妯娌怎么讀(妯怎么讀)
妯怎么讀
娌 li讀二聲 解釋:通“妯”,兄和弟的妻子合稱或互稱
妯娌的妯怎么讀
妯
漢語漢字
妯,現(xiàn)代漢語規(guī)范二級字,普通話讀音為zhóu,最早見于說文中,在六書中屬于形聲字?!版ā钡幕竞x為兄和弟的妻子合稱或互稱,如妯娌。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妯
部首筆畫 3
注音 ㄓㄡˊ
倉頡碼
vlw
組詞
妯娌
字級
二級字
筆順號碼
53125121
平水韻
平聲十一尤
字碼
基本區(qū)U+59AF
拼音
zhóu
部外筆畫
5
四角號碼
45460
同音字
軸
釋義
兄和弟的妻子合稱或互稱
偏旁部首
女
筆畫順序
撇點、撇、橫、豎、橫折、橫、豎、橫
筆畫數(shù)
8筆
五筆
vmg
鄭碼
zmki
娉怎么讀
“女”字加個“令”字是姈,讀líng。
簡體部首: 女 ,部外筆畫: 5 ,總筆畫: 8 釋義 ◎ 古女子人名用字。◎ 女子聰敏伶俐。組詞 娉姈 pīng líng 猶娉婷。清龔自珍《題鷺津上人書冊》詩:“美人眉宇定疏朗,才許縹緲而娉姈。愁容雖然亦幽窈,夢雨何似皎月瑩?”參見“娉婷”。佃怎么讀
燧 讀音是: suì 燔 讀音是:fán臼 讀音是: jiù焙 讀音是: bèi罟 讀音是:gǔ佃 讀音是:diàn
橫蠻怎么讀
應該是橫行霸道!
橫行:行動蠻橫仗勢做壞事;霸道:蠻不講理。依仗權(quán)勢為非作歹。 貶義。
【解釋】:橫行:行動蠻橫仗勢做壞事;霸道:蠻不講理。依仗權(quán)勢為非作歹。【出處】: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九回:“一任薛蟠橫行霸道,他不但不去管約,反‘助紂為虐’討好兒?!薄九e例造句】: 世界上的事就是這樣:越是卑鄙無恥,自私自利的人,越是得勢,橫行霸道。
妯怎么讀拼音怎么寫
堂兄弟媳婦之間是妯娌關(guān)系。
妯娌:拼音:zhóu li,已婚婦女稱呼丈夫兄弟的老婆為妯娌。出自《爾雅·釋親》。弟兄的妻子之間,就是妯娌;所以妯娌之間的關(guān)系,其實是弟兄關(guān)系的一個延伸。
妯娌關(guān)系
如果一家有兩個或兩個以上兒子,兒媳就互為妯娌。在中國人的傳統(tǒng)觀念里,妯娌之間的關(guān)系和婆媳之間的關(guān)系一樣難處,妯娌關(guān)系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全家的家庭氣氛??纯础版ㄦ病边@兩個字,就能領(lǐng)略漢字的妙不可言———同是女字旁,右邊框架的組成部分也相似,但彼此又是對著干的,一個朝上,一個朝下。朝上的“妯”,身段穩(wěn)重,神態(tài)像是鼻孔沖天,得理不饒人;朝下的“娌”則顯得小而嬌氣,恃寵而嬌,有小狐貍的媚相。
姌怎么讀
廣州話同音字是染冉冉姌,
蟒蚺蛟讀音是mǎng rán jiāo
蟒,拼音:mǎng,měng 。一種無毒的大蛇,體長可達六米,大多生活在近水的森林里,捕食小禽獸。
蚺,漢語三級字,讀作蚺(rán),蚺蛇,與莽蛇同屬有鱗目,但不同科。
蛟,讀jiāo
基本字義
1、古代傳說中一種能發(fā)洪水的龍:~龍得水。
2、指鼉、鱷之類的動物。
嫂怎么讀
數(shù)學里2314讀作兩千三百一十四是沒有問題的,但是生活中有很多時候都會用的數(shù)字(漢字)大寫,比如開據(jù)發(fā)票。在讀數(shù)的時候是用中文大寫,在寫數(shù)字的時候是用阿拉伯數(shù)字小寫,大寫小寫的轉(zhuǎn)化其實是可以理解成為讀數(shù)形式和寫作形式的相互轉(zhuǎn)化。而寫數(shù)字是讀數(shù)字的一個逆反過程。
在中問答寫金額數(shù)字到元的時候,應該寫整字也是就是大寫字母,而中文大寫數(shù)字金額的時候表明人民幣的時候,也是需要用大寫,而阿拉伯數(shù)字中間有零的話是要求大寫零的,這是防止將數(shù)字弄混和涂改,阿拉伯數(shù)字中間有多個零的時候是可以只讀一個零,只寫一個零。
阿拉伯數(shù)字1-2-3-4-5-6-7-8-9-10數(shù)字讀作的時候應該是壹-貮-叁-肆-伍-陸-柒-捌-玖-拾。
因此2314是金額就讀作貮千叁百壹拾肆元整。
豪紳怎么讀
百家姓中有況這個姓。況(Kuàng 況)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姚姓,起源于周代,以封地名為氏。在周朝初年,舜的后人被封于況地(今山東省境內(nèi)),他的后代子孫便以封地名“況”作為姓氏,稱為況氏。后來改為況,稱況氏。這是況姓的主要起源,真正的得姓始祖。
2.、出自三國時期有蜀國名人況長寧之后。據(jù)《蜀志》載:“漢有況長寧?!彼暮蟠脱匾u況姓,稱為況氏。實為況氏十四世分支祖。
3、出自由黃姓所改。明代蘇州知府黃鐘,官至禮部儀制司郎中,他請示天子要求恢復祖姓況氏。帝感其敬祖,不僅允許他改姓,還特意獎勵了他。黃鐘就成了況鐘,他的后人世代相傳的姓氏就是況氏了。實為四十九世分支祖。況氏名人三國時見于四川,原漢蜀之地,但在宋、元、明、清之時,多出現(xiàn)在江西、安徽、廣西一帶。從歷史資料上考證,況是“況”(左邊是三點水旁)的俗字,我國有姓況的人,也有姓況的人。
況氏和況氏,雖然寫法上有一點之別,但論起源流,確相通脈,原來是一家人。我國的況氏家族,主要有二支源流組成。一支是“以王父字為氏”,這支況氏發(fā)祥于距今1700多年前的四川,是三國時期蜀漢名人況長寧的后裔,故況長寧就是蜀地況姓的始祖。始于四川的況氏,到宋、元、明之際,卻大量出現(xiàn)于江西省境內(nèi),并且以江西高安為中心。還有一支則是“改姓而來”。據(jù)《姓氏考略》記載,到了明朝永樂年間,被稱為千古良吏的典范的蘇州知府況鐘,本姓為況,隨養(yǎng)父姓黃,后來又改為姓況的,這樣看來他就是另一支況姓子孫的祖宗。
二、遷徙分布(〈周朝〉山東→河南→〈晉朝〉江蘇→浙江→〈唐朝〉江西→〈明朝〉湖南→〈清朝〉廣西、貴州、重慶、湖北等地部分況氏的遷徙)得姓始祖烈公,受封于況,子孫以國為氏,始居水北(山東)。十八傳為昌和公,仕唐,食邑江西洪都府豐城之曲江,居水南。后析居南昌之西山(新建縣)。三十四傳至政公,為河東節(jié)度使,唐宣宗李忱大中年間(847-859)食邑于江西筠州府高安之藥湖。政之孫國用析居上高之青城(大塘)。至四十四傳景仙,宋徽宗趙佶政和年間(1111~1118年)又自青城析居瑞州府高安之云崗(老屋況村)。然后遷南方諸省。
況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據(jù)《新編況氏族譜》(續(xù)民國《續(xù)江西譜》)記載,況姓始于周朝始祖受封于況,以封為姓。封地在今山東省境內(nèi),其后代以封地名為氏姓,稱況氏,然后遷浙江,再江西,并望于江右。另一支況姓起源于三國時候,有個名人叫況長寧,他就是況姓的始祖。況長寧是四川人,所以見于古書記載的況姓,起先都見于四川,而到了宋、元、明朝時候,況姓多見于江西了,那時江西也是個文人墨客集萃之地,況逵、況文、況真等人,就是江西的才學出眾之人。
現(xiàn)況姓主要分布在江西省高安市、上高縣、靖安縣。 況姓另外一支來源是;是我國古代三大清官之一,況鐘,況鐘是江西靖安縣人。況鐘本姓為況,隨養(yǎng)父姓黃,后來又改為姓況的。從況逵、況文、況真、況暹、況叔祺等名士的事跡,便可以一目了然。況是以江西為中心的名姓。從歷史資料上考證,況是“況”的俗字,我國有姓況的人,也有姓況的人。況氏和況氏,雖然寫法上有一點之別,但論起源流,確相通脈,原來是一家人。況姓望出筠州府(瑞州府)(今江西省高安市)。
三、歷史名人況逵:(生卒不詳)字肩吾。元朝安徽廬江人,寓居江西高安。少時勤奮讀書,有救世濟民之志。這時科舉罷廢,遂以吏職求仕。至大二年(1309)任廣西道廉訪司書吏。泰定(1324——1327)末任光澤縣尹。下車伊始,即以重法繩治豪紳,使其不敢為非。又提倡文教,興建云巖書院,招集諸生講學。有兄弟二人爭田,則以《詩經(jīng)·伐木》喻之,親自講授親友和睦之道,二人感動,和解而去。改高安縣尹,平反境內(nèi)冤案,百姓立碑傳頌政績。元統(tǒng)二年(1335)擢慶元路提官。
妯娌怎么讀拼音
:平輩、姐倆;姐姐可以被當面稱呼“姐姐”背后稱為“大姑姐”,弟媳可以當面直呼大名或者孩兒她舅媽,背后叫“弟妹”、“弟媳”。是一個家庭當中的根據(jù)輩分制定的稱謂,口頭的稱謂與書面的稱謂是有不一樣的地方的,一般口頭的稱謂比較隨便一些,而書面的稱謂則更加敬重一些,稱謂在對人和當面的時候,也是有可能會存在不一樣的地方的,但是實際上本質(zhì)的輩分是一樣的,內(nèi)涵也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