擂茶油茶咸茶(擂咸茶的工具)
1. 擂咸茶的工具
擂茶
擂茶,盛行于汕尾市和揭陽市以及桂、湘西部分地區(qū),是舊時隆重而又經(jīng)濟地接待客人的方式之一。
它的制作方法是:首先將茶葉放進牙缽(一種特制的內(nèi)壁有鋸齒紋的陶器),濕潤后用石榴木或荔枝木等硬木做成約3尺長的擂槌 (木杵)來回攪拌搗碎,接著將熟花生米、芝麻、九層塔(也叫金不換)等陸續(xù)投入牙缽擂成漿糊狀,放進適量的食鹽,將煮沸的開水沖入即成, 故又謂之擂茶。
然后主人將炒米等大把大把地放入盛著咸茶的碗里,熱氣騰騰地端到客人面前。大家團團圍坐在客廳中,邊飲邊嚼, 邊扯家常,或談見聞時事,主人
關(guān)于擂茶的起源,近代的說法為廣東省揭陽市揭西縣河婆鎮(zhèn)南關(guān)城老婦人何婆售賣的街邊小吃。當(dāng)時的南關(guān)城是潮汕和惠州經(jīng)商的必經(jīng)之路,而何婆的擂茶解決了往來商人的疲勞,因此名聲遠播。
擂者,研磨也。擂茶,就是把茶葉、芝麻、花生等原料放進擂缽里研磨后沖開水喝的養(yǎng)生茶飲。擂茶在中國華南六省都有分布。保留擂茶古樸習(xí)俗的地方有:湖南的桃源、臨澧、安化、桃江、益陽、鳳凰、常德等地,廣東省的海陸豐、英德、陸河、揭西、五華等地;江西省的贛縣、石城、興國、于都、寧都、瑞金等地;福建省的將樂、泰寧、寧化等地;廣西的賀州黃姚、公會、八步等地;臺灣的新竹、苗粟等地。
另外,在江西省豐城市下轄的荷湖、羅山、蕉坑、鐵路、洛市、秀市等地(即當(dāng)?shù)厮Q的河?xùn)|地區(qū)),江西撫州南豐縣(桑田、太源、太和)等地,也有擂茶的習(xí)俗,不過仍不清楚其流傳的開始時間。其制作方法比客家人的擂茶簡略了許多。
汕尾擂茶
汕尾擂茶分為油茶和咸茶[4],[5]而擂茶的材料通常都比較少,只是放些細茶葉(有些地區(qū)也可以不用茶葉)、花生和芝麻(可以是炒熟的,也可以是生的)就可以了,一樣也原汁原味,加上還有一些特地為擂茶而準備的米程、米丁、炒米子或炒過的小麥,這些米子小麥可以泡在茶里喝(喜歡的話還可以炒一些蔬菜下茶,如豆角、赤豆、芥藍、生菜丶菏蘭豆、青菜等),這樣的風(fēng)味是任何地方都比不上的。
桃江擂茶
喝桃江擂茶,還有擺“碟子”的習(xí)慣。古香古色的八仙桌上,一般都要擺上八只“碟子”,有枯香的殼花生、焦香的油炸紅薯片、滾壯的番瓜子、香酥的巧果片和紫色的洋窩……都是一些自家制作、開胃可口的綠色食品。
桃江人除了婚喪嫁娶等重要日子舉行大型的擂茶會以外,平日自家人在一起也經(jīng)常喝擂茶。由于桃江人常年喝擂茶,加工擂茶是桃江地區(qū)家庭主婦的主要任務(wù)之一。
2. 擂茶制作的專用工具
擂缽一個(內(nèi)壁有輻射波紋,直徑約45cm的厚壁陶盆),油茶樹或山蒼子木制的2尺長的擂棍一根。竹篾編制的“撈瓢”一把,以上稱為“擂茶三寶”。另配小桶、銅壺、青花碗、開水壺等。
3. 擂咸茶介紹
擂茶,盛行于汕尾市和揭陽市以及桂、湘西部分地區(qū),是舊時隆重而又經(jīng)濟地接待客人的方式之一。 它的制作方法是:首先將茶葉放進牙缽(一種特制的內(nèi)壁有鋸齒紋的陶器),濕潤后用石榴木或荔枝木等硬木做成約3尺長的擂槌 (木杵)來回攪拌搗碎,接著將熟花生米、芝麻、薄荷葉等陸續(xù)投入牙缽擂成漿糊狀,放進適量的食鹽,將煮沸的開水沖入即成, 故又謂之擂茶。
然后主人將炒米等大把大把地放入盛著咸茶的碗里,熱氣騰騰地端到客人面前。大家團團圍坐在客廳中,邊飲邊嚼, 邊扯家常,或談見聞時事,主人則不時殷勤地添上咸茶、炒米等進行勸飲,眾樂陶陶,別有一番情趣。
4. 擂咸茶是什么意思
潮汕的咸茶做法: 用料:雜蔬,炒米,炒花生 ,蘿卜干,芝麻花生茶
1.炒米和炒花生還有蘿卜干都是外面有得賣的,不用自己制作,買現(xiàn)成的回來就可以了!
2.雜蔬小炒,材料有魷魚絲、肉絲、香菇絲,蔬菜可以隨自己喜好混搭幾種,炒在一起就可以了!
3.擂茶,用花生芝麻和少許茶葉放進牙缽,再用茶槌擂出漿,調(diào)入少許鹽,沖入開水,就成咸茶了?! ?/p>
4.抓一把炒米,少許炒花生,夾點菜,泡上熱騰騰的咸茶,配著爽脆的蘿卜干就可以開吃啦?! ∠滩枋且坏烂牢犊煽诘臐h族名點。這種一枝獨秀的習(xí)俗一般只在廣東東部和湖南西部小部分地區(qū)存在。作擂茶時,擂者坐下,雙腿夾住一個陶制的擂缽,抓一把綠茶放入缽內(nèi),握一根半米長的擂棍,頻頻舂搗、旋轉(zhuǎn)。邊擂邊不斷地給擂缽內(nèi)添些芝麻、花生仁、草藥(香草、黃花、香樹葉、牽藤草等)。待缽中的東西便搗成碎泥,茶便擂好了。然后,用一把撈瓢篩濾擂過的茶,投入銅壺,加水煮沸,一時滿堂飄香。品擂茶,其味格外濃郁、綿長……據(jù)說擂茶有解毒的功效,既可作食用,又可作藥用;既可解渴,又可充饑。又一說。 咸茶,盛行于汕尾市和揭陽市以及桂、湘西部分地區(qū),是舊時隆重而又經(jīng)濟的接待客人的方式之一。每當(dāng)客人上門,熱情好客的女主人就忙活開了:首先將茶葉放進牙缽(一種特制的內(nèi)壁有鋸齒紋的陶器),濕潤后用石榴木或荔枝木等硬木做成約3尺長的擂槌(木杵)來回攪拌搗碎,接著將熟花生米、芝麻、薄荷葉等陸續(xù)投入牙缽擂成漿糊狀,放進適量的食鹽,將煮沸的開水沖入即成,故又謂之擂茶。然后主人將炒米等大把大把地放入盛著咸茶的碗里,熱氣騰騰地端到客人面前。大家團團圍坐在客廳中,邊飲邊嚼,邊扯家常,主人則不時殷勤地為客人添上咸茶、炒米等進行勸飲,眾樂陶陶,別有一番情
5. 擂茶的制作工具
使用人口較多的地方在湘、黔、川、桂、鄂、贛等地的交界處,在湘、黔、桂三地交界處擂缽是家中必備的容器。
倒錐體,一般30~40公分高,缽口約40公分經(jīng)。也有比較小的,高約10公分,缽口約8-10公分,內(nèi)側(cè)有很多由缽底向缽口呈發(fā)射狀的紋路((其粗糙程度是為了擂茶過程中增加摩擦力),以擂棍搗磨芝麻、豆子、茶葉等,制作風(fēng)味極佳的擂缽菜或清香爽甜的擂茶。
也可用于制作粉碎裝的實物,如蒜泥等。在湖南懷化、益陽、常德,湖北恩施、利川地區(qū)等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可見。主要集中在湖南湘西。
安徽鳳陽有一種可以搗蒜泥、大料、花椒、芝麻等的工具叫做擂缽,鳳陽民間夏季最喜聞樂見最受歡迎的小菜蒜媒子(音同)是用大蒜和青紅椒在擂缽里一起搗成泥狀,再加入食鹽、食醋、香油(芝麻油),攪拌均勻。
6. 擂咸茶的過程怎么寫
擂茶又名三生湯,起于漢,盛于明清,流傳已久。關(guān)于擂茶的起源,目前公認的說法為廣東省揭西縣河婆鎮(zhèn)南關(guān)城老婦人何婆售賣的街邊小吃。當(dāng)時的南關(guān)城是潮汕和惠州經(jīng)商的必經(jīng)之路,而何婆的擂茶解決了往來客商的疲勞,因此名聲遠播。擂茶一般都用大米、花生、芝麻、綠豆、食鹽、茶葉、山蒼子、生姜等為原料,用擂缽搗爛成糊狀,沖開水和勻,加上炒米,清香可口。
作擂茶時,擂者坐下,雙腿夾住一個陶制的擂缽,抓一把綠茶放入缽內(nèi),握一根半米長的擂棍,頻頻舂搗、旋轉(zhuǎn)。邊擂邊不斷地給擂缽內(nèi)添些芝麻、花生仁、草藥(香草、黃花、香樹葉、牽藤草等)。待缽中的東西搗成碎泥,茶便擂好了。然后,用一把撈瓢篩濾擂過的茶,投入銅壺,加水煮沸,一時滿堂飄香。品擂茶,其味格外濃郁、綿長……據(jù)說擂茶有解毒的功效,既可作食用,又可作藥用;既可解渴,又可充饑。擂茶源于中原,盛于長江中下游。
7. 擂咸茶的工具叫什么
寧都的擂茶歷史悠久。寧都額家人食擂茶的習(xí)俗始自唐,盛于宋,有一千多年歷史。今全縣各地食擂茶的習(xí)慣仍很盛行。一般用來招待女客。青塘、賴村一帶不論男女客人均以擂茶為上品予以招待,還把擂好的茶泥作為饋憎貴賓的禮品。
寧都的擂茶有水擂茶、米擂茶之分。
水擂茶。又稱為鹽茶。制作方法是:將碾碎的茶葉,少許油炸花生米、炒香的芝麻、適量的鹽、陳皮、肉桂、桂皮、甘草、煨姜等與豬油或植物油混和,用擂缽、擂錘將以上原料擂成泥狀,稱為茶泥。一般是現(xiàn)吃現(xiàn)擂,也可將擂好的茶子、麻糍干、黃糍干分別油炸,再將韭菜或芹菜等其它青菜切碎,或?qū)⒂投垢?、瘦豬肉、紅薯分別切丁炒熟備用稱為香料。吃時,將開水沖泡茶泥,攪勻,再上香料。
![](/static/images/biaoqian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