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寧山茶油介紹(武寧山茶油)
1. 武寧山茶油
九江特產 01.武寧棍子魚
武寧棍子魚又叫馬頭魚,是一種頭大、吻扁、唇厚、有一對胡須的小型魚類,最大的個體也只能長到20多厘米長。它生活在江河湖泊的下層,雖雜食,但偏重覓食動物性食物,如底棲水生物、幼蟲等。這種魚腹腔較小,腸道短,內臟部分比例小,俗話說“只有一根腸”,易于清潔,可食部分比例大。肉質堅實,肌間刺少,味道鮮美,紅燒、辣燴都可,是武寧湖區(qū)一道特色菜。
02.廬山鮮筍
產自江西省廬山生態(tài)保護區(qū)的食用鮮筍,以其獨特的自然環(huán)境,被公認為是無污當?shù)谋=∶廊菔称?,深受廣大消費者的青睞。選擇綠色食品,首當廬山鮮筍。鮮筍是一種高蛋白、低脂肪、低糖分、多纖維的保健食品,在其蛋白質中,含有17種氨基酸,其中人體必需的氨基酸有8種。此外還含有大量的胡蘿卜素、維生素b1、b2、c以及鈣、磷、鋅、鎂等微量元素,在人體的新陳代謝過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鮮筍還具有一定的保健和藥用價值,并含有大量富有活性的粗纖維素,常吃鮮筍,不僅能促進腸壁的蠕動,增進消化腺的分泌,支積食,防便秘,促進排泄,而且把胃腸中有毒物質吸附帶走,減少胃腸中毒癥和胃腸癌的發(fā)生,對肥胖癥起到減肥作用。
03.羽絨制品
國家大型企業(yè)江西共青羽絨廠位于共青城內,是共青城的支柱產業(yè)。共青羽絨廠現(xiàn)為中國最大的現(xiàn)代化的羽絨制品專業(yè)廠家,享有自營進出口權并建立了保稅倉庫。擁有各類管理、設計人員及熟練技術員工6000余名,各種先進的生產設備6000多臺(套)。共青羽絨廠現(xiàn)已形成以羽絨制品為主導產品,兼營多種產品生產格局。該廠年產各類服裝500多萬件(條),噴膠棉800萬平方米,電腦繡花300萬件,羽毛加工2000噸,共青羽絨廠生產的鴨鴨牌系列產品以其高雅的設計,新穎的款式、上乘的質量,成為高品質的象征。屢獲省、部優(yōu)質產品獎。鴨鴨牌榮登江西省著名商標榜首,1999年入選中國馳名商標。產品覆蓋國內三十個省、市、自治區(qū),暢銷世界6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
04.大理石
武寧船灘鎮(zhèn)有著豐富的大理石資源,探明儲量為202.5萬立方米,可開采幾千年.品種有玫瑰紅,網狀粉紅,黃灰,美玉,藕白,金花,米黃等,年生產能力可加工大理石板材25萬立方米。該產品花紋清晰,結構緊密,光潔度高,光滑平整,細膩,色澤鮮艷,質地純紅,耐酸,耐磨,耐腐。產品廣泛用于國內外的建筑安裝。
05.廬山云霧茶
廬山云霧茶,歷史悠久,始于漢代,宋代列為貢茶,為中國十大名茶之一。"一雨百瀑匡廬水,一峰千態(tài)匡廬云",濕潤、飄逸、變幻多姿的云霧和充沛的雨水,使廬山云霧茶的生產環(huán)境得天獨厚。故所產茶葉品味兼優(yōu),素以"香馨、味厚、色翠、湯清"等特色而享譽國內外,獨具益思、明目、止渴、利尿、消食、防病等功效,是茶中不可多得之珍品。廬山大寺腦,孤山突兀,土質肥沃,終年云霧繚繞,過去曾為高僧道士修身養(yǎng)性之所。"高山蘊云霧,云霧蓄好茶",大寺腦茶葉別具風味,君之一品,回味無窮,茶香四溢,會使你愛不釋杯,喝了還想喝。
06.湖口豆豉
"豆豉"是一種傳統(tǒng)的大豆制品,它不僅是極好的菜肴佐料,而且還有許多藥用價值。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認為:"黑豆性平,作豉則溫,既經蒸煮,故能升能散,得蔥則發(fā)汗,得鹽則止吐,得酒則治風,得韭則治痢,得蒜則治血,炒熟則又能止汗,亦麻黃根節(jié)之義也。""湖口豆豉"分甜豆豉、汁豆豉、五香豆豉三種,其中五香豆豉最為人們喜愛。它以上等黑豆為原料,并用清澈見底的鄱陽湖水洗去黑豆霉衣,加上傳統(tǒng)精湛的制作工藝,使其色、香、味俱佳。它是餐廳、家庭必備的調味品之一。
07.鄱湖珍品--銀魚
鄱陽湖銀魚形公似簪,色如玉,通體透明,肉昧鮮美,蛋白質豐富,含有鈣、磷、鐵等微量元素,尤富含不飽和也油脂。既可鮮食,也可曬制干品,干品冷水浸泡,燴炒煮均可。
08.特色產業(yè)-小山竹
小山竹是瑞昌傳統(tǒng)產品,資源極為豐富,總面積14萬畝,連片3000畝以上的山竹地塊有八處。特別是淡竹林,面積達11.4萬畝,占九江地區(qū)淡竹總面積的84%,居全省之首,堪稱"淡竹之鄉(xiāng)"。
08.瑞昌山藥
山藥為瑞昌的特產,味甘,性溫平,蘊含十多種人體所需要的營養(yǎng)成分,耐冬令時節(jié)滋補養(yǎng)顏之保健佳品,男女老幼皆宜。其性可入脾肺腎三經,具有滋陰壯陽美容等功效,伴以魚、肉烹制的菜肴,其色白、味鮮、爽嫩可口,常食之,可令您永葆青春魅力,煥發(fā)生命光彩。實乃純正天然綠色食品。
09.湖口糟魚
據史學家考證,傳統(tǒng)糟魚起源于原始社會晚期的鄱陽湖口與長江交匯地區(qū),故稱"湖口糟魚"。湖口糟魚,自明朝萬歷年間,曾是湖口地方貢品被選送朝廷。產品選用亞洲第一大無污染的淡水湖--鄱陽湖所產鮮魚為源料,經傳統(tǒng)工藝糟醉而成。滋味醇和,咸鮮適口是旅游休閑,居家迎賓饋贈朋之佳品。
10.云山云霧茶
云山云霧茶系江西省優(yōu)質茶之一,是云居山脈最具代表性的名特產品,因生長于高山中,茶圓終年云霧繚繞,飽嘗云霧,具有香馨、味厚、色翠、湯清之特色,清熱解毒,醒腦提神,抗衰延年等功能,對咽喉痛、高血壓等疾病有奇特輔助功效,無副作用,屬純天然綠色飲品。
11.廬山石魚
廬山石魚是我國非常珍稀的最小的野生淡水魚,生長在廬山溪流巖石間,屬天然綠色食品。富有人體必需的10種氨基酸和鈣、鋅等物質。具有提高人體機能,增強智力、記憶力和美容養(yǎng)顏的功效。
12.彭澤鯽
彭澤鯽原產于彭澤縣丁家湖,太泊湖、芳湖等水域,屬于雜食性魚類,曾以捕獲重達13斤的個體而聞名全國。經過江西省水產工作者歷時7年的辛勤工作,該魚種的優(yōu)良性狀愈加顯著,具有生長快、個體大,抗病性、適應性強,養(yǎng)殖環(huán)境要求不高等特點,池塘主養(yǎng)彭澤鯽,單產1000公斤,養(yǎng)殖效益十分明顯,被農業(yè)部確定為向全國重點推廣的淡水優(yōu)良品種,曾獲農業(yè)部科學進步二等獎、江西省星火計劃一等獎。彭澤鯽肉味鮮美,肉質嫩爽,營養(yǎng)豐富,含人體所必需的八種氨基酸,兒童食用健腦益智、促進生長,成人食用體質健壯,老人食用益壽延年,尤其是對產婦催乳和產后體質保健食品,正走俏國內外市場。
13.桂花酥糖
與桂花茶餅同稱"桂花雙壁"。采用白芝麻仁、食油、富強粉、白砂糖、飴糖和桂花等精制而成。此傳統(tǒng)名產呈乳白色,質地細嫩酥脆綿軟,具有潤肺、建胃、止咳等功效。
14.桂花茶餅
以優(yōu)質茶油、芝麻、桂花和面粉為主要原料,采用傳統(tǒng)工藝精制。有"小而精、薄而脆、酥而甜、香而美"等特點,歷史悠久。蘇東坡有"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之說。
15.星子金星硯
金星硯是星子縣傳統(tǒng)工藝品,迄今有1600余年的歷史,據傳第一方金星硯是東晉田園詩人陶淵明親手刻琢而成。南唐中主李景隱讀秀峰,專用此硯,收為珍藏。宋朝徽宗皇帝酷愛丹青,得此硯大悅,稱為"硯中之魁"而聞名天下,故又名金星宋硯。此硯石質堅韌,剛柔兼?zhèn)?,石色清瑩,遠銷日本、東南亞等國家。
16.黃老門生姜
九江縣黃老門鄉(xiāng)種植生姜可謂歷史修悠久,相傳在明朝年間就有人種姜,距今有600多年的歷史。如今當?shù)厝罕娺€流傳著"陳友瓊的薯,朱元璋的姜"的口瑤。黃老門生姜的具體名稱無從考證,一般都稱"黃老門姜"。黃老門姜與外地姜相比除具有生姜本身屬性外,還有它的獨特之處:一是味道鮮辣,回味時間長;二是含干物質多,水份含量較少;三是耐貯藏,可以保存較長時間,切口后短期內不易變黑腐爛。因此黃老門姜年歷古以來在本省及長江中下游一帶享有盛名,所產鮮姜大部分銷往南昌,九江,武漢,南京,上海等地。
2. 寧德山茶油企業(yè)
1.寧德畬家烏米飯
二十世紀末經寧德市畬族烏米飯加工坊開發(fā),現(xiàn)已成福建九地市和浙南等地設宴的佳肴,分別有紅鱘烏米飯、竹桶烏米飯、太極烏米飯、荷葉烏米飯、菠蘿烏米飯、草包烏米飯、烏米卷、八寶烏米飯(甜、咸)等品種。
2.福鼎白茶
3.福安嫩姜
4.柘榮太子參酒
5.古田銀耳茶
6.畬香山茶油
7.太姥海蜇頭
8.霞浦海帶結
3. 武功山茶油
萍鄉(xiāng)的特產有蓮花血鴨、萍鄉(xiāng)花果、安源火腿、武功山茶油、萍鄉(xiāng)紅鯉魚,東鄉(xiāng)黑雞等。
蓮花血鴨:
蓮花血鴨屬贛菜系萍鄉(xiāng)菜一支,是江西省萍鄉(xiāng)市蓮花縣的一道特色名菜。蓮花血鴨因具有“色美味香、鮮嫩可口”的特點而被列入“十大贛菜”之一。
萍鄉(xiāng)花果:
萍鄉(xiāng)花果是江西萍鄉(xiāng)傳統(tǒng)名點。選用蔬菜瓜果的根、莖、葉、花、果實,通過切、雕、織等工藝造型,再經蒸煮、烘干等共工序制成。色澤鮮艷,花紋別致,味道甘美,營養(yǎng)豐富。
安源火腿:
安源火腿屬江西特產,產自江西萍鄉(xiāng)。是以農村的傳統(tǒng)工藝,通過腌、熏、烤三個主要加工環(huán)節(jié),結合現(xiàn)代科學的方法進行加工,絕不含防腐劑和色素。
武功山茶油:
武功山茶油,是取之于武功山森林中的油茶樹種子中,經現(xiàn)代科技提取,精制而成的高級營養(yǎng)保健性食用木本植物油。
4. 永春山茶油
畬族服飾
求助編輯百科名片
畬族男子服飾客家人的服飾,與唐宋時期中原人民的服飾差別甚大,卻與畬族服飾類似,顯然是在長期與畬族人民交往中,受到畬族的影響,吸收了畬族服飾文化的有益養(yǎng)分所致。 歷史文獻對于畬族人民的描寫,與描寫其它蠻撩一樣,都說他們“男女椎髻,跌足,衣尚青、藍色。
男子短衫,不巾不帽;婦女高髻垂纓,頭戴竹冠蒙布,飾理路狀”。
目錄
歷史
發(fā)展
圖案從內容上看
從造型上看
從用色上看
從構圖上看
從內涵上看
男子服飾
女子服飾
女裝飾
衣著打扮
服飾特色男子服飾
女子服飾
婦女裝飾
金牙
歷史
發(fā)展
圖案 從內容上看
從造型上看
從用色上看
從構圖上看
從內涵上看
男子服飾
女子服飾
女裝飾
衣著打扮
服飾特色 男子服飾
女子服飾
婦女裝飾
金牙
展開 編輯本段歷史
畬族服飾在明清時代,閩,浙,粵,贛等地基本相同。
男女"無寒暑,皆衣麻"周杰:《景寧縣志》卷十二,《附畬民》,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通無鞋履"明萬歷《永春縣志》卷三,《風俗》。,或扎綁腿。"其男子不巾帽,短衫闊袖,椎髻跣足"(李拔:《汀州府志》重刊本,卷四五,《叢談附》,同治六年(1867年)。
),"單袷不完,勿衣勿裳"周杰:《景寧縣志》卷十二,《附畬民》,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女性"闊領小袖"魏藍:《畬客風俗》,清光緒三十二年(1860年)。,"短衣布帶,裙不蔽膝"傅恒:《皇清職貢圖》卷三,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素無纏足之習"(余紹宋:《龍游縣志》卷二,《地理考5風俗》。
)。發(fā)式因地域不同,婚嫁與否而差異明顯,或"高髻垂纓"(呂渭英:《侯官縣鄉(xiāng)土志》卷五,《人類》。),或"裹髻以布"李拔:《汀州府志》?;?斷竹為冠,裹以布,布斑斑,飾以珠,珠累累,皆五色椒珠"周杰:《景寧縣志》。。福建永定巫宜耀《三瑤曲》贊嘆畬女豐彩:"家家新樣草珠輕,瓔珞妝來別有情。
不慣世人施粉黛,明眸皓齒任天生"(轉引楊瀾:《臨汀匯考》卷三,《風俗考5畬民附》)。
編輯本段發(fā)展
現(xiàn)在畬族男女服飾基本類同于當?shù)貪h人。但人口相對集中的閩浙兩地畬族服飾尚存一定的民族特色,尤以閩省畬家婦女特色顯著,并因地域、婚姻狀態(tài)而紛呈異彩。
閩東北畬族婦女發(fā)式稱為"鳳凰髻",16歲前少女用紅絨纏辮子,盤繞頭上,額前留"留海",畬族稱為"布妮頭"。成年已婚婦女發(fā)式畬族稱為"山哈娜頭",隨地域不同略有差異。流行于閩侯,福州,古田,連江,羅源和寧德南路飛鸞一帶發(fā)式稱為"鳳頭髻"。流行于福安和寧德大部分區(qū)域的發(fā)式稱為"鳳身髻",流行于福鼎和霞浦西路發(fā)式稱為"鳳尾式"。
閩南,閩西有的畬村婦女發(fā)式也不同于當?shù)貪h人,如漳平,華安,漳浦,長泰等縣畬族婦女發(fā)式為"龍船髻"。閩北畬族婦女以百根銀簪并配以紅繩,料珠,裝成"扇形髻"。浙西南畬族婦女發(fā)飾稱為"笄"。
編輯本段圖案
畬族服飾圖案的創(chuàng)造作者大多是土生土長的勞動婦女。
她們制作服飾品完全是為了自用,而不受 畬族服飾
商品需求的制約。在設計和制作過程中她們可以隨心所欲、獨出心裁。技法上或挑中帶繡,或織繡結合,一切從實際生活出發(fā),從而使這些服飾圖案花團錦簇、溢彩流光,顯示出鮮明的民族藝術特色。服飾圖案的內容和風格往往自由奔放、不落俗套。
她們把山里的花草、林間的鳥雀、空中的云彩、雨后的彩虹,縫在衣服上、裙子上。這種來源于生活的樸素的藝術情感,使她們手中繪制的服飾圖案紋樣生機勃勃。
從內容上看
畬族服飾圖案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各種活生生的物象。如飛禽走獸、花鳥蟲魚、農舍車馬以及傳統(tǒng)的幾何形圖案——如萬字、云頭、云勾、浮龍紋、葉紋等。
有的用文字排列組合成圖案。文字的形體有原始的,也有楷書,常用一些舊的吉祥語,如“五世其昌”、“三元及第”、“招財進寶”等。再如象征農田的方格圖案、象征江河的彩條圖案、象征林木的十字圖案,都作為一種較為固定的格局被保留下來。
從造型上看
創(chuàng)造者所關注的是人本與美術符號精神的和諧一致。
不論造型如何變化,只要觀念在形象中體現(xiàn)得充分便是最理想的范式。它根本不討論藝術與物象的模仿關系,也不顧及用人的觀念打破自然給藝術提供的原形,一切存在物都可以作為勞動者物質活動中精神需求的對象。所以,圖案紋樣不以光影為主要表現(xiàn)手法而是采用中國傳統(tǒng)的線描式或近乎線描式,以單線做為紋樣輪廓的造型手法。
姑娘們很善于抓住一個形象主要的特征,將最有特點的動態(tài),用類似剪影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但她們在制作圖案時,不滿足于一個特定的具體形象,而是在寫實的基礎上,運用刪減、增添、夸張、變形等手法使形象更趨于理想化。她們往往借助于深淺不一的點、長短不齊的線、大小不等的面、似是而非的形,使之既有變化又和諧地組合在一個圖案之中。
從用色上看
畬族服飾
婦女們在創(chuàng)造了理想形象之后,努力追求顏色的濃郁和厚重的艷麗感。畬族崇尚黑色和藍色,在服飾上以黑、藍為主調,顯得凝重深沉、莊嚴樸實。在以黑、藍為主調的基礎上,有的加上一點色彩鮮艷的花邊或頭巾、圍腰之類,平添幾分情趣。
畬族婦女的彩虹式花襟由五節(jié)很寬的藍、紅、白、綠、黑布圈或彩緞鑲接而成,有的彩袖顏色卻以紅、黃、綠、藍、紫為主??傊且圆屎绲纳誓J皆O計的。這其中又包含著一定的象征意義,如藍代表天空,綠代表草地,紅代表太陽等。畬族彩虹式花襟五彩繽紛、色調和諧、美觀大方,但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表現(xiàn)手法。
福建省福安、寧德一帶的畬族,在藍綠色上衣上繡黑色的花紋,衣領上又繡水紅、黃、大綠等馬牙花紋,沿服飾的邊縫鑲上一條三四分寬的紅布條,邊的下端靠袖頭的地方有一塊繡花的角偶花紋。福鼎一帶畬族婦女的服飾更為艷麗,上衣大襟以桃紅色為主要色調,加配其他色線,針繡的花紋面積大,花朵也很大。
衣領兩頭下端,靠袖口的地方,有兩枝楊梅花,衣領多用水紅、水綠作底色,加繡花。袖口配的色邊,一條紅,一條綠,對比強烈。羅源畬族婦女衣飾的花色都集中在衣領上,由紅、黃、藍、綠、水綠、黑等顏色,有層次、有順序地排列成柳條紋圖案。在上領的黑底上繡一些粗線條的自然花紋,多為水紅色和黃色。
圍身裙的圖案花樣是以大朵的云頭紋樣為特征,裙邊也有柳條紋圖案。畬族衣飾的色彩組合以紅綠色為主?!凹t間綠,花簇簇”,他們把這叫作鳳凰妝或公雞裝,自認為是模仿公雞斑斕的羽毛縫制的??傊?,她們非常善于選用多種強烈的對比色彩,但在色彩的安排上,往往不做大面積的對比,而是采用細碎均勻的小面積對比使色彩既富于變化又和諧統(tǒng)一。
同時,以很深或很淺的底色和醒目有力的輪廓線去統(tǒng)一這些斑駁多變的彩色點塊。這種設色方法,能使色彩多而不雜、艷而不跳。即使是十分突出的塊面顏色,也能融于整個色調之中,而不至游離于畫面之外。
從構圖上看
圖案雖然有疏密聚散的變化,但同繪畫的構圖相比較,它并不強調突出主題,不講求主從關系的變化。
大多數(shù)圖案采用滿地花的構圖方法以適應服裝整體感的要求。有時在一塊繡片中要挑幾十種花紋,自由、不規(guī)則地組合成主體圖案,或花中藏花,或以鳥、昆蟲等組合成花,或幾只鳥相互共用一個翅膀。這種巧妙的構思可以看出她們的智慧和靈巧。她們根據不同的裝飾部位采用不同的格式。
總的來說,對稱或均衡的結構,放射的布局,團花與角花的呼應等都在圖案的構成上得到了反復而廣泛的運用,從而表現(xiàn)出服飾圖案獨特的藝術魁力。
從內涵上看
這些圖案不但美化著服飾,還有深刻的涵義,其手法大致可歸納為諧音、寓意和符號三種。諧音,即借音而述意,如鴛鴦配偶,五福(蝠)捧壽。
寓意,借一件物體或一組畫面暗喻美好的事物,如 四合如意。有的圖案在表現(xiàn)手法上諧音和寓意兼而有之,如福壽雙全。民間美術創(chuàng)作的觀念是個體意識與集體意識的統(tǒng)一,集體意識是一種傳承已久的集體心智,它通過主體的實踐活動歷史地向客體滲透,使那些與人的切身利益相關的客觀對象逐漸固定化為觀念的替代物,成為特定的符號,如繡在鞋上的如意頭。
畬族服飾圖案包含著千百年來廣大民眾的藝術創(chuàng)造精華,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較深的文化內涵,它的內容十分豐富。而最使人驚異的是,這些平凡的勞動婦女不僅使用木制織機,織成粗質的棉布,還以一根針、幾縷線、小小的蠟刀這些甚為簡陋平常的工具和材料在漫長的歲月里為人類的藝術寶庫增添了無數(shù)精美的藝術品,這的確值得人們永遠珍愛。
編輯本段男子服飾
畬族男子一般穿著色麻布圓領、大襟短衣、長褲。冬天套沒有褲腰的棉套褲。老年男 畬族服飾
子扎黑布頭巾,外罩背褡。結婚禮服為青色長衫,祭祖時則穿紅色長衫。畬族婦女服飾以象征萬事如意的“鳳凰裝”最具特色,即在服飾和圍裙上刺繡著各種彩色花紋,鑲金絲銀線;高高盤起的頭髻扎著紅頭繩;全身佩掛叮叮作響的銀器。
畬族最喜歡藍色和綠色,紅、黃、黑也頗受歡迎。服飾條紋圖案排列有序,層次分明,衣領上常繡一些水紅、黃色的花紋。畬族服飾特色主要體現(xiàn)在婦女裝扮上,叫鳳凰裝。
編輯本段女子服飾
畬族婦女的服裝獨具特色,大多是用自織的苧麻布制作,有黑藍兩色,黑色居多,衣服是右開襟,衣領、袖口、右襟多鑲有彩色花邊,一般來說,花多、邊紋寬的是中青年婦女的服裝。
她們均系一條一尺多寬的圍裙,腰間還束一條花腰帶,亦叫合手巾帶,寬四厘米,長一米余,上面有各種裝飾花紋,也有繡上“百年合好”、“五世其昌”等吉祥語句的。還有的是用藍印花布制作的,束上它別有一番風采。衣服和圍裙上亦繡有各種花卉、鳥獸及幾何圖案,五彩繽紛,十分好看。
別外,有些地區(qū)的畬族婦方系黑色短裙,穿尖頭有穗的繡花鞋;有的喜愛系入幅羅裙;裙長及腳面,周圍繡有花邊,中間繡有白云圖案;還有的不分季節(jié),一年到頭穿短褲,褲腳鑲有鋸齒形花邊,裹黑色綁腿,赤腳。
編輯本段女裝飾
畬族婦女首飾畬語稱“gie”,舊時是結婚始以后凡出門或節(jié)日時戴,死了也戴好入棺。
裝扮為:后腦盤發(fā)髻,發(fā)腳四周繞上黑色縐紗,頭頂置銀箔包的竹筒(直徑約一寸,長約三寸,富者全部用銀),包以紅帕,豎兩支銀釵,形成鈍角三角形,釘上八串瓷珠,瓷珠繞過縐紗以固定“gie”身,瓷珠垂過肩,每支末端栓小銀牌,右耳上插一支銀簪,兩耳戴銀耳垂。
形如鳳凰鳥頭冠。上衣是大襟衫,長度過膝,領、袖、襟處都繡有花邊,花邊色彩鮮艷,花色繁多。布質,舊社會為自織麻布,現(xiàn)在絲綢、滌倫都有。腰扎圍裙,畬語稱“攔腰”,為長一尺、寬一尺五的麻布塊,染青色或藍色,鑲紅布攔腰頭,釘上彩帶。過去,男女子都一樣,為褲腳鑲花邊的寬褲腳直統(tǒng)便褲。
男子舊社會出門穿大襟長衫,勞動時穿大襟短衫,現(xiàn)在都為直襟短衫。過去,畬民上山勞動都打綁腿穿草鞋,在家穿木屐。冬天穿布襪,下雪天用棕包腳行走?;ㄐ{布里青布面,四周繡花紋,前頭做硬鼻,系紅纓,女的比男的花紋多些細些,平時不穿,作壽鞋用。
編輯本段衣著打扮
前客家人的裝飾打扮幾無二致。
以婦女發(fā)髻來說:“過去客家婦女的辮發(fā)很多是盤成高髻的,狀如獨木舟,謂之‘船子髻’,系以紅繩,插以銀替,髻上可套涼笠,髻端外露前翹,笠沿周圍垂下長約五寸的五彩布條,微風吹來,彩條飄拂,確是別有一番風韻?!保ㄍ踉瞿堋犊图遗c畬族的關系》)把辮發(fā)盤成高髻,用紅頭繩一扎,象獨木舟似的,這就是所謂“椎髻”;“髻上可套涼笠”,笠沿還要飾以五彩布條,也就是所謂“頭戴竹冠蒙布,飾理路狀”。
兩相對照,兩者之間的一致性真是一目了然。再拿婦女衣著來說,過去“客家婦女穿的是右側開襟上衣,右襟沿及衫尾四周,綴以花邊,寬紋一寸。褲頭闊大,褲檔較深,褲腳口亦綴以花邊;著的是布鞋,鞋面由兩片色布縫成,鞋端略往上翹,狀似小船。上面用五彩花線繡了花,身上還系著圍裙子,用銀練子系結,裙子狀如‘凸’字,其上半部也繡有花卉或圖案,如此等等。
逢年過節(jié)或串親戚時脖子上掛著銀項圈,手腕上戴著銀鐲子,打扮起來活像個畬族婦女?!保ㄍ希┰谝轮念伾矫妫敝翈资昵?,客家人還特別喜歡一種叫做陰丹士林的布,其顏色正是屬于青、藍色的范圍。顯然,客家婦女的這種衣著打扮,也是受畬族影響所致,或者簡直就可以說是從畬族婦女那里學來的。
編輯本段服飾特色
男子服飾
過去畬族男子的服裝式樣有兩種,一種是平常穿的大襟無領青色麻布短衫;另 畬族服飾
一種是結婚或祭祖時穿的禮服,紅頂黑緞官帽,青色或紅色長衫,外套龍鳳馬褂,長衫的襟口和胸前有一方繡有龍的花紋圖案,腳案白色布襪,圓口黑面布底鞋。
由于長期以來與漢族雜居,這兩種服裝現(xiàn)在很少有人穿了,他們的裝束已與漢族沒有什么差別。
女子服飾
畬族婦女的服裝獨具特色,大多是用自織的苧麻布制作,有黑藍兩色,黑色居多,衣服是右開襟,衣領、袖口、右襟多鑲有彩色花邊,一般來說,花多、邊紋寬的是中青年婦女的服裝。
她們均系一條一尺多寬的圍裙,腰間還束一條花腰帶,亦叫合手巾帶,寬四厘米,長一米余,上面有各種裝飾花紋,也有繡上“百年合好”、“五世其昌”等吉祥語句的。還有的是用藍印花布制作的,束上它別有一番風采。衣服和圍裙上亦繡有各種花卉、鳥獸及幾何圖案,五彩繽紛,十分好看。
別外,有些地區(qū)的畬族婦方系黑色短裙,穿尖頭有穗的繡花鞋;有的喜愛系入幅羅裙;裙長及腳面,周圍繡有花邊,中間繡有白云圖案;還有的不分季節(jié),一年到頭穿短褲,褲腳鑲有鋸齒形花邊,裹黑色綁腿,赤腳。
婦女裝飾
畬族婦女的裝飾要數(shù)發(fā)式最為引人注目。
特別是已婚婦女,她們有將頭發(fā)從后面梳成長筒式發(fā)髻,像一個雞冠形的帽子扣在后腦勺上,發(fā)間用紅絨線環(huán)束。有的是在頭頂上放一個五六厘米長的小竹筒,把頭發(fā)繞在竹筒上梳成螺形,顯得很別致。梳頭時,不僅要用茶油和水抹,還要摻以假發(fā),所以顯得高大、蓬松而且光亮。
結婚時,小竹筒要用紅布包裹,上飾以銀釵、銀牌,盤繞著石珠串。有的前頂還用銀質頭花圍成環(huán)狀,頭花下沿有無數(shù)銀球、銀片之類的裝飾品垂落在眼前。未婚少女的發(fā)式比較簡單,只將頭發(fā)梳平繞在頭的周圍,用紅線束緊即可。不過,現(xiàn)在不少畬族姑娘也剪短發(fā)或梳辮子了。
畬族婦女多帶大耳環(huán)、銀手鐲和戒指,外出時戴精致的斗笠。斗笠是畬族著名的編織工藝品,做工精細,上面有各式細巧的花紋,用二百多條一毫米粗的細竹絲編成,造型優(yōu)美,再配上水紅綢帶、白綢帶以及各色珠子,更加精致美觀,成為畬族婦女最喜愛的裝飾品。
5. 寧武山茶作用
炕圍畫又稱墻圍畫,墻圍。是一種中國民間常見的室內裝飾畫。在中國北方較流行。作為山西地方文化中一支地域性很強的造型藝術形式稍后又以顏料做底,色彩畫花,桐油涂罩。既鮮艷亮豁,又堅固耐久。日常臟污了,以濕布揩擦,則又光亮如新。因此,炕圍畫開始在民間流行起來了。晉東南地區(qū)、呂梁地區(qū)、晉中地區(qū)、忻州地區(qū)、雁北地區(qū)均有分布,其中尤以原平、代縣的炕圍畫最為著名??粐嫷男问綐嫵捎幸惶坠潭ǖ某淌?。即以上下兩組邊道,按照一定的規(guī)格布置而形成其主體框架,中間等距離安排以各種畫空。既具完整對稱的裝飾形式美感,又具簡繁對比,主從相映的豐富表現(xiàn)內涵??簧喜糠质瞧渲黧w,鍋臺畫、灶頭畫、看墻畫是其外延部分。
炕圍畫的高度一般為二尺左右,現(xiàn)時由于房屋建筑日漸高大寬敞,炕圍畫亦有逐步增高之勢;其長度則依照炕的大小而定。
炕圍畫畫空、邊道以外的空間部分所涂色彩稱為底。寧武、五寨一帶喜用紅棕色,紅火濃艷,強烈醒目,原平、代縣、繁峙一帶則多用深淺綠色,素雅大方,清新悅目。二者各具其妙,各悅所好。
邊道圖案是炕圍畫的精華所在,對炕圍畫的形式和風格的形成,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所以,評定一套炕圍畫的精劣高下亦多以此為標準。
邊道的種類極為繁多,相當一部分是具有吉祥寓意的圖案紋樣反復連續(xù)而成。常用的有:退色邊、玉帶邊、竹節(jié)邊、邊棠邊、冰竹梅邊、卷書邊、萬字邊、獅子滾繡球邊、富貴不斷頭邊、夔在套蝠邊(蝙蝠寓福)、暗八仙邊(八仙手持的道具)、鶴壽邊(白鶴與各種壽字)、福壽邊(佛手與桃或蝙蝠與壽字)、金玉滿堂邊(金魚加水草水紋)……或古樸、或新穎、或簡潔、或精細、或平面展開、或立體凸現(xiàn)、或強烈明快、或平和迷離,可謂是百色百樣、美不勝收了。每套炕圍畫邊道的繁簡多寡不盡相同,但都是有機組合,相映成趣。如若再仔細體味其中吉祥涵意的構成匠心,那更是如嚼橄欖,余味無窮。
同邊道相配的還有幾種適合形圖案紋樣,畫在畫空兩旁的為“卡頭”;設在第二組邊道下面角隅處的稱作“角云子”,這些圖案都是“細炕圍”的附加裝飾,具有錦上添花之美。
畫空也稱“池子”,是炕圍畫的點睛之處。有長方形、圓形、菱形、扇形等多種形制。表現(xiàn)內容豐富,人物、花鳥、山水、風景無所不有;表現(xiàn)手法多樣,工筆重彩、水墨寫意,木版年畫,月份牌年畫、裝飾粉畫“多元并存”。
人物畫舊時多取材于歷史典故,話本傳說。一般有“桃園結義”、“三顧茅廬”、“太公垂釣”、“蘇武牧羊”、“四美圖”、“八愛圖”、“二十四孝”等?,F(xiàn)時則多選用神話傳說、戲曲故事,一般為“嫦娥奔日”、“麻姑獻壽”、“鶯鶯聽琴”、“貂蟬拜月”、“白蛇傳”、“紅樓夢”、“梁山伯與祝英臺”、“打金枝”、“金水橋”等。有的是各種“選段”的集錦式“會串”,有的則以“連臺本戲”表現(xiàn)。
花鳥畫是深受人們喜愛的畫空內容,常畫的有:牡丹富麗、孔雀開屏、荷花嬌艷、鴛鴦比翼、松伴白鶴、竹擁熊貓、蝶戲秋菊、鵲鬧冬梅、蘭花沁香、山茶吐蕊,還有“兩個黃鸝鳴翠柳”、“一枝紅杏出墻來”……真?zhèn)€是花團錦簇。喧鬧的春色,時時化解和撫慰著人們飽受生存之累的心境。勃勃的生機,常常激發(fā)著人們熱愛生活的興頭。
畫空內的山水畫多為高山奇峰、飛瀑流泉、碧樹煙云。風景畫則多是各地名勝:北京的頤和園、北海的白塔、杭州的西湖、蘇州的園林、桂林的山水、太湖的漁歌帆影,以及由此變化而來的青山碧水、樓臺亭閣、長橋曲欄、綠樹白云構成的各種畫面。
然而“重頭戲”還屬鍋臺畫和看墻畫。鍋臺上方的稱為鍋臺畫,無鍋臺處則為看墻畫。由于其面積大,位置顯,因而使得匠人總是把最拿手的本事,用在此處顯露。內容多吉祥喜慶,如娃娃坐蓮花為“連生貴子”,錦雞與花是“錦上添花”,貓與牡丹蝴蝶組合為“耄耋富貴”,鹿鶴相聚則是“六合同春”,松竹梅一處為“歲寒三友”,花瓶中插月季花則是“四季平安”。
由于這些題材內容的含義,寄寓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與希冀,故而倍受人們的喜愛,并作為“保留節(jié)目”傳流不衰。由于這些畫面都以飽滿的構圖,艷麗的色彩,生動精細的刻畫而引人注目,故而享受著主人們的“重點保護”,有的是以透明的塑料薄膜遮罩;有的則專門串一“茭箭排排’擋塵御氣。只有在親朋好友上門或左鄰右舍相聚時,方才展示夸耀,其珍愛之心可見一斑。
灶頭畫是與鍋臺畫相連的立式畫面。因在風箱上方供灶君的位置故而得名。表現(xiàn)內容有瓜果、花鳥,亦具吉祥內涵。
炕圍畫用石色,需要匠人自己研磨、漂澄、加膠礬才能使用,天長日久,色澤如新。解放后,炕圍畫從形式到內容都有了新的發(fā)展。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窺見山西炕圍形式之內蘊,集品類眾多的藝術形式,容五花八門的表現(xiàn)手法,納豐富多彩的題材內容。傾其所愛,盡其所想,反復鋪陳,疊加組合,構成了其大紅大素,大雅大俗的美學品格。
6. 常寧山茶油
1、湖南省常寧市
常寧,隸屬湖南省,是由衡陽市代管的縣級市,位于湖南省南部、湘江中游南岸。2001年,常寧被國家林業(yè)局命名為“中國油茶之鄉(xiāng)”。常寧是湖南省茶油生產大縣,油茶資源豐富,油茶栽培歷史悠久。
2、江西省興國縣
興國縣隸屬于江西省贛州市,位于江西省中南部,贛州市北部。2004年12月,國家林業(yè)局公布了第三批“中國名特優(yōu)經濟林之鄉(xiāng)”名單,興國縣榜上有名,被命名為“中國油茶之鄉(xiāng)”。被譽為“江南綠色油庫”的興國,油茶資源豐富,是江西最大的“綠色油庫”之一。
3、浙江省常山縣
常山縣,為浙江省衢州市轄縣,位于浙江省西部、金衢盆地西部、錢塘江上游。常山縣有兩千余年的油茶栽培史,素有“浙西綠色油庫”之美稱。2001年,常山縣被國家林業(yè)局授予“中國油茶之鄉(xiāng)”,2007年“常山山茶油”又被國家質檢總局授予浙江首個“地理標志”保護品牌。
4、湖南省耒陽市
耒陽,湖南省轄縣級市,位于衡陽市南部,油茶栽培歷史已達一千八百多年,素有“湖南油?!敝Q。2000年3月,耒陽被國家林業(yè)局命名為“中國名特優(yōu)經濟林--油茶之鄉(xiāng)”稱號,2014年再次被授予“中國名特優(yōu)經濟林——油茶之鄉(xiāng)”的稱號,2017年被授予“全國木本油料特色區(qū)域示范縣”稱號。
5、貴州省玉屏侗族自治縣
玉屏是貴州省銅仁市下轄縣,貴州油茶重點產區(qū)之一,有五百多年的栽培歷史,油茶資源豐富。2001年玉屏被國家林業(yè)局授予為“中國油茶之鄉(xiāng)”稱號。
6、廣東省連南瑤族自治縣
連南瑤族自治縣,位于廣東省西北部。2007年,連南瑤族自治縣被授予“中國油茶之鄉(xiāng)”稱號。連南種植茶油和生產山茶油的歷史悠久,據歷史記載可追溯到唐朝,清康熙年間曾被官方推崇為名優(yōu)物種,推廣至百里瑤山繁衍發(fā)展到3萬多畝。
7、廣東省平遠縣
平遠縣是廣東省梅州市下轄的中央蘇區(qū)縣,位于廣東省東北部。2010年,該縣被中國經濟林協(xié)會授予“中國油茶之鄉(xiāng)”稱號。
8、湖北省麻城市
麻城市,由湖北省直轄,黃岡市代管,地處湖北省東北部,黃岡市北部。2009年10月14日,由中國經濟林協(xié)會經實地考察評審,正式認定麻城市為“中國油茶之鄉(xiāng)”。
9、湖南省邵陽縣
邵陽縣為湖南省邵陽市下轄縣,位于湖南省中南部偏西,是全國油茶基地示范縣,被冠名“茶油之都”和“中國油茶之鄉(xiāng)”。邵陽縣生產茶油有2500多年的悠久歷史,有湘南“天然油庫”之美譽。
10、福建省浦城縣
浦城縣(古屬建寧府浦城縣)是福建省南平市轄縣,中國丹桂之鄉(xiāng),位于福建省最北端、閩浙贛三省交界處。2009年5月7日,中國經濟林協(xié)會正式命名福建省浦城縣為“中國油茶之鄉(xiāng)”,浦城有2300多年的種植歷史。
7. 武寧山茶油價格
旅游景點 總覽 廬山仙人洞 主體旅游景點主有:美廬別墅、廬山會議會址、花徑、錦繡谷、仙人洞、竹山寺、大天池、龍首涯、石門澗、黃龍?zhí)?、烏龍?zhí)?、三寶樹、蘆林湖、博物院、含鄱口、植物園、大口瀑布、三疊泉、五老峰。 南麓旅游景點:觀音橋、秀峰、白鹿洞書院、大漢陽峰、桃花源(康王谷)、小天池、愛蓮池、落星墩?! ≥椛渚包c有:獅子洞、鞋山、廬山西海、龍宮洞、石鐘山、觀音島、魯溪洞、九宮山等等?! 【包c門票 廬山:旺季180元/人(包括五老峰、花徑、錦繡谷、仙人洞、大天池、龍首涯、三寶樹、蘆林湖、含鄱口、植物園等),淡季135元/人 廬山學生票:135元/人(需攜帶學生證) 觀音橋景區(qū);40元/人(現(xiàn)役軍人免費) 三疊泉:64元/人(來回纜車80元/人) 美廬:25元/人(現(xiàn)役軍人免費) 秀峰:47元/人(來回纜車60元/人) 廬山戀電影:30元/人 旅游環(huán)保車:80元/人 廬山特產可以概括為“一茶三石”。 廬山云霧茶:廬山云霧茶,系我國十大名茶之一,始產于漢代,已有一千多年的栽種歷史,宋代列為“貢茶”。廬山云霧茶以“味醇、色秀、香馨、液清”而久負盛名。暢銷國內外。仔細品嘗,其色如沱茶,卻比沱茶清淡,宛若碧玉盛于碗中。它的味道,類似“龍井”,卻比龍井更加醇厚,若用廬山的山泉沏茶焙茗,就更加香醇可口。朱德同志有詩云:“廬山云霧茶,味濃性潑辣,若得長時飲,延年益壽法”?! ]山石雞:廬山石雞是一種生長在陰澗巖壁洞穴中的麻皮青蛙。又名赤蛙、棘腦蛙,體呈赭色,前肢小,后肢強壯。因其肉質鮮嫩,肥美如雞而得名。廬山石雞晝藏石窟,夜出覓食。形體與一般青蛙相似,但體大,肉肥,一般體重三、四兩,大的重約一斤左右。 廬山石魚:廬山石魚體色透明,無鱗,體長一般在30--40毫米左右,同銹花針長短差不多,就是長上七至八年,長短也不超過一寸,故又名銹花針。廬山石魚因長年生活在廬山泉與瀑布中,把巢筑在泉瀑流經的巖石縫里,故稱石魚。石魚生長在廬山的峽谷溪流中,體小,長而略扁,其肉細嫩鮮美,味道香醇,因而遐邇聞名。石魚不論炒、燴、燉、泡都可以,營養(yǎng)成分豐富,尤為產婦難得之滋補品?! ]山石耳:廬山石耳與黑木耳同科,是一種野生在人跡罕至的懸崖峭壁上的肢菌植物,由于它形狀扁平如人耳,又附著在巖上生長,所以稱之為“石耳”。石耳營養(yǎng)價值極高,內含很多的肝糖、膠質、鐵、磷、鈣及多種維生素,營養(yǎng)十分豐富,是一種高蛋白滋陰潤肺之補品?! ]山鮮筍:產自江西省廬山生態(tài)保護區(qū)的食用鮮筍,以其獨特的自然環(huán)境,被公認為是無污當?shù)谋=∶廊菔称?,深受廣大消費者的青睞。選擇綠色食品,首當廬山鮮筍。鮮筍是一種高蛋白、低脂肪、低糖分、多纖維的保健食品,在其蛋白質中,含有17種氨基酸,其中人體必需的氨基酸有8種。此外還含有大量的胡蘿卜素、維生素B1、B2、C以及鈣、磷、鋅、鎂等微量元素,在人體的新陳代謝過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湖口糟魚:據史學家考證,傳統(tǒng)糟魚起源于原始社會晚期的鄱陽湖口與長江交匯地區(qū),故稱"湖口糟魚"。湖口糟魚,自明朝萬歷年間,曾是湖口地方貢品被選送朝廷。產品選用亞洲第一大無污染的淡水湖--鄱陽湖所產鮮魚為源料,經傳統(tǒng)工藝糟醉而成。滋味醇和,咸鮮適口是旅游休閑,居家迎賓饋贈朋之佳品?! 」鸹ㄋ痔牵号c桂花茶餅同稱"桂花雙壁"。采用白芝麻仁、食油、富強粉、白砂糖、飴糖和桂花等精制而成。此傳統(tǒng)名產呈乳白色,質地細嫩酥脆綿軟,具有潤肺、建胃、止咳等功效?! 」鸹ú栾灒阂詢?yōu)質茶油、芝麻、桂花和面粉為主要原料,采用傳統(tǒng)工藝精制。有"小而精、薄而脆、酥而甜、香而美"等特點,歷史悠久。蘇東坡有"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之說?! ]山旅游注意事項這個問題很多人都在問我,旅游也是該多注意點的?! ]山旅游在住的方面: 1.賓館容量都很小,因為賓館都是在原有古建筑物上改建的,因為她誕生在19世紀未,為了保護這些世界文化遺產,保持廬山原有的別墅風格等原因,不允許在山頂上再興建新的建筑物,所以廬山的住房條件還是相對落后的?! ?.廬山是特有的云霧氣候,含有大量的水份,給入住廬山的游客會有一種陰暗潮濕的感覺,所以晚上睡覺必須要蓋上棉被。 3、廬山都是避暑勝地,在酷暑的時候最高氣溫也沒有超過30攝氏度、因此廬山各個等級的賓館無需安裝空調(只有冬天時候來用得著)?! ?、廬山所有賓館洗澡的熱水都是限時供應的,因為山上僅有2個人工湖,既要保證山上1萬2千山民的生活用水,而且更要保證旅游高峰時期的游客的正常飲用水量(日接待量4萬人游客) 5、旺季(7、8、9、月份,特別是在雙休日),各賓館客房較緊張且房價較高,賓館實行旺季周未價。 吃的方面: 1、由于廬山是風景區(qū),不能種糧食和蔬菜,所以廬山山民和游客生活必須品,都是由九江運送上山的,成本很高,而且蔬菜基本上不一定新鮮。團隊餐一般?! ?、廬山旅游季節(jié)很強,廬山人是半年辛苦半年閑。所以廬山在旅游旺季中物品是特別貴的?! ?、由于廬山建筑物大多都在20-30年代興建的(現(xiàn)在不允許興建房屋),廬山的賓館、餐廳以及游客吃飯的地方比較擁擠。時常會出現(xiàn)游客等坐位吃的情況均屬正常。 4、由于廬山二線景區(qū)離廬山鎮(zhèn)中心比較遠,又在大峽谷之中,受到地理限制,一般在山民家吃飯,用餐環(huán)境不夠理想!在這里敬請全陪在工作上給予地陪的支持,總體上保障客人能吃飽! 5、團隊早餐,晚餐均在所入住的酒店或賓館用,以減少以上部分擁擠情況給游客造成不便!介于以上情況,導游會避開用餐高峰,提前給客人安排好,盡可能的讓客人滿意。我的宗旨是:不求一定吃得好,但求吃的飽。如果客人對餐不滿意時,導游會無條件給客人加菜直至滿意為止?! ⌒械姆矫妫骸 £P于廬山旅游用車規(guī)定: 廬山主要景點(自然風光)均在海拔1000米以上(山頂上),上廬山只有二條登山公路,由九江上廬山的公路叫北山公路,全長24公里,盤旋而上約400個彎道。由南昌市方向來上廬山的路為南山公路,全長25公里,彎道300余個,山上各景點均可通車,但都比較窄。廬山規(guī)定超過10米長(37座以上)的車輛不允許上山,必須從山下?lián)Q乘車輛,進入廬山一二線景區(qū)的必須是藍牌照車(18座以內)的車輛;超過18座是絕對需要換乘車輛;廬山在旅游旺季(7、8、9月)為了緩解各景區(qū)的交通壓力,在各景區(qū)之間實行導車,2-3個團隊由一輛車負責景點之間運送客人,(不能一團一專車)。由于各團隊的出發(fā)的時間,行程、游覽時間不一,使之不影響客人的游覽。此舉既避免了交通堵塞而又降低了運作成本。
8. 咸寧山茶油
通山位于鄂東南咸寧市南邊,名食非常多,2019年中秋快到了,買些傳統(tǒng)手工的麻餅敬老聯(lián)誼非常好。
通山麻餅為地理標志證明商標。通山特產大畈麻餅:大畈麻餅有著悠久的歷史,明、清時期,商貿人士沿富水河至長江,往來做生意,從而給富水中游的大畈街帶來了商機和繁榮。傳說麻餅始創(chuàng)于阮氏之手,當時堪稱湖廣“一絕”。大畈麻餅曾享譽武漢三鎮(zhèn),銷遍荊楚大地。大畈麻餅配料精致。由高級面粉、上等芝麻,優(yōu)質茶油,加之冰糖、葡萄干、陳皮、金錢桔等十幾種食料,先人工拌、揉、搓、打、削成圓形,再一蒸二熏三烘四烤,然后出籠涼干即可食用。
通山包坨 又名大坨、粑坨、薯粉坨,外表為圓形,寓意團圓、吉祥。基本原料是紅薯粉調制的坨皮和各種不同原料(如鮮肉、臘肉、豆芽、油豆腐、白蘿卜、花生米、竹筍、韭菜等)做成的餡。在色、香、味方面獨具地方特色,特點是皮薄餡美,是通山人最喜歡的地方特色食品之一。以餡料分類,通山包坨大體可以分為兩大類:、半葷包坨(鮮肉丁或臘肉、油干(油炸豆腐塊)、花生米、蘿卜、竹筍、韭菜等為內餡);2、全葷包坨(全鮮肉沫內餡)。其實每家每戶的餡都不一樣,可以根據口味,還可自行添加如香菇,火腿等等。
以坨皮分類,通山包坨可分為兩大類:1、以芋頭拌苕粉做皮;(芋頭坨)2、直接以苕粉做皮(開水坨)。
![](/static/images/biaoqian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