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茶油古代傳說(山茶油的傳說)
1. 山茶油的傳說
關于油茶以及打油茶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在很久以前,有一個侗族姑娘父母早年雙亡,到姑媽家生活,紡紗織布,其樂融融。一個偶然的機會,她到鄰村參加文化交流活動,在那里不但學到唱侗歌大歌,而且學到油茶的制作工藝。
2. 山茶油的歷史
中國的油茶之鄉(xiāng)有很多,由中國經濟林協(xié)會評定的中國油茶之鄉(xiāng),主要有福建省福安市,湖南常寧,江西豐城市,湖南攸縣,廣東興寧市、平遠縣,湖北麻城市、興遠縣,湖南祁陽市,湖南邵陽縣,湖南常德鼎城區(qū)等。油茶是福安的特色產業(yè),種植歷史悠久,至今已有200多年。其種植面積、產量,在全省乃至全國油茶產業(yè)中均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3. 什么叫山茶油
婺源的山茶油叫圣子油的由來:
天佑四年(公元904年)唐昭宗李曄遷帝于洛陽途中太子,便將新產太子交給金紫光祿大夫胡三公撫養(yǎng)。胡三公祖居婺源,自小就知村人身體健碩多長壽是食用高山上采的茶籽油的緣故,于是安心在婺源精心撫養(yǎng)太子,只把村人粗糙的榨油技術進行改良榨出新油,取名為“圣子油”,讓太子食用。
宋咸平已亥(公元999年)胡三公離世墓葬婺源。成為婺源胡氏始祖,子孫世以經學傳家,將圣子油的榨油方法記錄成冊代代相傳,當地百姓將山茶樹稱為圣子樹。北宋政和乙未年(公元1115年),丞相何執(zhí)中路經婺源得知此油,驚奇于胡昌翼傳奇、長壽的一生,就帶了“圣子油”回京獻給宋徽宗,徽宗用后龍顏大悅,讓年年進貢,從此“圣子油”就成了貢品。時過千年,圣子樹和圣子油的稱呼就一直傳承下來。
4. 山茶油的由來
我國歷史上的植物食用油品中,花生油出現(xiàn)較晚,據史料記載,花生作為油料植物,大約是從宋元時期開始的。
清代人檀萃,在《滇海虞衡志》中是這樣說的:“落花生為南果中第一,以其資于民用者最廣。
宋元間,與棉花、蕃瓜、紅薯之類,粵估從海上諸國得其種歸種之。呼棉花曰‘吉貝’,呼紅薯曰‘地瓜’。
落花生曰‘地豆’……落花生以榨油為上。故自閩及粵,無不食落花生油?!?/p>
檀萃的上述記載,寫于清朝乾隆年間。但在他嘉慶十八年所寫的《調疾飲食辨·油》篇中,卻只記植物油四種:脂麻油(芝麻油)、豆油、蕓臺油(菜子油)、吉貝油(棉花子油),并無花生油。說明我國南方人宋元時期開始食用花生油,而北方人是在清后期之后。
5. 山茶油出自哪里
答:1000斤茶果能有600~700斤左右茶子。
根據查看悉:茶子, 常綠灌木,高1-3m;嫩枝、嫩葉具細柔毛。單葉互生;葉柄長3-7mm;葉片薄革質,橢圓形或倒卵狀橢圓形,長5-12cm,寬1.8-4.5cm,先端短尖或鈍尖,基部楔形,邊緣有鋸齒,下面無毛或微有毛,側脈約8對,明顯出處。
6. 山茶油有什么
山茶油,品牌繁多,質量各有千秋。;總的來說,茶油品牌:北有綠達,南有湘天華。;兩個廠家都有共同之處:;
一、有自己的有機油茶林;
二、都是采用低溫冷榨技術;
三、都是純茶油,未添加其他食用油;
四、都是有機的;
五、都用馬口鐵包裝,更易儲藏與運輸
7. 正宗山茶油的功效
山茶油口感香甜涼爽,具有解熱、除濕、殺蟲、解毒的功效。山茶油具有抗菌、抗病毒和抗菌作用,可防治頭癬、脫發(fā)、頭皮屑和瘙癢。山茶油能抵抗紫外線,防止曬傷和皺紋,增強免疫力,美化和保護皮膚。山茶油具有清火養(yǎng)顏、明目抗衰老的功效,對慢性咽炎有很好的治療作用,可預防高血壓、動脈硬化和心血管系統(tǒng)疾病。此外,孕婦在孕期食用山茶油不僅可以增加母乳,而且對胎兒的正常發(fā)育非常有益。
8. 山茶油的傳說和由來
茶油是我國特有的傳統(tǒng)的食用植物油,其生產和發(fā)展的歷史源遠流長。據公元前三世紀的《山海經》緒書記載:“員木,南方油食也”。
這里所說的“員木”即油茶,可見我國民間當時就開始取油茶果榨油以供食用。歷史上,茶油曾經是“皇封御膳”用油,據史料記載,用小米面為原料,配以杏仁、花生米、海帶絲、豆腐丁和調味品、茶油,是宮廷的御膳食譜,足可顯示享用茶油是一種身份的象征。油茶,早在公元前100多年漢武帝時,就開始栽種油茶。
世界上除日本和東南亞極少數國家有零星分布外,唯有中國大面積栽培。野山茶油,因其稀有的資源和對人體健康的特殊功效,歷來為皇家指定進貢品,野山茶油在全世界唯中國獨有,野茶油是大自然賦予華夏大地的瑰寶。
我國山茶油至今已有3000年以上的食用歷史,明朝醫(yī)藥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提到茶油的食療作用:“茶籽,苦寒香毒,主治喘急咳嗽,去痰垢?!逼渌偶幸捕嘤杏涊d,《綱目拾遺》記載“茶油可以治療痔瘡,退濕熱”《農居飲食譜》記載“茶油烹調肴饌,日用皆宜,蒸熟食之,澤發(fā)生光,諸油惟此最為輕清,故諸病不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