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樹茶葉型(古樹茶的定義)
古樹茶的定義
雨林古樹茶是大樹茶。以百年以上的樹齡的云南喬木古樹之鮮葉為原料加工制作的高品質茶葉。因為茶葉生長了多年質量好屬于珍稀品種。摘下來是生茶。可以做成古樹紅茶,做成上等普洱熟茶也可以做成古樹普洱生茶,古樹白茶,當然不經(jīng)過發(fā)酵也可以做成上等綠茶。
古樹茶的定義是什么
臺地茶就是人工種植、管理,每年都進行修剪的茶園茶。喬木茶是指不經(jīng)人工修剪,讓茶葉自然生長(小樹、大樹、古樹都屬于喬木茶)小樹茶、大樹茶、古樹茶(百年以上的茶樹)是按樹齡和茶樹大小來區(qū)分的,以前沒有古樹茶這個概念,只有小樹茶、大樹茶(老樹茶)這幾個稱呼。
古樹茶分為幾種
普洱茶從外觀上可以分成幾類:
茶餅:扁平圓盤狀,其中七子餅每塊凈重357g,每7個為一筒,每筒凈重2500g,故名“七子餅”。
沱茶:形狀跟飯碗一般大小,每個凈重100g,250g,現(xiàn)在還有迷你小沱茶,每個凈重2g-5g.
磚茶:是長方形或正方形的,以250g-1000g居多,制成這種形狀主要是為了運輸方便。
金瓜貢茶:壓制成大小不等的半瓜形,從100g到數(shù)千克均有。
千兩茶:壓制成大小不等的緊壓條型,每條茶重量都比較重(最小的每條都有50kg左右)。
散茶:指制茶過程中未經(jīng)過緊壓成型,茶葉狀為散條型的普洱茶。散茶有用整張茶葉制成的條索粗壯肥大的葉片茶,也有用芽尖部分制成的細小條狀的芽尖茶。
親你買的大概是散茶吧,像樹枝一樣其實是制作中必要的過程,不妨礙沖泡。
古樹茶怎么定義
古樹茶是指存活百年以上的喬木茶,在云南版納茶區(qū)、臨滄茶區(qū)、普洱茶區(qū)、老撾北部豐沙里省有古樹群落,數(shù)量稀少。而在一些所謂“骨灰級”茶友的標準中,則必須是300年以上樹齡的茶樹才能被冠以“古樹”之名。古樹茶也叫大樹茶,在以云南古六大茶山和新六大茶山茶區(qū)以及老撾北部豐沙里省有古樹群落,故而產(chǎn)量十分稀少。
茶樹是有生命周期的,從自然規(guī)律來說,也要經(jīng)歷“幼年—成年—衰老”這幾個過程,百歲及以上茶樹一般都處于衰老期,所以此時的茶葉是否比成年期的更好,還是未知數(shù)。因此,“古樹茶”只是個概念,并不能確定比其他茶葉更好。
古樹茶的定義是怎么來的
喬木茶的含義應該是此茶采自于樹型為獨立主干、樹高在兩米以上的茶樹,中樹茶應該和喬木茶的含義一樣。
古樹茶就是茶葉產(chǎn)自于100年以上樹齡的茶樹,茶樹根部的直徑應在20厘米以上,也就是周長在60厘米以上才能稱為古茶樹。
古樹茶的概念來由
橡筋茶的茶梗長,韌性強,且彈性十足,條索一致而美觀,用力撕扯不致斷裂,故行內(nèi)人給它取了個有趣的名字:“橡筋茶”。
最早做橡筋茶,可追溯到2000年,最早的橡筋茶也叫班章長條青餅,是福今茶業(yè)在勐海茶廠定制的。
古樹茶是屬于什么茶
古樹茶一般指百年以上的古老茶園的茶,這種茶樹是喬木茶。這些老樹茶病蟲害少,不需用藥防治,也不進行修剪、中耕施肥等管理措施,是一種地道的天然老樹茶。 也可以說是天然茶.古樹茶入口滋味醇厚,苦澀味所化出的甘性讓口腔生津,韻味久留于口腔、喉頭,陳茶的能量釋放得慢些,茶氣的表現(xiàn)也慢慢體現(xiàn)出來,讓人體感覺舒服的指數(shù)高. 母樹茶:一般指的是某些品種的始祖,舉個例子:在冰島村,有30棵左右的古老茶樹,是明朝成化年間雙江勐庫土司從易武地區(qū)引種的,部分專家認為這30棵茶樹乃是勐庫大葉種的始祖,故稱之為母樹。這些茶樹可謂臨滄市重點保護的珍惜對象。希望對你能有所幫助!
古樹茶屬于
在普洱界像冰島這樣,是頂級茶,原材料產(chǎn)自核心產(chǎn)區(qū)——冰島村委會冰島老寨 在勐庫鎮(zhèn)雙江縣冰島村委會下轄有五個寨子,分別是:冰島寨、南迫寨、壩歪寨、糯伍寨、地界寨。
這五個寨子所在的小氣候環(huán)境不同,導致茶葉口感有所區(qū)別。冰島老寨的海拔、光照、溫濕度等氣候因子造就了它的茶青品質和鮮葉持嫩度都是五個寨子里最好的。
生普的制作包括:萎凋、殺青、揉捏、理條、曬青幾個步驟。每個步驟都要制作到位才能保證做出來的是一款好茶。2017年冰島春茶,3月22日開秤,少量做了一部分,第二天曬好便迫不及待地抓了一把試喝。爽、及其鮮爽!雖然剛做出來,但是不苦不澀。微麻,但舌面馬上化開,留下的是甜,不斷地回甘生津。冰島,被眾多茶友垂涎,就是它有獨一無二,不可替代的口感! 他入口有極強的沖擊力,甜,是那種如飲甘泉的甜,不同于其他茶的膩甜。但冰島又不僅僅是甜,他還伴隨著極高的爽口度,微麻,但只在口腔存留一剎那就轉化成源源不斷的清爽。
放下茶杯10-20分鐘仍然可以感受到他的存在。任何人只飲一口便區(qū)別出冰島茶的與眾不同??偨Y一下,冰島當然是好茶。但這兩個只是比較知名的產(chǎn)區(qū),還有很多小產(chǎn)區(qū),如果個人喝可以多了解。
古樹茶的定義和特點
曼松貢茶茶區(qū)錄屬于古六大茶山倚邦象明鄉(xiāng)內(nèi),倚邦本地茶葉以曼松茶味最好,有吃曼松看倚邦之說。古代皇帝指定五大茶山中的曼松茶葉為貢茶,其他寨茶葉概不要。曼松茶葉質厚味美,其味甘香可口,飲后神志清醒。曼松貢茶區(qū)因茶葉品質內(nèi)涵豐富,加之產(chǎn)量“年解貢茶100擔”而得名。頭條萊垍
曼松古樹普洱茶口感特點萊垍頭條
曼松寨是極富盛名的貢茶產(chǎn)地,與普通納貢的官茶不同,只有曼松茶是供皇帝專用的貢茶。據(jù)史料記載,皇帝指定曼松茶葉為貢茶,其他寨茶葉概不要。曼松茶葉質厚味美,其味甘香可口,飲后神志清醒,所以其他茶山的茶農(nóng),均得出錢購買曼松茶葉上獻皇帝。萊垍頭條
真正的“曼松貢茶”產(chǎn)量并不多,嚴格意義上的“曼松貢茶”古樹屈指可數(shù)。倘若你花高價買到正宗“曼松貢茶”,那就要恭喜你,很有茶緣。萊垍頭條
曼松古樹普洱茶口感特點萊垍頭條
曼松貢茶最大的特點是甜潤,喝的時候口里很甜,喉頭很甜,象喝蜂蜜水,茶氣很足又暖,只要喝一點點,身體就會發(fā)熱,是其它茶山遠遠比不上的,真正的皇家的味道出來的。道光年間的《普洱府志》記載,從雍正十三年(1735年)開始普洱茶由倚邦土千總(曹當齋以后為土把總)負責采辦,倚邦的曼松茶被指定為皇帝的專茶。萊垍頭條
品飲曼松古樹普洱茶萊垍頭條
曼松古樹普洱茶口感特點條萊垍頭
水溫90度,一泡洗,第二泡浸潤30秒,茶湯一出,即聞到一股不同尋常的香氣,細膩但頑強,不似通常普洱生茶的蘭花香底,甚至都不像茶的香氣,它是野蜂蜜與早春山林里的混生氣息。萊垍頭條
茶湯入口很平淡!接著是峰回路轉,茶湯是渾圓的,細致的照顧了口腔的上、下、前端與深處,入口之后,自咽喉處,升騰上來甜感,與剛才湯面上聞到的甜感一致,而杯底,在稍涼之后,則表現(xiàn)出更為濃郁的蜂蜜甜感。條萊垍頭
曼松古樹普洱茶口感特點萊垍頭條
第三泡至第六泡,均10秒左右出湯,重點來了,一般以這種泡法泡新的古樹茶,茶湯濃度的高峰通常出現(xiàn)在3—4泡,但是它的高峰,出現(xiàn)在第6泡,正當我試圖給它下一個定論:“淡而優(yōu)雅,味清且正”八個字送給她時,再一次峰回路轉,第六泡,依舊是十秒左右,湯感突然變得非常濃郁飽滿,是不可忽略的厚度,即使茶湯咽下之后一分鐘內(nèi),口腔一直似若有物,她與許多古樹茶像雞湯一樣的柔軟感與包裹感又不同,是厚實、細密、綿柔、甜,是無法比喻。萊垍頭條
古樹茶的定義和分類
一,工藝不同分類
1、生茶:采摘壓制后自然發(fā)酵
鮮葉—萎凋—殺青—揉捻—曬干—蒸壓—干燥—倉儲
2、熟茶::生茶毛茶—濕水—渥堆發(fā)酵—干燥—分級—蒸壓——干燥
二、倉儲不同分類
1、干倉普洱:干燥、清潔、適溫、無異味的倉庫中茶葉自然發(fā)酵。
2、濕倉普洱:較潮濕的地方,由于高濕加速發(fā)酵,茶葉容易發(fā)霉,口感明顯不如甘倉存儲的茶葉。
三、功能不同分類
1、品飲茶:日常飲用的茶。
2、裝飾茶:多用粗質茶葉壓制成供觀賞、教學之用。
四、樹齡不同分類
1、大樹茶; 100-200年左右的茶樹所產(chǎn)茶葉
2、古樹茶:樹齡在250以上的茶樹所產(chǎn)茶葉
五:矮化與否分類
1、矮化茶:修剪過樹條的茶樹,茶樹一般不高,容易采摘
2、未矮化:自然生長未加人工干預所長茶樹,茶樹較高,不易采摘。
五、采摘來源
1、單株:采摘自同一株古樹,茶質純凈,味道更為純正。
2、混采:多棵古樹混合采摘,茶質沒有單株優(yōu)良。
六、山頭分類
近年來古樹茶分山劃界明顯,好山名茶貴如金。
古六大茶山:攸樂、革登、倚邦、莽枝、蠻磚、漫撒。
新六大茶山:南糯、南嶠、勐宋、景邁、布朗、巴達。
古樹茶的定義什么時候出來的
我國的茶葉按照茶性的分類可以分為六大類,分別是:綠茶、白茶、黃茶、黑茶、青茶(烏龍茶)、紅茶等。
一、綠茶的起源——3000年左右
綠茶,是中國的主要茶類之一,是指采取茶樹的新葉或芽,未經(jīng)發(fā)酵,經(jīng)殺青、整形、烘干等工藝而制作的飲品。綠茶是我國最早創(chuàng)制的茶類。
蒸青綠茶工藝脫胎于唐時開始出現(xiàn)“蒸青團茶”的制法。到了宋代,蒸青團茶又發(fā)展為蒸青散茶。元代時,蒸青散茶制法更為精細,在加工過程中,通常按芽葉老嫩分別進行制作,元代王禎《農(nóng)書》第一次提到蒸青之后趁熱揉之,現(xiàn)代意義的蒸青綠茶工藝趨于成熟。
二、黃茶的起源——1400年左右
黃茶自古至今有之,但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觀察方法賦予黃茶概念以不同的含義。歷史上最早記載的黃茶概念,不同現(xiàn)今所指的黃茶,是依茶樹品種原有特征,茶樹生長的芽葉自然顯露黃色而言。如在唐朝享有盛名的安徽壽州黃茶和作為貢茶的四川蒙頂黃芽,都因芽葉自然發(fā)黃而得名 。
在歷史上,未產(chǎn)生系統(tǒng)的茶葉分類理論之前和在眾多消費者中,大都憑直觀感覺辨別黃茶。這種識別黃茶的方法,混淆了加工方法和茶葉品質極不相同的幾個茶類,涉及到很多種品質各異的茶葉。
如上面所說的因鮮葉具嫩黃色芽葉而得名的黃茶,而實為綠茶類。還有采制粗老的綠茶,曬青綠茶和陳綠茶;青茶的連心、包種等都是黃色黃湯,很易誤認為是黃茶。
三、黑茶的起源——1300年歷史
黑茶當是在明末清初開始制造的,比黃茶為遲。但16世紀以前的這些記載中的“黑茶”是指由綠毛茶經(jīng)過加工作色得來的,與我們現(xiàn)在所說“黑茶”(青磚茶、普洱茶、安化黑茶、六堡茶等)不同。
湖南黑茶產(chǎn)地始于安化,安化黑毛茶創(chuàng)制于16世紀末期,制造上經(jīng)殺青、揉捻后再渥堆,而后再烘干;云南普洱熟茶,要經(jīng)過殺青、揉捻、曬干制成曬干毛茶,而后再經(jīng)適度潮水渥堆、曬干等工藝程序,加工技術已經(jīng)相當復雜,當于黃茶之后。
四、紅茶的起源——400多年歷史
紅茶的鼻祖在中國,世界上最早的紅茶由中國明朝時期福建武夷山茶區(qū)的茶農(nóng)發(fā)明,名為“正山小種”。武夷山市桐木村江氏家族是生產(chǎn)正山小種紅茶的茶葉世家,至今已經(jīng)有400多年的歷史。美國韋氏大辭典,“祁門紅茶”記錄著祁門紅茶的原產(chǎn)地——中國安徽省祁門縣。
小種紅茶由炒青發(fā)展而來。日曬代替殺青,當是在炒青基礎上的進一步發(fā)展,揉捻后發(fā)現(xiàn)葉色變紅更快,于是逐漸認識了變色的規(guī)律。后在揉捻結束堆放片刻,使其發(fā)紅更明顯,質的變化更大,而后炒和烘,則色香味完全改變。
五、白茶的起源——1800年左右
白茶,屬微發(fā)酵茶,是中國茶農(nóng)創(chuàng)制的傳統(tǒng)名茶。白茶是一種采摘后,不經(jīng)殺青或揉捻,只經(jīng)過曬或文火干燥后加工的茶。
史載,東漢時期,一個叫尹珍的青年懷揣家鄉(xiāng)生長自制的“荼”, 拜謁著名儒學大師許慎,遭門丁刁難,便在其檐下席地嚼“荼”,片刻,許慎整個府邸充溢著濃郁的茗香。
許慎踱步而出溯源,隨即便邀尹珍入書房,將其“荼”沖泡相觀,但見其外形優(yōu)美,白色葉底如銀針墜壺,湯色碧綠明亮,品之頓覺味鮮而清爽醇厚,偶有淡雅苦味即刻津生口中。更激發(fā)其在《說文解字》中對 “荼”的注解,用“槚、茗、蔎” 譯注“荼”字的色、香、味。
六、青茶(烏龍茶)的起源——1000多年歷史
烏龍茶亦稱青茶、半發(fā)酵茶及全發(fā)酵茶,品種較多,是中國幾大茶類中,獨具鮮明中國特色的茶葉品類。烏龍茶由宋代貢茶龍團、鳳餅演變而來,創(chuàng)制于1725年(清雍正年間)前后。烏龍茶的藥理作用,突出表現(xiàn)在分解脂肪、減肥健美等方面。在日本被稱之為“美容茶”、“ 健美茶”。
烏龍茶起源于福建,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烏龍茶的形成與發(fā)展,首先要溯源北苑茶。北苑茶是福建最早的貢茶,也是宋代以后最為著名的茶葉,歷史上介紹北苑茶產(chǎn)制和煮飲的著作就有十多種。北苑是福建建甌鳳凰山周圍的地區(qū),在唐末已產(chǎn)茶。
![](/static/images/biaoqian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