酥油茶怎么讀音(酥油茶讀音是什么)
1. 酥油茶怎么讀音
辭舊迎新是成語。
辭舊迎新多為新年賀詞,其詞義多為告別舊的一年,迎接新的一年。現(xiàn)在還可以理解為擺脫舊的事物,接納新的事物。
寫法讀音釋義:
漢字:辭舊迎新
漢語拼音:cí jiù yíng xīn
釋義:辭:告別。迎:迎接。辭舊迎新指的是告別舊的一年,迎接新的一年的到來,即慶賀新年的意思。
例句:
咱老百姓今兒個真呀真高興,大年三十講的是辭舊迎新。
拓展資料
迎新春風俗:
漢族——大年初一,人們不掃地,不向外潑水,不走后門,不打罵孩子、相互祝賀新年吉祥富貴,萬事如意。 家家都做餃子等食品,寓意來年幸福。
鄂倫春族——除夕,全家圍坐,共進晚餐。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飯。青年人給家族及近親長者敬禮,叩頭請安。午夜,人們捧著樺樹皮盒或鐵盒繞馬廄數(shù)圈,祈祝六畜興旺。初一,著新裝互相拜年請安。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跳轉圈集體舞。有打獵舞,“紅果”舞,“黑熊搏斗”舞等。
赫哲族——除夕,大家忙著做年飯,剪窗花,糊燈籠。初一,姑娘、婦女和孩子們穿上繡有云邊的新裝,去親朋家拜年,用“魚宴”款待客人。有酸辣風味生魚、用味香酥脆的“炒魚毛”和大馬哈魚籽。民間詩人向人們獻詩、講故事。婦女們玩“摸瞎糊”、“擲骨頭”。青少年則進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比賽。
蒙古族——五更吃餃子、放鞭炮與漢族同。此外,除夕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團圓。初一凌晨晚輩向長輩敬“辭歲酒”,然后青年男女跨上梭馬,騎串蒙古包,先給長輩們叩頭祝愿,接著喝酒跳舞,隨后串包男女還利用這一機會廷行賽馬比賽。
納西族——正月新春人們互相訪親拜友,輪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組織燈會,并與別村競賽。城市、鄉(xiāng)村都辦燈會 燈會節(jié)目演的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紐梅說笑》、《老壽星放鹿》、《社戲夜明珠》、《獅子滾繡球》、《凰舞》等。
藏族——除夕之夜,舉行盛大的“跳神會”,人們戴上假面具載歌載舞,以示除舊迎新,祛邪降福。
彝族——春節(jié)期間集會跳“阿細跳月”,有些村寨年初一取水做飯都由男子承擔,讓婦女休息,以而對她們勞累一年的慰問。
苗族——把春節(jié)稱作“客家年”,家家戶戶殺豬宰羊,烤酒打粑慶豐收希望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還要唱《開春歌》、歌詞大意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白族——白族人民從除夕開始互拜、贈送禮品。除夕歲守夜。子夜過后,男女青年爭先挑水,以示勤勞。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以祝福日子甜美。大家或結伴游覽名勝古跡,或耍龍燈,舞獅子,打霸王鞭。
壯族——年三十晚上,家家的火塘上要燃起大火,終夜不熄,叫做“迎新火”。民間習慣包粽子過春節(jié)。節(jié)日期間還要組織豐富多彩的民族文體活動慶祝,唱“采茶”、舞獅龍、跳打扁擔舞、鬧鑼、打陀螺、賽球、演地方戲等。
京族——初一要拿上香燭到井邊燒拜,叫“買新水”,京族婦女初一的天不亮就要從河里背回“吉祥水”。認為初一的新水可以帶來福音和好運,能保一年的吉利。
東鄉(xiāng)族——喜歡在春節(jié)期間打土仗,以示對養(yǎng)育自己的土地的熱愛之情。
羌族——每家每戶要做各種油炸面粉小牛、小羊、小雞等祭品,用以祭祀祖先和天神,過年要喝咂酒,大家圍壇而坐,由最長者唱《開壇詞》,然后用約二尺多長的麥管從左至右,依次咂飲。
鄂溫克族——正月初一,互相拜年,特別是對自己的長輩和親戚必須在初一那天去磕頭拜年。在年初一晚上,男女老幼集合在一個較大的房子里盡情地快樂,一般都由老年人召集這個娛樂晚會,由婦女們先開始跳或唱,接著不分男女大家都跳起舞來。
達斡爾族——正月初一,天亮起來,婦女準備早餐,男人燒香拜天拜地拜諸神位,祈求天神及神恩賜太平豐年,拜完神,向長輩敬酒叩頭接受老人的祝詞。吃完水餃,穿起新衣服,近親男女聚集在一起,由長輩年老者帶領,按輩份高低進行各種娛樂活動。
瑤族——節(jié)日期間,人們聚在一起,觀看風趣別致的“耕作戲”。一人扮牛,一人扮扶犁農夫,一人扮擴鋤農民,三人邊舞邊歌,表示慶農業(yè)豐收;青年男女則聚在村寨四周草坪上,吹蘆笙,彈月琴,唱山歌,尋找意中人。
景頗族——春節(jié)期間舉行“打靶”比賽。初一早晨,人們紛紛聚到賽場上,姑娘們把自己繡的荷包掛在竹竿頂端,射手射中吊荷包的細線算神槍手,姑娘們便獎給神槍手一碗香甜的米酒。
拉祜族——每年農歷正月初一至十五,是云南拉祜族的“擴塔”節(jié)(拉祜語為春節(jié))。除夕,每家每戶要做象征太陽、月亮和星星的糯米粑,祭日月星辰,盼望在新一年里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初一至初四,青年男女爭先恐后跑到泉邊,迎接象征純潔、幸福的新水,以先得為快。同時,帶著禮品走村串寨、訪親問友。
柯爾克孜族——每年第一個月出現(xiàn)時,柯爾克孜族人便歡度“諾若孜”節(jié),這與漢族的春節(jié)很相似。過節(jié)時,每家都按自己的能力把飯菜辦得豐盛些,互相請客,以示慶祝。過節(jié)那天晚上,當畜群從牧場上回來的時候,每家氈房前都用芨芨草生一堆火,人先從上面跳過,接著牲畜從上面跳過,預示消災解難,在新的一年里人畜兩旺。
布依族——陰歷臘月底,家家戶戶薰肉、灌香腸,烤酒、做糯糧粑粑、米花、縫新衣、手帕。臘月二十三用麥芽糖等果品送灶神。請先生寫對子,貼門神、年畫。三十晚上全家老少圍火而坐,先祭祀祖宗天地,然后全家人互相祝福,吃團圓飯。大年初一在家里扎彩燈,晚上一齊點燃,掛在大門口。過了初一,人們開始串門拜年。青年男女相約去“起表”,以歌聲表達愛慕之情;或聚在一起在嗩吶、月琴、洞簫、姐妹簫、銅鼓等樂器伴奏聲中跳“打花包”。有些地區(qū)正月十五過完年,正月三十還要過“小年”。
土家族——從正月初一前兩天開始,第一天稱大年,第二天為小年。除夕夜,各家都燃起一根木柴,大家圍坐聆聽老人講故事,守歲到天亮。節(jié)日期間吃“紅曲魚”,以象征富富有余,還吃大鍋燴菜,稱合菜。初三舉行“擺手舞”會,參加者達萬人之多。此外,還有耍龍燈、舞獅子、燈會、戲劇、武術等活動。
壯族——從年三十至正月初二,共三天。凡在外工作的都要在三十之前回家。除夕,家家殺雞殺鴨、蒸扣肉、粉精肉,制做叉燒肉等。晚飯有八道菜,其中有“白斬雞”、燉整雞。家家都要守歲到半夜,燃放鞭炮后就寢。正月初一、初二,凡來客必吃粽子,粽子有餡,由去皮綠豆、半肥不瘦的肉拌上面醬制成。男女多于此時對歌,或打陀螺、跳舞、賽球、演戲。
獨龍族——居住在云南怒江貢山縣的獨龍族,將每年11月12日之間第一次大雪封地為歲首,因無固定時間,由族長擇日而定,一般3到5天。節(jié)日期間,各家各戶互相邀請,友好往來,同時舉行娛樂活動。
哈尼族——每年要過兩次年。一是十月節(jié),二是六月節(jié)。哈尼族歷法以十月為歲首,即“大年”。過年這天,人們走親訪友,求親訂婚?!傲履旯?jié)”期間殺牲祭祖,開展蕩秋千、摔跤、唱山歌等文體活動。
卡多人(哈尼族支系)——云南新平縣境內的卡多人,過年時間在農歷正月初六。傳說古時勇敢的卡多青年為了抵抗外來的侵略,出征應戰(zhàn),臨行時留下話,他們哪天還鄉(xiāng),新的生活就從哪天開始。戰(zhàn)爭結束后,因征途遙遠,直到新年初六日他們才回家。家鄉(xiāng)人就把這一天定為新的一年開始。過年時,他們殺豬宰羊,跳大鼓舞,以此慶祝。
普米族——滇西北高原的普米族群眾多以臘月初六為歲首,除夕夜,各村寨要放火炮三響,并吹海螺。然后家人團聚吃糯米飯。
勒墨人(白族的稱謂)——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的碧江縣,他們有自己的推算節(jié)令的方法,春節(jié)日期也有差異。如桃花發(fā)苞時稱三月,漆樹發(fā)葉到五寸左右稱五月,這樣的推算結果,一年是十三個月,三月稱三月節(jié),相當于漢族的春節(jié)。
基諾族——云南西雙版納的基諾族群眾把公歷六月稱作過年月,歌手們輪番互相對歌,輸了則留下一塊包頭布,到第二年再去對。過年時的每天晚上,老人和婦女們一邊品嘗酒肴,一邊跳大鼓舞,男女青年們乘此時機談情說愛,尋找自己的情侶。
仡佬族——每年農歷的三月初三,是仡佬族人民的春節(jié)。因他們居住在氣溫較低的地方,到三月草木才開始發(fā)芽,春天才開始。在這即將春耕大忙之際,大家團聚在一起過年,共同祈禱祖宗、山神保佑,諸事如意,五谷豐登。又因清明節(jié)常在三月初左右,這樣兩個節(jié)一起過,所以將這一天定為仡佬年,也就是春節(jié)。
瑤族——每年農歷七月的月半節(jié)是瑤族人民最隆重的節(jié)日——春節(jié),月半節(jié)前夕,家家戶戶忙得不亦樂乎,村寨內外到處是牛角聲和歡笑聲。
蒙古族——除夕更歲時,一家人圍坐在包內火爐邊,在向長輩敬獻“辭歲酒”之后,飽餐烤羊腿和煮水餃。
高山族——臺灣高山族有吃“長年菜”的習俗。長年菜也叫作“芥菜”,吃這種菜是預示壽命長。有的人將長長的粉絲加入長年菜里,象征著長生不老。
滿族——年三十家宴十分豐盛而隆重。主食有糯米粉或成粉包制的餃子、火燒、豆包等;傳統(tǒng)年菜有鮮美的血腸、煮白肉及別具一格的酸菜氽白肉,而象征吉慶有余的魚菜更不可少。子時還要吃一頓送舊迎新的鮮肉水餃。
壯族——年三十晚上煮好初一全天的飯,以示來年要豐收。這種飯叫“粽粑”,有的長達尺余,重五六斤。
拉祜族——每至除夕必做糯米粑,其中有一對做得特別大,據(jù)說象征太陽和月亮,用以祈祝新的一年風調雨順、果實累累。
侗族——初一清早,從塘里弄幾條又大又鮮靈的鯉魚,煎、炸、燒、燉、擺上桌,再加一盤香氣四溢的腌魚,整桌菜以魚為主。侗家人說,春節(jié)吃魚,預兆新的一年吉慶有余(魚)、五谷豐登、余錢余糧。
黎族——過春節(jié),家家宰豬殺雞、備佳肴美酒,全家圍坐吃“年飯”,席間唱“賀年歌”。大年初一或初二,人們集體狩獵,獵物的來先分給第一個擊中獵物的射手,剩下的一半大家均分,懷孕婦女可以獲得兩份獵物。
景頗族——春節(jié)期間,各家各戶都釀水酒,向長輩敬酒。
達斡爾族——生活在黑龍江和嫩江兩岸。除夕年飯是黃米蒸糕,初一大清早,互相拜年的人們一進門就搶食年糕,借以祈愿生活年年提高。
佤族——新年第一次見面除相互道喜外,還贈以糯米粑團、甘蔗和芭蕉,以此祝愿家庭生活和睦、甘甜、美好。
土家族——在全家的團圓飯餐桌上,一定要有坨坨肉和合菜。
維吾爾族——年節(jié)家宴食品有:用大米、羊肉、葡萄干等做成的“普羅”,用面粉、羊肉、洋蔥等做成的“匹提爾芒達”(包子),用帶骨羊肉煮制的“格西”(手抓羊肉),用面團抻成的“蘭曼”(抻面),以及與漢族餛飩相似的酸辣可口的“曲曲爾”等。此外還備有多種民族傳統(tǒng)糕點和小吃食,如“艾西姆桑扎”(圓盤馓子)、“亞依瑪扎”(花邊馓子)、“波呼薩克”(炸吉皮)、“沙木波薩”(炸合子)、“卡依克卡”(花色炸食)等。
藏族——春節(jié)期間用青稞酒、酥油茶和糕點招待客人。
布朗族——春節(jié)期間開展托球活動,活潑有趣。參加者圍成圓圈,先由一人將一只用竹片做成的小球托上空中,然后按順序接球,并用手心將球托向空中,接不到球的人,要罰唱一首歌。
東鄉(xiāng)族——初一這一天,舉行傳統(tǒng)的“打土塊”活動。他們以土塊做“武器”,互擲對方,這一天,年過花甲的老者也要興沖沖跑到山野的“戰(zhàn)場”上去大顯身手。
侗族——春節(jié)時,盛行爬山比賽。誰先爬到頂,誰就得到姑娘或小伙子的禮物。姑娘贈送自己刺繡的侗錦,小伙子獻出精致的竹盒、斗笠,這項活動往往持續(xù)半月之久。
仫佬族——年輕人在節(jié)日期間,連村接寨舉行打雞毛、打毽子、打花龍、打雞蛋等活動,還伴之以歌舞,盡情歡樂。
哈薩克族——春節(jié)期間喜愛開展“姑娘追”活動。這種活動風趣動人,也是男女青年表白愛情的一種別致方式。
景頗族——春節(jié)期間舉行打靶活動,姑娘們是這項活動的組織者和裁判員,哪個小伙子獲勝,姑娘就會把水酒作為獎品送到他的嘴邊。
朝鮮族——春節(jié)時,人們身著盛裝,一對對興高采烈地玩蹺蹺板,彼此一起一落,誰在空中做的動作優(yōu)美,彈得高,誰就領先獲勝。
水族——春節(jié)期間,男女青年喜歡開展踢毽比賽。比賽項目有單踢、雙踢、正反腳踢、優(yōu)勝者獲獎。
傣族——初二、初三,一些村寨將舉行“象腳鼓比賽”,選手們精神振奮、擊鼓不停,誰的動作優(yōu)美、鼓聲好即獲獎。
鄂倫春族——春節(jié)期間,人們獎舉行賽馬射箭,姑娘們將人獲勝者中挑選自己的戀人。
壯族——節(jié)日期間喜愛舉行拋花包活動。男女青年各分一隊,雙方相距約50米,劃出界線,互相拋接,凡拋出界線或沒有接著便為輸者。
2. 酥油茶讀音是什么
茶會。中甸藏語稱“扎禮”,意為請人喝酥油茶聚會。是中旬藏族青年自發(fā)舉行的賽歌晚會。 茶會,舊時漢族生產(chǎn)風俗,流行于請人喝酥油茶聚會。為一種聚眾護山茶的活動。萍鄉(xiāng)縣境內油茶山場比比皆是。每逢收摘油茶時節(jié),多有婦女小孩撿拾遺留果實,更有不軌之人趁機行竊。
3. 油茶的讀音
瀏[liú]
漢語漢字
瀏,形容水清澈、清凈;或者簡單快速地看。又深貌,形容風疾速的樣子。
中文名
瀏
讀音
liú
注音
ㄌㄧㄡˊ
筆畫數(shù)
9
筆順編號
441413422
釋義
中文:瀏
讀音:liú
注音:ㄌㄧㄡˊ
基本信息
鄭碼:VSKD,U:6D4F,GBK:E4AF
筆畫數(shù):9,部首:氵,筆順編號:441413422
五筆:IYJH
倉頡:EYKN
四角號碼:32100
Unicode:CJK 統(tǒng)一漢字U+6D4F
字形結構
漢字首尾分解: 氵劉
繁體寫法
漢字部件分解: 氵文刂
筆順編號: 441413422
筆順讀寫: 捺捺橫捺橫撇捺豎豎[1]
基本字義
1.水清澈:~溧?!珵E(清凈)。
2.明朗:晉陸機《文賦》:“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亮”。
3.簡單快速地看:~覽。
詳細字義
<形>
1.通“漻 ”。水深而清澈 [(of water) clear and deep]
溱與洧,瀏其清矣?!对姟む嶏L·溱有》
2.如:瀏如(清澈貌);瀏濫(清凈)
3.風疾速的樣子 [(wind) speedy]
白露紛以涂涂兮,秋風瀏以蕭蕭。——《楚辭》
4.又如:瀏瀏(風疾速的樣子);瀏飆,瀏飚(疾風,暴風)
5.風輕吹的樣子 [softly blow]。如:瀏漂(隨風漂流的樣子);瀏蒞(風吹林木的聲音);瀏若清風
常用詞組
1.瀏陽
liúyáng
[Liuyang County] 縣名。在湖南省東部,湘江支流瀏陽河流域。農林產(chǎn)以稻、油茶、竹、木材、麻類為主,并產(chǎn)爆竹、豆豉、夏布等。
2.瀏覽
liúlǎn
[glance over;skim through;browse] 簡單快速地看一遍。一作劉覽
劉覽遍照?!痘茨献印ぴ烙枴穂2]
他通常在早晨喝咖啡的時候瀏覽五六種報紙。
3.瀏亮
liúliàng
[bright] 明朗
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憴C《文賦》。李善注:“瀏亮,清明之稱。
4. 酥油茶是什么
酥油茶是藏族的特色食品,酥油茶是牛羊奶里提取出來的酥油制作出來的,非常有地域代表性,喝了也有很多好處。
5. 酥油茶的拼音怎么寫
回答:酥 讀音:[sū]釋義:1.酪,用牛羊奶制成的食物。
2.松脆,多指食物。
3.柔膩松軟。
4.身體酸軟無力。酥油 茶蟾酥 油酥 酥油茶 酥松 酥油花 暖酥 酥酡 酥酪 清酥 點酥 風酥雨憶。酥油花 是 藏族的一種藝術品,用攙合各種顏料的酥油雕塑成的各種人物、風景、花卉、鳥獸等。
6. 酥油茶怎么讀音讀出來
蘇-sū
復蘇 蘇州 白蘇 蘇州碼子 蘇繡 蘇醒小蘇打 蘇康碼 蘇聯(lián) 蘇泊爾
酥-sū
酥松 油酥 酥油 酥油花 蟾酥 酥油茶 金銀酥卷 棗泥酥 打辣酥 辣酥酥 風酥雨憶 點酥 玉酥 酥酒 骨軟筋酥 順安酥糖 酥蜜 黃酥丹 撇酥兒 滴粉搓酥 酴酥 流酥 瓊酥 點酥娘 屠酥 酥油草 軟酥酥 駝酥 生酥
穌-sū
耶穌教 穌舒 穌息 耶穌會
7. 酥油茶英語怎么讀
夏爾巴人
Sherpa
尼泊爾和印度錫金邦的山居民族,與菩提亞人(Bhutia)有親緣關系。雪巴人屬西藏文化和血統(tǒng),操藏語方言,人數(shù)約12萬,以喜馬拉雅山上的挑夫著稱。一位雪巴人的登山者丹增·諾蓋(TenzingNorgay)和埃德蒙·希拉里(EdmundHillary)爵士首次登上珠穆朗瑪峰(1953)。雪巴商人須翻山越嶺把稻米運到西藏,換取食鹽。除農業(yè)活動和牧牛外,雪巴人也做羊毛加工。
夏爾巴人,藏語的意思是“來自東方的人”。夏爾巴族人與中國的藏族有著深遠的歷史淵源,他們操藏語方言,主要居住在尼泊爾北部的高山地帶。我國西藏現(xiàn)也有不少夏爾巴族人。從事登山活動的多是尼泊爾的夏爾巴人。
主要居住在中尼邊境樟木口岸的立新公社(包括雪布崗)和定結縣的陳塘區(qū)。居住在我國境內的人口有1200多人。
夏爾巴人有自己的語言,無文字,通用藏文。立新村夏爾巴人的語言,其語法結構與藏語基本相同;陳塘夏爾巴人的語言較雜,既有藏語、尼泊爾語、還有土語。夏爾巴人只有名字,沒有姓氏,名字與藏族相似,但不冠房名。有種姓。立新村夏爾巴人的種姓有五種,即色爾巴、嘎爾札、撒拉嘎、茄巴、翁巴。陳塘分兩種,即提嘎瓦、從巴瓦。
夏爾巴男子穿羊毛織成的白色短袖外套,沿邊鑲有黑色羊毛,叫作“普都”。腰間插一把叫“果奔”的彎月形砍刀;女子穿色彩鮮艷的長袖衫,下身圍一條花筒裙,外面罩一件手工制作的白羊毛坎肩,叫“帕多”,梳一根長長的帶紅穗的發(fā)辮,還喜歡戴金玉耳環(huán)。他們能歌善舞,音樂曲調悠揚而文雅,舞蹈動作與尼泊爾、巴基斯坦的一些民間舞蹈很相似。每逢節(jié)日或遇喜事,都要合家歡聚,一邊飲酒,一邊歌舞,常常通宵達旦。
夏爾巴人聚居地靠近喜瑪拉雅山區(qū),海拔近5000米。長期的高山生活塑造了夏爾巴人與生俱來的登山天賦,他們也因作為珠峰向導逐漸為世人所知。他們自1921年受雇于英國隊負責高山運輸后,雇夏爾巴人登山成為傳統(tǒng)。每年攀登珠峰時,最大的登山隊就以“盟主”的身份召集各國隊伍,出錢、出物,請夏爾巴人先行上山修“路”。夏爾巴人在沒有任何裝備的情況下,冒著生命危險,架設全長達7000米至8000米的安全繩。他們隨身攜帶路繩爬到高處,將繩端用冰錐固定進千年巖冰,垂下的繩子,就可以起到導路、輔助攀爬和一定程度上保障隊員安全的作用。
1信仰
夏爾巴人大都信奉藏傳佛教,立新和陳塘各有一座寺廟,名字分別為貢巴薩巴和拉崗,絕多數(shù)人信奉薩迦派和噶舉派,也有信奉格魯派和寧瑪派的。薩迦派和噶舉派的信徒們可以居家結婚,不住在寺廟,耕種寺廟的土地,他們只是輪流去寺廟燒香、擺供和念經(jīng)。他們以佛教教規(guī)作為行動準則,喇嘛在夏爾巴人中享有特殊地位。他們還崇尚鬼怪,相信星算,凡有重大舉動都先占卜而后作決定。
2喪葬
如果親人去世,都要先請喇嘛念經(jīng),然后舉行火葬和土葬。成人死后放在特制的木箱內,送到火葬的地方架柴火葬,葬后兩三天取少許骨灰撒到江河里,其余部分用石頭壘蓋;孩童死后,把尸體捆綁成胎兒狀,存放在山崖的石穴中或樹洞里,時間一長就成了尸蠟。
生活習俗
夏爾巴人的生活習俗受自然環(huán)境和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部分與藏族相同之外,更多的是多姿多彩而又自具特色。
1食物
主食有玉米、大米、糌粑,其次有干扁米、土豆、面條、油餅等。夏爾巴喜愛喝酥油茶、甜茶、“巴魯”(玉米酒)、青稞酒、酸奶和燒酒。他們喜熟食,不吃生肉,用炒菜佐食。菜類最愛食用土豆、蕁麻(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莖和葉上有細毛,皮膚接觸時能引起刺痛,甚至腫脹,令人難忍)、雞蛋、牛羊肉和一種類似蛤蟆的小動物。不吃魚、狗和小牛肉,沒有喂豬的習慣,但吃豬肉。他們不會殺牛,所食牛肉大都是摔死或病死后的肉,這種習慣可能與鄰國尼泊爾人的習俗有關。玉米是普通的主食,一可做“公則”,就是半干的玉米糊糊;一可做“巴魯”,就是玉米酒。過去吃飯時全家就著飯盆和菜鍋用手抓食。現(xiàn)在境內有不少人已逐漸使用碗筷。炒菜很講究佐料,用小茴香、辣椒、洋蔥、大蒜和咖喱粉等,尤以辣椒、小茴香為不可缺少的調味品,這些佐料大都是用木沖或石臼搗碎,蘸著菜或飯團吃。
有資料顯示,夏爾巴人的血液中血紅蛋白濃度高于常人。從上個世紀20年代起,夏爾巴人就為登山者充當向導和挑夫,他們體質好、抗缺氧能力強,吃苦耐勞,有許多人經(jīng)過培訓后會講英語,又有登山技巧,幾乎每支登山隊伍中都有夏爾巴人。他們以生命為代價創(chuàng)下了“三個之最”:成功攀登珠峰人數(shù)最多,無氧登頂珠峰人數(shù)最多,珠峰遇難人數(shù)最多(約60人)。夏爾巴人在人類攀登珠峰史上功不可沒,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8. 酥油茶拼音怎么讀
糌粑 [zān ba] [釋義] 藏族的主食。
青稞麥炒熟后磨成的面。用酥油茶或青稞酒拌和,捏成...
9. 酥油茶的讀音
一、茶的飲食文化內涵
唐代以前,烹茶一般會加入芝麻、食鹽、瓜仁、桃仁等佐料,茶膳也是由此而來。用茶來料理美食,取茶葉的清香,使茶與食物完美結合,為菜肴錦上添花,成為茶香滿溢的茶膳。茶膳包括茶菜、茶點、茶湯。要把"茶"與"膳"完美地結合,成為"茶膳",就必須經(jīng)過有心人的烹調,妙手撮合,再加以雕琢。
用茶來料理美食,尊重所選用的茶葉的特性十分關鍵,蔥、姜、蒜等重味的作料很容易蓋過茶香,所以一般粵菜和淮揚菜中才有傳統(tǒng)茶餐。中餐最經(jīng)典的茶饌莫過于淮揚菜中的"龍井蝦仁"。龍井茶的清香中和了蝦的腥味,就更鮮美,更有"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靈氣"了。
茶葉入饌不只限于中餐,日本料理中也有,那多數(shù)是以抹茶制作的各種糕點。微微的苦配上低調的甜,可謂典型東方審美,有節(jié)制的優(yōu)雅。歐洲人更加徹底,從茶葉進入他們的生活開始就已經(jīng)將其單獨搭配黑胡椒和海鹽一起享用了。恬靜淡雅、溫馨醇和的玄米茶是一種日韓風味的綠茶飲品,它以糙米為原料,經(jīng)浸泡、蒸熟、滾炒等工藝制成的玄米與日式蒸清茶拼配而成,既保持了茶葉的自然香氣,又增添了炒米的芳香,鮮醇適口,不傷腸胃。
茶粥也是值得一提的,它兼有茶、米之香。古典吳越方言中"粥"和"茶"的讀音一樣,可見人們對茶粥的喜愛。江南炎夏濕熱,廚娘們取綠茶濃汁,加之粳米、白糖,以小火慢熬。粥成但聞佳茗清醇,粥香溢清,夏日炎暑便消一半。在上海浦江兩岸,每日清晨至深夜,都有茶粥供應。有"豆粉茶粥""薄荷茶粥""藕汁茶粥""果奶茶粥""菜汁茶粥""雞汁茶粥""什錦茶粥""菊花茶粥"等。
不僅中國人愛茶粥,日本人也有他們喜愛的"奈良茶粥"。奈良茶粥源自奈良東大寺取水節(jié)。茶剛從中國傳入日本時,還屬于貴重的飲品兼藥品,只有級別高的寺廟得以品飲。當時東大寺的和尚用煮好的第一道茶來泡飯,第二道茶來加鹽煮飯,施發(fā)善眾。后來茶葉普及,民眾也喜歡上了茶粥。奈良的茶粥色澤金黃,入口不膩,茶和米的清香合二為一。當?shù)厝顺圆柚嘞矚g配上"奈良漬"咸菜,這一粥一菜也成為地道的奈良早餐。
此外,云南的基諾族還保留著吃涼拌茶葉的傳統(tǒng)習慣。其做法是把鮮茶葉揉碎了放到器皿中,加一點黃果葉、大蒜、辣椒、鹽等輔料,再加入山泉水拌好。其味極為特別,兼有生食之菜的爽脆、茶的清香以及辛辣之味。
二、帝王的飲茶史
中國歷史上,帝王飲茶的歷史相當古老。從發(fā)現(xiàn)茶葉的炎帝,到癡愛品茗的康熙、乾隆,與茶結下不解之緣的皇帝,層出不窮。
南朝齊武帝蕭賾遺詔中下令,葬禮從簡,靈位前不得按慣例"以牲為祭",而是設一些餅、茶飲即可,并要求"天下貴賤,咸同此制"。隋《大業(yè)雜記》記載,有位和尚制造一種"扶芳夜飲"的茶飲給文帝楊堅喝。此飲采用一種叫"扶芳"的樹葉,"夏日取其汁,微火炙使香,煮以飲,碧綠,色香甚美,令人不渴"。又據(jù)《隋史》記載,文帝夢見有位神人把他的頭骨給換了,夢醒以后便一直頭痛。后來遇一僧人,告訴他說"山中有茗草,煮而飲之當愈",文帝服之以后果然見效。宋徽宗趙佶酷愛飲茶,而且精于茶道。在北宋大觀年間,他著有《茶論》一書,后人稱之為《大觀茶論》。
到了明清之際,茶葉無論在品類還是制作工藝上,都趨于完美。清代康熙皇帝喜茶,更為江南名茶碧螺春命名而留下一段佳話。史載,乾隆皇帝六次南巡到杭州,曾四度到西湖茶區(qū)。他在龍井獅子峰胡公廟前飲龍井茶時,贊賞茶葉清香醇厚,遂封廟前十八棵茶樹為"御茶",并派專人看管,年年歲歲采制進貢到宮中,"御茶"至今遺址尚存。
此外,值得一提的還有帝王飲茶史上最悲涼的一幕。晉武帝司馬炎去世后,歷史上屈指可數(shù)的愚笨太子司馬衷繼位,是為晉惠帝。他一登上王位,就發(fā)生了"八王之亂"。太安二年(303),東海王司馬越率大軍挾持惠帝,向鄴城的成都王司馬穎發(fā)起猛攻。不承想在湯陰一戰(zhàn)中,晉惠帝又被司馬穎掠去。成了司馬穎傀儡的惠帝,被挾持到了洛陽,然后又逃往長安。光熙元年(306),東海王司馬越消滅各路反王,惠帝也回到了洛陽,被監(jiān)禁起來,飲食起居大不如前。一夜,身邊的臣子用瓦盂盛了一碗茶給惠帝喝,惠帝對此茶贊不絕口。其實,它不過是孤臣無以貢奉,不知從哪兒找來的一碗粗茶。殘亂年代,困苦帝王,這碗茶應該是帝王飲茶史上最悲涼的一碗。
三、以茶代酒的故事
盡管茶文化在中國源遠流長,但是在隆重場合,茶的重要性還是無法與酒相比,最多在特殊情況下成為酒的暫時替代品。中國古代筵席有以禮待客的傳統(tǒng),對那些沒什么酒量或滴酒不沾的賓客,主人一般會主動用其他飲品代替,如茶。
三國時期吳國第四代君主孫皓,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暴君,卻出乎意料地有"以茶代酒"的文雅之事。嗜酒如命的孫皓每次設宴,都讓大臣們每人至少喝足七升酒。當時孫皓最敬重的文臣韋曜,學富五車,但酒量僅二升而已。孫皓便對他以禮相待,每次宴會暗中賜他好茶,讓他以茶代酒。孫皓也由此開創(chuàng)了以茶代酒的先例。后世好茶者考證,孫皓賜給韋曜"代酒"的茶,應該是產(chǎn)于浙江的御茶。
晉時,飲茶者開始增多。劉琨是晉朝有名的大將,青年時代和祖遜為友,讀書習武,上演了歷史上有名的"聞雞起舞"故事。晉惠帝時期的八王之亂,讓北方匈奴人有可乘之機,他們大肆侵犯北方的并州、冀州一帶。光熙元年(306),劉琨負責這幾地的軍事事宜,但抗擊匈奴的軍事行動失敗。劉琨內心憤懣不安。自古有喝酒解悶的說法,劉琨則與眾不同,他喜歡通過喝茶來發(fā)泄心中郁悶,而且一喝必是上等茶。
四、以茶祭神
我國以茶作祭,形式大致有三種:在盛茶器皿中注入茶水;供奉干茶葉;不用茶,僅用茶碗、茶壺等作象征。但也不僅限于此,明代的徐獻忠在展現(xiàn)湖州一帶風土人情、人文地理的《吳興掌故集》中記載:"我朝太祖皇帝喜顧渚茶,今定制,歲貢奉三十二斤,清明前二日,縣官親詣采造,進南京奉先殿焚香而已。"當時南方一些名茶區(qū),要在清明前把貢茶送到京城,而這些茶是用于皇室焚燒祭祖用的。
在我國民間,一些善男信女常用"清茶四(種)果"或"三(杯)茶六(杯)酒"祭天謝地,期望得到神靈的保佑。在中國古剎禪院中,常備有"寺院茶",且用最好的茶葉來供佛。據(jù)《蠻甌志》記載:覺林院的僧侶,"待客以驚雷莢(中等茶),自奉以萱帶草(下等茶),供佛以紫茸茶(上等茶)。蓋最上以供佛,而最下以自奉也。"一些虔誠的佛教徒常以茶為供品,向寺院佛祖獻茶。
在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以茶祭神更是習以為常。湘西苗族居住區(qū),舊時流行祭茶神,祭祀分早、中、晚三次:早晨祭早茶神,中午祭日茶神,夜晚祭晚茶神。祭茶神儀式十分嚴肅,祭品以茶為主。云南景洪基諾山區(qū)的一些民族,每年夏歷正月間要祭茶樹,并口中念念有詞:"茶樹茶樹快快長,茶葉長得青又亮。神靈多保佑,產(chǎn)茶千萬擔。"他們相信這樣做會得到神靈保佑,使茶葉有好收成。
五、茶的道家文化內涵
道家是最看重茶的文化精神的。唐代喜飲、擅飲茶的著名道人就不少。唐開元年間,唐玄宗極為欣賞道士申元,甚至讓自己宮中的侍女趙云容為申元侍候茶藥。唐代《南部新書》中記載,唐肅宗曾賜給道士張志和奴、婢各一名。張志和為他們取名漁童、樵青,"使蘇蘭薪桂,竹里煎茶"。唐代最著名的道家茶人,應是女道士李季蘭。李季蘭和陸羽是好友,曾在德宗年間和陸羽、皎然在茗溪組織詩會。有學者認為,正是他們三人共同開創(chuàng)了唐代茶道格局。
在文學作品中,茶和道士之間的密切關系也無處不在。歐陽修在《送龍茶與許道人》中,寫到他將當時非常名貴的龍團茶,送給了"來似浮云去無跡"的一位滎陽道士。元朝著名散曲家張養(yǎng)浩在泰山游玩,發(fā)現(xiàn)一道觀中香茶怡人,寫下了"鼎鐺百沸失膏火,風水萬里忘萍逢"的佳句。明朝藩王朱權,晚年時兼修釋老,尤喜沉于茶道,以求達到"探虛玄而參造化,清心神而出塵表"的修身境界。晚清劉鶚,為寫《老殘游記》數(shù)次到泰山,對其風俗民情極為熟悉,開篇第一回寫老殘和其他人一起游道觀,道人見客來,就"端出茶盒","大家吃了茶"。
道家人飲茶不似佛家執(zhí)著于精神上的追求,也不似儒家飲茶需要一套數(shù)十種茶器且極為煩瑣的禮儀。相對來講,茶對于道家的養(yǎng)生意義更為重要。相傳活了八百多歲的彭祖之徒丹丘子、黃山君,就是因喝茶才羽化成仙。雖然是傳說,卻可以從中看出茶的養(yǎng)生保健功能,至少在黃山君那個時代已被發(fā)現(xiàn)并利用了。
茶對養(yǎng)生的重要影響,甚至使古人認為,飲茶不僅能養(yǎng)生,還能讓人成仙。服用草木果實之類的安全養(yǎng)生品,是道家人最想研究的課題。而茶有升清降濁、疏通經(jīng)絡的作用,正好可為道家練功所用。因此,從葛洪的《抱樸子》到陶弘景的《本草經(jīng)》,道家人從藥理方面研究茶是最認真的,而且成就斐然。
六、與茶有關的神話傳說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茶和酒最與眾不同,它們似乎比其他飲食品類更容易被用來參與人神、人鬼之間的溝通。因此,說茶有幾分仙氣、神氣、鬼氣,也不算夸張。
陸羽在《茶經(jīng)》中,就頻繁引用《搜神記》、《續(xù)搜神記》等野史筆記類文獻中的故事,展現(xiàn)茶與神鬼之間發(fā)生的故事。從這些傳說產(chǎn)生的心理根源探究,可能是因為茶給人類的生活帶來太多益處,所以古人特別是名茶區(qū)的古人,心甘情愿以茶為崇拜對象。
中國茶區(qū)幾乎都有和神仙有關的故事。比如武夷山崇安縣星村有五株與眾不同的茶樹,茶葉成雙出現(xiàn),且形態(tài)一模一樣,制成茶葉皆為上品。相傳這五棵茶樹就是八仙之一的呂洞賓所栽,武夷人稱"呂仙茶"。又如云南西雙版納的南糯山原本無茶,三國時期諸葛亮帶兵至此,逢將士患眼疾,他便以杖擊地,地生茶樹,于是茶葉醫(yī)好了將士們的眼疾。后來南糯山便有了名聞天下的普洱茶。當?shù)厝俗鹬T葛孔明為茶祖,每年孔明生日之際要飲茶放"孔明燈"。安徽的名茶太平猴魁茶,相傳是兩只得道的老猴贈給當?shù)厝说摹H绱藗髡f,數(shù)不勝數(shù)。
七、吟詠茶葉的作品
在古代,出現(xiàn)過不少歌頌茶葉的歌,如唐代皮日休的《茶中雜詠序》中有"昔晉杜育有《荈賦》,季疵有《茶歌》"。這里所說的茶歌是指陸羽所做的六羨茶歌:"不羨黃金壘,不羨白玉杯,不羨朝入省,不羨暮登臺,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
此外,唐代還有皎然的《飲茶歌誚崔石使君》、盧仝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劉禹錫的《西山蘭若試茶歌》等。當然,茶歌來自生活,主要以民間創(chuàng)作為主。即便是文人參與,也只是由他們從民謠中整理再編曲,然后返回到人民中去。明清時期,杭州富陽一帶有一首廣為流傳的《貢茶鯽魚歌》。此歌便是正德九年(1514),由按察檢事韓邦奇據(jù)民間的《富陽謠》改編而成。這首歌以當?shù)夭柁r的口吻,通過痛徹心扉的質問,表現(xiàn)出對采辦貢茶和貢魚所受到的侵擾。韓邦奇也因為為民請愿反對進貢茶葉而觸犯朝廷,被治以重罪。
另一類茶歌,是茶農和茶工自己創(chuàng)作的民歌或山歌。如清代在江西流傳的茶山歌,其歌詞非常有民間生活氣息,如:"茶葉下山出江西,吃碗青茶賽過雞。"
古時詠茶的詩也不勝枚舉,但在唐朝之前,文人詩作中提到茶的只有四首:晉代孫楚的《出歌》;張載的《登成都白菟樓》;左思的《嬌女詩》;南朝宋王微的《雜詩》。其中,"洛陽紙貴"的左思,在其五言敘事長詩中,描寫了兩個豆蔻年華的小女孩,她們天真爛漫,在花園中追打嬉戲。游戲得口渴了,便急著烹茶以飲。為了更快喝到茶,她們"心為荼荈劇,吹噓對鼎"。詩中的鼎是一種用來煮茶的三足兩耳食器,但并非專門煮茶的器具。因為唐代以前茶器常常是與酒器、食器混用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南朝女文學家鮑令暉的《香茗賦》。鮑令暉是著名文學家鮑照的妹妹。她出身貧寒,卻飽讀詩書,才華橫溢,文獻記載她有《香茗賦集》一書傳世,遺憾的是今已散佚。古代詩歌總集《玉臺新詠》也收錄了她的詩作。艱難生活的歷練,促成了鮑令暉對社會人生的深刻感悟,也讓她留下了不少詩文佳作。詩論家鐘嶸夸贊:"令暉歌詩,往往嶄絕清巧?!稊M古》尤勝,唯《百愿》淫矣。"可惜她的作品僅存詩七首,都與茶無關。她在《香茗賦》中究竟如何寫茶,后人無從知曉,實乃一大憾事。
10. 酥油茶里的酥油是什么
是西藏的,酥油茶是藏族的一種飲料。多作為主食與糌粑一起食用。此種飲料用酥油和濃茶加工而成。先將適量酥油放入特制的桶中,佐以食鹽,再注入熬煮的濃茶汁,用木柄反復搗拌,使酥油與茶汁溶為一體,呈乳狀即成。與藏族毗鄰的一些民族,亦有飲用酥油茶的習慣。
11. 酥油茶什么意思
酥油茶起源于中國西藏藏族,為當?shù)氐奶厣嬃希Y合當?shù)睾0胃?,氣溫低的特點,當?shù)氐木用駜H僅是喝水的話并不能緩解身體在高原地區(qū)所帶來的疲勞感和負面影響,由此,酥油茶應運而生,并且能夠彌補以上的在高原生活的不足之處,借此可以得出酥油茶有防寒、提神、醒腦、滋養(yǎng)身體的作用,在藏族同胞中廣為流傳。
藏族人民對來到此地旅游的人們都有一句話相贈:沒有喝過酥油茶,就沒有到過青藏高原。酥油茶的味道其實并不是像許多人想的那樣香味濃厚口味絲滑,酥油茶真正的味道其實真的讓人不敢恭維其實并不好喝,也不是說難喝,而是類似于臭豆腐那樣的存在,一開始認為很難吃,但是一旦吃了第一口就會流連忘返,難以自拔。藏族喝酥油茶也有許多久遠以前流傳的規(guī)矩,例如不一次喝完,一邊喝一邊倒,如果一次喝完,意思就是不用再添了。
![](/static/images/biaoqian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