夔怎么讀(益梓利夔怎么讀)
夔怎么讀
康里巎夔 / 拼音
[kāng] [lǐ] [náo] [kuí]
益梓利夔怎么讀
四川,秦代置蜀郡。漢屬益州。漢末三國時為蜀國地。唐大部屬劍南道和山南東、山南西道。四川以益梓利夔四路得名。
宋初設川峽路(注:非川陜路),后分設西川路和峽西路,合稱“川峽路”,再分西川路為益州路、梓州路,分峽西路為利州路、夔州路,合稱“川峽四路”,簡稱“四川路”,其間設四川制置使,為四川得名的開始,后改益州路為成都府路,改梓州路為潼川府路,分利州路為利州東、西路。
元置四川省和四川行省和西蜀四川道;明置四川布政使司;清改四川?。唤▏醴譃榇|、川南、川西、川北四行署,后合并恢復四川省,定省會為成都市,除清兵入川時,南充市閬中縣為四川臨時省會十余年省名至今未變。截至2008年底,四川省轄18個地級市、3個自治州;44個市轄區(qū)、14個縣級市、119個縣、4個自治縣;4544個鄉(xiāng)鎮(zhèn)、239個街道辦事處?;鶎尤罕娮灾谓M織中,社區(qū)居民委員會4822個,村民委員會50182個。
夔怎么讀姓氏
羋姓
這是春秋時期的楚國國君貴族的姓氏。為“荊楚十八姓”之祖。羋姓后來形成了很多其他的姓氏。
荊楚十八姓
1.伍氏:安定郡。系出羋姓。楚公族有伍氏。
2.屈氏:臨淮郡。系出羋姓。楚武王子瑕封于屈,后以為氏。楚有屈原,又隋唐有屈突,復姓。
3.藍氏:汝南郡。系出羋姓。楚公子亹封于藍,謂之藍尹,后以邑為氏。
4.麻氏:上谷郡。從熊氏分支。楚公族熊嬰奔齊,更姓麻氏。
5.鐘氏:潁川郡。系出羋姓。楚公族鐘建封于鐘吾,其后為鐘吾氏,或為鐘氏。
6.苗氏:東陽郡。系出羋姓。源自楚國的姓氏。最直接的得姓史祖是楚國公族大夫伯棼。
7.左氏:濟陽郡。熊氏分姓。鬻熊之后倚相,為楚威王左史,后為有左氏。
8.靳氏:西河郡。系出羋姓。楚公族大夫靳尚之后。
9.景氏:晉陽郡。系出羋姓。楚公族斗、蒍、蘇、昭、屈、莊、景,皆羋姓之后。
10.鄂氏:武昌郡。系出姬姓(羋姓)。晉侯光居于鄂,號鄂后。子孫以為氏。又楚子熊紅僭稱鄂主,后為鄂氏。
11.卓氏:西河郡。系出羋姓。楚威王子公子卓后。
12.熊氏:太原郡。熊氏分化。熊繹子摯封于夔,支子別姓能氏。
13.莊氏:天水郡。系出羋姓熊氏。楚莊王之裔,以謚為氏。
14.慎(真)氏。天水郡。系出羋姓。白以勝之后,封于慎,為慎氏。
15.敖氏:譙郡。顓頊師大敖之后。又系出羋姓。楚國之君,凡被廢弒不成君者曰敖。
16.荊氏:廣陵郡。系出羋姓。
17.紅氏:平昌郡。系出熊氏。楚子熊渠長子紅為鄂王,其支子以父字為氏。
18.上官氏:天水郡。系出羋姓。楚公族大夫上官子蘭之后。
“荊楚十八姓”之后衍生的單姓
單姓一百四十三
楚氏、熊氏、附氏、穴氏、鬻氏、粥氏、斗氏、郢氏、逞氏、敘氏、序氏、祖氏、成氏、
啟氏、囊氏、賁氏、善氏、逯氏、祿氏、縣氏、逮氏、審氏、側(cè)氏、庇氏、次氏、連氏、
莫氏、仵氏、昭氏、由氏、到氏、聲氏、晏氏、即氏、闈氏、尹氏、后氏、竟氏、秉氏、
宜氏、繹氏、酒氏、枝氏、乘氏、保氏、春氏、鈞氏、陽氏、甲氏、環(huán)氏、卯氏、武氏、
霜氏、蜎氏、皋氏、舉氏、舉氏、雪氏、紃氏、穿氏、稱氏、仆氏、貴氏、侶氏、嚴氏、
征氏、庾氏、奮氏、賀氏、列氏、監(jiān)氏、減氏、韻氏、卒氏、度氏、翠氏、班氏、陳氏、
張氏、李氏、馮氏、屈氏、閻氏、瓦氏、堂氏、棠氏、蒍氏、薳氏、蘄氏、卷氏、圈氏、
柘氏、拳氏、養(yǎng)氏、包氏、椒氏、苗氏、茍氏、穰氏、蒙氏、蕩氏、白氏、渦氏、淖氏、
匡氏、貲氏、訾氏、棘氏、棗氏、龍氏、俞氏、園氏、艾氏、鑢氏、聶氏、蔓氏、萬氏、
利氏、鄀氏、主氏、康氏、郴氏、潘氏、孫氏、沈氏、半氏、羅氏、蘇氏、理氏、葉氏、
駱氏、初氏、越氏、勾氏(句氏)、卿氏、王氏、麇氏、贠氏(員氏)、蘭氏、米氏、
何氏、壇氏、喻氏、堵氏、劉氏、魏氏、杜氏、柳氏。
詩人姜夔的夔怎么讀
姜夔的“夔”字。(聲葵)
宋詞姜夔怎么讀
婉約派是相對于豪放派而言的,是宋代宋詞流派之一。其特點主要是內(nèi)容側(cè)重兒女風情,結(jié)構(gòu)深細縝密,音律婉轉(zhuǎn)和諧,語言圓潤清麗,有一種柔婉之美。
北宋婉約派的代表人物有:晏殊、柳永、秦觀、歐陽修、周邦彥、晏幾道、張先等。兩宋之交的李清照則是最有名的婉約派女詞人。南宋的有朱淑真,朱敦儒,姜夔等。
白石道人姜夔怎么讀
姜夔(約1 1 55年一約1 221年),字堯章,號白石道人,世稱“姜白石”,饒州鄱陽(今江西鄱陽)人。有《白石詩集》《白石詞》《白石道人歌曲》等佳作,存詞八十多首。其詞風清空冷峭,音節(jié)諧美,格律嚴密。南宋江湖詞派的“清空”、“騷雅”就來源于姜夔。清空是宋詞的一種創(chuàng)作風格。萊垍頭條
夔怎么讀什么意思
夓夔夞夤(xià kuí yixi yín)。
夓,同“夏”,一年的第二個季節(jié)。
夔,中國神話傳說中的一條腿的怪物。出自《山海經(jīng)·大荒經(jīng)》。
夞,韓國地名用字。
夤,攀附。
這似乎不是個固定詞組,“韓地攀附夏獸”,依本人拙見,或許是在諷刺韓國一味抄襲中國、并為此申請“專利”的行徑。
夔怎么讀 拼音
一夔已足
【拼音】:yī kuí yǐ zú
【釋義】:夔:古賢臣名,為舜時的典樂官。夔一人已足制樂。指只要是真正的人才,有一個就足夠了。
【典故】:不也,夔非一足也,……一而足也?!俄n非子·外儲說左下》夫樂,天地之精也,得失之節(jié)也,故唯圣人為能和,樂之本也。楚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呂氏春秋·察傳》
【近義詞】:多多益善
【成語故事】:古代部落首領舜繼承堯的位子后,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他從部落中挑選優(yōu)秀人才來協(xié)助他管理天下。百姓過上富足的生活,他想請一個精通音律的人來提高人們的道德修養(yǎng),終于找到一個叫夔的人來推廣音樂,并感慨說有夔一個就足夠了
【成語舉例】:昔堯作《大章》,一夔已足?!逗鬂h書·曹褒傳》
亹怎么讀
wěi〔亹亹〕?勤勉不倦貌?!对?大雅?文王》;“亹亹文王,令聞不已。” ?行進貌?!稄V雅?釋訓》:“亹亹,進也?!??委婉動聽。南朝梁鍾嶸《詩品》上:“詞彩蔥蒨,音韻鏗鏘,使人味之,亹亹不倦?!??微微?!队衿?且部》:“亹亹,猶微微也。”
滪怎么讀
Y ū:迂、吁、紆、淤、
Yú:于、與、予、余、邘、伃、歟、妤、盂、臾、魚、禺、竽、俞、馀、諛、娛、茱、漁、隅、揄、喁、崳、逾、腴、渝、愉、瑜、榆、虞、愚、艅、覦、輿、蝓、
y ǔ:嶼、羽、宇、俁、禹、語、圄、圉、庾、齬、瘐、窳
yù:玉、馭、芋、吁、聿、嫗、郁、育、昱、獄、彧、鈺、浴、預、域、菀、欲、堉、閾、淯、尉、遇、喻、御、寓、裕、愈、煜、譽、蔚、蜮、毓、熨、豫、粥、鬻、鷸、燠、蕷、滪、
![](/static/images/biaoqian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