化,斐斐文章,大哉關雎之道也。萬物之所系,群生之所懸命也。…關雎之事大矣哉!馮馮翊翊,自東自西自南自北,無思不服…天地之間,生民之屬,王道之原,不外此矣”。
馮翊的讀音是什么
全國頡姓總?cè)丝诩s 1 萬人,在當今中華百家姓最新排名第 738 位,位于日姓之后,瓊姓之前。
頡(xié)姓是我國稀有姓氏,來源主要有兩支:其中較早的一支與黃帝時的史官倉頡有關,是由本身的名字而來的。另外,春秋時鄭國有位名叫羽頡的人,后代也以頡為姓。歷史上形成了馮翊等郡望。
歷史名人有:上古賢人頡衛(wèi),明代舉人頡文林、知縣頡質(zhì)等。當代河北、山西、甘肅甘谷、新疆、內(nèi)蒙、臺灣等均有此姓。
馮翊世家什么意思
一、先秦時期(前2700—前206)1、黃帝的姞姓兒子:傳說為黃帝之子二十五宗中的一個。今人考證后認為,黃帝的姞姓兒子當系古代“五帝”之初“黃帝部族聯(lián)盟”中“姞姓部族”的首領,黃帝賜其“姞姓”,他得姓后建立起古老的“姞姓氏族”。隨著“姞姓氏族”的發(fā)展壯大與子孫蕃衍,其后裔又建立了“姞姓”的“雍、燕、鄂、密須(密、須)、闞、光、楊、孔、尹、蔡、魯、允、斷、敦、逼、郅、雖”等氏族。(據(jù)《國語》、《詩經(jīng)》、《左傳》、《史記》、《漢書》、《潛夫論》、《風俗通》、《玉篇》、《廣韻》、《青山彭氏敦睦譜》等)2、雍父:姞姓雍氏,古雍國(今陜西鳳翔——扶風雍水邊)人。傳說為黃帝之臣,是他最早發(fā)明了臼或舂,增進了五谷的食用價值。今人認為,“姞姓雍氏族”是中國古代陜西雍水流域的一個農(nóng)耕部族。(據(jù)《世本》、《玉篇》)3、吉光:傳說為黃帝的第八代孫、帝嚳(帝?。┑牡谖宕鷮O。今人考證后認為,吉光當系古代“五帝”帝嚳(帝?。r“黃帝部族聯(lián)盟”中“吉光部族”的首領。該部族是中國古代陜晉黃河沿岸的一個游牧部族,以“神馬”為圖騰,其族人善于捕捉野馬、馴養(yǎng)駿馬,還發(fā)明了水陸交通工具——船和車。(據(jù)《山海經(jīng)》、《史記》、《潛夫論》、《抱樸子》)4、吉夷氏:傳說為古帝。今人認為,吉夷氏當系古代“東夷部族集團”中“吉姓部族”的首領。(據(jù)《姓譜》、《路史》)5、伯倏:姞姓燕氏。傳說為黃帝裔孫,封于南燕,賜姓曰“姞”。今人認為,伯倏是古南燕國(今河南延津東北——汲縣西)的開國君主,他得姓后建立了“姞姓燕氏族”。(據(jù)《左傳》、《說文》、《新唐書》、《辭?!罚?、后稷元妃(女):姞姓,古南燕國人。傳說在“五帝”堯舜時她嫁給了周族的始祖后稷(即“姬棄”),成為后稷的長妃;她養(yǎng)育了周族的先人,從而使周族興旺起來。(據(jù)《左傳》、《說文》、《潛夫論》、《通志》、《辭?!罚?、吉甫:傳說在夏代之初曾教“東夷部族集團”首領羿(即“后羿”)學射,系古代“東夷部族集團”中“吉姓部族”人。(據(jù)《帝王世紀》)8、鄂崇禹:姞姓鄂氏。商代末年時鄂國(今河南沁陽,周初遷徙湖北鄂城)國君。時稱“南伯侯”,商紂王時位列商王朝的“三公”,因反對商紂王的暴虐而被殺害。(據(jù)《左傳》、《史記》)9、吉立:傳說為商紂王時太師聞仲的門將,當系商代“吉姓”方國人。這個“吉姓”方國是商代的一個侯爵國,該方國可能是古代“吉光部族”后裔所建。(據(jù)《姓源》、《封神演義》)10、伯吉父:姞姓雍氏,西周時雍國的國君。(據(jù)1974年12月陜西扶風縣北橋村出土“伯吉父鼎”銘文)11、善夫吉父:姞姓雍氏,西周雍國人,伯吉父的親屬。曾為周王掌管御廚。(據(jù)1974年12月陜西扶風縣北橋村出土“善夫吉父鬲”銘文)12、密須康公:姞姓密須氏,西周時密須國(今甘肅靈臺以西一帶涇水上游)的國君。周恭王(共王)四年攻密時被殺,密須國人葬其尸于洞山之陽半山腰。現(xiàn)康公的古冢還在,冢高10米,系“姞姓”族人留在神州大地上最古老的祖先墓葬。(據(jù)《世本》、《史記》、《通志》、《靈臺縣志》)13、楊姞(女):姞姓,西周楊國(今山西洪洞坊堆—永凝堡一帶)人,晉侯夫人。公元前800年左右嫁給晉穆侯為妻。(據(jù)1993年山西曲沃—翼城交界處天馬—曲村出土“楊姞壺”銘文、李學勤《中華姓氏譜》、王光堯《從新出土之楊姞壺看楊國》)14、蹶父:姞姓燕氏,南燕國人。西周宣王時(前827—前782)任周王朝卿士,他身材高大,十分勇武,曾為周宣王出使各國,向各諸侯傳達周王朝的政令。(據(jù)《詩經(jīng)》)15、韓姞(女):姞姓,南燕國人,蹶父的女兒。西周宣王四年(前824)時嫁給韓侯為妻。(據(jù)《詩經(jīng)》)16、尹吉甫(約前853—前775):兮氏,名甲(一作伯),字吉甫(一作父),尹是官名。西周中葉,“姞姓鄂國”(今湖北鄂城)被楚國熊渠所滅,“姞姓鄂氏”中的一支(其中就有尹吉甫的先祖)遷徙至楚西北的房陵(今湖北房縣),改其姓氏為“兮”,故尹吉甫原本是“姞姓鄂氏”的后裔。尹吉甫在西周宣王時(前827—前782)任周王朝的尹官,他既是驅(qū)逐玁狁(嚴允)、安定成周(洛陽)、中興周室的名臣,還是“兮甲盤”的制作者和《詩經(jīng)》的創(chuàng)作者。據(jù)臺灣學者李辰冬考證,整個《詩經(jīng)》三百首均系尹吉甫一人在周宣王三年到周幽王七年期間(前825—前775)所作。尹吉甫享年七十八歲,其后裔中的一支以“吉”為姓氏,而另一支則以“尹”為姓氏。(據(jù)《詩經(jīng)》、《元和姓纂》、《風俗通》、《廣韻》、《玉?!贰ⅰ度f姓統(tǒng)譜》、《辭海》、李辰冬《談詩經(jīng)的作者問題》、楊書案《佚名的絕唱》等)17、宋雍氏:姞姓雍氏,春秋時宋國的大夫。(據(jù)《左傳·桓公十一年》、《史記·鄭世家集解》)18、雍姞(女):姞姓,宋雍氏之女。春秋時嫁給鄭莊公,生子為“鄭厲公”。鄭厲公于“前700—前697年”和“前679—前673年”先后兩次登基執(zhí)政。(據(jù)《左傳·桓公十一年》、《史記·鄭世家集解》)19、燕仲父:姞姓燕氏,春秋時南燕國的大臣。鄭莊公二十年(前724)見傳。(據(jù)《漢書》)20、燕姞(女):姞姓,南燕國人,春秋時嫁給鄭文公。傳說燕姞因“夢蘭之喜”而生子,故給其子取名曰“蘭”。鄭伯蘭(即鄭穆公)于“前627—前606年”登基執(zhí)政。(據(jù)《左傳·宣公三年》、《潛夫論》、《辭?!罚┒h代(前206—220)1、吉?。簼h代時為漢中太守。(據(jù)《廣韻》、《通志》、《玉?!贰ⅰ度f姓統(tǒng)譜》)2、吉華:字伯房,漢代馮翊池陽(今陜西涇陽西北)人,為功曹司空掾。(據(jù)《太平御覽》、《金石萃編》)3、吉充:字叔才,漢代馮翊池陽(今陜西涇陽西北)人,為功曹司空掾。(據(jù)《太平御覽》、《金石萃編》)4、吉苗:字元裔,漢代馮翊池陽(今陜西涇陽西北)人,為功曹太尉掾。(據(jù)《太平御覽》、《金石萃編》)5、吉閎:漢代人,幼有美名,九歲時就能通曉《尚書》。(據(jù)《太平御覽》)6、吉仲考:漢代人,與長史威都為友。(據(jù)《風俗通》)7、吉瞻:漢代馮翊同州(今陜西大荔)刺史。(據(jù)《金石續(xù)編》)8、吉漢:漢代記史,馮翊池陽(今陜西涇陽西北)人。(據(jù)吉城考“倉頡廟碑碑陰”)9、吉濟:漢代奏曹掾,馮翊池陽(今陜西涇陽西北)人。(據(jù)吉城考“倉頡廟碑碑陰”)10、吉鳳:漢代馮翊池陽(今陜西涇陽西北)人。(據(jù)吉城考“倉頡廟碑碑陰”)11、吉本(《三國演義》中作吉平):后漢獻帝時太醫(yī)令,建安廿三年(218)與耿紀、韋晃等謀攻許昌,燒丞相曹操的長史王必之營,欲挾天子以攻魏,南援劉備,未成功而被殺。(據(jù)《三國志》、《玉?!?、《中國人名大辭典》、《辭海》)12、吉邈:字文然,吉本之子,參與吉本衛(wèi)漢反曹。(據(jù)《三國志》)13、吉穆:字思然,吉本之子、吉邈之弟,參與吉本衛(wèi)漢反曹。(據(jù)《三國志》)三、魏晉南北朝時期(220—589)1、吉茂:字叔暢,東漢、三國魏時馮翊池陽(今陜西涇陽)人,好書不恥,建安初年(196)隱處武功南山,被州里舉為茂才,后任臨汾令,拜議郎,為官清靜,不欺吏民,景初中(238)卒。(據(jù)《三國志》、《太平御覽》、《通志》、《玉海》、《中國人名大辭典》)2、吉干:三國魏黃初元年(220)時鑄鼎之工匠。(據(jù)《新五代史》)3、吉朗:西晉馮翊蓮勺(今陜西)人,晉愍帝時任御史中丞。建興四年(316)西晉王朝滅亡時,朗嘆曰:“吾智不能謀,勇不能敵,何忍君臣相隨,北面事賊虜乎?吾對君不忠,為民不德?!彼炫e刀自殺殉國。后代吉氏家人為紀念這位“為國盡忠、為民盡德”的先人,就以“忠德堂”作為馮翊吉氏家族的宗祠堂號。(據(jù)《通鑒》、《晉書》、《玉?!?、《中國人名大辭典》、張學銜《華夏百家姓探源》)4、吉挹:字祖沖,吉朗之孫。東晉孝武帝初(373),前秦苻堅攻陷東晉梁益,經(jīng)桓豁舉薦,率兵抵抗苻堅,屢挫其銳;任魏興太守,尋加輕車將軍、領晉昌(今山西定襄)太守,功拜員外散騎侍郎;后來苻堅部下韋鍾圍攻魏興,城陷后不言不食而死。(據(jù)《晉書》、《通志》、《玉?!?、《中國人名大辭典》)5、吉翰:字休文,馮翊池陽(今陜西涇陽西北)人,南朝劉宋武帝初,為龍驤將軍道憐的參軍,清謹勤正;文帝元嘉四年(427)任梁、南秦二州(今陜西漢中、甘肅成興)刺史、將軍等職,在任時業(yè)績顯著,后遷徐州刺史,監(jiān)豫州、梁郡諸軍事;元嘉九年至廿八年(432—451)期間,著《秦紀》十一篇;享年六十卒于官,追贈征虜將軍。(據(jù)《宋書》、《南史循吏傳》、《史通》、《通志》、《玉?!?、《中國人名大辭典》)6、吉謀:南朝劉宋時(420—479)秘書郎。(據(jù)《萬姓統(tǒng)譜》)7、吉文甫:南朝劉宋時(420—479)散騎常侍,到梁時(502—589)著有《釋字同音》三卷、《十五代略》一卷。(據(jù)《隋書》)8、吉毗:南北朝西秦乞伏暮末時(428—429)為西秦將軍。(據(jù)《北史西秦列傳》、《玉海》)9、吉士瞻:字梁容,馮翊蓮勺(今陜西)人,南朝梁武帝時(502—549)為太子衛(wèi)率,遷任南陽、武昌太守,以功歷巴東相、建平太守,后為梁、秦二州刺史,為官清廉,家無余積。其謚號曰“胡”。(據(jù)《梁書》、《玉海》、《中國人名大辭典》、《歷代人物謚號封爵》)10、吉翂:字彥霄,馮翊蓮勺(今陜西)人,世居襄陽(今湖北襄樊),南朝梁武帝天監(jiān)初年(502)十五歲時,其父被吏所誣,乃為父擊鼓鳴冤,并愿代父死,其父因此得寬宥,故有“老童撾鼓”之說;后為萬年縣監(jiān),上任數(shù)月后,當?shù)仫L氣立變。(據(jù)《梁書》、《玉?!贰ⅰ吨袊嗣筠o典》、張學銜《華夏百家姓探源》)11、吉底俱:南朝梁(502—557)時僧人,善畫。姚最云:“外國比丘,既華戎殊體,無以定其差品?!保〒?jù)《續(xù)畫品》、《歷代名畫記》、《圖繪寶鑒》、《中國美術家人名大辭典》)12、吉茍子:南北朝東魏時(534—550)民望(今河南長葛)人。(據(jù)《金石萃編》)13、吉貴:北朝北齊天保三年時(552)為功曹,野王縣(今河南沁陽)人。(據(jù)《金石萃編》)14、吉邕:北朝北齊天保三年(552)時馮翊(今陜西)人。(據(jù)《金石續(xù)編》)15、吉清仁、吉元可、吉先華:北朝北齊天保八年時(557)馮翊(今陜西)人。(據(jù)《金石續(xù)編》)16、吉璜頸:北朝北齊天保八年時(557)唯那(今河南登封)人。(據(jù)《金石續(xù)編》)17、吉伯仁:北朝北齊天統(tǒng)三年(567)時河南偃師人。(據(jù)《金石萃編》)四、隋唐五代時期(589—960)1、吉藏(549—623):隋代佛教學者,三論宗創(chuàng)始人。本姓安,原藉安息。其祖因避仇移居南海,家于交趾、廣州間,后遷金陵(南京)而生藏。(據(jù)《中國人名大辭典》、《辭?!罚?、吉子:隋開皇十三年時(593)馮翊(今陜西)人,為漢代同州刺史吉瞻的后代,才高學博。(據(jù)《金石續(xù)編》)3、吉善行:晉州大通堡(今山西臨汾)人,唐初道士,唐高祖武德三年四月(620)授朝散大夫,命主宗祠祭祀。(據(jù)《杜詩鏡銓》、《封演見聞記》)4、吉哲:唐初易州(今河北易縣)刺史,洛州(今河南洛陽)人。(據(jù)《新唐書》)5、吉頊:吉哲之子。敢言事,以進士及第;周武則天時(690—705)任右肅政中丞、朝靖大夫,進任天官侍郎、同鳳閣鑾臺平章事,曾建議召還相王(李旦)、廬陵王(李顯),被武則天所采納;后因倡導立唐中宗(李顯),到唐睿宗(李旦)初(710)贈御史大夫。(據(jù)《新唐書》、《金石萃編》、《中國人名大辭典》)6、吉琚:吉哲之子。唐、周時雩令(陜西戶縣縣令),洛州(今河南洛陽)人。(據(jù)《新唐書》、《金石萃編》)7、吉皓:字叔明,周武則天長安二年(702)前為前尉,馮翊(今陜西?。┤?。(據(jù)《金石萃編》)8、吉曠:唐開元(713—741)中期集賢院書手,能解畫。(據(jù)《歷代名畫記》、《歷代畫史人物匯傳》、《中國美術家人名大辭典》)9、吉渾:吉頊之子。唐時為司勛郎中,洛州(今河南洛陽)人。(據(jù)《新唐書》、《金石萃編》)10、吉溫:吉琚之子。唐天寶初年(742)為新豐丞,經(jīng)李林甫引用,升戶部郎中兼禮二部侍郎;為官嚴酷,與羅希奭一道,有“羅鉗吉網(wǎng)”之稱號,后被楊國忠遣人殺死。(據(jù)《新唐書》、《金石萃編》、《中國人名大辭典》)11、吉逵:馮翊人,唐“大歷十才子”吉中孚的父親。(據(jù)吉世芳《吉氏五千年》)12、吉中孚(726—794):唐開元十四年(726)生于馮翊郡華陽縣柳市(今陜西華陽柳子鎮(zhèn)),后居關中、楚州(今江蘇淮安),晚年居鄱陽(今江西波陽)。在唐代宗(李豫)大歷年間(766—779),與盧綸、韓翊、耿湋、錢起、司馬曙、苗發(fā)、崔峒、夏侯審、李端十人皆以能詩出名,號稱“大歷十才子”,名聲震動京都長安,著有詩集一卷。后中進士,授萬年(長安)尉、校書郎,登宏辭科成為翰林學士,歷任諫議大夫、戶部侍郎、署理度支郎中等職,致仕(退休)后歸隱鄱陽。(據(jù)《新唐書》、《全唐詩》、《中國人名大辭典》、吉世芳《吉氏五千年》)13、吉皎(757—847):唐代馮翊郡大荔縣(今陜西大荔)人,才子,晚年以御尉卿之職致仕后居洛陽香山,與白居易(772—846)、胡杲、鄭據(jù)、劉真、盧真、張渾、狄兼謨(一說李元爽)、盧貞(一說禪僧如滿)等人一同宴游,名列“九老會”,被后人稱為“香山九老”。唐武宗會昌五年(845),九老同在洛陽香山履道坊作“九老詩”、繪“九老圖”。(據(jù)《新唐書》、《全唐詩》、《玉?!?、《中國人名大辭典》、《辭?!罚?4、吉逾:善詩文,曾于唐德宗二年(781)在范陽縣(今河北涿縣)云居上寺題詩一首,并刻石立碑于該寺。唐憲宗元和四年(809)任范陽縣縣丞。(據(jù)《續(xù)古文苑》)15、吉益:吉逾之子,唐德宗二年(781)與吉逾一起,也在范陽縣(今河北涿縣)云居上寺題詩一首。(據(jù)《續(xù)古文苑》)16、吉陶余、吉潛:吉逾之侄,唐德宗二年(781)與吉逾一起,也在范陽縣(今河北涿縣)云居上寺題詩一首。(據(jù)《續(xù)古文苑》)17、吉宏宗:唐憲宗元和三年(808)時,登賢良方正,能直言。(據(jù)《唐會要》)18、吉倫輔:唐宣宗大中二年(848)時,為京兆府興平縣(今陜西渭河平原中部)都曹。(據(jù)《金石萃編》)19、吉庸:唐大中十二年(858)郎官石柱題名中有其名,為司勛郎中。(據(jù)《金石萃編》)20、吉師老:晚唐詩人,其詩富含仙風道骨,有“大歷十才子”之遺韻,《萬首唐人絕句》中收其詩兩首。(據(jù)《萬首唐人絕句》)21、吉弘:唐代人。(據(jù)《玉海》)
馮翊是現(xiàn)在哪里
有。
姓氏邙,拼音máng,2021年全國總?cè)丝诓蛔?千人〔 屬稀有姓氏 〕,在當今中華百家姓最新排名第 1813 位,位于葡姓 之后,瀧姓 之前。
邙姓分布:遼寧沈陽、北京等地均有此姓。
邙姓起源:1、以地名為氏,見《姓譜》。邙山,在今河南洛陽北。2、出自穆公子邙之后,以王父字為氏,見《姓苑》。
邙姓名人:邙燦,五代十國時南唐人,宋時登進士第,見《奇姓通》。
郡望:馮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