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菜名菜茶油鴨(正宗湘菜菜名)
1. 正宗湘菜菜名
食材:白菜一顆、豆腐一塊、西紅柿一個、香菇適量、五花肉一塊、土豆三個、蒜苔一把、粉條適量(冰糖、姜片、蒜片、干辣椒、八角、蔥花)適量
1、白菜葉200g切段,豆腐50g切塊,西紅柿1個切片,香菇1個劃十字
2、姜片5g,豬肉70g切片,蒜臺50g切段
3、鍋中加油,倒入豬肉片,倒入蒜片,蔥花,八角2個,冰糖3g,煸炒至肉片變色
4、倒入白菜葉,水200ml,干辣椒1個,倒入豆腐、土豆片,粉條20g,倒入香菇,大火煮沸
5、鹽2g,倒入蒜臺、西紅柿,大火煮沸轉(zhuǎn)中小火燉20分鐘
6、出鍋即可食用啦
2. 經(jīng)典湘菜菜名及圖片
1、東安子雞
東安子雞是湖南的傳統(tǒng)名菜,又叫東安雞,因用新母雞烹制而成,故名東安子雞,國宴菜譜之一、八大湘菜之首;相傳唐玄宗開元年間,湖南東安縣城里,有一家小飯館,某晚來了幾位經(jīng)商客官,當時店里菜已賣完,店主提來兩只活雞,馬上宰殺洗凈,切成小塊,加上蔥、姜、辣椒等佐料,經(jīng)旺火,熱油略炒,加入鹽、酒、醋燜燒后,澆上麻油出鍋,雞的香味撲鼻,吃口鮮嫩,客官吃后非常滿意,事后到處宣揚,小店聲名遠播,各路食客都慕名到這家小店吃雞,于是此菜逐漸出名,東守縣縣太爺,風聞此事,也親臨該店品嘗,為之取名為“東安雞”流傳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成為湖南名菜。
2、臘味合蒸
臘味合蒸是湖南的一道漢族傳統(tǒng)名菜,屬于湘菜,是取臘肉、臘雞、臘魚于一缽,加入雞湯和調(diào)料,下鍋清蒸而成;將三種臘味一同蒸熟即為“臘味合蒸”,湖南流行最早的一種特色風味菜。湖南臘肉歷史悠久,在2000多年前已開始制作臘肉。早在漢朝時,湖南人就用臘肉制作佳肴,到清代此類菜肴已很出名。名菜典故由來:臘味合蒸的成名相傳與一位乞丐有關(guān)。從前在湖南一小鎮(zhèn)上,曾是飯館老板的劉七因被人追債而流落他鄉(xiāng)乞討,有一天,一戶人家把家里腌制的魚肉雞拿點給他,劉七見天色已晚便將所有臘味一同蒸熟。不巧被一大戶人家循著香味找到,品嘗過后大為贊賞,帶他回去在自家酒樓掌勺,掛出“臘味合蒸”菜牌。從此“臘味合蒸”作為湘菜留傳下來。
3、麻辣子雞
麻辣子雞始創(chuàng)于清朝同治年間,是具有濃厚地方風味的正宗湘菜名肴之一。取出內(nèi)臟,有“有吃麻辣子雞就有吃湘菜”之說,麻辣子雞以長沙百年老店玉樓東酒家最負盛名。名菜典故由來:清末曾國藩之孫、湘鄉(xiāng)翰林曾廣鉤登樓用膳,曾留下膾炙人口的“麻辣子雞湯泡肚,令人常憶玉樓東”的詩句。后經(jīng)長沙市滯湘酒家的廚師精工細作,味道更佳,民間又流傳有這樣一首打油詩:“外焦內(nèi)嫩麻辣雞,色澤金黃味道新,若問酒家何處好,滯湘勝過玉樓東。
4、組庵魚翅
組庵魚翅又叫紅煨魚翅,湘菜官府菜代表名菜,是湖南省漢族傳統(tǒng)名菜。色澤明亮,香味醇厚,營養(yǎng)豐富,實為菜中珍品。名菜典故由來:相傳此菜是清末湖南督軍譚延闿家宴名菜,譚延闿字組庵,是一位有名的美食家,他的家廚曹敬臣,跟隨譚先生多年,摸透了譚的食好,經(jīng)?;臃拢龀傻慕M庵魚翅成菜風味獨特,備受譚延闿贊賞。
5、剁椒魚頭
剁椒魚頭是湖南湘潭以及湘贛交界地方的一道漢族傳統(tǒng)名菜。以魚頭的“味鮮”和剁辣椒的“辣”為一體
3. 湘菜特色菜名字
湘菜的特色,那就是辣,但這就是湘菜的靈魂,辣到好處,辣的透人心脾。湖南菜是湖南地區(qū)特色菜的主稱,是一種以辣主導(dǎo)的特色菜,大部分的湖南菜全是火辣辣的,而且十分美味的。在湖南菜中便是簡易的一個炒白菜,都能讓你整出一點朝天椒來,要不然就不想吃飯。
而且湖南菜不但辣、美味,另外湖南菜中大部分的菜全是下飯菜美味,可以入門較為快的菜。,也是,都是這么辣,都是這么有味道。
還有臘肉,特別有農(nóng)家味兒,不裝飾不豪華,普普通通切片上來就著米飯吃,那叫一個香。
4. 湘菜菜名大全名字
1、剁椒魚頭
剁椒魚頭(英文名:Chop bell pepper fish head)是湖南省的傳統(tǒng)名菜,屬于湘菜系。據(jù)傳,起源和清代文人黃宗憲有關(guān)。通常以鳙魚魚頭、剁椒為主料,配以豉油、姜、蔥、蒜等輔料蒸制而成。菜品色澤紅亮、味濃、肉質(zhì)細嫩。肥而不膩、口感軟糯、鮮辣適口。
2、臘味合蒸
臘味合蒸是湖南地方傳統(tǒng)名菜,屬湘菜系。是以臘豬肉、臘雞、臘魚、雞湯和調(diào)料,下鍋清蒸而成。做法簡單,其臘香濃重、咸甜適口、柔韌不膩,有開胃祛寒、消食等功效。湖南地區(qū)地勢較低,氣候溫暖潮濕。新鮮的肉類食品不宜儲存,但經(jīng)煙熏后的臘肉卻能防腐耐貯。漸漸的,百姓也養(yǎng)成喜吃臘肉的飲食習慣。早在漢代時,湖南先民就用臘肉制作佳肴。到清代,此類菜肴已很出名,“臘味合蒸”就是許多臘味菜肴中的一種。
3、東安子雞
東安子雞又叫東安雞、官保雞,是一道地方傳統(tǒng)名菜,屬于湘菜系。因用東安新母雞烹制而成,故名。東安子雞成菜呈紅白綠黃四色,雞肉肥嫩,味道酸辣鮮香。此菜曾入選2010年上海世博會四大傳統(tǒng)湘菜名錄。=制作步驟大致為:將雞宰殺后放入湯鍋內(nèi)煮,七成熟時撈出待涼,切成小長條。炒鍋放油燒至八成熱,下雞條、姜絲、醋、花椒末等煸炒,再放鮮肉湯燜至湯汁收干,放蔥段、麻油等,出鍋裝盤即成。
5. 湘菜家常菜菜名
1、紅燒洞庭甲魚
常德市“十大名菜”之首
2018年1月初至3月底,常德市“十大名菜”評選活動中紅燒洞庭甲魚被譽為常德市“十大名菜”之首,該道菜品肉味鮮美、營養(yǎng)豐富,還具有清熱養(yǎng)陰、平肝熄風、軟堅散結(jié)的功效。其肉質(zhì)純正,細嫩鮮美,有嚼味,這是漢壽甲魚留給很多食客的印象。這道紅燒洞庭甲魚就采用漢壽甲魚為原材料制作而成,集美味與營養(yǎng)為一身。
2、辣椒炒肉
辣椒炒肉是以辣椒、五花肉作為主要食材,以豆豉,大蒜子,醬油,油鹽,味精等作為輔料制作而成的一道菜肴,口味香辣。辣椒炒肉是湖南人每家每戶必吃的招牌“土菜”,是最具代表性的湘菜之一。
3、石門土家肥腸
石門肥腸是對湘西北的一道新近興起的名菜,來源與北方的溜肥腸,結(jié)合當?shù)赝良胰说淖龇ǘa(chǎn)生。目前,石門肥腸在整個湖南省內(nèi)乃至全國都有了一定名氣,成了一道特色的湘菜,石門肥腸與津市牛肉粉以及醬板鴨一起成了常德市的美食旅游名片,來常德旅游想吃上正宗的石門肥腸,可以選擇前往石門縣城的大街小巷的那些小餐館以及臨近新安鎮(zhèn)的幾家老牌腸子館。
4、湖南辣醬板鴨
湖南辣醬板鴨是湖南一絕名菜,是經(jīng)三十多種名貴中藥浸泡,10余種香料、經(jīng)過風干、烤制等15道工序精致而成,成品色澤深紅,皮肉酥香,醬香濃郁,滋味悠長,具有活血、順氣、健脾、養(yǎng)胃、美容之功效,是風靡大江南北的一種風味美食,是一道佐酒佳肴、送禮佳品。其具有醇香可口,色香俱全,低脂不膩,回味無窮,食用方便的特點。
5、石門土家臘肉
石門土家臘肉是土家人民為延長豬肉保質(zhì)期而獨創(chuàng)的一種具有特殊風味的地方名產(chǎn),是土家人的一種特色肉類食品,不僅便于保存,而且肉色好看,是土家人平時招待客人擺在席上的主菜。其特點脂香濃郁、皮色黃亮、肉色似火、紅艷喜人、滋味鮮美、營養(yǎng)豐富,入口時有一絲淡淡的煙熏味,奇香無比,切成薄片,顏色細膩分明,深淺紅色相間,食之回味無窮。
6、花溪榨筍
在常德的很多酒店里,“花巖溪榨筍”是一道別具風味的招牌菜,那脆生生的口感、清爽的滋味,讓四面八方的食客們舍不得放下筷子。花溪榨筍采用最為鮮美的春筍制作而成,所以擁有極美的口感,特別是用傳統(tǒng)手法做出來的榨筍,更是兼具鮮、嫩、脆、軟、香等特點,成為人們饋贈親友、家庭聚餐,大型宴會必不可少的一道美味佳肴。
7、漢壽秘制玉臂藕
漢壽秘制玉臂藕是常德一道傳統(tǒng)特色菜,采用湖南省漢壽縣特產(chǎn)——漢壽玉臂藕制作而成。漢壽玉臂藕藕質(zhì)脆嫩、口感香甜、無絲少渣,加上秘制工藝使得這道菜成為了常德有名的特色菜,在2018德商懇談會——常德“十大名菜”品鑒活動中,被評為12道“常德特色菜”之一。
8、榨辣椒
榨辣椒是常德當?shù)氐囊粋€特色風味菜,榨辣椒微辣帶點酸,開胃食品。榨辣椒是將新鮮紅辣椒剁碎,然后和磨成碎渣的玉米或者粘米拌勻密封3~5天即可。在湖南常德、澧縣等地方出名的吃法就是炸辣椒肥腸、炸辣椒炒蛋、炸辣椒糊魚等,還有就是榨辣椒蒸肉,遠超粉蒸肉的味道,比粉蒸肉多一些壇子菜帶來的特有香味。
9、宮廷魚糕
宮廷魚糕是湖南洞庭湖區(qū)村姑漁婦秘傳千余年的傳統(tǒng)名菜,魚糕雖以魚為主要原料加工而成,但卻沒有魚腥味。因其風味獨特,口感鮮香脆嫩,可湯、可蒸、可煮、可炸、可涮,清香怡人,故明清時期一直作為朝廷貢品秘而不傳。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才逐漸走上百姓餐桌。
10、常德藥膳扒雞
扒雞是我國傳統(tǒng)名肴,常德藥膳扒雞博采眾家之長,薈萃名師之技法,成為常德一大名菜。常德藥膳扒雞又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它有天麻、黨參、枸杞
6. 湘菜菜品名稱大全
湖南湘菜是八大菜系之一由來已久,湘菜最擅長酸辣香,嫩脆甜的特點,濕潤的氣候也造就了人們喜歡吃辣祛濕提神,來湖南下館子不吃吃湖南的湘菜就算白來了,吃哪些湘菜名菜?新派湘菜菜譜大全新菜有哪些?
湖南湘菜的十大名菜
提到湖南湘菜的名菜絕對不止十道,往往都不知道如何取舍,看這一道道都是百吃不厭的經(jīng)典菜肴,來看看哪十大湘菜比較突出吧。
干鍋肥腸
是一道漢族名菜,在湖南、湖北、江西一帶較流行。肥腸勁道十足,味道相當誘惑,不老不嫩,又辣又香,超級過癮,絕對是米飯的殺手。
剁椒魚頭
剁椒魚頭也被稱作“鴻運當頭”、“開門紅”。據(jù)說清朝雍正年間,黃憲為了,逃到湖南一個小村子,借住農(nóng)戶家。農(nóng)戶的兒子撈了一條河魚回家,女主人就在魚肉里面放鹽煮湯,再將辣椒剁碎后與魚頭同蒸。黃憲覺得非常鮮美,避難結(jié)束后,他讓家里廚師加以改良,就成了今天的湖南名菜剁椒魚頭。
湘味毛血旺
湘菜的毛血旺對川菜進行了改良。配以鴨血為制作主料,毛血旺的烹飪技巧以煮菜為主,口味屬于麻辣味。
干蒸雞
選用產(chǎn)于無污染的山間放養(yǎng)的“河田雞”加客家酒娘和老姜蒸制而成的特色干蒸雞,雞皮黃脆、肉質(zhì)白嫩、滋味鮮美,營養(yǎng)豐富。這道菜品在很多湘菜餐館都能吃上。
東安子雞
相傳唐玄開元年間,有客商趕,入夜饑餓,在湖南東安縣城一家小飯店用餐。店主老嫗因無菜可供,捉來童子雞現(xiàn)殺現(xiàn)烹。因菜鮮香美味,客人贊不絕口,到處稱贊此菜絕妙,知縣聽說后,親自到該店品嘗,果然名不虛傳,遂稱其為“東安子雞”。
地鍋雞
是湘菜之一,大小飯店都能覓到它的芳蹤,此道菜之所以能躋身本地招牌菜,緣于其美味不單單表現(xiàn)在雞的本身,鍋上的薄餅更是錦上添花。
臘味合蒸
是湖南的一道漢族名菜,屬于湘菜。是取臘肉、臘雞、臘魚于一缽,加入雞湯和調(diào)料,下鍋清蒸而成。臘味合蒸的成名相傳與一位乞丐有關(guān)。從前在湖南一小鎮(zhèn)上,曾是飯館老板的劉七因造人追債而他鄉(xiāng)乞討,一日因近年關(guān),人家就把家里腌制的魚肉雞拿點給他,劉七見天色已晚便將所有臘味一同蒸熟。不巧被一大戶人家循著香味找到,品嘗過后大為贊賞,帶他回去在自家酒樓掌勺,掛出“臘味合蒸”菜牌。從此“臘味合蒸”作為湘菜留傳下來。
湘菜秘制口味蛇
在長沙大小餐館,大多有蛇食:口味蛇、青椒燜蛇、姜辣蛇、秘制蛇、干鍋帶皮蛇……蛇食,已成為新湘菜不可或缺的風味主角。
湘菜紅燉甲魚
是湖南湘潭的漢族傳統(tǒng)名菜,屬于湘菜系。顏色紅亮,味道鮮美,營養(yǎng)豐富。
組庵魚翅
此菜是清末湖南督軍譚延闿家宴名菜,譚延闿字組庵,是一位有名的美食家,他的家廚曹敬臣,跟隨譚先生多年,摸透了譚的食好,經(jīng)?;臃?,做成的組庵魚翅成菜風味獨特,備受譚延闿贊賞。
毛氏紅燒肉
毛對湖南的燒肉情有獨鐘,但據(jù)說因為毛小時候家里做過醬油,經(jīng)常在醬缸上發(fā)現(xiàn)發(fā)酵后出現(xiàn)臟臟的泡沫,所以他吃紅燒肉不用醬油,而是用糖慢慢熬成紅色。加上老年的毛喜歡酥爛的口感,因此石蔭祥大師特意將傳統(tǒng)的湖南燒肉改良成了毛氏紅燒肉。
提鍋土菜
湖南人喜歡吃的家產(chǎn)菜,這里也是主要的招牌菜式之一。
蟹黃粉絲堡
蟹黃粉絲煲選用上等龍口粉絲,加以鮮蝦仁,配上秘制風味蟹黃醬煸炒而成,菜色澤艷麗,蟹香味十足,粉絲勁道爽口,是地道的名菜。
冬筍炒臘肉
冬筍炒臘肉是漢族傳統(tǒng)名菜之一,以臘肉和冬筍為主料,是湘菜中的典型炒菜。深色的棕色與淺色的淡綠相間,菜色舒適,引人胃口大開。
7. 湘菜菜系介紹
川菜起源于春秋戰(zhàn)國時的蜀國,秦漢時期初現(xiàn)端倪,漢晉時期古典川菜成型,以“尚滋味”、“好辛香”為其特點。
唐宋時期的古典川菜進一步發(fā)展,古典川菜出川,“川食店”遍及都城開封和臨安,以其“物無定味,適口者珍”的風味特色而贏得眾多食客青睞,川菜作為一個獨立的菜系在兩宋時期形成。
明清時期,川菜進一步發(fā)展,直至民國時期,近代川菜最終形成“一菜一格,百菜百味”、“清鮮醇濃,麻辣辛香”的特點,并發(fā)展成為中國菜的第一菜系。毛主席在1949年1月30日曾經(jīng)說過:“我相信,一個中藥,一個中國菜,這將是中國對世界的兩大貢獻。”
這番評價,他在1953年杭州劉莊賓館小憩時,又再次重提。而川菜,一直以來正是以代表著中國菜的最高水平聞名于世界,享譽海內(nèi)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