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茶葉進貢的清單(清朝進貢的茶葉)
清朝進貢的茶葉
清代名茶,有明代流傳下來的如武夷巖茶、西湖龍井、黃山毛峰、徽州松蘿等。有新創(chuàng)造的如岳陽君山銀針、蘇州洞庭碧螺、南安石亭豆綠、宣城敬亭綠雪、績溪金山時雨、涇縣涌溪火青、太平猴魁、六安瓜片、信陽毛尖、紫陽毛尖、舒城蘭花、安溪鐵觀音等等。
清朝茶葉出口
出口量比較大的還有茶葉,當年英國發(fā)動鴉片戰(zhàn)爭的主要誘導因素就是缺乏資金,因為當時同中國的國際貿易主要依靠白銀支付,而中國大量出口瓷器,絲綢和茶葉,卻并不從外國進口商品,只是換回白銀。
清朝出口茶葉是什么茶
1君山銀針茶,中國名茶,產于湖南岳陽洞庭湖中的君山,屬于黃茶,其形細如針,故名君山銀針。君山銀針茶芽芽頭茁壯,長短大小均勻,內面呈金黃色,外層白毫顯露完整,而且包裹堅實,茶芽外形很像一根根銀針,雅稱“金鑲玉”。
2 廬山云霧茶,是漢族傳統(tǒng)名茶,是中國名茶系列之一,屬于綠茶中的一種。最早是一種野生茶,后東林寺名僧慧遠將野生茶改造為家生茶。始于漢朝,宋代被列為“貢茶”。因產自中國江西省九江市的廬山而得名。茶芽肥綠潤多毫,條索緊湊秀麗,香氣鮮爽持久,滋味醇厚甘甜,湯色清澈明亮,葉底嫩綠勻齊。通常用“六絕”來形容廬山云霧茶,即“條索粗壯、青翠多毫、湯色明亮、葉嫩勻齊、香凜持久,醇厚味甘”。云霧茶風味獨特,由于受廬山涼爽多霧的氣候及日光直射時間短等條件影響,形成其葉厚,毫多,醇甘耐泡。
中國歷代貢茶
中國四大貢茶分別是:西湖龍井、洞庭碧螺春、安溪鐵觀音以及黃山毛峰。
貢茶簡介
1、西湖龍井:西湖龍井茶之名始于宋,聞于元,揚于明,盛于清。在這一千多年的歷史演變過程,西湖龍井茶從無名到有名,從老百姓飯后的家常飲品到帝王將相的貢品,從中華民族的名茶到走向世界的名品,開始了它的輝煌時期。
2、洞庭碧螺春:碧螺春茶已有1000多年歷史,當地民間最早叫洞庭茶,又叫嚇煞人香。唐朝時就被列為貢品,古人們又稱碧螺春為“功夫茶”、“新血茶”。炒成后的干茶條索緊結,白毫顯露,色澤銀綠,翠碧誘人,卷曲成螺,產于春季,故名“碧螺春”。
3、安溪鐵觀音:安溪鐵觀音茶歷史悠久,素有茶王之稱。據載,安溪鐵觀音茶起源于清雍正年間。
4、黃山毛峰:黃山毛峰茶起源于清代光緒年間,黃山茶的采制相當精細,認清明到立夏為采摘期,采回來的芽頭和鮮葉還要進行選剔,剔去其中較老的葉、莖,使芽勻齊一致。
清朝時期的茶葉貿易
明末清初,由于長期的戰(zhàn)爭,手工業(yè)生產也受到了嚴重的破壞。大約五六十年后,直到康熙中期以后,手工業(yè)才逐漸恢復和發(fā)展。
1。絲織業(yè)在清代手工業(yè)中占有重要地位。
當時,江寧、蘇州、杭州、佛山、廣州等地發(fā)展了絲綢業(yè)。清代統(tǒng)治者雖然在江寧、江蘇、杭州設有織布機構,但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江南絲織業(yè)的正常發(fā)展,但清代民間絲織業(yè)仍發(fā)展迅速。如江寧的織機在干燥、加奇達3萬多臺,與以往相比,有許多改進,“緞織機,名百多”,生產的絲織品暢銷全國各地。即使在偏遠的貴州,絲綢編織也得到了極大的發(fā)展。在道光,貴州遵義絲綢“在中州與吳阿雅、舒金競爭”,吸引了秦、金、閩、粵三省的商人買賣。但從總體上看,清代絲綢業(yè)落后于明朝。
2。清代的棉織業(yè)在江南一些地區(qū)也日益發(fā)達。
棉紡工具有顯著改良的上海紡織電動車,可以是“一手三紗、足運車(名足車)、人勞工作敏捷”。在織機上也有改良和革新的當時棉的生產,數量和品質都比以前提高了。上海的“獨唱、衣是天下,良賈德就此起”。蘇州的“益美號”,因為大家都稱贊了那個“布美,采用者的競市”、“一年消布,大約百萬只”,結果“十年富貴,布到天下”,“二百年間,南漠北,素色是益美不美麗”。蘇布的“名稱四方”能看到信用的廣度。無錫也豐富地產出了棉布,干隆時,“乘著柱塞,捆綁在淮河上,在揚、高、寶等地方,一歲進行交易,數十百萬”,被稱為“布碼頭”。
3。清代江西景德鎮(zhèn)仍是全國制瓷業(yè)的最大中心。
到乾、嘉時,不說官窯,單"民窯二三百區(qū),終歲煙火相望,工匠人夫不下數十余萬"。除景德鎮(zhèn)外其它各地的制瓷業(yè)也都發(fā)展起來。據統(tǒng)計,乾隆時全國著名陶瓷品產地共有四十余處,遍布各地。如直隸武清、山東臨清、江蘇宜興、福建德化、廣東潮州等地的窯場,都有很大的規(guī)模,所產瓷器色彩鮮艷,精美異常。
4。制糖業(yè)在臺灣、福建、廣東、四川等地都很發(fā)達。
康熙至乾、嘉之際,臺灣的種蔗制糖極盛,每歲產蔗糖"六十余萬簍","簍一百七八十斤",內銷京津及江浙各省,外運南及呂宋,東至日本等國。廣東的蔗糖也販運四方。此外,浙江、江西、江蘇等省的甘蔗種植和制糖行業(yè),也日益發(fā)展起來。
5。礦冶業(yè)在清代也有進一步發(fā)展
云南的銅礦,貴州的鉛礦,廣東、山西、河南、山東的鐵礦,開采的規(guī)模都比較大。
如云南的銅礦,至乾、嘉極盛時,全省開辦的銅廠有三百多處。其中有官督商辦的大廠,也有私營的小廠。"從前大廠(砂丁)率七八萬人,小廠亦萬余人,合計通省廠丁,無慮數百十萬,皆各省窮民來廠謀食"。1740年(乾隆五年)至1811年(嘉慶十六年)間,云南銅礦的最高年產量達到1467萬余斤。
乾隆時,貴州鉛礦年產黑鉛也達到1400多萬斤。廣東的鐵冶規(guī)模也很大。廣東佛山鎮(zhèn)的鐵器制造業(yè)也很發(fā)達。那里有鑄鍋業(yè)、炒鐵業(yè)、制鐵線業(yè)、制釘業(yè)和制針業(yè)等行業(yè),而尤以鑄鍋業(yè)最為有名。所鑄鐵鍋不僅行銷國內各地,而且也大量輸出國外。
6。清代前期,商業(yè)貿易十分繁榮,各種商品行銷海內外,四方流通聯系更加密切。
如河南、東北的棉花供銷各地,而棉花卻又仰給于外省。廣東佛山鎮(zhèn)的各種鐵器,行銷全國,當時有"佛山之冶遍天下"的說法,其他如蘇州的絲、棉織品,南京的綢緞,景德鎮(zhèn)的瓷器,廣東、臺灣的蔗糖,安徽、福建、湖南的茶,也都行銷各地。
7。特別是江南絲織品,清代比明代有更廣大的國內外市場。例如南京所產的綢緞,幾乎行銷遍全國。當時中國的手工業(yè)產值占全世界工業(yè)、手工業(yè)產值的30%。
棉桑等經濟作物只準種在"不可以種植五谷之處"。糧食以外的作物尚且要禁,何況工商。清朝皇帝認為"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則田畝之中少一耕稼之人",多次表示"招商開廠……斷不可行","礦廠除嚴禁之外,無二議也"(中國歷代君主都是這樣認為的,主要是由于當時生產力所決定) 。
8。北京是全國性的貿易城。
9。最活躍的是徽商。
徽州人外出貿易的傳統(tǒng)根深蒂固:“其俗,男子受室后,尊者即督令行賈,無贏折皆不得速歸,久者數十年,近亦逾紀?!?/p>
10。晉商。
康熙二十八年(1689),玄燁南巡途中的上諭指出:“夙聞東南巨商大賈,號稱輻輳,今朕行歷吳越州郡,察其市肆,貿遷多系晉省之人?!?/p>
①然而晉商的活動地區(qū)也并不限于吳越。 再次是陜商?!瓣兊胤比A,以三原、涇陽為第一,其人多服賈吳中”
②陜商在江浙地區(qū)經營棉布業(yè),歷史悠久,規(guī)模并不亞于晉商。此外,陜西鄰近四川,當時蜀中移民,首推湖廣,陜西次之,因而陜商在四川頗有勢力。清代前期,四川井鹽發(fā)展較快,但“川省各廠井灶,秦人十居七八,蜀人十居二三”
③自流井的錢莊業(yè)肇始于雍乾之際,大半為陜商操縱,著名的西秦會館(今自貢鹽業(yè)歷史博物館),亦為陜商集資修建,捐銀商號多達152家。他們既投資鹽井鉆鑿,又從事井鹽販運,兩者皆獲利甚豐。
清朝進貢的茶葉叫什么
碧螺春茶已有1000多年歷史,民間最早叫“洞庭茶”,又叫“嚇煞人香”。相傳有一尼姑上山游春,順手摘了幾片茶葉,泡茶后奇香撲鼻,脫口而道“香得嚇煞人”,由此當地人便將此茶叫“嚇煞人香”。到了清代康熙年間,康熙皇帝視察時品嘗了這種湯色碧綠、卷曲如螺的名茶,倍加贊賞,但覺得“嚇煞人香”其名不雅,于是題名“碧螺春”。關于此茶名稱的來歷除了康熙皇帝巡幸太湖時親賜之外,也有碧螺春在明代時就已有茶名的傳說,還有一種巧妙的解釋說取其色澤碧綠,卷曲如螺,春季采制,又采自碧螺峰這些特點,因而命名為碧螺春。此茶有悠久歷史,在清代康熙年間就已成為年年進貢的貢茶。
洞庭碧螺春產區(qū)是中國著名的茶、果間作區(qū)。茶樹和桃、李、杏、梅、柿、桔、白果、石榴、泉城紅、泉城綠、等果木交錯種植。茶樹、果樹枝椏相連,根脈相通,茶吸果香,花窨茶味,陶冶著碧螺春花香果味的天然品質。正如明代《茶解》中所說:“茶園不宜雜以惡木,唯桂、梅、辛夷、玉蘭、玫瑰、蒼松、翠竹之類與之間植,亦足以蔽覆霜雪,掩映秋陽?!辈铇洹⒐麡湎嚅g種植,令碧螺春茶獨具天然茶香果味,品質優(yōu)異。其成品茶外形緊密,條索纖細,嫩綠隱翠,清香幽雅,鮮爽生津,湯色碧綠清澈,葉底柔勻,飲后回甘。
碧螺春茶條索緊結,卷曲如螺,白毫畢露,銀綠隱翠,葉芽幼嫩,沖泡后茶葉徐徐舒展,上下翻飛,茶水銀澄碧綠,清香襲人,口味涼甜,鮮爽生津,早在唐末宋初便列為貢品。碧螺春,名若其茶,色澤碧綠,形似螺旋,產于早春。
外形條索纖細,茸毛遍布,白毫隱翠;泡成茶后,色嫩綠明亮,味道清香濃郁,飲后有回甜之感。人們贊道:“銅絲條,螺旋形,渾身毛,花香果味,鮮爽生津”。洞庭碧螺獨特的花果香,主要是因為它生長在果園之中,并且接受了洞庭特有水土的滋養(yǎng)。其他碧螺春是沒有清香和果香的,只有沃土氣和青葉氣。
飲其味,頭酌色淡、幽香、鮮雅;二酌翠綠、芬芳、味醇;三酌碧清、香郁、回甘。
洞庭碧螺春是中國名茶的珍品,以形美、色艷、香濃、味醇“四絕”聞名于中外。碧螺春始于何時,名稱由來,說法頗多。據清代《野史大觀》(卷一)載:“洞庭東山碧螺峰石壁,產野茶數株,土人稱曰:嚇煞人香??滴跫好瓝岢贾鞝钨彺瞬枰赃M……,以其名不雅馴,題之曰碧螺春。自地方有司,歲必采辦進奉矣?!庇謸鄠鳎鞒陂g,宰相王鰲,是東后山陸巷人,“碧螺春”名稱系他所題。
據《隨見錄》載“洞庭山有茶,微似岕而細,味甚甘香,俗稱嚇煞人,產碧螺峰者尤佳,名碧螺春”。若以此為實,則碧螺春茶應始于明朝,在乾隆下江南之前就已名聲顯赫了。
清代王應奎《柳南隨筆》記載:清圣祖康熙皇帝,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春,第三次南巡車駕幸太湖。巡撫宋犖從當地制茶高手朱正元處購得精制的“嚇煞人香”進貢,帝以其名不雅馴,題之日“碧螺春”。這即是碧螺春雅名由來的故事之一。后人評曰,此乃康熙帝取其色澤碧綠,卷曲似螺,春時采制,又得自洞庭碧螺峰等特點,欽賜其美名。從此碧螺春遂聞名于世,成為清宮的貢茶了。
清代的貢茶
普洱茶是中國的一種地方特殊茶類,是在歷史長河中積淀下來的中華古老文明中的瑰寶。
由于普洱茶原產區(qū)與中原文化發(fā)達區(qū)的萬水千山之隔,直至明清時期普洱茶才被世人所知,這就使得人們對普洱茶歷史文化的認知不多。
銀生茶
普洱茶歷史非常悠久,早在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紂時期,云南種茶先民濮人就已經獻茶給周武王,只不過那時還沒有普洱茶這個名稱。
歷史記載說明,早在1100多年前,屬南詔“銀生城界諸山”的思普區(qū)境內,已盛產茶葉。
據考證銀生城的茶應該是云南大葉茶種,也就是普洱茶種,所以普洱茶最早被稱為“銀生茶”。
“普洱”由來
唐朝時普洱的產區(qū)屬于南詔國銀生節(jié)度稱“步日瞼”?!安饺铡睋芯渴秦粽Z“濮人兄弟”的意思,就是指布朗人。我們也都知道“濮人”是最早種植普洱茶的民族。
元朝時期,改稱“普日部”,到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改稱“普耳”,萬歷年間改稱“普洱”,普洱地區(qū)才有了現在的名字。
明朝萬歷年間(公元1620),謝肇在他的《滇略》中有記載:“士庶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團”。
這是“普茶”一詞首次見諸文字,也是普洱茶早前的名稱之一。
鼎盛時期
明代至清代中期是普洱茶的鼎盛時期。明朝,茶馬市場在云南興起,清朝時普洱茶作為貢茶,極大地促進了普洱茶的發(fā)展。
清雍正七年(1729年)設置普洱府,各產茶區(qū)的普茶和原料通過茶馬古道在普洱匯集和交易后轉至北京、西藏、東南亞、歐洲等地區(qū),由此普洱茶開始揚名海內外。普洱茶是中國的一種地方特殊茶類,是在歷史長河中積淀下來的中華古老文明中的瑰寶。
由于普洱茶原產區(qū)與中原文化發(fā)達區(qū)的萬水千山之隔,直至明清時期普洱茶才被世人所知,這就使得人們對普洱茶歷史文化的認知不多。
銀生茶
普洱茶歷史非常悠久,早在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紂時期,云南種茶先民濮人就已經獻茶給周武王,只不過那時還沒有普洱茶這個名稱。
歷史記載說明,早在1100多年前,屬南詔“銀生城界諸山”的思普區(qū)境內,已盛產茶葉。
據考證銀生城的茶應該是云南大葉茶種,也就是普洱茶種,所以普洱茶最早被稱為“銀生茶”。
“普洱”由來
唐朝時普洱的產區(qū)屬于南詔國銀生節(jié)度稱“步日瞼”。“步日”據研究是佤語“濮人兄弟”的意思,就是指布朗人。我們也都知道“濮人”是最早種植普洱茶的民族。
元朝時期,改稱“普日部”,到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改稱“普耳”,萬歷年間改稱“普洱”,普洱地區(qū)才有了現在的名字。
明朝萬歷年間(公元1620),謝肇在他的《滇略》中有記載:“士庶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團”。
這是“普茶”一詞首次見諸文字,也是普洱茶早前的名稱之一。
鼎盛時期
明代至清代中期是普洱茶的鼎盛時期。明朝,茶馬市場在云南興起,清朝時普洱茶作為貢茶,極大地促進了普洱茶的發(fā)展。
清雍正七年(1729年)設置普洱府,各產茶區(qū)的普茶和原料通過茶馬古道在普洱匯集和交易后轉至北京、西藏、東南亞、歐洲等地區(qū),由此普洱茶開始揚名海內外。
清朝進貢的茶葉是什么茶
六堡茶是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梧州市特產,屬于黑茶類,六堡茶是有著非常多的保健效果,有著很好的祛濕作用。六堡茶屬黑茶類,選用蒼梧縣群體種、廣西大中葉種及其分離、選育的品種、品系茶樹的鮮葉為原料,
六堡茶是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梧州市特產,屬于黑茶類,六堡茶是有著非常多的保健效果,有著很好的祛濕作用。
六堡茶屬黑茶類,選用蒼梧縣群體種、廣西大中葉種及其分離、選育的品種、品系茶樹的鮮葉為原料,按特定的工藝進行加工,具有獨特品質特征的黑茶。喝過六堡茶的人都會對它的中國紅情有獨鐘,六堡茶業(yè)界認為,必須以中國紅的文化韻味和民族特色為準則,使六堡茶走上復興之路。
2011年03月16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準對"六堡茶"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
清朝進貢的茶葉有哪些
一、君山銀針
產地:湖南岳陽洞庭湖中的君山。
類型:黃茶。
茶品歷史:
洞庭湖中水,君山島上茶。
銀針今勝昔,品質譽中華。
始于唐代,清朝時成為“貢茶”。
二、洞庭碧螺春
產地:江蘇省蘇州市太湖洞庭山。
類型:綠茶。
茶品歷史:
從來雋物有嘉名,物以名傳愈自珍。
梅盛每稱香雪海,茶尖爭說碧螺春。
已知焙制傳三地,喜得揄揚到上京。
嚇煞人香原夸語,還須早摘趁春分。
唐朝時,被列為貢品,古人們又稱為“功夫茶”、“新血茶”。
清代,皇帝賜茶名,成為清宮的貢茶。
三、西湖龍井
產地:杭州市西湖龍井村周圍群山。
類型:綠茶。
茶品歷史:
龍井源頭問子瞻,我亦生來半近禪。
泉從石出情宜冽,茶自百峰生味更園。
此意偏於廉士得,之情那許俗只專。度
蔡襄夙辯蘭芽貴,不到茲山識不全。
始于宋,聞于元,揚于明,盛于清。
清代,胡公廟前的十八棵茶樹被封為“御茶”。
民國,該茶最為當時名流推崇。
古代進貢的茶葉
使臣進貢一般是這些國家或者地區(qū)的土特產。但是注意,進貢是一種交易,不是免費送。如果進貢了1000匹馬,當朝要給他們相應價格的布,糧食,茶葉等,為顯示堂堂中華之氣,一般給的只比他們進貢的要遠遠多。
![](/static/images/biaoqian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