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姆斯特丹國際展覽中心地址(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官網)
1. 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官網
1、盧浮宮
鎮(zhèn)館之寶:《米洛的維納斯》, 達芬奇的《蒙娜麗莎》和《薩莫特拉斯的勝利女神》
法國巴黎盧浮宮博物館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館之一。位于法國巴黎市中心的塞納河北岸,始建于1204年,歷經700多年擴建、重修達到今天的規(guī)模。
如今博物館收藏目錄上記載的藝術品數量已達400,000件,分為許多的門類品種,從古代埃及、希臘、埃特魯里亞、羅馬的藝術品,到東方各國的藝術品;有從中世紀到現代的雕塑作品;還有數量驚人的王室珍玩以及繪畫精品等等。盧浮宮的藏品橫跨時空,是文明和曾經權力的展現。
值得一提的是它門前的玻璃金字塔由貝聿銘設計建造,他設計用現代建筑材料在盧浮宮的拿破侖庭院內建造一座玻璃金字塔。其現代風格在法國引起了軒然大波。
2、大英博物館
鎮(zhèn)館之寶:《亞尼的死者之書》,《羅塞塔石碑》
大英博物館位于羅素廣場,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規(guī)模最宏偉的綜合性博物館。
大英博物館的文物收藏可謂廣博,堪稱一座世界歷史博物館。人類文明發(fā)源地巴比倫、印度、中國和希臘的珍貴文物比比皆是。希臘的石雕,印度的寶石戒指,巴比倫的銀器,中國的瓷器琳瑯滿目。
比馬王堆女尸還早上千年的古尸也有幾具,但不是英國的,而是埃及的,十幾具展出的木乃伊還僅僅是館藏的一部分。大英博物館的埃及文物收藏,尤其是木乃伊收藏堪稱埃及本土以外之最。
尤其是埃及最珍貴的文物,4000年前在正反面分別刻有古埃及象形文字和希臘文的石碑藏在大英博物館中。這是世界唯一的。
3、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鎮(zhèn)館之寶:德加《舞蹈教室》
背依紐約中央公園,鬧中取靜,環(huán)境幽雅。然而,在建筑上沒有體現出美國人的創(chuàng)造性,高臺階,大廊柱,與任何一座標準博物館一樣刻板,單調。但展出內容卻豐富多彩,體現了資金足、氣派大的美國風格。
整座的2460年前的埃及古墓移置在館內專建的大廳中巨型玻璃罩里,令人嘆為觀止,可謂鎮(zhèn)館之寶。服飾館也堪稱世界之最,收集了4個世紀以來五大洲的各民族服裝1.5萬件。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是目前西半球最大最大的博物館,建于1870年,整個博物館是一幢大廈,占地8公頃,為北京故宮博物院的1/9,但展出面積很大,不下24公頃,反而是故宮博物院的兩倍。僅畫廊就有200多個,藏有36.5萬件各類文物和藝術品。
4、艾爾米塔什博物館(冬宮)
冬宮是俄羅斯著名的皇宮,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博物館之一。該宮由著名的建筑師拉斯特雷利設計。
其中有1.5萬幅繪畫,1.2萬件雕塑,60萬幅線條畫作品,100萬塊硬幣和證章,22.4萬件古代家具、瓷器、金銀制品、寶石與象牙工藝品等。這些工藝品分別陳列在350多個展廳中,如畢加索立體畫展廳,意、法畫家展廳,俄國歷代服裝展廳等。所有展廳各具特色。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彼得大帝展廳,這里陳列有大量的彼得大帝生前用品,其中許多是他親手制造的。展廳中的一個玻璃柜中有一尊彼得大帝的臘坐像,頭發(fā)是彼得大帝本人的真發(fā)。肖像旁立有一木桿,木桿上端兩米多的地方刻有一道線,以示彼得大帝身高超過兩米。
同中國故宮一樣,該館藏品異常豐富,因此參觀者如果想要走遍所有全部展廳,恐怕花上一個月的時間都不夠。
2. 阿姆斯特丹藝術博物館
倫勃朗的藝術特點和藝術成就:
1、倫勃朗在各類繪畫體裁上都有驚人的貢獻,從創(chuàng)作的廣度和深度來看,他是當之無愧的最偉大的荷蘭畫家。
2、他特有的運用光線的手法,借鑒于卡拉瓦喬的明暗對照法融入繪畫,使作品光的表現更自然,更具感染力。
3、注重表現人物內心世界,透過光看到希望。在倫勃朗的肖像畫和基督信仰畫中都深刻體現光明照去黑暗的真理性。
4、他的銅版畫和素描也是他藝術遺產種極為珍貴的一部分。
5、油畫《杜普教授的解剖學課》、《夜巡》、《自畫像》、銅版畫《基督救治病人》是其代表作。
下面是倫勃朗的簡介:
倫勃朗是荷蘭畫家,年輕時在阿姆斯特丹向畫家拉斯特曼學習繪畫。17世紀初,荷蘭新興資產階級以加爾文教為國教,廢除教堂的裝飾畫和祭壇畫。可是倫勃朗受拉斯特曼影響,加上宗教畫在荷蘭富裕市民中仍有市場,因而一直對圣經題材感興趣,一生中沒有中斷過繪制宗教畫,但對這類畫作了世俗化的處理。約1625年,他返故鄉(xiāng)設畫室,從事繪畫創(chuàng)作和招收學生。其創(chuàng)作生涯大體上包括四個階段。
*萊頓時期(約1625~1631),倫勃朗的繪畫體裁廣泛,包括肖像畫、風俗畫、風景畫、宗教畫、歷史畫等?,F存的最早署有年代的作品為宗教畫《圣斯蒂芬被石塊擊斃》(約1626,里昂美術館)。這類油畫受拉斯特曼以及烏得勒支畫派畫家洪特霍斯特的影響,采用意大利畫家卡拉瓦喬的強烈明暗對比畫法,以加強畫面的戲劇性效果。它在人物形象刻畫方面,通過更深入地捕捉面部表情的細微變化來揭示其內心活動。此外,從萊頓時期起,開始繪制大量肖像畫。他一直對老年人以及各種富有繪畫性特征的人物感興趣。自畫像真跡目前估計總數在60-100幅之間。為了塑造具有個性特征的人物形象,畫家耗盡畢生精力來研究面相學。這方面的探索成果,乃是他表現技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萊頓時期中,倫勃朗把卡拉瓦喬式的明暗對比畫法加以發(fā)展,形成了自己的畫風,后人稱之為倫勃朗式的明暗畫法,即主要利用光線來塑造形體、表現空間和突出重點,畫面氣韻生動,層次豐富,而且富有戲劇性。早期作品雖不像后來作品那樣成熟,但已顯示出畫家很早就致力于發(fā)掘油畫顏料本身的質感和潛力,從他那時的有些油畫作品,已經可以看到,他曾采用厚涂畫法以及在畫布的顏料層上用筆桿刮出痕跡之類技法。
*阿姆斯特丹早期(約1632-1640)從1632年起,倫勃朗定居阿姆斯特丹,在藝術上進入成熟階段。成名作《蒂爾普教授的解剖課》(1632,海牙莫里斯皇家繪畫陳列館),突破荷蘭傳統(tǒng)的團體肖像畫的呆板程式,在構圖和人物神態(tài)上均處理得逼真而生動,因而受到好評。倫勃朗此后10年中成為該城最受歡迎的畫家。在此期間,他還畫了大量肖像畫和宗教畫,其中的宗教畫主要以巴洛克風格畫成。倫勃朗在他所寫的少數幾篇文章中談到,他力求在作品中,以顯眼的人體姿態(tài)和運動來表達最巨大的內心情感。此類巴洛克繪畫中,最激動人心的為《參孫被弄瞎眼睛》(1636)。畫中的參孫之妻大利拉,因犯下傷天害理的罪行而驚惶失措,表情細膩而復雜,被有些評論家形容為相當于莎士比亞筆下的麥克白夫人。
年輕時候的成功使倫勃朗富裕起來。他開始收購藝術品和古董。1639年遷居一座豪華的住宅。妻子薩斯基亞為他許多作品充當模特兒。畫家在這階段中看來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評論家們一般認為從他當時的一些自畫像中,可以察覺其心情的愉快。但也有人指出,這類自畫像和親友肖像中,有一部分曾被搬用于他的宗教歷史畫。著名的《懷抱薩斯基亞的自畫像》(約1635,德累斯頓畫廊),據近年考證,可能是一幅進行道德說教的宗教畫。
*阿姆斯特丹盛期(1640~1648)40年代,倫勃朗個人生活中遇到了一些不幸事件。生活的折磨使他更深刻地去觀察和理解社會,在藝術上進入深化階段。1642年,薩斯基亞在兒子蒂蒂斯出生后不久病死。同年,名畫《夜巡》(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問世。畫家進一步突破傳統(tǒng)的團體肖像畫程式,使它帶有風俗畫和歷史畫的性質,其目的可能是為了要使觀眾由此而回憶起往昔荷蘭人民反抗異族統(tǒng)治的革命斗爭。"夜巡"這個名稱是約1800年才出現的。這是由于,此畫被后人涂上過厚的光油層,加上超過一個半世紀的時間侵蝕和空氣污染,以致畫面變暗,像是夜景圖。20世紀,主要是1947年和1980年先后兩次以此畫整修,把過厚的光油層除去,這樣才證實,它所描繪的確是白天情景。有人認為,它的名稱應改為"弗朗斯·班寧·科克上尉射擊手連的出發(fā)"關于此畫,過去流傳過這樣的說法:當此畫的顧主們看到完成了的作品時很不滿意,因為他們中間不少人被畫在不夠顯眼的部分。他們要求畫家修改此畫,而畫家拒絕,造成僵局,倫勃朗因而成為阿姆斯特丹上層社會中不受歡迎的畫家。他后半輩子生活在貧病和不幸之中,似乎主要是《夜巡》這一幅畫造成的。這種假設近幾十年來經許多國家專家考證,已被否定,但是自畫家去世后不久,以上傳說就開始為一些富有浪漫主義幻想的傳記家所一再復述,為的是要渲染所謂天才人物生前往往不能為群眾理解。事實上,《夜巡》這幅畫最后仍為顧主接受,畫家也獲得了事先議定的報酬。此后,他仍繼續(xù)不斷接受種種重要的訂畫任務。至于40年代后期起,倫勃朗不再像在30年代中那樣受許多顧主歡迎,以致生活越來越因難,這種情況則不僅僅是為《夜巡》一幅畫,而是為畫家畫風的改變所造成的。《夜巡》這幅畫實際上標志著第2、3這兩個時期之間的過渡?!兑寡病凡捎媒咏谖枧_效果的表現手法,使兩個主要人物處于照明的中心,顯得很突出,并好像正在向觀眾走來。這種手法加強了整個畫面宏偉的巴洛克氣勢。不過《夜巡》以后,倫勃朗越來越少地運用巴洛克美術那種激動不安和講究排場的藝術效果,而是熱衷于采用更加含蓄的手法去表現畫中人物的內心活動。這類手法當時并不流行,因而盡管倫勃朗的創(chuàng)新作品仍有一批賞識者,但畢竟沒被多數市民理解。這時期的作品《圣家族》(1645)等雖為宗教畫,卻洋溢著世俗精神,正如馬克思所說:倫勃朗是按照尼德蘭的農婦來畫圣母的。同一時期中,他對景寫生,制作了《三棵樹》(1643)等蝕刻畫和一些風景素描。約1645年,斯托費爾斯來到倫勃朗的家中,以后成為他的妻子,她的形象曾出現在他的許多作品中。
*晚年(1648~1669)1656年,倫勃朗被迫宣布處于變相的破產狀態(tài)。以后兩年,房子和動產均被拍賣。他的油畫買主不多,可是宗教題材蝕刻畫卻銷路甚廣,其中有一幅俗稱《100荷幣版畫》(約1649),即是由于買價高而獲得這一名稱的。1660年,他遷居阿姆斯特丹猶太人區(qū)域附近的一座小屋。同年,他充當妻子與兒子開設的一家美術公司的雇員,因為這樣才能免于受到債主們進一步的逼債。次年,他受托繪成歷史畫《西菲利斯的密謀》。西菲利斯于公元69年發(fā)動過反抗羅馬暴政的起義,是荷蘭遠古的民族英雄。此畫為荷蘭歷史畫中最有紀念碑式氣派的杰作,但由于某種至今尚未弄清的原因,它遭受了從市政廳墻上取下的厄運,如今只留下了其中的一塊殘片(斯德哥爾摩國立博物館)。1662年,他繪成《呢商同業(yè)公會理事》(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這幅團體肖像畫非常深刻而含蓄地表現了因人而異的外貌和性格特征。不過,據近年考證,畫中人物并非理事,而只是該會的幾個抽樣檢查員以及站在他們后面的一個仆人。1663年,他的家庭遭到不幸,但是一系列折磨并未摧毀倔強的老人,他在去世前還繪出了一批名畫,包括《浪子回頭》、《掃羅與大衛(wèi)》等。
3. 阿姆斯特丹歷史博物館
hdmz博物館是荷蘭博物館。
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又稱為荷蘭博物館,位于荷蘭阿姆斯特丹博物館廣場,是荷蘭最大的博物館,1808年正式開放。
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為歐洲著名博物館,宮殿式建筑氣勢恢宏,藏有大量世界知名的藝術珍品。以收藏荷蘭繪畫名家頂峰時期的杰作而出名。該博物館與莫里茨皇家美術館和鹿特丹博伊曼斯·范伯寧恩美術館,并稱荷蘭“三大美術館”。
4. 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官網
巴洛克時期歐洲陶工業(yè)的繁盛地是荷蘭的德爾夫特(Delft)。早在16世紀初,由安特衛(wèi)普傳入的意藍彩花鳥紋陶盤大利馬略卡式陶器就已在阿姆斯特丹和哈勒姆(Haarlem)等地流行起來。16世紀末和17世紀初,荷蘭的制陶工藝又受到中國和日本等東方陶瓷的影響。從17世紀后半期開始,德爾夫特的制陶工藝就在全歐洲處于領先地位。
荷蘭是最早發(fā)展海運事業(yè)的國家之一。1602年成立東印度聯合公司,建成通往遠東的港口,并在西班牙之后獨家壟斷了遠東貿易。其中最主要的貨物便是遠東的瓷器。當時的商人為了滿足王公貴族以及富裕的歐洲人對東方瓷器的需要,一方面加強海運事業(yè),另一方面重視就地生產。荷蘭德爾夫特窯以此為契機,改變了長期仿制意大利陶器的狀況,制定了仿制中國瓷器風格的方針。
藍彩花草紋輪形陶壺初期德爾夫特陶器的中國風格的裝飾是在盤、瓶、壺等陶器造型上,描繪水邊小鳥、森林逐鹿、巖下小蟲等,并在四周飾以花邊紋樣。此后還有風景仙人、騎馬人物、樓閣仕女以及各種幾何紋樣,風格充滿了東方情調。
德爾夫特的所謂“希諾瓦茲里”(chinoiserie,意為中國樣式)的紋樣,是從大量中國進口瓷器紋樣中,選擇適合歐洲人理解的形態(tài),并加以改變而重新組合。因其表現形式比較自由,紋飾清新活潑而深受歐洲人喜愛。德爾夫特陶器不僅在荷蘭最先采用“中國樣式”,而且隨著輸往歐洲各地,對歐洲其他地區(qū)的陶器裝飾產生了廣泛影響。
藍彩花鳥紋陶磚德爾夫特最初的“中國樣式”,十分接近中國瓷器紋樣。它以白地藍彩紋樣為主,近似中國青花瓷。裝飾紋樣多是龍、獅子、鳳凰、亭臺樓閣、仙人、庭院花枝、山水風景等中國青花紋樣,人們稱之為“中國的形象”。當時的歐洲人認為德爾夫特陶器最近似東方風格,因而對其十分傾心。
德爾夫特陶器雖然裝飾風格模仿中國瓷器,但造型完全按照歐洲人的生活習性和欣賞習慣而設計的。這也是德爾夫特陶器能夠壟斷歐洲陶工藝制品市場的重要原因。
除了日常用具以外,德爾夫特陶工藝最出色的是陶磚的設計和制作。當時的陶磚不僅作為室內鋪地的重要材料,而且還用作壁面裝飾,特別是室內壁爐的周圍幾乎都以陶磚鑲砌。荷蘭的陶磚最大的近1平方米,上面多飾以花卉紋樣,它不但滿足國內的需要,同時還向法國、德國、俄國和印度等地輸出,在國際上頗享盛譽?,F藏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的《藍彩花鳥紋陶磚》就是德爾夫特的代表作品,顯示了當時較高的制作工藝和裝飾水平。
5. 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鎮(zhèn)館之寶
1、米開朗基羅
(Michelangelo di Lodovico Buonarroti Simoni,1475-1564)
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繪畫家、雕塑家、建筑師和詩人,文藝復興時期雕塑藝術最高峰的代表,與拉斐爾和達芬奇并稱為文藝復興后三杰,他的風格影響了幾乎三個世紀的藝術家。
米開朗基羅 13 歲時進入了佛羅倫薩著名畫家多梅尼科·吉蘭達伊奧(Ghirlandaio)的工作室,在那里他最初接觸終生所從事的神圣事業(yè),并以神奇的速度掌握了繪畫技巧。
作為文藝復興的巨匠,他得天獨厚活到 89 歲,超越了古稀之年,度過了 70 余年的藝術生涯,他經歷人生坎坷和世態(tài)炎涼,使他一生所留下的作品都帶有戲劇般的效果、磅礴的氣勢和人類的悲壯。
米開朗基羅以人體作為表達感情的主要手段,其雕刻作品剛勁有力、氣魄宏大,充分體現了文藝復興時期生機勃勃的人文主義精神。
代表作品
《哀悼基督》
1498 年,年僅 23 歲的米開朗基羅開始為羅馬圣彼得大教堂創(chuàng)作大理石群雕像《哀悼基督》,兩年后即告完成。作品一問世,立即引起轟動,人們不相信它出自一個年輕人之手,為此,米開朗基羅將自己的名字刻在了圣母胸前的衣帶上,這是他一生中唯一署名的作品。
《大衛(wèi)》
1501 年,26 歲的米開朗基羅開始創(chuàng)作他另一舉世聞名的杰作《大衛(wèi)》,總高達 5.5 米。米開朗基羅與前人表現大衛(wèi)戰(zhàn)勝敵人后將敵人頭顱踩在腳下的場景不同,而是選擇了大衛(wèi)迎接戰(zhàn)斗時的場景。
《創(chuàng)世紀》
《創(chuàng)世紀》取材于《舊約全書?創(chuàng)始紀》,整幅作品 511 平方米,共繪了 343 個人物,其中有 100 多個比真人大兩倍的巨人形象。整幅畫通過人與人及人與自然間的關系,歌頌人的創(chuàng)造力及人體美和精神美。
2、里昂納多·達·芬奇
(Leonardo da Vinci ,1452.4.15- 1519.5.2)
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天才科學家、發(fā)明家、畫家?,F代學者稱他為"文藝復興時期最完美的代表",是人類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全才,他最大的成就是繪畫,他認為自然中最美的研究對象是人體,人體是大自然的奇妙之作品,畫家應以人為繪畫對象的核心。
達·芬奇少年時已顯露藝術天賦,15歲左右到佛羅倫薩拜師學藝,成長為具有科學素養(yǎng)的畫家、雕刻家。1482年應聘到米蘭,后畢業(yè)于意大利理工學院,成為意大利著名建筑師、畫師,在貴族宮廷中進行創(chuàng)作和研究活動,1513年起漂泊于羅馬和佛羅倫薩等地。1516年僑居法國,1519年5月2日病逝。最著名的作品是《蒙娜麗莎》現在是巴黎的盧浮宮的三件鎮(zhèn)館之寶之一。
代表作品
《蒙娜麗莎》
《蒙娜麗莎》是一幅享有盛譽的肖像畫杰作。它代表達·芬奇的最高藝術成就,成功地塑造了資本主義上升時期一位城市有產階級的婦女形象。蒙娜麗莎的微笑具有一種神秘莫測的千古奇韻,那如夢似的嫵媚微笑,被不少美術史家稱為“神秘的微笑”。
《巖間圣母》
此畫是達·芬奇應一宗教團體之請而為米蘭的圣弗朗切斯科教堂的一間禮拜堂作的祭壇畫。此畫雖屬傳統(tǒng)題材,然表達手法和構圖布局皆表明達芬奇的藝術水平之高深。
《最后的晚餐》
達·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不僅標志著達·芬奇藝術成就的最高峰,也標志著文藝復興藝術創(chuàng)造的成熟與偉大。他創(chuàng)造性地使圣餐題材的創(chuàng)作向歷史源流的文化本義回歸,從而賦予了作品以創(chuàng)造的活力和歷史的意義。
3、拉斐爾·桑西
(Raffaello Sanzio da Urbino,1483-1520)
意大利著名畫家,也是“文藝復興后三杰”中最年輕的一位,代表了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從事理想美的事業(yè)所能達到的巔峰。
他的性情平和、文雅,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圣母像,他的作品充分體現了安寧、協調、和諧、對稱以及完美和恬靜的秩序。拉斐爾從小受到其父柔美細膩的畫風和烏爾比諾畫派的影響,走上了獨創(chuàng)的道路。25歲之前已創(chuàng)作了大量圣母像,并因此聞名于世。
代表作品
《西斯廷圣母》
拉斐爾一反傳統(tǒng)手法采取了一系列新的表現手法,讓人們從運動的觀點和運動的感覺來觀賞圣母下凡,從構圖來看顯著的特點是穩(wěn)定的安詳感和旋律般的運動感,這一杰作被高度評價為可與《蒙娜麗莎》媲美,都是人類文化藝術寶庫中的稀世瑰寶。
《雅典學院》
拉斐爾以柏拉圖的“雅典學院”為靈感,在哲學、修辭、邏輯、數學、幾何、天文、音樂領域里,創(chuàng)造出壁畫《雅典學院》,謳歌登峰造極的古希臘精神,贊美人文主義的黃金時代。
4、阿爾布雷特·丟勒
(Albrecht Dürer ,1471-1528)
生于紐倫堡,德國畫家、版畫家及木版畫設計家。
丟勒的作品包括木刻版畫及其他版畫、油畫、素描草圖以及素描作品。他的作品中,以版畫最具影響力。他是最出色的木刻版畫和銅版畫家之一。他的水彩風景畫是他最偉大的成就之一,這些作品氣氛和情感表現得極其生動。
代表作品
《祈禱之手》
在這幅畫的背后有個鮮為人知的感人故事,它在默默地傳遞著一個關于愛與奉獻的故事。
為了表達對兄弟艾伯特的敬意,感謝他為自己做出的莫大犧牲,精心地畫下了他兄弟的那一雙倍受摧殘的手。
《自畫像》
丟勒很喜愛作自畫像,這幅是他26歲時的作品畫中的丟勒漂亮且受人愛慕的,自信又自負,儼然一個創(chuàng)造者和思想家。
5、提香·韋切利奧
( Tiziano Vecelli,約 1488/1490-1576)
意大利文藝復興后期威尼斯畫派的代表畫家,生于意大利東北部阿爾卑斯山地區(qū)的卡多列,10歲時隨兄長到威尼斯,在喬凡尼·貝利尼的畫室學畫,與畫家喬爾喬內是同學。
在提香所處的時代,他被稱為“群星中的太陽”,是意大利最有才能的畫家之一,兼工肖像、風景及神話、宗教主題繪畫。他對色彩的運用不僅影響了文藝復興時代的意大利畫家,更對西方藝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代表作品
《圣母升天》
畫中凌空而起的圣母以及地上目睹奇跡感到無比驚異的圣徒的形象,在表現強烈的運動、力量和雄偉的體魄方面,不僅可以和米開朗琪羅媲美,而且為威尼斯畫派開拓了全新的領域,因此此畫早在16世紀就被譽為“近代第一杰作”。
《烏比諾的維納斯》
提香把維納斯搬回家中,讓不食人間煙火的愛神住進貴族婦女雍容華貴的寢室里。這使人憶起提香的代表作“天上和人間的愛”。
6、彼得.保羅.魯本斯
(Peter Paul Rubens,1577.6.28-1640.5.30)
17世紀佛蘭德斯畫家,早期巴洛克藝術杰出代表,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外交使節(jié),是巴洛克畫派早期的代表人物。在16世紀末動蕩的幾十年間,佛蘭德斯畫派整體轉向無關痛癢和缺乏原創(chuàng)的手法主義,似乎并無誕生大師的土壤。然而魯本斯不僅在此接受畫家基本技法訓練,而且確立了對古典時代起源的人文主義的信仰,貫穿其職業(yè)生涯,終生未衰。
繪畫筆法灑脫自如,整體感強,將文藝復興藝術的高超技巧及人文主義思想和佛蘭德斯古老的民族美術傳統(tǒng)結合起來,形成了一種熱情洋溢地贊美人生歡樂的氣勢宏偉,色彩豐富,運動感強的獨特風格。
代表作品
《劫奪留西帕斯的女兒》
作品取材于希臘神話,整個畫面充滿熱情、運動和生命力,表明魯本斯善于把巴洛克藝術的運動激情,裝飾性的夸張,富有想象力的構思,戲劇性的藝術效果同真實感很強的表現手法結合起來。
《阿瑪戎之戰(zhàn)》
畫家在這里描繪的是神話中一則由英雄忒修斯與阿瑪戎女王希波呂忒發(fā)生愛情而引起的戰(zhàn)爭場面。兩隊人馬在橋上狹路相逢,戰(zhàn)斗異常激烈,前仆后繼。全畫氣勢激越,令人震顫。
《三美神》
三美神是指貞潔女神、美神和愛神。也有人說是指美神維納斯、溫柔女神塔利亞和歡喜女神阿格萊亞。在魯本斯的筆下這些女神都有著健壯豐滿、充滿生命力的形體,有著秀麗俊美的面孔,整個形象充溢著激情與藝術魅力,體現了畫家對女性美的理想。
7、委拉斯凱茲
(Velazquez,1599-1660)
十七世紀巴洛克時期西班牙畫家,生于西班牙的歷史文化名城塞維利亞委拉斯凱茲是個與古典主義理想美無緣的畫家,是一個偉大的寫實主義者,他筆下的歷史神話作品、宗教風俗作品都幾乎沒有文藝復興或是巴洛克時代的"神氣",代之以常人自然的情態(tài)。
代表作品
《教皇英諾森十世》
創(chuàng)作此畫時,畫家剛過五十歲,正值創(chuàng)作的盛年。他對解剖、造型、色彩的把握在此畫中體現得淋漓盡致,以致于人們在這樣的作品前很難意識到這只是一張“畫”。
《宮娥》
最有趣的是描繪他作為宮廷畫家的生活片斷的《宮娥》:畫面左側對著畫架手持畫筆的正是在畫國王夫婦的委拉斯凱茲本人,在中央的鏡中可以看見作模特的國王和王后,王女德麗薩帶著侍女們、小丑和狗來到那里。
8、倫勃朗·哈爾曼松·凡·萊因
(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 1606.7.15- 1669.10.4)
歐洲17世紀最偉大的畫家之一,也是荷蘭歷史上最偉大的畫家。倫勃朗早年從師P.拉斯特曼,1625年在家鄉(xiāng)開設畫室,畫作體裁廣泛,擅長肖像畫、風景畫、風俗畫、宗教畫、歷史畫等。在油畫和版畫創(chuàng)作中,倫勃朗展現了他對古典意象的完美把握,同時加入了他自身的經驗和觀察,正由于這種感同身受的力量,他被稱為“文明的先知”,1669年10月4日逝世。
倫勃朗一生留下600多幅油畫,300多幅蝕版畫和2000多幅素描,幾乎畫了100多幅自畫像,而且?guī)缀跛械募胰硕荚谒漠嬛谐霈F過。
倫勃朗對光的使用令人印象深刻,他獨到地運用明暗,他靈活地處理復雜畫面中的明暗光線,用光線強化畫中的主要部分,也讓暗部去弱化和消融次要因素。他這種魔術般的明暗處理構成了他的畫風中強烈的戲劇性色彩,也形成了倫勃朗繪畫的重要特色。
代表作品
《杜爾博士的解剖學課》
油畫《杜爾博士的解剖課》是倫勃朗的早期畫作,畫中人物為阿姆斯特丹外科醫(yī)生行會成員。人物的安排和光線的運用,在當時都是頗有新意的創(chuàng)造,這件作品使倫勃朗獲得了普遍的聲譽。
《夜巡》
倫勃朗作于1642年的油畫《夜巡》是他一生中最著名也最受爭議的作品。倫勃朗在構圖上一反陳規(guī),畫面采用接近舞臺效果的手法,既讓每個人的形像都出現在畫面上,又安排得錯落有致,塑造了一個莊嚴有序的戰(zhàn)士出征場面。
9、約翰內斯·維米爾
(Johannes Vermeer,1632年.10.31-1675.12.15)
出生于荷蘭代爾夫特,荷蘭優(yōu)秀的風俗畫家,被看作“荷蘭小畫派”的代表畫家。
荷蘭黃金時代繪畫大師,與梵高、倫勃朗合稱為荷蘭三大畫家。維米爾是荷蘭最偉大的畫家之一,但卻被人遺忘了長達兩個世紀之久。維米爾的作品大多是風俗題材的繪畫,基本上取材于市民平常的生活。他的畫整個畫面溫馨、舒適、寧靜,給人以莊重的感受,充分表現出了荷蘭市民那種對潔凈環(huán)境和優(yōu)雅舒適的氣氛的喜好。他在藝術風格上也別具特色,他的繪畫形體結實、結構精致,色彩明朗和諧,尤善于表現室內光線和空間感。維米爾的繪畫給人一種真實性,除了日常生活中的真實之外還使人感到一種信仰上的真實感。
代表作品
《戴珍珠耳環(huán)的少女》
維米爾最偉大的作品,與達·芬奇《蒙娜麗莎》齊名。此畫面世三百多年來,世人都為畫中女子驚嘆不已:那柔和的衣服線條、耳環(huán)的明暗變化,尤其是女子側身回首、欲言又止、似笑還嗔的回眸,唯《蒙娜麗莎》的微笑可與之媲美。
《花邊女工》
維米爾的優(yōu)秀作品,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畫作以詩意化的方式描述一個在編織蕾絲的女工那種專注平和的神情,以一種抒情情調給人美的享受。
10、弗朗西斯科·何塞·德·戈雅-盧西恩特斯
(Francisco José de Goya y Lucientes,1746.3.30-1828.4.15)
出生于西班牙薩拉戈薩,西班牙浪漫主義畫派畫家。戈雅畫風奇異多變,從早期巴洛克式畫風到后期類似表現主義的作品,他一生總在改變,雖然他從沒有建立自己的門派,但對后世的現實主義畫派、浪漫主義畫派和印象派都有很大的影響,是一位承前啟后的過渡性人物。
代表作品
《查理四世一家》
在這幅畫中,畫家采取了現實主義表現手法,將現實生活中查理四世的平庸無能和無缺昂后丑陋的外貌與不可一世的驕橫性格表現了出來。
《裸體的瑪哈》
該作品描繪了人體美的高度和諧,是一曲女性生命的贊歌。戈雅以透明的暖色調照亮了白色的服裝,柔和的衣紋自如舒卷,筆觸細微而流暢,展示了他高超的寫實技巧。
讓-奧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爾
(Jean-Auguste DominiqueIngres 1780-1867)
法國畫家,作為19世紀新古典主義的代表,他代表著保守的學院派,與當時新興的浪漫主義畫派對立,形成尖銳的學派斗爭。安格爾并不是生硬地照搬古代大師的樣式,他善于把握古典藝術的造型美,把這種古典美融化在自然之中。他從古典美中得到一種簡煉而單純的風格,始終以溫克爾曼的“靜穆的偉大,崇高的單純”作為自己的原則。
他的繪畫吸收了15世紀意大利繪畫、古希臘陶器裝飾繪畫等遺風,畫法工致,重視線條造型,尤其擅長肖像畫。
代表作品
《泉》
安格爾從1830年在意大利佛羅倫薩逗留期間就開始創(chuàng)作《泉》,但一直沒有完稿。二十六年以后,當他已是七十六歲高齡時才畫完此畫。這幅畫是安格爾的得意之作。"泉"把古典美和女性人體的美巧妙地結合在一起。
《大宮女》
此幅作品中的色調優(yōu)美、別致,充滿了濃厚的裝飾性和異國情調。這個裸體幾乎成了變形美的典范,正是這種拉長腰身、柔媚異常的人體美才充分表現了宮廷女性肌膚細膩、骨肉均勻的特殊之處。
《土耳其浴女》
這是經典的東方主義畫作,畫中的土耳其是奴役女性的地方,她們赤裸、四肢豐滿而且渴求愛。二十個人物組織在一起,絲毫沒有雜亂與不協調,整個畫面就是對古典贊美的盡情贊嘆。
6. 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游玩攻略
阿姆斯特丹性博物館荷蘭阿姆斯特丹是全球最開放的城市之一,阿姆斯特丹的性博物館也是世界上最早以“性”為主題的博物館之一。該館的展品主要分成兩大類:一類是反映人類性文化發(fā)展過程的各類藝術品,另一類是利用現代聲、光、電技術制作的各種動態(tài)展品,展現了歷史上人類各種不同的性取向。在這里,人們可以見識到世界上各種稀奇古怪的性習俗。
7. 新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
阿姆斯特丹是西歐國家—荷蘭的最大城市,位于該國西部,面積為22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約110萬人。
阿姆斯特丹原為沿海的一個小漁村,初建于12世紀,后來由于貿易的發(fā)展,一躍成為世界上的重要港口,城內有著名的運河網以及荷蘭國家博物館、梵高博物館等,旅游業(yè)、金融業(yè)十分發(fā)達。
8. 荷蘭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
上海浦東機場有到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的直飛航班,航線距離約8900公里,大約11個半小時左右可到。
阿姆斯特丹,是荷蘭最大城市,市區(qū)人口約110萬。位于該國西部省份荷蘭省。
其名稱源于Amstel dam,這表明了該城市的起源:一個位于阿姆斯特爾河上的水壩,即今水壩廣場址。
阿姆斯特丹有很多旅游景點,包括歷史悠久的運河網、荷蘭國家博物館、凡·高博物館、安妮之家、紅燈區(qū)以及許多大麻咖啡館。每年有大約420萬游客來此觀光。作為當前荷蘭第一大城市,阿姆斯特丹歷經了從漁村到大都市的發(fā)展過程,經歷了輝煌與破壞,以及世界大戰(zhàn)的洗禮,從一定程度上講,她的歷史也是荷蘭歷史的一個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