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草伊人网,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电影,日本高清中文,欧美日韩国产成人高清视频,美女艺术照片,潘春春的大尺度裸乳,椎名真白高清图

首頁>茶油行情>遵義茶油禮盒(遵義油茶圖片)

遵義茶油禮盒(遵義油茶圖片)

來源:www.cisanotes.com   時間:2022-11-09 21:38   點擊:231   編輯:niming   手機版

1. 遵義油茶圖片

黃豆,花生米用油酥香,放茶葉一起炒香,加水煮

2. 貴州油茶圖片大全 道真

道真油茶

道真油茶的制作十分講究,可簡單分為熬茶羹、制茶湯兩道工序。熬茶羹:茶葉以頭道手工揉茶為佳。先取香油適量,放入鍋內(nèi)熬沸,再將茶葉放入沸油內(nèi)炒黃,加水適量,將茶葉煮熟,用木瓢反復揉茶為羹,起鍋存放。制茶湯:先將核桃、花生等佐料炒黃,搗碎備用。再取柏樹枝烘制的臘豬肉或臘豬油入鍋熬出干油渣,撈出切碎,放入佐料碗中,再將茶羹放入油鍋內(nèi),邊用木瓢揉制邊加熱水將茶湯煮沸,最后放入佐料、食鹽及其他調(diào)味品,一碗熱騰騰、香噴噴的油茶湯端至客人面前。飲后,有醒腦提神之功效。

3. 河南油茶圖片

做油茶的材料各地有所不同,看你說的是那種油茶了  北京和四川省閬中是用面粉放入鍋內(nèi)炒到顏色發(fā)黃,麻仁也炒至焦黃,另加桂花和牛骨髓油,拌搓均勻,然后將搓得均勻的面茶放在碗內(nèi),加上白糖,做成的。吃時用開水沖成漿糊狀即可。油茶味道甜美,可作為早餐或午點,很受百姓喜愛?! 』刈宓挠筒枋称?。是蕎麥面和糯米粉加牛油或羊油混合而炒的一種炒面。食用時用開水攪攔成糊狀。多作早餐?! 《薄?、漢等族飲料也叫做油茶。將茶葉用油炒,然后加水煮熬,沸開后濾出茶葉渣,即成油茶。食用時,要配以調(diào)料和副食?! 『幽衔涞内煊筒?,它名為茶,實際是粥。它的主料為精粉麥面,做粥之前,要先用油把面炒熟,所以人們稱這種粥為油茶。武陟油茶的原料除精粉麥面以外,還有珍珠淀粉、花生、芝麻、小磨油和懷山藥等,另外還要加入茴香、花椒、肉桂、丁香、枇杷、砂仁、叩仁等24種高級香料。武陟油茶不僅味道濃郁,營養(yǎng)豐富,而且還有健胃提神的功能?! 』幢卞∠挠筒瑁眠^油豆皮、花生米、豬骨髓油、面筋、黑白芝麻、大小元茴、丁香、花椒、面粉等,經(jīng)過幾道工序做成的?! ”狈降难蛴筒韬团S筒璧淖龇ㄒ粯?,只是放的油不一樣。羊油茶,拿羊的骨髓炒面。先把羊骨髓用熱鍋融化,等油五成熱倒入白面翻炒至面變淡棕色。面和油的比例掌握在1:5就好,面里可以放瓜子仁,花生渣一起炒就更香了。面的顏色不要太淺,油茶喝的就是那種有點糊,香香的味兒。喜歡甜的等面涼了可以放糖,喜歡咸的加鹽進去就行了。

4. 遵義油茶的做法

小葉苦丁茶:產(chǎn)于余慶縣的小葉苦丁茶,系采摘木樨科粗壯女貞的幼嫩芽葉加工而成,是不含咖啡堿的代用茶飲品。

遵義豆花面:據(jù)說起源于清代光緒年間,開初是素面,是一行善人家專為來湘山寺燒香拜佛的人開的,因而取利微薄,怎樣才味美,不少人為此獻計獻方,到民國年間,已經(jīng)發(fā)展成為正宗的遵義豆花面,生意興隆。豆花面配料,吃法特殊。面條是上等面加適量土堿,用手工反復揉拉,做成薄而透的寬面條,下鍋后煮熟不軟不硬,以豆?jié){為湯,上蓋嫩豆花,另加辣椒水一碟,辣椒水有講究,有素、葷兩種,素椒配有五種保密的佐料,葷椒還配有瘦肉丁、雞肉丁、花生米、豆腐皮、金鉤等,其味鮮美,將豆花與面挑入辣椒碟中吃。

朝天椒:遵義是全國主要辣椒產(chǎn)區(qū)之一,綏陽朝天椒為全國七大名椒之一,其椒尖簇簇向上,朝天而長,故而得名。

朝天椒采摘曬干,色澤紅亮、紅潤透明殷殷可愛,早在50年代就遠銷東南亞各國,又出口日本、美國等國。

遵義羊肉粉:貴州各地均產(chǎn)羊肉粉,唯有遵義羊肉粉馳名。遵義市的大街小巷,羊肉粉館櫛比鱗次,食客之多,首屈一指。遵義羊肉粉早在清代中葉就名揚遐邇。凡來遵義品嘗過遵義羊肉粉的人,無不交口稱贊。遵義人特別愛吃羊肉粉。尤其在冬季,吃一碗滾燙的羊肉粉,渾身暖和。去飯館進餐的十分踴躍。

當?shù)赜幸环N習慣:每逢冬至這天,全城老幼都要吃一碗羊肉粉。

空心面:綏陽銀絲空心面以手工精制而成,為清乾隆年間貢品,1989年獲全國首屆博覽會“銀質(zhì)獎”。鳳岡養(yǎng)生油茶:鳳岡縣古有“夜郎古地”之稱,追根溯源,鳳岡養(yǎng)生油茶是傳承了唐宋時代的煮茶遺風,風格獨具,鳳岡土家人至今仍有“一日不喝油茶湯,干起事來心發(fā)慌”的傳統(tǒng),油茶是鳳岡土家人世代傳承的飲食習俗。

洋芋粑粑:大街小巷,隨處可見,根據(jù)個人口味加入不同的佐料,入味爽口。

鴨溪黃家牛肉:遵義縣鴨溪鎮(zhèn)的黃家牛肉早是遵義的名優(yōu)小吃了,是具有濃厚的地方風味的特產(chǎn),已有五十于年歷史了。

黃家牛肉采用貴州高原鮮活牛肉配以十余種天然輔料精制而成。食之咸淡適口,宴席配餐,伴酒佐餐均宜。

仁懷三把雞:三把雞是仁懷傳統(tǒng)名菜,廚師能三把拔去一只雞的全部大羽毛,故此得名。

合馬羊肉:合馬山羊”是貴州四大優(yōu)良品種之一的黔北麻羊,“合馬羊肉”則是黔北頗有名氣的特色食品。

南白黃糕粑:黃糕粑為遵義特產(chǎn),尤以南白鎮(zhèn)所產(chǎn)最為出名。劉二媽米皮:老字號的名小吃,起源于90年代,開店已遍布遵義各個地方。

尚稽豆腐皮:產(chǎn)于遵義縣尚稽鎮(zhèn),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是經(jīng)發(fā)酵制成的豆制品。

尚稽豆腐皮外呈棕褐色,質(zhì)地綿韌,雖臭猶香,風味別具。不作任何加工即可食用,也可切絲涼拌,還可用水發(fā)軟或油炸至半泡后炒肉。

綠豆粉:黔北民間最受百姓喜愛的小吃之一。在鳳岡農(nóng)村,每逢春節(jié),村村寨寨家家戶戶推綠豆粉,大年初一和十五,則有家家吃綠豆粉的習俗。

蕎面條:這是一道素食小吃,用苦蕎面加少許面粉手工搟壓而成,下鍋煮面條時在碗中加上特制的酸菜和豆腐,面條煮好后撈在酸菜和豆腐上,用一小碗配好蘸水一同上桌。

田三蒸餃:用竹筐作為蒸籠,松針鋪墊在下面,純手工制作餃皮,清爽可口,油而不膩,在配上一勺油辣椒,更是美味至極,該小吃已經(jīng)有5年多的歷史,位于遵義市金銀新村。另有冰粉、野木瓜、桐梓方竹筍、赤水楠竹、正安油桐、五彩小花卷、金魚餃、湄窖、四色甜酒粑、涼拌米皮、香炸玉米餅、清明耙、蕨菜雞餅、菊花酥、鴻運南瓜酥、恐龍桫欏筵、赤水河鮮魚宴、龍爪肉絲、醋羊肉、尼龍豆腐、喜頭擂茶。吳茱萸等等特產(chǎn)美食。

5. 遵義道真油茶

中國幅員遼闊,56個民族地域分布、文化傳統(tǒng)各異,飲食更是特色鮮明。蒙古族的烤全羊、藏族的酥油茶、滿族的薩其瑪、朝鮮族的泡菜,這些極具民族特色的美食你都嘗過嗎?不過癮的話再來點基諾族的芭蕉肉、黎族的竹筒飯、東鄉(xiāng)族的棧羊肉…

1、蒙古族

烤全羊

“蒙古”其意為“永恒之火”,別稱“馬背民族”。蒙古族牧民視綿羊為生活的保證、財富的源泉。日食三餐,每餐都離不開奶與肉。蒙古族現(xiàn)主要分布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和新疆及臨近省份以及俄羅斯聯(lián)邦,其余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肅、遼寧、吉林、黑龍江等省。

以奶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語稱“查干伊的”,意為圣潔、純凈的食品,即“白食”;以肉類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語稱“烏蘭伊得”,意為“紅食”。

2、回族

面點

回族是回民族的簡稱。十三世紀,大批穆斯林從中亞遷入中國,并同當?shù)氐臐h族、維吾爾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長期歷史過程中通過通婚等多種因素,逐漸形成了回族。

回族的典型食品主要有:清真萬盛馬糕點、羊筋菜、金鳳扒雞、翁子湯圓和綠豆皮等。

3、苗族

酸湯魚

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早就有關(guān)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記載,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于中原地區(qū)的蚩尤部落。苗族的音樂舞蹈歷史悠久,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

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湯家家必備。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湯、辣椒骨、苗鄉(xiāng)龜鳳湯、綿菜粑、蟲茶、萬花茶、刀魚、酸湯魚等。

4、傣族

牛肉干巴

遠在公元1世紀,漢文史籍已有關(guān)于傣族的記載。傣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傣族人以大米和糯米為主食。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雙版納的傣族則主食糯米。典型食品有狗肉湯鍋、牛肉干巴、腌蛋、干黃鱔等。

5、傈僳族

漆油燉鴨

傈僳族這一名稱最早出現(xiàn)在唐朝,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帶,后因戰(zhàn)爭等原因,逐步遷到滇西怒江地區(qū)定居下來。

典型食品:有漆油燉鴨、清水煮小豬、豬蹄珍珠粥等。

6、藏族

酥油茶

藏族是中國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是漢語的稱謂,藏族自稱為“博”,生活在這里的藏族自稱“博巴”。藏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分衛(wèi)藏、康方、安多三種方言。

藏族的典型食品除糌粑、青稞酒、酥油茶外,還有很多,如:足瑪米飯。

7、壯族

寧明壯粽

壯族是中國少數(shù)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是嶺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壯”、“布土”、“布儂”、“布雅依”等20余種自稱。新中國成立后,統(tǒng)稱“僮族”,后來改為“壯族”。

族有許多著名的菜肴和小吃,主要有:馬腳桿,魚生,烤乳豬,花糯米飯、寧明壯粽,狀元柴把等。

8、朝鮮族

泡菜

朝鮮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龍江和遼寧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區(qū)。

朝鮮族的先民,是從朝鮮半島遷入中國東北的朝鮮族人。咸菜是日常不可缺少的菜肴。朝鮮族名菜名點很多,主要有神仙爐、補身爐(又稱補身湯、狗肉火鍋)、冷面、打糕、朝鮮泡菜等。

9、高山族

米酒

高山族是臺灣省境內(nèi)少數(shù)民族的統(tǒng)稱,包括十多個族群。他們有自己的語言,沒有本民族的文字。

高山族人一般飲用自家釀制的米酒,如粟酒、米酒和薯酒。

10、納西族

麗江火腿粑粑

納西族的族源屬古代羌人向南遷徙的一個支系。納西族主要聚居在云南麗江納西族自治縣。早在一千多年前,納西族創(chuàng)造了這個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東巴象形文字。

麗江火腿粑粑、麻補、雪蓮花拼盤、麗春銅火鍋等。

11、布朗族

竹筒茶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代。主要分布在云南西部及西南部沿邊地區(qū),布朗族有自己的語言但沒有文字,大部分信仰小乘佛教。

喝茶是布朗族的另一個嗜好,并且善作茶。竹筒茶和酸茶是布朗族所特有的。民間還常把酸茶做饋贈親友的禮品。

12、阿昌族

酸辣谷花魚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云南,是中國云南境內(nèi)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阿昌族有自己的語言但沒有文字。

稻田養(yǎng)魚是日常吃魚的主要來源,阿昌族以酸辣谷花魚最具特色。

13、怒族

琵琶肉

怒族是云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怒江和瀾滄江兩岸的古老居民,有自己的語言。

琵琶肉、漆油燜雞、燒羊肚、漆油茶、咕嘟酒等。

14、鄂溫克族

鄂溫克酸奶子

鄂溫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國東北黑龍江省和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鄂溫克是民族自稱,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們”。他們有自己的語言但沒文字。

主要奶制品有稀奶油、黃油、奶渣、奶干和奶皮子。最常見的吃法是將提取的奶油涂在面包或點心上食用。

15、鄂倫春族

鄂倫春烤肉

鄂倫春”是民族自稱,其含義有兩種解釋,一是“住在山嶺上的人們”,二是“使用馴鹿的人們”。

有特色的食品主要有曬肉干、曬肉條、灌血清、手把肉、烤肉、燒肉、樺樹汁等。

16、赫哲族

殺生魚

赫哲,意為居住在“東方”及江“下游”的人們,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流域繁衍生息。赫哲族是明代女真人的一個分支,中國北方唯一的依靠漁獵為生的民族。

赫哲族的飲食,分魚肉、獸肉、野菜、野果、食用菌等多個種類,其中,尤以食魚為獨特。赫哲人的食魚,有殺生魚、魚片、刨花、烤魚等。

17、門巴族

蕎麥餅

門巴意思是生活在門隅的人。門巴既是自稱,也是藏族和其他民族對他們的稱呼。門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脫林芝錯那等縣,門巴族有自己的語言。無文字。

他們有自己的一套吃蕎麥的方法,用一塊圓形的薄石板,放在火塘的三角架上,以野蜂蜜代油,攤上糊狀的蕎面烙成餅,然后再抹奶渣、辣椒、鹽水等佐食。

18、白族

柳蒸豬頭

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各地、貴州省畢節(jié)地區(qū)及四川涼山州。

白族的風味菜肴很多,柳蒸豬頭也是白族傳統(tǒng)名菜之一,是用豬頭是用豬頭放在柳條架上入鍋蒸制而成的。生皮是為白族逢年過節(jié)必備的菜肴之一,是用多種辛麻辣拌成的冷葷菜。

19、保安族

馓子

保安族因信仰伊斯蘭教和風俗習慣與當?shù)鼗刈迓酝直环Q為“保安回”。

保安族的飲食多以小麥、青稞和玉米為主,一般做成饅頭、面條、油香、馓子等。

20、布依族

五色花米飯

布依族是中國西南部一個較大的少數(shù)民族。解放前,布依人被稱為“仲家”、“水戶”、“夷族”、“土邊”、“本地”、“繞家”等。

布依族豪爽好客,特點是在每年“二月三”(或三月十三)的楓葉節(jié),很多布依族都用楓香葉等各種植物色素把糯米染成五顏六色,做花糯米飯招待客人和分送給親朋好友。布依族傳統(tǒng)小吃很多,如米線、餌塊、豌豆粉、米涼糕等。

21、達斡爾

二米飯

達斡爾族主要聚居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和黑龍江省,少數(shù)居住在新疆塔城縣。

特色美食“二米飯”是蕎麥米和小米或稷子米混煮而成。

22、德昂族

酸筍燉雞

德昂族是西南邊疆現(xiàn)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遠在公元前二世紀就居住在怒江西岸。

德昂族美食中酸筍用途十分廣泛,即使在燉雞、炒肉或烹魚時都要加酸筍調(diào)味。

23、東鄉(xiāng)族

東鄉(xiāng)族棧羊肉

東鄉(xiāng)族是十四世紀后半葉由聚居在東鄉(xiāng)的許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其中主要為信仰伊斯蘭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其中半數(shù)以上居住在甘肅東鄉(xiāng)族自治縣。

東鄉(xiāng)族制作棧羊肉,獨具特色,一般都是清水下全羊,鍋上蒸發(fā)子,屠宰棧羊吃發(fā)子是東鄉(xiāng)族改善生活的一種形式,東鄉(xiāng)族還善于把棧羊肉制成清湯羊肉,美味可口,滋補營養(yǎng),老少皆宜。

24、侗族

侗族生酸菜

侗族來源于秦漢時期的“駱越”?,F(xiàn)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等地。侗族有自己的語言,侗族人多通漢語。

侗族日常菜肴以酸味為主,除鮮食南瓜、苦瓜、韭菜外,大部分腌成酸菜。如:酸黃瓜、酸蘿卜、酸刀豆、酸蕨菜等。

25、獨龍族

蜂蛹

獨龍族曾被稱為“俅人”、“曲人”等。解放后正名為獨龍族?,F(xiàn)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貢山獨龍河谷。

蜂蛹是獨龍族民間最講究的菜肴之一,獨龍人的典型食品有:煮芋頭、燒酒燜雞、吉米等。

26、俄羅斯族

烤面包

俄羅斯族是從18世紀后逐漸從沙皇俄國南遷到中國新疆等地的少數(shù)民族。新中國成立后,改稱俄羅斯族?!?/p>

俄羅斯族人善于制作各種食品和飲料。著名的是烤制面包和制作啤酒。

27、哈尼族

竹筒雞

據(jù)史書記載,哈尼族與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族,現(xiàn)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

哈尼族地區(qū)物產(chǎn)豐富,烹飪方法獨特,具有本民族風味特點的典型食品很多。如竹筒雞、生炸竹蟲等,比較有名的風味菜肴還有蜂蛹醬、暴腌芭蕉心、酸筍炒麂子肉等。

28、哈薩克族

納仁

哈薩克族源遠流長。西漢時,天山北部的烏孫即是哈薩克族的先民。這些東遷的牧民得名“哈薩克”,意即“避難者”或“脫離者”。

日常食品主要是面類食品、牛、羊、馬肉、奶油、酥油、奶疙瘩、奶豆腐、酥奶酪等。典型食品大部分來自畜牧業(yè)生產(chǎn),如:凍肉,馬奶子,奶疙瘩。

29、基諾族

芭蕉肉

基諾族聚居于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縣基諾鄉(xiāng)及其附近地區(qū)?;Z族自稱“基諾”,漢文譯稱“攸樂”。

基諾族食用大米很講究,要吃好米,新米,陳倉米多用來喂養(yǎng)家畜或做烤酒。芭蕉肉極具特色,此外還有全肉條、竹筒燒麂排,油煎掃把蟲。

30、京族

鯰汁

京族主要聚居在素有“京族三島”之稱的廣西壯族自治區(qū)防城各族自治縣江平鄉(xiāng)的澫尾、巫頭、山心三個小島上。

日常菜肴以魚蝦為主,常用魚蝦做成魚汁,作為每餐不離的調(diào)味品。魚汁,又稱“鯰汁”,是京族民間傳統(tǒng)調(diào)味品,以各種小魚經(jīng)腌制而成。

31、景頗族

砂鍋燉竹鼠

景頗族由唐代“尋傳”部落的一部分發(fā)展而來。近代文獻多稱為“山頭”,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各縣的山區(qū)。

竹筒烤魚、、舂鱔魚、砂鍋燉竹鼠。

32、柯爾克孜族

抓飯

“柯爾克孜”是民族自稱,其含義有多種解釋:“四十個部落”、“四十個姑娘”、“山里放牧人”或“草原人”等。柯爾克孜族多數(shù)居住在新疆南部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

柯爾克孜人的日常飲食有馕、鍋貼、庫依瑪克(油馕)、包爾沙克(油炸面塊)、曲依包爾沙克(油炸果)、烙餅、油餅、奶皮面片、油炸疙瘩、沙木沙(烤包子)、曲曲爾(水餃)、油馓子、奶油稀飯、抓飯、拌面、花卷等

33、拉祜族

拉祜族烤肉

拉祜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的瀾滄、孟連、雙江、勐海、西盟等縣。“拉祜”一詞是這個民族語言中的一個詞匯,“拉”為虎,“祜”為將肉烤香的意思。

拉祜族烤肉別具風味,大都獵獲的野獸肉,或直接用火烤,或用芭蕉葉將肉包住埋入火中,燒熟而食。

34、黎族

竹筒飯

黎族聚居在海南島通什鎮(zhèn)等地,據(jù)考證,黎族是由古代“百越”族的一支發(fā)展而來。早在四五千年前,黎族的先民們就在海南島繁衍生息,成為該島最早的居民。

竹筒飯是海南黎族傳統(tǒng)美食,是一種用新鮮竹筒裝著大米及味料烤熟的飯食。通常是黎族人出遠門,上山打獵或招待客人時才做。

35、珞巴族

燒烤

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東南部,珞巴,是藏族對他們的稱呼,意為南方人。

燒烤,是珞巴族最常見的一種加工食物的方式。不管是植物性食物,還是動物性食物,都可以燒烤。

36、滿族

薩其瑪

滿族主要分布在中國的東三省,以遼寧省最多。在中國55個少數(shù)民族中僅次于壯族居第二位。滿族歷史悠久,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肅慎人,1644年,清軍入關(guān),統(tǒng)一了中國,形成滿漢長期雜居的局面。1911年辛亥革命后,滿洲族改成滿族。

薩其瑪是滿族傳統(tǒng)風味糕點?!八_其瑪”是滿語,漢語叫金絲糕、蛋條糕。它用精粉、雞蛋、糖、芝麻、瓜子仁、青紅絲等做成。

37、毛南族

酸食

毛南族主要聚居在廣西西北部,地處云貴高原南麓的余脈之間,毛南族有自己的語言。

酸食是毛南族傳統(tǒng)的飲食習慣。夏天天氣炎熱,勞動歸來吃些螺螄酸,不僅清新爽口,而且還會防治腸胃消化不良和腹瀉等疾病。

38、仫佬族

腌豆角

仫佬族,在他們本民族的語言中,“仫佬”一詞就是“母親”的意思。主要聚居于廣西羅城等縣,仫佬族有自己的語言,但無文字,多數(shù)人通漢語和壯語,使用漢文。

仫佬族喜食酸辣,家家備有酸壇腌制各種腌菜,有腌豆角、蒜頭等。

39、普米族

紅燒琵琶肉

米族的族源屬于中國古代西北游牧民族氏羌支系,“普米”意為白人。

普米族普遍以飼養(yǎng)的畜禽為其肉食來源。常見的有豬、牛、羊肉,并能制作酥油、乳餅等乳制品。代表美食有:紅燒琵琶肉、醉雞、竹葉菜炒西紅柿等。

40、羌族

羊肉附片湯

羌族現(xiàn)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汶,羌族自稱“爾瑪”,意為“本地人”

羌族特別講究藥膳,較為典型的藥膳菜有羊肉附片湯、羊歸湯。

41、撒拉族

撒拉族油攪團

撒拉族主要聚居在地處黃河沿岸的青海省循化地區(qū)。撒拉族有自己的語言,但無文字,通用漢文。

比利買海,又稱“油攪團”,撒拉族傳統(tǒng)風味食品,用植物油、面粉制成。

42、畬族

豆腐釀

畬族自稱“山哈”,意為住在山里的客戶,傳說畬族的祖籍是廣東潮州。主要分布在福建福安、浙江景寧、廣東、江西、安徽等省,多數(shù)與漢族雜居。

畬族大都喜食熱菜,一般家家都備有火鍋,以便邊煮邊吃。除常見蔬菜外,豆腐也經(jīng)常食用,農(nóng)家招待客人最常見的佳肴是“豆腐釀”。

43、水族

魚包韭菜

水族自稱“海水”,意為水人。早在秦漢以前,嶺南地區(qū)以及東南沿海一帶就居住著許多部落,據(jù)考水族是從其中一個叫做“駱越”的部落發(fā)展起來的。

水族酸湯極有特色,有辣酸(辣椒制成)、毛辣酸(西紅柿制成)等多種。

44、塔吉克族

手抓羊肉

百分之六十的塔吉克族人聚居在新疆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其余分布在沙東、澤普、葉城和皮山等縣。塔吉克族屬歐羅巴人種印度地中海類型。

在肉食上,塔吉克族最喜歡用清水將較大的肉塊煮熟,然后蘸鹽吃,認為是原湯原味,民間把這種食肉的方法稱為“西爾烏”(手抓羊肉)。

45、塔塔爾族

古拜底埃

塔塔爾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伊寧、塔城、烏魯木齊等城市。古稱韃靼。“塔塔爾”一詞原意為“茅舍”。

塔塔爾族婦女素以烹調(diào)技藝高超著稱,善于制作各種糕點,如用面粉、大米加奶酪、雞蛋、奶油、葡萄干、杏干烤制的“古拜底?!保渫獠克执?,內(nèi)層松軟,風味馳名新疆。

46、土家族

粑粑(糍粑)臘肉

土家族絕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湖北省、貴州省以及四川省土家族自稱“畢茲卡”(意為本地人),有自己的語言。

土家族人最愛吃粑粑(糍粑)臘肉、油茶等食品,還有合菜;團馓;綠豆粉(米粉);油炸粑。

47、仡佬族

扣肉底菜

主要分布在貴州省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

仡佬族大都喜歡把鮮菜做成酸菜和腌菜再吃,如用青菜、辣椒、大蒜、生姜混合腌制的酸辣菜,用香椿芽腌制的腌香椿,不僅可以涼拌,單獨作菜,而且還可用來做成大菜(即扣肉底菜)。

48、土族

哈力海

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互助、民和、大通等縣,其余散居在樂部、門源和甘肅天祝等地。

有代表性的風味食品有哈力海、沓乎日、尕仁么、燒麥等。

49、佤族

鵪鶉肉湯

佤族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和西南部、瀾滄江以西和怒江以東的怒山山脈南段。

男女老幼皆食辣椒,民間有“無辣子吃不飽”之說。

50、維吾爾族

烤羊肉串

“維吾爾”是維吾爾族的自稱,意為“團結(jié)”或“聯(lián)合”。維吾爾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天山以南一帶。

維吾爾族最愛吃馕、抓飯、包子、面條等食品,有很多著名的風味菜肴和小吃,如烤全羊、手抓羊肉、帕爾木丁、薄皮包子、烤羊肉串等,此外還有油馓子、哈勒瓦、羊雜碎、曲連、烤南瓜等。

51、烏孜別克族

米腸子

烏孜別克族分布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烏孜別克族人最早居住在中亞各地,元朝時稱為“月即別”、“月祖伯”等,15世紀,逐漸形成民族。

米腸子和面肺子是烏孜別克人喜愛的傳統(tǒng)小吃,做法精細。

52、錫伯族

辣罐

錫伯族世居呼倫貝爾大草原和嫩江流域。18世紀中葉西遷至新疆察布查爾等地,現(xiàn)多數(shù)居住在新疆、東北,內(nèi)蒙東部以及黑龍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

辣罐是錫伯族人獨特的菜肴。通常將肉餡剁好,選用長辣椒切成2厘米一段將辣筋取出,再將肉餡灌入,掛糊后用油炸成金黃色撈出裝盤上席。

53、瑤族

荷包扎。

瑤族是中國南方一個比較典型的山地民族?,幾迦俗苑Q“勉”、“金門”、“布努”、“拉珈”、“炳多優(yōu)”等,因經(jīng)濟生活、居住地區(qū)和服飾的不同,又有30多種稱謂。

瑤族人口較多,分布較廣,各地均有獨具一格的風味食品,其中的典型食品有:油茶、粽粑、荷包扎。

54、裕固族

燒殼子

裕固族聚居在甘肅省河西走廊肅南地區(qū),其余居住在酒泉黃泥堡地區(qū)。裕固族自稱“堯乎爾”、“兩拉玉固爾”。

裕固族的奶食品主要用牦牛、黃牛、羊奶為主制作,有甜奶、酸奶、奶皮子、酥油和曲拉。面點美食燒殼子很有特色。

55、彝族

白水煮乳豬

彝族分布于云南、四川、貴州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qū)。

特色菜肴有蕎粑、面糊酸菜肉、白水煮乳豬等。

56、漢族

八大菜系

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皾h”原指天河、宇宙銀河,《詩經(jīng)》云:“維天有漢”。華夏族稱為“漢人”,始于漢朝。漢族是一個歷史從未中斷過的、歷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漢族主食以稻米、小麥為主,輔以蔬菜、肉食和豆制品,茶和酒是漢族的傳統(tǒng)飲料。漢族講究并善于烹飪,不同地區(qū)的漢族以炒、燒、煎、煮、蒸、烤和涼拌等烹飪方式,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風味。漢族菜一般被分為的川、粵、閩、皖、魯、湘、浙、蘇等八大菜系。

6. 遵義油茶湯

桐梓小吃歷史悠久、品種繁多,風味獨特,經(jīng)濟實惠。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全縣各類小吃有上百種,從糕團米酒到筵席細點;從涼拌冷食到熱飲羹湯;從鍋煎油烙到蒸煮烘烤;從烤雞烤鴨到烤全羊,花色齊全琳瑯滿目,甜咸酸辣一應俱全。

比如:用純天然放養(yǎng)的山羊肉做成的羊肉粉,肉嫩而不爛、粉白而不碎、湯鮮而不濁、紅油辣而不燥;用糠殼、鋸木面作燃料,烤制的戀愛豆腐果,外脆內(nèi)嫩、咸辣爽滑,滿口噴香;用糯米紙包上各種時令蔬菜做成的絲娃娃,灌上一瓢熱湯,趁熱吃下,辣香味濃;用手工制作的"下街擔擔面",面條細薄,鹵汁酥香,咸鮮微辣,香氣撲鼻,十分入味……還有油茶、燒烤、洋芋粑、大肉粉、豆花面、小籠包子、豌豆糯米飯、鍋貼餃、婁山關(guān)黃燜山雞、黔北霸王香辣兔等美味,每一樣都能讓你齒頰留香,回味無窮。

其中,尤以桐梓松花皮蛋、牛肉松牛肉干聞名省內(nèi)外。

7. 貴州的油茶

1.

首先將面粉放入燒干的鍋中,不停翻炒,直至面粉炒熟發(fā)黃為止,一旁放涼。注意爐火不要太旺。

2.

將油加熱冒煙后放涼。將花生、核桃干鍋炒熟去皮碾碎。

3.

全部材料倒入炒熟的面粉中再碾壓,直到全面呈散面狀。最后依個人口味放入糖。

8. 遵義茶湯圖片

1、正山小種

中國十大紅茶品牌的第一名,出產(chǎn)于中國福建省的桐木關(guān),這種茶葉,在制作時會采用松針或者松柴熏制,治好以后的茶葉,具有獨特的松煙香,據(jù)說正山小種不但是中國更是世界上出現(xiàn)最早的紅茶,被人們視為“紅茶之祖”。

2、祁紅

祁紅是中國十大紅茶品牌的重要成員,出產(chǎn)于安徽省的祁門縣,據(jù)說他早在清朝年間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只是那時是專供皇家御用的貢茶,到現(xiàn)在,他已經(jīng)有一百多年的生產(chǎn)歷史,是傳統(tǒng)工夫,紅茶中的精品,具有香高,味醇,色艷等多種特點。

3、滇紅

在中國十大紅茶品牌中,滇紅茶也有著不可超越的地位,出產(chǎn)在中國云南的保山和鳳慶以及西雙版納,采用獨特的云南大葉種茶樹鮮葉為主要原料制成的大葉紅茶,中國功夫紅茶中最有代表性的存在,外形肥碩金毫顯露是它的重要特點。

4、川紅

川紅茶是出產(chǎn)在中國四川宜賓市的特色紅茶,它是紅茶家族的后起之秀,據(jù)說這種茶葉出產(chǎn)在20世紀的50年代,外形肥碩緊結(jié),金毫顯露,而且色澤烏黑油潤,沖泡以后,香氣清鮮,湯色濃亮,是現(xiàn)在中國紅茶中最出色的存在,也是現(xiàn)在茶葉市場上的熱銷產(chǎn)品。

另外其它紅茶品種還有日照紅茶、昭平紅茶、霍紅茶、越紅茶、泉城紅茶、蘇紅茶、英紅茶、東江楚云仙紅茶,沐嵐紅茶都是很著名的紅茶品牌。

5、宜紅

宜昌紅茶稱宜紅,又稱宜昌工夫茶,是我國主要工夫紅茶品種之一。早在秦漢時期,茶葉就從巴蜀傳播到宜昌;茶葉利用已從生嚼鮮葉進步到生煮羹飲。據(jù)《晏子春秋》記:“嬰相齊景公時,食脫粟之飯。灸三戈五卵、茗菜而已”,說明當?shù)夭枞~是煮來吃的,由此可推斷,宜昌茶葉利用是從生煮羹飲開始的。

6、湖紅工夫

湖紅工夫茶主產(chǎn)湖南省安化、新化、桃源、漣源、邵陽、平江、瀏陽、長沙等縣市,湖紅工夫自古享有“醇香播太清”的美名,正宗湖紅工夫講究的是口感醇厚飽滿、香味濃郁,這點有別于其他紅茶的特質(zhì)。在中國的茶葉歷史上,曾有“湖紅”、“祁紅”、“建紅”三足鼎立的盛世場景。

7、閩紅工夫

閩紅工夫茶系政和工夫、坦洋工夫和白琳工夫的統(tǒng)稱,均系福建特產(chǎn)。外形條索肥壯、重實、勻齊,色澤烏黑油潤,毫芽顯露,呈金黃色,極為美觀;香氣濃郁芬芳,頗似紫羅蘭香,湯色紅艷,滋味醇厚。既宜于清飲,又適于摻加砂糖、牛奶等調(diào)飲。

8、寧紅工夫

寧紅工夫,簡稱寧紅,是我國最早的工夫紅茶之一,主產(chǎn)江西修水縣。寧紅外形美麗緊結(jié),色黑,水色鮮紅引人,在拼和茶中極有價值。寧紅素以條索緊結(jié)秀麗,金毫顯露,鋒苗挺拔,色澤烏潤,香味持久,葉底紅亮,滋味濃醇的特色而馳名中外。

9、越紅功夫

越紅工夫系浙江省出產(chǎn)的工夫紅茶,產(chǎn)于紹興,越紅工夫亦稱條紅茶。民國時,市場已有少量生產(chǎn)。越紅工夫以條索緊結(jié)挺直,得實勻齊,鋒、苗、顯,凈度高的優(yōu)美外形稱著。

越紅工夫色澤烏潤,外形優(yōu)美,內(nèi)質(zhì)香味純正,湯色紅亮較淺,葉底稍暗。越紅毫色銀白或灰白。浦江一帶所產(chǎn)紅茶,茶索尚緊結(jié)壯實,香氣較高,滋味亦較濃,鎮(zhèn)海紅茶較細嫩。總的來說,越紅條索雖美觀,但葉張較薄,香味較次。

10、九曲紅梅

九曲紅梅簡稱“九曲紅”,是西湖區(qū)另一大傳統(tǒng)拳頭產(chǎn)品,是紅茶中的珍品。九曲紅梅因其色紅香清如紅梅,故稱九曲紅梅,滋味鮮爽、暖胃。

九曲紅梅茶生產(chǎn)已有近200年歷史,一百多年前就成名,早在1886年,就獲巴拿馬世界博覽會金獎,但名氣遜于西湖龍井茶。九曲紅梅外形曲細如魚鉤,色澤烏澤多白毫,滋味濃郁,香氣芬馥,湯色鮮亮,葉底紅艷,深受消費者的青睞。

9. 遵義鳳岡油茶圖片

是的,鳳岡最出名的特色食品是油茶,綠豆粉。

還有黃餃、蕎皮、米花等。

10. 貴州特產(chǎn)油茶

湘林具有豐產(chǎn)性能好,出油率較高,抗逆性強,適合丘陵和山區(qū)大面積推廣。

適宜種植區(qū)域。(1)品種審定確定適宜種植范圍:湖南全省各油茶產(chǎn)區(qū),南方油茶中心產(chǎn)區(qū),pH值為4.0-6.0的微酸性紅黃壤的山地丘陵等旱地。(2)2017年國家林業(yè)局確定使用區(qū)域:湖南省油茶適生區(qū);湖北省鄂南、鄂西南;廣東省韶關(guān)地區(qū),梅州、河源地區(qū);重慶市油茶適生區(qū);貴州東部、東南部油茶適生區(qū)、陜西、海南、福建等。

識別性狀:樹冠自然圓頭形,樹勢旺盛,樹形開張,枝葉繁茂,伸展性強,小枝灰白色,樹干灰褐色。葉上斜著生,葉片窄小細長成橢圓形或 長橢圓形,葉中部最寬,葉尖漸尖,顏色中綠色,側(cè)脈多為6對,較短,葉緣細鋸齒,密度中等,葉基部楔形,長5.0-6.5cm,寬2.6-3.2cm,葉面光滑。抽梢較早?;ㄆ谶m中,通常于10月底至12月下旬開花,花白色,直徑5.5-7.5cm,花瓣倒心形,6-7瓣。果實成熟期10月下旬,果球形或橘形,青黃色后變?yōu)榧t色,果面4條棱或3條棱,果頂凹缺、宿存,果徑33-48mm,每500g果數(shù)15-30個,平均單果重25.38g,心室2-4個。

長林油茶

品種特性:長勢旺,枝葉茂密;果桃形,青帶紅;葉寬卵形。6年生單株產(chǎn)果量5-6kg以上,每公頃產(chǎn)油可以超過525kg;盛產(chǎn)期每公頃產(chǎn)油可達900kg;干籽出仁率54%,干仁含油率46%;油酸含量83.09%,亞油酸含量7.07%。

適宜種植范圍:浙江、江西、廣西、福建、湖北油茶種植區(qū)。

主要鑒別特征:葉脈白色隆起。

岑溪軟枝油茶2號品種,于2002年通過國家林木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為油茶良種,良種編號為:國S-SC-CO-011-2002。

該油茶具有生長快、結(jié)果早、產(chǎn)量高、抗性強、油質(zhì)好等優(yōu)點,一般種后3~4年有收成,7~8年就可進入豐產(chǎn)期,而且產(chǎn)量穩(wěn)定,畝產(chǎn)茶油可達50公斤以上。岑溪軟枝油茶造林后2年開花,3年結(jié)果,5年達產(chǎn)。

感覺不錯,贊哦! (0)
下次努力,加油! (0)
網(wǎng)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場。
評論
    共 0 條評論
本站所發(fā)布的全部內(nèi)容源于互聯(lián)網(wǎng)搬運,僅限于小范圍內(nèi)傳播學習和文獻參考,請在下載后24小時內(nèi)刪除!
如果有侵權(quán)之處請第—時間聯(lián)系我們刪除。敬請諒解!qq:2850716282@qq.com
山茶油 滇ICP備2021006107號-532
關(guān)于本站 聯(lián)系我們 特別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