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以從司馬光身上學到哪些優(yōu)秀品質(zhì)
??司馬光(1019-1086),北宋時期著名政治家,史學家,散文家。北宋陜州夏縣涑水鄉(xiāng)(今山西運城安邑鎮(zhèn)東北)人,出生于河南省光山縣,字君實,號迂叟,世稱涑水先生。司馬光自幼嗜學,尤喜《春秋左氏傳》。
宋仁宗(趙禎1010年—1063年,北宋第四代皇帝)寶元元年(1038年),司馬光年方20,中進士甲科。
??宋英宗(趙曙,1032-1067)繼位前任諫議大夫,宋神宗(趙頊,1048年-1085年)熙寧(1068-1077)初拜翰林學士、御史中丞。
北宋熙寧三年(1070年),司馬光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知永興軍。次年,判西京御史臺,居洛陽十五年,專門從事《資治通鑒》的編撰。
??哲宗即位,還朝任職。元豐八年(1085年),任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主持朝政,排斥新黨,廢止新法。數(shù)月后去世。追贈太師,溫國公,謚文正,著作收在《司馬文正公集》中。
司馬光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學術(shù)上。其中最大的貢獻,莫過于主持編寫《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是我國最大的一部編年史,全書共二百九十四卷,通貫古今,上起戰(zhàn)國初期韓、趙、魏三家分晉(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末年趙匡胤(宋太祖)滅后周以前(公元959年),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作者把這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實,依時代先后,以年月為經(jīng),以史實為緯,順序記寫;對于重大的歷史事件的前因后果,與各方面的關聯(lián)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讀者對史實的發(fā)展能夠一目了然。
??
司馬光一生大部分精力都奉敕編撰《資治通鑒》,共費時十九年,自英宗冶平三年(公元1066),至神宗元豐七年(公元1084)。他在《進資治通鑒表》中說:“日力不足,繼之以夜”,“精力盡于此書”。
司馬光著述頗多。
??除了《資治通鑒》,還有《通鑒舉要歷》八十卷、《稽古錄》二十卷、《本朝百官公卿表》六卷。此外,他在文學、經(jīng)學、哲學乃至醫(yī)學方面都進行過鉆研和著述,主要代表作有《翰林詩草》《注古文學經(jīng)》《易說》《注太玄經(jīng)》《注揚子》《書儀》《游山行記》《續(xù)詩治》《醫(yī)問》《涼水紀聞》《類篇》《司馬文正公集》等。
??在歷史上,司馬光曾被奉為儒家三圣之一(其余兩人是孔子和孟子)。
從司馬光身上所能學到的最優(yōu)秀的品質(zhì)應該是聰明果敢、堅持不懈,選定自己的道路百折不撓的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