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陽毛尖茶油怎么提煉(信陽毛尖茶制作工藝)
1. 信陽毛尖茶制作工藝
信陽毛尖分為明前茶,雨前茶和秋茶。分裝時有精細茶,一般茶和粗茶。
2. 信陽毛尖茶純手工多少錢一斤
經(jīng)常喝信陽毛尖的朋友都知道,要想知道信陽毛尖的價位,首先要明白你需要哪個季節(jié)的茶葉,信陽毛尖大概分春茶,夏茶,秋茶。春茶又大致分為明前茶,雨前茶,春尾茶。然后就是夏茶,秋茶。不同的季節(jié)價格差別也是非常大的。這幾個季節(jié)中的茶,春茶當屬最貴,春茶中要屬明前茶最貴。一年前,歷史上最貴的一杯毛尖以2000元成交。當然現(xiàn)在這社會有錢人太多了。平時如果是我們喝的話不一定要選擇最貴的選擇適合自己的就好。
建議到待客九品預定茶葉,茶樹下放養(yǎng)跑山雞,蟲害較少,嚴格控制質(zhì)量。不過待客九品每年的茶產(chǎn)量較少,都是需要提前預定的!
3. 信陽毛尖茶制作技藝
泡五分鐘效果最佳。泡毛尖的方法:1、燙壺:在泡茶之前需用開水燙壺,一則可去除壺內(nèi)異味;再則熱壺有助揮發(fā)茶香。用壺里的熱水采用回旋斟水法浸潤茶杯,提高茶杯的溫度。2、置茶:毛尖的投茶量按照1:50的比率進行投放,即1克毛尖茶,50克水。一般泡茶所用茶壺壺口皆較小,需先將茶葉裝入茶荷內(nèi),此時可將茶荷遞給客人,鑒賞茶葉外觀,再用茶匙將茶荷內(nèi)的茶葉撥入壺中,茶量以壺之三分之一為度。信陽毛尖的外形條索緊細、圓、光、直,白毫顯露,有峰苗,色澤隱綠,油潤光滑。3、溫杯:燙壺之熱水倒入茶盅內(nèi),再行溫杯。4、高沖:沖泡茶葉需高提水壺,水自高點下注,使茶葉在壺內(nèi)翻滾,散開,以更充分泡出茶味,俗稱"高沖":水注到杯身的十分之七滿,注水時注意水的溫度要達到90℃(這樣才能在投茶時使水溫在85℃)。毛尖對水的要求比較高,上等的水應該選用山泉水其次是匯集的山水,硬水和堿較多的水不適合沖泡毛尖茶,平時生活中選擇礦物質(zhì)純凈水也是不錯的
4. 信陽毛尖制作工藝流程圖
1、篩選
因為毛尖茶樹采摘下來的茶葉之間是存在差別的,在品質(zhì)上有所不同,而且不同時間段不同天氣采摘的茶葉原料也不同,因此在制作成茶品之前要將茶葉進行篩分。
2、晾放
將篩選好的鮮葉原料,平攤放置在通風透氣的室內(nèi),在茶葉下方要墊上專門用來放置茶葉的竹制品。室內(nèi)的溫度不要太高,避光,室內(nèi)環(huán)境不能潮濕,不可有異味。而且在晾放的過程中要隔一個小時左右翻一遍,這樣能夠讓茶葉均勻風干,一般一次的話時間在四個小時左右。
3、烘制
將晾放的毛尖茶葉收起放入炒茶專用的鐵鍋中進行翻炒,讓茶葉的含水量降低,一般炒制的時間為15分鐘左右。茶初制好的茶葉選用優(yōu)質(zhì)無煙木炭,燒著后用薄灰鋪蓋控制火溫進行初次烘制,火的溫度控制在100度左右,一般隔個五分鐘左右翻一遍茶葉,初烘的時間在20分鐘左右,然后倒出來在晾放四個小時,然后進行復烘。復烘時間為30分鐘左右。
4、除雜復烘
經(jīng)過上面的紅茶茶葉漸漸成型,含水量降低,將毛尖茶葉中的雜質(zhì),以及不好的茶葉挑揀出來。然后繼續(xù)進行烘制,沒十分鐘翻一次,30分鐘左右,茶葉成型,茶葉含水量變的很低,茶香漸濃。然后就出鍋晾放風干一小段時間后,放入密封桶中保存,這樣寧武毛尖茶葉就制作好了。
5. 信陽毛尖的制作工藝
信陽毛尖不能煮,用85度開水沖泡即可。
6. 信陽毛尖茶制作過程
最是一年春好處,滿目翠萍染茶山。清明節(jié)至,采芽做茶,綠茶品類里面,最愛手工炒制的茶品,手工炒茶,即是功夫,又是傳承。今天說說手工炒制的,信陽毛尖。
手工炒制是信陽茶農(nóng)傳統(tǒng)和主要的制茶方法,自古而傳,至今仍在使用。信陽毛尖手工炒制的工藝流程是:鮮葉攤放→生鍋→熟鍋→初烘→攤涼→復烘→揀剔。
生鍋 : 主要是起殺青和初揉的作用。鍋溫掌握在160~200℃。特級一級毛尖生鍋溫度要求偏低,隨著鮮葉嫩度降低,鍋溫要逐漸升高。每鍋投葉量約0.5千克。
操作方法 : 用直徑84厘米的鐵鍋(俗稱牛四鍋),以35°的傾斜度裝置在33厘米高的鍋臺上。炒茶前先把鍋面磨光擦凈,炒茶期間始終保持鍋面光滑潔凈。當鍋溫達到要求時,鮮葉下鍋,用竹茅扎成的茶把,有節(jié)奏地挑動翻炒,葉子在鍋內(nèi)發(fā)出輕微的劈啪聲,變軟“下綿”后,改用轉(zhuǎn)揉動作,起揉捻作用即用茶把梢端將茶葉收攏,作圓形轉(zhuǎn)動,每轉(zhuǎn)20圈~30圈,將茶葉抖散一次,重復二三次,待葉子初步成條,約五成干時,趕到熟鍋內(nèi)整形在生鍋中,鮮葉嫩度不同,揉捻掌握的力度也不同。特級、一級茶用力宜輕些,葉子偏老,用力宜重些。雨水葉要適當提高鍋溫和減少投葉量并適當多抖散氣。
熟鍋 : 熟鍋與生鍋并連在一起,鍋徑與生鍋相同,基本動作有轉(zhuǎn)揉趕條、甩條和理條,熟鍋的作用是進一步蒸發(fā)水分,發(fā)揮香氣,做條整形使茶葉外形達到細、圓、緊、直。
熟鍋溫度,特級、一級80-100℃;二級、三級及三級以下90-120℃。操作方法:茶葉從生鍋中趕到熟鍋后開始仍以轉(zhuǎn)揉為主,用茶把子作孤形轉(zhuǎn)動,輕揉茶葉,當茶葉緊細時,便行趕條。用把子梢端的彈力帶動茶葉,迅速有力地上下來回趕動,使茶團充分散開,然后用腕力輕微扇動幾下,待茶條緊細度初步固定,不粘手時改用理條。
理條的基本動作是抓條和甩條,作用是促進茶條緊直。
抓條時,手心向下,拇指與另外四指張成“八”字形,使茶葉從小手指部位帶入手中沿鍋帶上,用大拇指捏起,離鍋心15厘米高處,即用腕力將茶葉由“虎口”處迅速敏捷地搖動甩出,使茶葉從鍋內(nèi)上緣依次落入鍋心。手中的茶葉不要一次甩,宜保留2/3。如此循序進行,到茶條成形,有七八成干時,即可出鍋。
理條時,茶葉要抓得勻,甩得開擺得直。手勢開始應松、高、輕、慢,隨水分散失,并逐步緊、低、重、快。
特級和一級茶手勢及動作宜松、輕,,切勿與鍋面擦磨。
熟鍋出鍋的茶葉攤放在直徑85厘米長的竹區(qū)凸心烘頭上約30分鐘。
每烘頭攤放五六熟鍋葉量時,即上炕灶烘焙。
烘焙 : 烘焙分3個操作程序,即初烘(毛火)、攤放、復烘(足火)。主要作用是固定外形,繼續(xù)蒸發(fā)水分,達到干燥的目的,防止品質(zhì)劣變,進一步發(fā)揮色、香、味。
初烘溫度(烘頭中心處)70°℃~90℃,時間20分鐘~25分鐘,每隔5~8分鐘翻動1次。復烘采用文火慢烘,溫度60℃左右,時間30分鐘,每隔10分翻動1次,每烘攤?cè)~量為初烘攤?cè)~量的2倍。以木炭作燃料,烘前1小時生火,火溫要穩(wěn)定,上葉厚薄要均勻,烘心頂可適當厚一些。翻烘時要把烘頭輕輕拿下來,放在可以轉(zhuǎn)動的竹匾上翻動。手勢要輕,翻動要勻翻后輕輕上炕,防止茶末掉入炕內(nèi)產(chǎn)生煙味。
經(jīng)初烘后的茶葉要攤放4小時左右,最低不少于40分鐘,攤放厚度15~33厘米左右。通過攤放,使葉內(nèi)水分重新分布,利于足干。
初烘后茶葉含水量10%-15%,手捏稍感戳手,有彈散力,色綠、香正。復烘后茶葉含水量約6%,手揉茶計成粉末,色澤翠綠,香氣清高,外形美觀,白毫顯露經(jīng)烘焙足干后,還要進行人工揀別,把條索不緊的粗老葉和黃片茶梗及碎末剔出來,達到各級茶應具有的外形標準。經(jīng)揀剔的各級凈茶為毛尖;片茶(或稱回青條)列為五級;大片及碎末列為級外茶。
7. 信陽毛尖制茶工藝流程
信陽毛尖的炒制方法
1、炒制信陽毛尖采用炒茶專用鐵鍋,鍋口面直徑84cm,生鍋呈35℃左右傾斜,鍋臺前方高40cm左右,便于操作,后壁高1m以上,與墻貼合。
2、生鍋用干木柴作燃料,鍋溫宜(140~160)℃,每鍋投鮮葉量500g左右,以手掌心試探鍋溫,掌心距鍋心(3~5)cm,有燙手感即投鮮葉,用茶把(細軟竹枝扎成的圓帚)稍快反復挑翻青葉,經(jīng)(3~4)min,待青葉軟綿后,用茶把尖收攏青葉,在鍋中轉(zhuǎn)圈輕揉裹條(將殺青適度的茶葉,用茶把在鍋內(nèi)順斜鍋自然旋轉(zhuǎn)),動作由輕、慢逐步加重、加快,不時抖動挑散,反復進行。
3、等青葉進一步軟綿卷縮,初步形成泡松條索,嫩莖折不斷,然后盡快將茶葉全部掃入熟鍋。生鍋歷時(7~10)min,茶葉含水率約55% 左右。雨、露水鮮葉,火溫提高(10~15)℃,勤翻多抖,嫩葉水分較多,火溫稍高,動作宜輕。
4、炒制信陽毛尖的熟鍋與生鍋規(guī)格一致,與生鍋并列排列,呈40°傾斜。在接納生鍋轉(zhuǎn)來的茶葉后緊接操作。
5、鍋溫(80~100)℃,開始仍用茶把操作,并以把尖先把茶團打散,然后以把尖團揉茶葉,繼續(xù)“裹揉”,不時挑散,反復進行,約(3~4)min后,茶條進一步緊縮,茶把稍放平,進行“趕條”。待茶條稍緊直,互不相粘時,即用手 “理條”(掌心向下,拇指與食指稍張開成“八”字形,其余三指與食指并攏,稍向內(nèi)彎曲,成抓東西的虎口狀。抓起鍋中部分茶葉稍握緊,以抓滿手心為宜。
6、然后于鍋心10 cm高左右,手腕使勁,將手中部分茶葉從“虎口”甩出,撒開拋到茶鍋上沿,茶條則順斜鍋自然滾回鍋心),如此反復進行,逐漸形成緊細、圓直、光潤的外形。全部過程的操作歷時約(7~10)min,含水量30% 左右時,立即清掃出鍋,攤在簸箕上。
7、將熟鍋陸續(xù)出來的4~5鍋茶葉作為一烘,均勻攤開,厚度以2cm為宜,選用優(yōu)質(zhì)無煙木炭,燒著后用薄灰鋪蓋控制火溫,火溫宜(90~100)℃。根據(jù)火溫大小,每(5~8)min輕輕翻動一次,經(jīng)(20~25)min,待茶條定型,手抓茶條,稍感戳手,含水量為15% 左右,即可下炕。
8、初烘后的茶葉,置于室內(nèi)及時攤涼在大簸箕內(nèi) 4h 以上,厚度宜 30cm 左右,待復烘。
注意事項
初烘后的茶葉,攤涼后要經(jīng)過多次復烘,再將毛茶攤放在工作臺上,將茶葉中的黃片、老枝梗及非茶類夾雜物剔出,然后進行分級。就可以打包裝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