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觀察茶湯的“厚”與“薄”?
原創(chuàng) | 義芳君說茶:如何解碼一泡茶的優(yōu)劣?看看茶湯的“厚”與“薄”!平時喝茶時,我們常聽到大家這樣子評頭論足。
“這泡茶好!茶氣很足,味道醇厚,回甘很快!茶湯喝起來很'爽'”。
“這泡茶前幾泡還不錯,剛入口非常飽滿,但是不耐泡啊,才五泡就經(jīng)不起折騰了!真是遺憾!”
“這泡茶不咋滴,茶湯很無力,嘴里都是水味……不喝了!”
………………
他們這說的都是啥呢?實際上,言下之意,這說的正是茶湯的“厚”與“薄”。
喝茶,以前都是叫茶水,極少稱之為茶湯。既然稱作是“湯”,從中國傳統(tǒng)烹飪手法上來看,經(jīng)文火慢燉細熬,這口湯的營養(yǎng)價值才高,口感滋味也才誘人。
但泡茶并非熬湯。泡茶時令人驚艷的一刻,并非慢燉細熬出來的,而是建立在對投茶量、沖泡節(jié)奏、浸泡時間、出湯時機的精準把握上,講究“恰到好處”。
這樣,也就有了茶湯“厚”與“薄”之分。
這說的只是其中一種情況,即通過控制投茶量、沖泡時間來控制茶湯滋味的厚薄程度。
簡單說,同樣的茶葉,同樣的投茶量,你用大壺沖泡和用蓋杯沖泡,出來的湯感滋味完全不在一個層次。
因而,這里我們重點探討的是,在同等投茶量和相同沖泡節(jié)奏下,同個品種茶葉不同的厚薄表現(xiàn)。
我們透過一泡茶湯的厚薄,可以解讀出這泡茶背后隱藏的諸多信息,諸如:茶樹的生長環(huán)境(山場、土質)、茶樹的老嫩程度、茶樹的品種、茶葉制作工藝(輕火、中足火)等等。
如此,一泡茶湯的厚薄,實際上蘊含的正是這道茶品質高下的一道密碼。
就拿山場來說,為什么“三坑兩澗”產(chǎn)的正巖茶最受人們的青睞,因為這里自然條件好,茶園土壤多為風化巖石,通透性好,加上處于巖谷之間,植被豐茂、遮蔭條件好,微量元素豐富。生長在這里的茶樹內質就比較豐富,加上優(yōu)良的工藝,做出來的茶自然巖韻十足,湯感醇厚,細品之下,水香融為一體,上品者居多。
再者,很多綠茶,包括普洱,都很看重“頭春茶”,為的就是追求頭采茶葉內含物豐富,制作出來的茶葉茶湯入口飽滿,茶氣足,讓你有一種非常有料、充實的感覺——濃、強、鮮,然后就是甘爽生津,回味無窮。
如果還沒有感覺的話,可以看下不同茶樹品種的區(qū)別。譬如:可以喝下普通水仙與老樅水仙。一口老樅水仙的茶湯含在嘴里,那種醇厚稠滑是普通水仙無法比擬的。
茶湯“厚”,拿起來,透過光線折射,我們可以看到茶湯給人一種粘稠感,富得流油的觀感。反之,茶湯“薄”,則一入口就很明顯的感覺到水中缺少茶氣,不耐細品,甚至有喝剩茶的感覺。有水味,而無茶味,湯感清亮,淺薄,感覺就是寡淡弱。
可見,透過一泡茶茶湯的“厚”與“薄”,我們很容易感知這道茶背后隱藏的諸多信息。
我是【義芳君說茶】,每日分享原創(chuàng)茶文。歡迎茶友關注交流,留言轉發(fā)。
版權聲明:本文由義芳君(gwj030)原創(chuàng)撰寫,媒體轉載請聯(lián)系義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