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工藝的(陶瓷工藝的基本流程)
陶瓷工藝的基本流程
陶瓷(china),即陶器和瓷器的總稱。凡是用陶土和瓷土這兩種不同性質的粘土為原料,經過配料、成型、干燥、焙燒等工藝流程制成的器物都可以叫陶瓷。制作陶瓷的具體步驟如下:
1、揉泥,用羊角揉的方法可以讓泥巴干濕不勻的地方充分揉均勻。
2、當泥料里面有空氣的時候用菊花揉可以將氣泡擠破。
3、拉坯,將泥團摔擲在轆轱車上的轉盤中心,隨手法的屈伸收放拉制出坯體的大致模樣。
4、利坯,將坯覆放在轆轤車的利桶上,轉動車盤,用刀旋削,使坯體厚度適當,表里光潔。
5、利坯也稱修坯或旋坯,是最后確定器物形狀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并使器物表面光潔、形體連貫、規(guī)整一致。
6、曬坯,將加工成型后的坯擺放在木架上晾曬。
7、施釉,大部分陶瓷制品均需施釉后才能進窯燒造,施釉工藝看似簡單卻是極為重要和較難掌握的一道工序,要做到坯體各部分的釉層均勻一致,厚度適當,還要關注到各種釉的不同流動性。
8、最后一部分就是燒窯了。
普通陶瓷生產工藝流程
陶瓷的傳統(tǒng)概念是指所有以粘土等無機非金屬礦物為原料的人工工業(yè)產品。陶瓷餐具的制作方法分為釉上彩、釉下彩、釉中彩三種。陶瓷餐具等級劃分為1級、2級、3級。而陶瓷的工藝流程有淘泥、摞泥、拉坯、印坯、修坯、捺水 、畫坯、上釉、燒窯、成瓷、成瓷缺陷的修補。
陶瓷工藝的基本流程有哪些
陶瓷制品的手工制作流程: 1、拉坯。
即將煉就之泥放于輪車上,借旋轉之力,用雙手將泥拉成器坯。是我國陶瓷器生產的傳統(tǒng)方法。2、印坯。將可塑坯料用人工在模型中擠壓,使其延展印成一定形狀粗坯的成型方法。是非常古老的手工做陶瓷的技術。3、利坯。拉成的坯半干時,置于轆轤上,用刀修整,使器表光潔,厚薄均勻。4、挖足。將瓷器坯的底部挖出輪廓打磨平整。5、施釉。在成型的陶瓷坯體表面施以釉漿。6、畫坯。給制成的陶瓷坯畫上精美圖案。7、混水:青花瓷的魅力,就好比寫意水墨山水在中國國畫中的地位,而青花之美,不僅僅在精細的畫工,青花的山水具有中國傳統(tǒng)水墨山水的皴法和染法所具有的優(yōu)美細膩的層次,而這一切都來自于混水這一道工藝。8、施外釉繪制完成的瓷坯,需要進行第二次的施釉工序。此時,杯子的底足還未形成。浸釉法需要師傅對坯體、釉料以及瓷器的預期有全面的了解和把握。瓷坯浸在釉水里的時間長短,直接影響到瓷器燒成后的品相。傳統(tǒng)陶瓷工藝制作流程
一、選材
制作一個好的瓷器,選材是第一步,通過一系列的步驟將陶土中的雜質都去掉,才能保證陶器的質量。同時,淘好的陶泥并不能立即使用,要將其分割開,摞成柱狀或者磚狀,以便于儲存和拉坯。
二、制坯
“制坯”,顧名思義,就是將陶泥原材料通過各種各樣的技法捏塑成型,這是一個陶器工藝品最初的原型,也是決定其實用性能的過程。
1、拉坯成型法:將摞好的陶泥放入大轉盤內,通過旋轉轉盤,用手及拉坯工具,將陶泥拉成陶坯。適用于制作圓形、弧型等渾圓的造型,比如盤子、碗、罐子等等。
2、泥板成型法:利用陶土碾成、拍成或切割成板狀,來鑲控制作器物的方法,叫做泥板成型法,傳統(tǒng)的紫砂器就是用泥板成型來制作的。
3、泥條盤制法:用泥條盤制法制作陶藝,泥條可以自由地彎曲與變化,方便制作一些比較復雜的、不太規(guī)整的、較隨意的陶塑,是陶藝成型技法中最為方便、造型表現力最強的技法之一。
4、徒手捏制法:顧名思義,就是陶器制作匠人們根據需要徒手捏成陶器的造型,這種技法不僅可以直接的表達作者的構想,更能體現作者的工藝水平。
5、模具注漿法:用干燥的石膏模具,將制備好的坯漿注入模具中,制成所需要的坯件,這是制坯過程中最為簡單的一種技法。
三、彩繪
用各種人造著色無機化合物、天然著色礦物或金屬著色材料,在陶瓷制品上畫出花紋裝飾的過程即稱作彩繪,彩繪一般分為釉下彩和釉上彩兩種。
1、釉下彩:直接在成型的泥坯上進行彩繪,然后上釉入窯燒制,釉下彩陶主要包括青花、釉里紅等。
2、釉上彩:在已經燒好的瓷器釉面上進行彩繪,二次入窯低溫燒制。釉上彩陶主要包括斗彩、釉上五彩、粉彩、墨彩、琺瑯彩等。
四、施釉
釉是附著在陶體表面的玻璃質層,使陶器表面光滑,不透水,易清潔,并提高陶瓷的裝飾性。畫好的陶坯,表面粗糙,上好釉后則全然不同,光滑而又明亮。
1、蕩釉:將釉漿注入坯內,并輕輕晃動,使上下左右均勻上釉,然后迅速倒掉過剩的釉漿。
2、蘸釉:將瓷坯浸入釉盆里,當口沿與釉面平齊時立即提出瓷坯。
3、涂釉:涂釉又稱刷釉,方法是用毛筆或刷子蘸取釉漿均勻的涂在釉體表面,多用于長方形或有棱角的器物。
五、燒窯
陶瓷器燒制基本都在窯爐內進行,其中陶器的燒成溫度為600—1100度,瓷器的燒成溫度為1250度—1450度。同時,在燒窯時,窯內空氣供給充分與否,燒出的瓷器色調也不同,其中空氣供給充分的稱為氧化焰,不充分的稱為還原焰。
陶瓷的主要工藝流程
一、坯料制備 德化的陶瓷坯料主要成分是石英、長石、高嶺土。按其制品的成型方法可分為可塑法坯料和注漿法坯料。二、制模三、成型成型就是用干燥的石膏模,將制備好的坯料用各種不同的方法制成所需要的坯件,目前德化產區(qū)常用的成型法有可塑成型、注漿成型、干壓成型和等靜壓成型四種方法。四、干燥五、施釉施釉,德化俗稱“上釉”、“蘸釉”。有生坯施釉法和素坯施釉法兩種,根據不同產品及坯件大小、厚薄和釉料性能,采用浸釉、澆釉、刷釉、噴釉。六、裝燒裝燒是制瓷工藝中一道很關鍵的工序。經過成型、上釉后的半成品,只有在高溫的作用下,發(fā)生一系列物理化學反應,最后顯氣孔率接近于零,才能達到完全致密程度的瓷化現象,稱之為“燒結”。這個過程稱之為“裝燒”。七、裝飾德化陶瓷裝飾源遠流長。新石器時代有印紋陶;魏晉時代有青釉陶;唐、宋、元時代有篾劃、印花、刻花;明、清時代有浮雕、通花、青花、貼花;民國時期有古彩、新彩;以至當代的噴花和藝術釉等,制工精細,色彩艷麗,具有樸實豪放的特點。八、包裝
陶瓷制作有哪些工藝流程
瓷器是用含高嶺、長石、石英成分的瓷土燒制而成的。
瓷器的制作,是人們對土與火的認識和運用。人們在長期制作陶器的實踐中發(fā)現,選用不同的粘土,施以不同的火溫,便可以燒制出與陶器有著本質區(qū)別的瓷器。土與火,是瓷器制作的兩大條件。含高嶺、長石、石英成分的瓷土,是瓷器生產的內在根據,火溫則是瓷器生產的外部成因。
資料擴展
瓷器的制作是一個復雜而又完整的生產過程:選取和處理原料、制坯、干燥,對各種形體的坯胎進行裝飾、上釉,最后人窯燒制,每個過程又有若干環(huán)節(jié)。
(一)選取和處理原料
主要選用與普通粘土不同的瓷土。中國瓷器的發(fā)明,是與高嶺土分不開的。高嶺土是一種除高嶺石外,還含有多量的石英和云母的制瓷原料,它產于江西浮梁(今景德鎮(zhèn)市)高嶺村。高嶺土含鐵量低,可塑性弱,耐火度高,其礦物試驗式為AI△O3 ·2SiO2·2H2O,
(二)制坯
制坯是指根據人們的各種需要,將原料制作成各種不同形狀的坯胎。如碗、盤、壺、杯、瓶、缸等各種器皿的坯件。制作瓷器生產所需要的坯胎,又有拉坯、利坯、挖足等工藝環(huán)節(jié)。拉坯是制作瓷器坯胎成形環(huán)節(jié)。利坯是對粗坯進行修整,使坯件表面光潔、厚薄均勻的環(huán)節(jié)。挖足是指挖成瓷器器皿坯件的底足,如碗底、瓶底的圈足等。
(三)干燥
坯件制作好后,需要經過干燥使之定形。干燥的方法很多,如自然干燥法、烘干法等等。制作成型后的坯件為了使之美觀好看,還需對瓷胎進行裝飾。瓷器的裝飾技法很多,如劃花、刻花、印花、剔花、貼花、開光、描金等等。經過裝飾后,瓷胎上便留下各種花紋,如卷葉紋、波浪紋、朵花紋、草葉紋、幾何紋、云雷紋、鋸齒紋、網紋、弦紋、蟹爪紋等等。瓷器燒成后,各種不同形體的器皿配以各種不同的裝飾花紋,二者相得益彰,令人賞心悅目。
(四)施釉
這是瓷器生產過程中的一個重要方面。施釉可便制成的瓷器表面光潔滑膩,色彩繽紛艷麗,更具觀賞價值。我國瓷器制作中的施釉技術是十分精湛的。施釉的工藝方法常見的有浸釉法、吹釉法、澆釉法、蕩釉法等。釉色種類之多更是不勝枚舉,如青、白、黑、紅、卵白、甜白、粉青、兔毫,油滴、寶石紅、郎窯紅,豇豆紅、鮮紅、礬紅、珊瑚紅、孔雀綠、酒藍、青花、釉里紅、五彩、斗彩、粉彩、琺瑯彩、匣皮紫、鱔魚黃、嬌黃、茶時末等等。這些釉色或素潔、或華麗、或濃艷、或淡雅、或雍容華貴、或精巧玲瓏,與器物身上的各種紋飾、詩畫圖案互為表里,相映成趣。
(五)裝燒
經過取料、制坯、干燥、裝飾、施釉、瓷器制作的最后一道工序便是入窯裝燒??刂坪婉{馭火候是瓷器燒成的關鍵。因此,燒制瓷器對瓷器的裝燒方法和爐窯的形式縛構,都有很高的要求。我國瓷器生產常見的裝燒方法有仰燒、疊燒覆燒、素燒等。爐窯形式則有龍窯、階級窯、饅頭窯、蛋形窯等。
陶瓷工藝的基本流程是什么
陶器的主要化學成分為: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鋁和結晶水,同時含有少量堿金屬,堿土金屬氧化物和著色氧化物等。
制作陶器的其它主要原料還包括:高嶺土、粘土、瓷石、瓷土、著色劑、青花料、石灰釉、石灰堿釉等。
一、高嶺土是一種主要由高嶺石組成的粘土。
因首先發(fā)現于江西省景德鎮(zhèn)東北的高嶺村而得名。
二、粘土是一種含水鋁硅酸鹽礦物。
三、瓷石是一種由石英、絹云母組成,并有若干長石,高嶺土等的巖石狀礦物。
中國人早在約公元前8000-2000年(新石器時代)就發(fā)明了陶器。
用陶土燒制的器皿叫陶器,用瓷土燒制的器皿叫瓷器。
陶瓷則是陶器、炻器和瓷器的總稱。古人稱陶瓷為甌。凡是用陶土和瓷土這兩種不同性質的粘土為原料,經過配料、成型、干燥、焙燒等工藝流程制成的器物都可以叫陶瓷。
陶瓷的工藝流程及生產流程
步驟:
在開始加工之前,先將充有氮氣的工作室升溫,并保持在粉末的熔點一下。
成型時,送料筒上升,鋪粉滾筒移動,先在工作平臺上鋪一層粉末材料,然后激光束在計算機控制下按照截面輪廓對實心部分所在的粉末進行燒結,使粉末溶化繼而形成一層固體輪廓。第一層燒結完成后,工作臺下降一截面層的高度,在鋪上一層粉末,進行下一層燒結,如此循環(huán),形成三維的原型零件。最后經過5-10小時冷卻,即可從粉末缸中取出零件。
未經燒結的粉末能承托正在燒結的工件,當燒結工序完成后,取出零件。粉末材料選擇性燒結工藝適合快速成型中小件,能直接的到塑料、陶瓷或金屬零件,零件的翹曲變形比液態(tài)光敏樹脂選擇性固化工藝要小。但這種工藝仍需對整個截面進行掃描和燒結,加上工作室需要升溫和冷卻,快速成型時間較長。
此外,由于受到粉末顆粒大小及激光點的限制,零件的表面一般呈多孔性。在燒結陶瓷、金屬與粘結劑的混合粉并得到原型零件后,須將它置于加熱爐中,燒掉其中的粘結劑,并在孔隙中滲入填充物,其后處理復雜。
陶瓷手工藝流程
問題解答:
陶藝的制作方法有5種,分別是泥條盤筑成型法、手捏(雕塑)成型法、泥板成型法、印模(印坯)成型法、拉坯成型法、泥漿鑄件成型法。
制作方法:
1、泥條盤筑成型法
?、偃∫粔K過量的泥料,用雙手天然捏緊、轉變,使其成圓棒狀。
?、趯A泥棒橫放在任務臺上,用手指平均地搓動,邊滾邊搓,左右手指走動,從粗到細. ·天然、平緩地搓泥條,依據需求搓成粗細一致、大小平均的泥條。
③將泥條放在轉盤上做一底部,然后將泥條邊轉邊接邊壓緊,邊轉變轉盤,順次加高,最終做成本人需求的造型。
④每添加了一層需求表里壓平、壓密、壓勻以免枯燥時開裂。
?、菘捎媚嗯?、手拍和手拉轉變調整造型,可用保存泥條盤筑的原始手跡結果。
2、手捏(雕塑)成型法
手捏、雕塑成型法是制作陶藝最原始、最根本、最簡略的辦法之一,也是初學陶藝者體驗泥性一泥的厚薄、軟硬、干濕水平最根本的演習,可以不必東西,光用手捏,有較大的自在度,只需求用手把泥團捏成你本人想要造型的外形即可,這也是最陳舊的制陶辦法之一。還可用雕塑刀等東西做成雕像,在泥半干時將雕像挖空。
3、泥板成型法
泥板成型就是將泥塊經過人工或壓泥機滾壓成泥板,然后用這些泥板來進行塑造。滾泥板時,應把泥塊放在兩塊布中心進行,從泥塊的中間向周圍分散(轉變布塊),留意泥的厚度,要契合所做陶藝作品的需求。制作時要應用泥的柔嫩性,可以像用布一樣成型,而應用泥板的堅固特點時又可把它當成木板一樣來成型。泥板成型使用局限很廣,從平面到立體,都可以進行造型轉變,可應用泥板濕軟時進行彎曲、卷合,制作成天然、美好的造型,也可應用泥板半干時制作挺直的器物。
4、印模(印坯)成型法
印模(印坯)成型法是應用石膏模具來進行成型的一種辦法。自古以來。此法就普遍地運用在陶瓷出產中,普遍我們運用的是石膏模具,母模可以用石膏或陶泥制作成型,然后依據造型翻成若干塊模具,待模具枯燥后,即可印制坯體,印模成型。印模時要用力平均,壓緊,才干把造型完好的印制出來對造型復雜的作品,要分模印制,然后再組成,在接口處要用泥漿粘接好,坯體脫模后有殘損的要修補,多余的要刮失落。這種辦法可以多量量地復制產物,在陶瓷出產中帶來良多便當,依據小我需求可在模具上制作出分歧的肌理和其他裝飾結果。
5、拉坯成型法
拉坯是應用扭轉的力氣共同雙手的舉措,再拉坯機大將泥團拉成各類外形的成型辦法。也是陶瓷制作中一種經常見的和傳統(tǒng)的成型辦法。但技能性十分強,要求很高,有些師傅一輩子從事拉坯任務。這種辦法需求花很長的工夫才敢把握,坯體可以先從簡略的碗、杯、盤開端,純熟后再拉瓶、罐等復雜的造型,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把握拉坯技能,非得下苦功夫不成。
6、泥漿鑄件成型法
泥漿鑄件成型法在日用陶瓷批量出產中使用普遍,也是陶藝成型的技法之一。先用泥或石膏做母模翻成石膏模(分塊),石膏模留有注漿口,模具枯燥后,把配制好的泥漿注入石膏模內,跟著石膏模的吸水速度,實時注滿泥漿,當石膏模吸漿到達必然厚度時,將模內多余的泥漿倒出,控干待泥坯離開模壁后,再從石膏模內掏出坯體即可,別的還要堅持(把握)必然的干濕度進行保濕,以便進行下一步修坯、粘接、裝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