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茶的泡茶步驟
功夫茶的六個步驟沖法為:潔器、置茶、洗茶、注水、浸泡、出湯。
潔器:將沸水注入蓋碗或茶壺,以清潔茶具,提高茶具溫度,從而在正式泡茶時更充分激發(fā)出茶葉的色、香、味本質。
置茶:用蓋杯時可直接用茶則置茶,用茶壺時則用茶漏幫忙置茶,投茶量根據所沖泡茶類、個人口味而定。
洗茶:將開水倒入茶壺充分泡一下茶葉,然后在三秒內把這些水直接倒掉,以洗去茶葉表面上不干凈的東西。
注水:不同茶葉要求不同的水溫,水溫過高時可以用茶海或公道杯提前降溫。向蓋碗注水時需高沖低斟,使茶葉滾動舒展。朝茶壺注水時,注意緩沖。注入沸水時,高溫會使茶湯產生泡沫,需用蓋子輕輕抹去。
浸泡:用蓋碗浸泡時,可用碗蓋來回翻動茶葉,使茶葉更加散開。使用茶壺沖泡時,可再用熱水淋壺,讓茶味在內外熱力的共同作用下被激發(fā)出來。
出湯:茶湯可以先倒入茶海,再倒入茶杯。也可以把茶杯整齊排列,將茶湯以打圈式直接倒入杯中,這叫作關公巡城。出湯時,需要平均注滿每個茶杯,即便是后來每滴倒下時也要平均滴下,以達到每杯茶色和茶味濃度近乎完全相等的效果,這叫作韓信點兵。倒出茶湯時,茶壺需自然垂低,手腕提高而手肘沉下,動作應自然舒適。若出茶不順,可輔以茶通。
功夫茶的泡茶步驟
飲工夫茶一般以3人為宜,比較考究的是選用宜興產的小陶壺和白瓷上釉茶杯,我整理的功夫茶的泡茶步驟,供參考!
茶具。潮汕工夫茶最講究是茶具。潮汕工夫茶有別于其它喝茶方法也在于茶具上,一般潮州工夫茶所用的茶具最少也需要十種。紅泥小火爐、茶盤、茶壺、茶洗、茶杯等等。
水。是潮汕工夫茶重要的一個元素。茶水,99.9%是水,所以水的質量直接影響到茶口感。一般認識,山泉水最佳,溪水,雪水次之,自來水最后。當然,隨人環(huán)境污染的加重,在選擇天然水的時候,要考慮到水資源附近的環(huán)境污染情情況。
水溫。不是所以有茶都用100度的水進行沖泡。一般來說,烏龍茶、普洱茶和花茶需要100度的開水。各種芽葉細嫩的綠茶,不能用100℃的沸水沖泡,一般以80℃左右為宜。茶葉越嫩、越綠,水溫就要低。
茶葉。潮汕地區(qū)工夫茶的茶葉以烏龍茶為主,有鐵觀音、大紅袍、鳳凰單叢(樅)等。大紅袍:主產于福建武夷巖,烏龍茶類,此外還有鐵羅漢、白雞冠、水金龜并稱“四大名樅”;鐵觀音:主產于福建安溪縣,烏龍茶類,半發(fā)酵;鳳凰單叢:主產于廣東潮州市鳳凰山,烏龍茶類,為潮汕本地產名茶。
茶藝。潮州工夫茶一般只放三個杯子,潮汕有“茶三酒四”的說法,體現潮汕人禮讓精神。斟茶時,三個茶杯并圍成“品”字,凸顯潮汕人重品德。茶杯七分滿,茶太滿了欺客。最后,主人雙手依長幼次策奉上,先敬首席,然后左右佳賓,自己最末。
品茶。品茶的“品”字是由三個“口”組成的,喝茶時要分成三口,一口啜,二口品,三口回味。
潮汕工夫茶的功效
1.清利頭目。因其氣味輕薄,易于上達頭目,消散蒙上之熱,故可用于頭目昏花之癥。
2.利尿。因其味苦,其氣可下行膀胱,以助氣化行水,故能利尿。
3.消暑。因其氣輕浮發(fā)散,可發(fā)泄暑熱之邪,又能下瀉膀胱之水,以除暑濕,故可解暑。
4.清熱。因其性涼,涼則可瀉其熱,故可用于發(fā)熱、煩躁等熱性疾病。
5.明目。因其氣輕盈,能循肝經達目,揚其障目之邪熱,故能療目疾。
潮汕工夫茶的簡介
潮汕工夫茶即潮汕茶道,亦稱“潮州功夫茶”,是中國古老的漢族茶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茶道,據考,在唐朝時期茶文化已經十分完善,沿海一帶人們都十分喜歡飲茶,在潮汕當地更是把茶做為了待客的最佳禮儀并加以完善,這不僅是因為茶在許多方面有著養(yǎng)生的作用更因為自古以來茶就有“待君子,清心身”的意境。
工夫茶在潮汕地區(qū)代代相傳,盛行不衰,但并非所有人都懂得潮汕工夫茶的沖茶方法。茶葉、茶具、水、火備齊之后,就差沖茶所費的“工夫”。如果烹茶沒有“工夫”,那便不能叫做“工夫茶”,所以潮汕工夫茶之收功全在沖茶之法。
下面是潮汕工夫茶的8個沖茶步驟:
一、治器
治器包括:起火、掏火、扇爐、潔器、候水、淋杯等六個動作。好比打太極拳中的“太極起勢”,是一個預備階段。前面四件事不必多說,這“候水”、“淋杯”都是初試工夫。大約起火后十幾分鐘,砂銚中就有聲颼颼作響,當它的聲音突然將小時,那就是魚眼水將成了,應立即將砂銚提起,淋罐淋杯,再將砂銚置爐上。這時就是第二件事開始了。
二、納茶
打開茶葉,把它倒在一張潔白的紙上,分別粗細,把最粗的放在罐底和滴嘴處,再將細末放在中層,又再將粗葉放在上面,納茶的工夫就完成了。之所以要這樣做,因為細末是最濃的,多了茶味容易發(fā)苦,同時也容易塞住滴嘴,分別粗細放好,就可以使出茶均勻,茶味逐漸發(fā)揮。
納茶,每一泡茶,大約以茶壺為準,放有七成茶葉在里面就很夠了。如果太多,不但泡出的茶太濃,味帶苦澀,而且好茶葉多是嫩芽緊卷,一泡以開水之后,舒展開來,變得很大,納茶太多,連水也沖不進去了。但太少也不行,沒有味道。
納茶是沖工夫茶的第一道工夫。神明變幻,由此起矣。
三、候湯
蘇東坡煎茶詩云:“蟹眼已過魚眼生”,這就是指用這樣沸度的水沖茶最好了?!恫枵f》云:“湯者茶之司命,見其沸如魚目,微微有聲,是為一沸。銚緣涌如連珠,是為二沸。騰波鼓浪,是為三沸。一沸太稚,謂之嬰兒沸;三沸太老,謂之百壽湯;若水面浮珠,聲若松濤,是為二沸,正好之候也?!薄洞笥^茶論》也說:“凡用湯以魚目蟹眼連鋒進躍為度?!?/p>
四、洗茶
當水二沸,就可以提銚洗茶了?;馉t與茶壺的放置處大約剛好走七步。提銚后走了七步,揭開茶壺蓋,將滾湯環(huán)壺口,緣壺邊沖入,切忌直沖壺心(如用蓋甌,只沖一角,然后再沖各角,可同樣忌直沖壺心)。提銚宜高,所謂“高沖低灑”是也。高沖使開水有力地沖擊茶葉,使茶的香味更快揮發(fā),由于茶精迅速揮發(fā),單寧則來不及溶解,所以茶葉才不會有澀滯。至于走七步再沖,目的在于使?jié)L水稍涼一點,以免破壞維他命C。
五、刮沫
沖水一定要滿,茶壺是否“三山齊”,水平面如何,這時要見功效了。好茶壺水滿后茶沫浮起,決不溢出(沖水過猛過多,溢出壺面是另一回事),提壺蓋,從壺口輕輕刮去茶沫,然后蓋定。
六、淋罐
蓋好壺蓋,再以滾水淋于壺上。謂之淋罐。淋罐有個作用:一是使熱氣內外夾攻,逼使茶香精迅速揮發(fā),追加熱氣;二是小停片刻,罐身水份全干,即是茶熟;三是沖去壺外茶沫。
七、燙杯
潮汕話說是“燒盅熱罐”,乃是沖工夫茶中的工夫要點。有一位吃茶專家,此老走遍東西南北,到處總結喝茶的經驗,在他喝了工夫茶后說,工夫茶的特點就是一個“熱”字。從煮湯到沖茶、飲茶都離不開這一個字,可謂得其三味矣。
燙杯,在淋罐之后,用開水淋杯,淋杯時要注意,開水要直沖杯心。燙杯完了,添冷水于砂銚形態(tài)的動作,老手者可以同時兩手洗兩個杯,動作迅速,聲調鏗鏘,姿態(tài)美妙。有一位外國朋友,也是一位茶迷,久聞工夫茶之名,不遠萬里,千方百計,到了中國一定要喝一次工夫茶。在他看到洗茶杯的動作時,不禁贊嘆再三,說是比雜技團的.工夫還要高明呢。確實,不會洗杯的人,一碰到杯便會給燙得要命,不打破杯子已是幸事,更不必說到“姿態(tài)美妙”了。
杯洗完了,把杯中、盤中之水傾倒到茶洗里去,這時,茶壺外面的水份也剛剛好被蒸發(fā)完了,正是茶熟之時。老手于此,絲毫不差,便可灑茶敬客了。
八、灑茶
幾經數度工夫,最后一手就是灑茶。灑茶也有四字訣:低、快、勻、盡。
“低”就是前面說過的,“高沖低斟”的“低”。灑茶切不可高,高則香味散失,泡沫四起,對客人極不尊敬。
“快”也是為了使香味不散失,且可保持茶的熱度。
“勻”是灑茶時必須像車輪轉動一樣,杯杯輪流灑勻,稱“關公巡城”。不可灑了一杯才灑另一杯,因為茶初出,色淡,后出,色濃。“勻”字是很重要的。
“盡”就是不要讓余水留在壺中,一點一滴必灑盡,稱“韓信點兵”。第一沖還可以留一點,二、三沖切切不可。灑完以后,還要把茶壺倒過來,覆放在茶墊上,使壺里之水份完全滴出,這是因為只要沒有水在,單寧就不能溶解,茶就不會苦澀。
灑茶既畢,趁熱而飲,杯緣接唇,杯面迎鼻,香味齊到,一啜而盡,三味杯底。據說是“味云腴,餐秀美,芳香溢齒頰,甘澤潤喉吻,神明凌霄漢,思想馳古今。”神明變幻,潮汕工夫茶之三味于此盡得矣。
工夫茶近幾年來,在不少關于茶的文章中“工夫茶”與“功夫茶”的說法不盡一致:說“工夫茶”、“功夫茶”都是指好茶;“工夫茶”、“功夫茶”都是指泡飲的技巧;“功夫”是指茶,“工夫”是指沖泡技巧等等。《辭?!房s印本中“工”與“功”條目雖云兩字相通,但又說:工夫:指所費精力和時間;功夫:指技巧。工夫茶與功夫茶到底有什么區(qū)別呢?
一、“工夫茶”即是指茶葉,在清代時是指紅茶及部分武夷巖茶
1、清僧釋超全,布衣。明亡后在清康熙三十年入武夷山為僧,與武夷茶結緣。其作《武夷茶歌》中有“如梅斯馥蘭斯香,大抵焙得候香氣。鼎中籠上爐火溫,心閑手敏工夫細?!闭f明他看到的武夷佳茗,是靠“工夫細”制出來的。這里的“工夫”顯而易見是力氣、時間之意后來逐漸引申為花費工夫做出的好茶。
2、清人劉埥,雍正十年在福建崇安縣為令三年,他在《片刻余閑集》中寫到:“武夷茶高下共分兩種:……巖茶中最高老者曰老樅小種,次則小種,次則小種工夫,次則工夫,次則工夫花茶,次則花香……”說明在200多年前“工夫”就是指茶之名稱,且為較珍貴之茶。
3、被稱為當代茶圣的吳覺農先生主編的《中國地方志茶葉資料選輯》載:武夷巖茶與紅茶都有稱為工夫茶的品種。民國之后,巖茶就沒有冠以“工夫”字眼了,“工夫”則全指紅茶。如陳宗懋主編的《中國茶經·紅茶篇》中,將紅茶分為正山小種、小種紅茶、紅碎茶三大類,且按地域分為:閩紅工夫、祁門工夫、休寧工夫、川紅工夫、滇紅工夫等等。
4、民國肖一山主編《清代通史》卷中載:葡荷兩國,與我國通商較早。明末崇禎十三年(1640年),紅茶(有工夫茶、武夷茶、小種茶、白毫等),始由荷蘭轉至英國。這里工夫茶就是紅茶的一種,也說明“工夫”系茶品。
二、“功夫茶”則是指泡茶之法
1、清人俞蛟所編著的《潮嘉風月記》開篇寫道:“工夫茶,烹治之法”,寫的主要是飲茶時的爐、壺、杯等后半篇則是泡法技巧。這說明“工夫”二字是指泡技,而不是指茶葉。是后人誤將“功”寫為“工”,還是俞蛟(浙江人)不知潮州方言將潮州語音“功”、“工”混為一談?不得而知。
2、“功”、“工”在廣東潮汕、福建閩南的方言中音與義是有區(qū)別的。茶圣吳覺農指出:在潮州方言中,“工”音“剛”,“功”音“攻”。我們閩南話中的“工”、“功”的音與潮州相同。義也不一樣:“工”即力氣、時間,“功”為武功、本領、火功。這就說明在茶葉范疇“工夫”與“功夫”是兩個含義。如今盛行的閩式、粵式、臺式功夫茶,也完全是指沖泡技法。只要到閩、粵訪談,并用閩南話和潮州方言研究“工夫”與“功夫”,不但能明了其區(qū)別,且能搞清其由來,因為歷史上此地區(qū)均系“功夫茶”品飲法的時興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