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萎調(diào)室(茶葉凋萎如何進行)
茶葉凋萎如何進行
1.萎凋萊垍頭條
包括直接在日照下進行萎凋和在室內(nèi)用高溫加熱的方式進行萎凋。凋萎后要讓茶葉的鮮葉沒有光澤,茶葉變得柔軟,而且茶梗不容易折斷,同時葉脈看起來是透明的。萊垍頭條
2.揉捻頭條萊垍
在揉捻這個步驟上不同時間點采用的方式有所不同。最早是用雙腳來進行,后來采用簡單的及其,現(xiàn)在經(jīng)過不斷發(fā)展采用電動揉捻機來進行,大大提高了效率。萊垍頭條
揉捻這邊是為了茶葉卷成條。萊垍頭條
3.發(fā)酵萊垍頭條
這個步驟是紅茶制作中很重要的一環(huán),發(fā)酵的過程使得綠色的茶柸變成紅茶的,形成紅茶所具有的特色。垍頭條萊
紅茶二次焙火溫度和時間4.烘焙萊垍頭條
發(fā)酵差不多后,就將茶葉進行烘焙,溫度一般控制在80度左右,等到茶葉差不多干燥,有手感后,就進行攤晾。萊垍頭條
5.復焙條萊垍頭
由于茶葉會吸收濕氣,因其在出售前最好在焙火一次,使其達到要求的干度。垍頭條萊
紅茶進行烘焙制作,可以提香,使茶葉本身香氣更濃。但是高溫烘焙,鈍化了茶葉里面酶的活性,甚至殺死一些有機物。頭條萊垍
并且采用高溫烘焙,保質(zhì)期是有限的,一般在2~3年。萊垍頭條
茶葉凋萎如何進行管理
茶花落葉的原因大概有3:
第一,茶花喜歡酸性土壤,一旦土壤呈堿性,茶花就會葉片發(fā)黃直至死亡。所以你可以用一些草木灰撒在土里面。
第二,澆水的水量沒有掌握好,茶花雖然喜歡溫暖濕潤,也不可澆太多水,會導致腐根,葉黃。但也不宜烈日暴曬,因為茶花是喜陰植物,一般是種在高大喬木之下。
第三,病蟲害。
枯枝病 受害枝條壞死,葉片由綠變?yōu)榈S,從頂部向下逐漸干枯脫落,最后整個枝梢干枯死亡。
根腐病 葉片變黃,梢尖死亡,花芽掉落,植株逐漸凋萎死亡。
蛀莖蟲 此蟲主要危害茶花的枝梢。被害的枝梢初呈凋萎狀, 日久均枯死。一般在3~4月份主要危害春梢,在8~9月份主要危害夏梢。被危害的枝梢上有 早孔和糞便排出物,枝條最終干枯。
茶梢蛾 茶梢蛾以幼蟲危害茶花葉肉和蛀食茶花春梢,使被害 的春梢逐漸枯萎而死亡。 潛葉蛾 潛葉蛾以幼蟲潛入茶花嫩葉和新梢皮下,進行蛀食,5月份開始危害,6月份蟲害逐漸嚴重,到7~9月份蟲害最為嚴重。被害幼葉的表皮出現(xiàn)半透 明斑紋,被害新梢的表皮,出現(xiàn)白色或半透明泡狀。茶花植株生長不良,葉片扭曲脫落。
紅茶萎凋要點
1.產(chǎn)生原因 這是條形茶常見的一種不良品質(zhì)表現(xiàn),在各大茶類中均存在。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條。
第一,采摘的茶葉原料嫩度差或老嫩不勻、加工工藝難于實現(xiàn)一致的結果,致使條索粗松或松散條混雜其中。
第二,揉捻工序中適度的加壓欠缺、投葉過少,茶條卷緊度不足,造成松散條出現(xiàn)。
第三,鍋炒茶投葉過少、火溫過高。由于茶葉水分被快速強迫散發(fā),做形工序要求的收緊時間不夠,茶葉被很快干燥固形,導致茶條仍呈似原料般的松散形態(tài)。
第四,紅茶萎凋偏輕。
2.改進措施 針對上述的品質(zhì)缺陷,可采取的相應改進措施包括以下幾條。
第一,嚴格控制原料采摘標準,力求采勻。進廠后鮮葉原料按照不同等級分別付制。
第二,以揉出茶汁、緊卷成條、芽葉不破碎為適度;有選擇性地調(diào)節(jié)揉捻工序的時間、投葉量和壓力變化。
第三,以產(chǎn)品的綜合品質(zhì)為要求,合理安排制作時間和加工工序,并避免為一味追求色澤表現(xiàn)而變動工藝。
第四,加工條紅茶時,萎凋攤葉不可過厚,掌握萎凋適度標準,并根據(jù)制作時的情況及時調(diào)節(jié)萎凋槽風量和萎凋時間。
(二)欠圓渾,帶扁
1.產(chǎn)生原因 各大茶類的機揉條形茶中可能出現(xiàn)的一種外形缺陷表現(xiàn)。原因主要在于揉捻工序。
第一,揉捻時投葉量過多,揉轉不勻,致使茶條不圓不扁,有失整齊。第二,加壓過早、過重,塑形不當。
2.改進措施 可采取的相應改進措施包括以下幾條。
第一,按要求調(diào)整揉桶中的投葉量,投葉時不能完全壓緊壓實。第二,掌握加壓、松壓原則,做到適當、適度、適時。
(三)斷碎
1.產(chǎn)生原因 各大茶類普遍存在的品質(zhì)弊病。原因通常在于以下幾條。
第一,殺青程度過老,含水量太低。
第二,揉捻過度,壓力過重。
第三,揉捻葉含水量偏高。
第四,綠茶二青時茶條未受熱回軟就過早搓揉或鍋溫過高。
第五,滾條、車色時間過長。
第六,貯運過程中受重壓。
第七,紅茶萎凋偏輕。
2.改進措施 可采取的相應改進措施包括以下幾條。
第一,控制殺青程度。掌握嫩葉老殺、老葉嫩殺、老而不焦、嫩而不重的原則。
第二,掌握揉捻適度的原則。
第三,避免趕時間用重壓短時揉捻或一壓到底。
第四,滾條、車色應掌握投料與時間的關系。
第五,合理控制各過程的鍋溫。
第六,貯運中輕拿輕放。
第七,紅茶萎凋時間應充足,最短不可少于6小時。
(四)團塊
1.產(chǎn)生原因 各種條形茶常見的一種外形弊病表現(xiàn)。形成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幾條。
第一,殺青揚炒及完成后的攤晾不足,葉片含水量高,芽葉擠壓成塊。第二,揉捻壓力過大,加壓過早,解塊不夠均勻徹底。
2.改進措施 一般采取的改進措施包括以下幾條。
第一,改進解塊機滾筒“鋪齒”密度。
第二,殺青葉含水量多時應多揚少悶。
(五)干茶色呈黃白、起泡
1.產(chǎn)生原因 出現(xiàn)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條。
第一,殺青或炒二、三青時火溫過高。
第二,翻炒不勻、欠及時。
2.改進措施
第一,高溫殺青或炒茶時翻炒應均勻,相應的速度要快。
第二,機具加熱時做到火力均勻,控制火溫要先高后低。
(六)紅筋紅梗
1.產(chǎn)生原因 這是綠茶產(chǎn)品中出現(xiàn)的缺陷。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條。
第一,采摘手法不當,致使新梢斷裂處細胞破損過大。
第二,貯運鮮葉堆壓過重過久,導致紅變。
第三,殺青時溫度低,翻炒不勻不足,葉子受熱不足。
第四,揉捻后未及時干燥或干燥溫度低、時間長。
2.改進措施
第一,采用恰當?shù)牟烧绞健?/p>
第二,貯運鮮葉的容器應透氣,忌用塑料袋裝運。
第三,采下的鮮葉及時送至茶廠攤放散熱。
第四,鮮葉攤放不宜過厚、過久。
第五,殺青要殺透、殺勻。
第六,揉捻葉應及時干燥。初干溫度不低于120℃。
(七)灰暗(枯)
1.產(chǎn)生原因 在各類茶中均會出現(xiàn)的缺陷。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幾條。
第一,綠茶加工中揉捻過度、在制品液汁流出過多,致使茶多酚過多氧化。
第二,綠茶初干溫度偏低,炒干時間過長。
第三,茶葉在潮濕環(huán)境中放置時間過長,致使茶葉受潮。
第四,紅茶萎凋過度。
第五,紅茶加工揉捻不足或發(fā)酵過度。
第六,紅茶、青茶干燥溫度過高,足干時間偏長。
第七,紅茶中粗老原料過多。
第八,青茶茶青偏嫩、曬青過度。
第九,青茶做青過度。
2.改進措施
第一,掌握揉捻適度,避免摩擦過度。
第二,揀剔、包裝時注意防潮。
第三,茶葉從冷庫中取出時注意密封,以避免茶葉過早在空氣中暴露至冷凝的水分被吸附而受潮。
第四,紅茶萎凋時間不宜過長,一般不應超過18小時。
第五,紅茶發(fā)酵要適度。
第六,紅茶、青茶的初干溫度不宜超過130℃。
第七,青茶應注意做青過程香氣變化及適度。
第八,青茶的干燥工序中烘焙溫度由高漸低,中間逐次攤晾。
第九,注意紅茶原料嫩度,不宜老、嫩混雜加工。
(八)帶黃
1.產(chǎn)生原因
第一,綠茶烽鍋時間過長或火溫過高。
第二,復干機滾條溫度過高、時間過長。
第三,原料嫩度差,殺青葉在制品攤放時間過長、過厚。
第四,青茶殺青溫度過低,時間偏長。
第五,青茶殺青或初干時投葉量過大,水汽不透而悶黃。
第六,包揉的在制品溫度過高,包揉處理時間過長。
2.改進措施
第一,復炒、滾加熱時掌握溫度不超過80℃。
第二,適當調(diào)整原料嫩度,控制攤放葉的厚度和時間。
第三,掌握青茶殺青的時間、溫度恰當。
第四,控制青茶殺青、初干的投葉量。
第五,根據(jù)工藝需要控制包揉工序的溫度和時間。
(九)露筋、樸
1.產(chǎn)生原因
第一,粗老的原料因揉捻(切)不當、表皮破損,茶葉莖梗上的木質(zhì)部露出。
第二,混雜在新梢中的老葉因破損呈殘片狀。
茶葉枯萎是什么原因
舊茶枯萎指的是以前的查枯萎了
茶葉枯萎病的防治方法
及時灌溉
茶樹灌溉是防御旱 害、熱害最直接有效的措施,因此有灌溉條件的茶園要千方百計調(diào)度水源,采用滴灌、噴灌等方法,進行灌溉??垢邷馗珊?、防高溫灼傷,以噴灌整體效果最佳,抗旱則以滴灌最為節(jié)水。有固定或移動噴滴灌設施的應盡量使用設施噴灌,高溫天氣噴灌澆水應在清晨、傍晚時進行,有條件的可早晚各噴灑一次,灌溉水量以土壤相對濕度達90%較好。
茶葉怎么萎凋
靜置萎凋時間最好在8~10小時之間。
茶葉凋萎如何進行發(fā)酵
紅碎茶,有一百年的產(chǎn)制歷史。紅碎茶是指將新鮮的茶葉經(jīng)凋萎、揉捻后,用機器切碎呈顆粒型碎片,然后經(jīng)發(fā)酵,烘干而制成,與工夫紅茶最大的區(qū)別就是,紅碎茶的外形比較細碎,所以才稱為紅碎茶。
紅碎茶的產(chǎn)地分類
紅碎茶主產(chǎn)于云南、廣東、海南、廣西、貴州、湖南、四川、福建等省(自治區(qū)),其中以云南、廣東、海南、廣西用大葉種為原料制作的紅碎茶品質(zhì)最好。紅碎毛茶經(jīng)精制加工后有分為葉茶、碎茶、片茶、末茶等四類。
紅碎茶的沖泡方法和步驟
因為紅碎茶工藝較為特殊,干茶的外形也比較細碎,所以很多茶友問到:紅碎茶怎么沖泡好喝。其實我們只要掌握幾個步驟就可以了。
第一:因為紅碎茶比較細碎,所以沖泡的時候滋味出的也相對較快。沖泡紅碎茶可以出湯稍微快一些,4s-5s就可以了。
第二:紅碎茶比較細碎,為了保證茶湯的透亮和觀賞性,沖泡的時候可以把適量的干茶裝在專用的濾紙袋(或者是紗布)里面,加工成簡單的“袋泡茶”。出湯的時候一定記得要用過濾網(wǎng),避免碎茶影響茶湯顏色。
茶葉萎凋過程中,葉片會產(chǎn)生哪些變化
1、新鮮茶葉在采集以后,需要經(jīng)過萎凋,這個加工工序在加工的時候,需要把采摘回來的新鮮茶葉進行挑選去掉里面的雜質(zhì)和老葉,再把它均勻的攤晾在陰涼通風的地方,厚度應該在0.5毫米左右,尾吊過程中要經(jīng)常翻動,每一小時翻動1~2次,大約7~8個小時就能萎凋完成。
2、大型茶葉生產(chǎn)廠家在生產(chǎn)茶葉時會用專用的設備對茶葉進行萎凋,這樣加工的茶葉萎凋更均勻,在需要時要把新鮮的茶葉攤晾在專用的萎凋槽中,通過熱風控制來完成萎凋,這時的溫度要控制在35~38度之間,而且在加工過程中還要對它進行適當?shù)姆瓌樱蠹s需要6~9小時才能把茶葉萎凋完成。
加工茶葉的注意事項
1、茶葉在加工時不但要經(jīng)過萎凋,還要經(jīng)過多道加工工序,而且不同的加工工序有著不同的方法技巧這一點大家必須要掌握好,那些沒有經(jīng)過發(fā)酵的茶葉在加工時需要進行殺青,然后要進行揉捻,揉捻時的溫度要控制在24度左右,而且相對濕度要在85%左右,揉捻完成才能對茶葉進行炒干,這樣才能讓茶葉帶有誘人的茶香。
2、現(xiàn)在的茶葉在加工時都增加了提香這個步驟,也就是茶葉在烘干完成以后會對他們進行專門的提香處理,提香時是使用熱風提香,也就是把溫度控制在90~110度之間提香二小時左右,這樣會讓茶葉的香味更為濃郁純正,會讓生產(chǎn)出的茶葉質(zhì)量更好。
看過對茶葉萎凋方法的具體介紹后,大家能學會如何均勻萎凋,也能掌握茶葉加工的方法與技巧,不過茶葉加工時也有一些需要格外注意的地方,只有這樣才能加工出質(zhì)量比較好的茶葉。
茶葉凋萎如何進行銷售
高山土茶的制作方法
1,用采摘裝置將茶樹頂端的嫩芽和葉片同時采下作為制茶原料;
2,將采摘的高山土茶平鋪在烘干裝置的萎凋簾上,加溫使茶葉加速凋萎和干燥;
3,將烘干的的高山土茶倒入搖青裝置中搖青;
4,將經(jīng)過搖青處理的高山土茶倒入揉捻機中揉捻;
5,將揉捻后的高山土茶平鋪在竹篩上,放在通風室內(nèi)自然風干降溫;
6,將風干后的高山土茶放入烘干機中烘干;
7,高山土茶經(jīng)過蒸汽均勻加熱后倒入土茶茶盤的模具中壓實后取出;
8將壓實后的高山土茶放入烘干機中烘干,再用密封紙進行包裝
茶葉的萎調(diào)
溫度有區(qū)別
雖然殺青和萎凋這兩種方式都是為了讓茶葉變軟,以及流失掉部分的水分,但是其實兩者在操作方式上面來說,特別是溫度的要求上面會有所不同,因為萎凋是屬于自然溫度,也就是常溫的狀態(tài)下讓茶葉變軟的,但是殺青,是利用高溫的狀態(tài)下,對茶葉中的部分水分進行揮發(fā),導致茶葉變軟的方式。
方式有區(qū)別
殺青和萎凋都是屬于在加工茶葉的時候,有可能會運用到的工序,萎凋是在常溫的條件以及狀態(tài)下,對茶葉進行均勻的攤放之后,運用自然光或者是外界的自然條件下而制成的,區(qū)別于自然的萎凋方式,殺青則是通過使用高溫熱炒的方式對茶葉進行快速的軟化,完成對茶青原料的處理工序。
目的有區(qū)別
殺青和萎凋這兩者所達到的目的有所不同,萎凋是通過自然的方式,對茶葉進行充分均勻的晾曬以及晾干之后,茶葉中的酶類物質(zhì)的活性在物理的條件下,發(fā)生化學反應,散失部分的水分,讓茶青原料軟化,色澤暗綠,青草氣味散失,但是殺青的話,是通過高溫破壞了鮮葉中的氧氣酶類物質(zhì)的活性,抑制茶多酚的酶促氧化,利用高溫正發(fā)現(xiàn)頁的部分水分,讓茶葉變軟,促成茶香味道更好的形成。
如何根據(jù)鮮葉老嫩情況掌握紅茶萎凋程度?
鮮葉:形態(tài)
不同的茶樹,最大的區(qū)別在于葉片。而葉片特性的不一樣,品質(zhì)也不一樣。
1、觀察樹梢
我們得會分清芽頭,嫩葉,成熟葉。
嫩葉跟成熟葉是怎么區(qū)分呢?觀察葉片是不是長在已經(jīng)木質(zhì)化的枝條上(呈現(xiàn)出紅褐或者褐色的),長在這種枝條上的鮮葉,就是成熟葉了。
2、觀察嫩葉顏色
鮮葉都綠色的嗎?
其實并不是,會有以下幾種顏色:
鮮葉不同的顏色,品質(zhì)也有不一樣的表現(xiàn)。
除了觀察顏色外,我們還要觀察葉子的光澤程度。
3、觀察成熟葉形狀、厚薄與葉脈
不同品種的茶樹,最大的差異來鮮葉的不同。雖然茶樹鮮葉都是以橢圓形為主,但是亦有不一樣的高矮肥瘦,有一些鮮葉厚一點,有一些鮮葉薄一點,有一些鮮葉的主脈副脈顯現(xiàn)一點。這些都是區(qū)分品種的關鍵因素。
4、觀察葉尖
除了形狀是主要的特征外,葉尖也是個重要的特征。
不同的葉型與葉尖的鮮葉,品質(zhì)也上也是有差異。
5、觀察葉種
不同的葉種,跟成熟葉的大小、內(nèi)在品質(zhì),有著重要的聯(lián)系。
每一類葉種,都有其特質(zhì)。
一般認為:葉子大的滋味比較濃強,葉子小的滋味比較鮮醇。
6、觀察葉緣
葉緣除了觀察起伏程度外,還要仔細觀察葉緣的鋸齒。
7、觀察絨毛
除了鮮葉的形狀外,像芽頭與嫩葉背面的毫毛疏密程度,也會影響品質(zhì)。
觀察茶樹鮮葉,總結下來:
先觀察鮮葉的顏色與光澤,
再觀察成熟葉的形狀、厚薄,觀察葉脈顯露情況,量度尺寸,
接著觀察葉尖的形狀,葉緣的形狀,再觀察毫毛的疏密。
你們想知道這些特征,跟品質(zhì)有什么樣的關系嗎?不同的鮮葉,其內(nèi)含物質(zhì)也不盡相同。
鮮葉:化學成分
迄今為止,茶葉中經(jīng)過分離鑒定的化合物有700多種,可分為:水分、無機成分、有機成分三大部分。
茶葉中的有機物,除了糖類、脂類、蛋白質(zhì)三大初級代謝產(chǎn)物外,還有多酚類、生物堿、茶氨酸等次級代謝產(chǎn)物。次級代謝產(chǎn)物雖然含量不高,但是對茶葉品質(zhì)的形成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1、含水量
在茶葉加工的過程中,控制水分含量是一項重要的技術指標。許多制茶技術措施是以含水量為依據(jù)。
殺青后葉片含水量在60%左右,加工完成后保存時要保證茶葉含水量在5~6%。
2、多酚類
簡稱茶多酚,是茶樹的主要次級代謝產(chǎn)物。
鮮葉中多酚類化合物的組成、含量和比例,以及在制茶過程中轉化的程度、形式不同,對茶葉品質(zhì)風格的形成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是形成茶湯苦澀味的主要原因。
根據(jù)化學結構的不同,茶多酚大致可以分為四類:
黃烷醇類(兒茶素類,占比70-80%)
黃酮醇類
酚酸類
花青素類
兒茶素中的四種單體(EC/EGC/ECG/EGCG)
3、咖啡堿
咖啡堿是茶葉的重要滋味物質(zhì),其含量高低與茶葉品質(zhì)呈正相關。在紅茶茶湯中增加咖啡堿后,可提高滋味的鮮爽度。
咖啡堿可以與多酚類化合物絡合,特別是茶紅素和茶黃素,當茶湯冷卻后,這種絡合物便懸浮在茶湯上,使茶湯渾濁,俗稱“冷后渾”。這種現(xiàn)象在高級茶湯中尤為明顯,是紅茶品質(zhì)良好的象征。
鮮葉:質(zhì)量
鮮葉質(zhì)量包括鮮葉嫩度、勻度和新鮮度三個方面,其中嫩度和勻度是鮮葉質(zhì)量的主要指標,新鮮度主要是針對鮮葉采收、運輸和管理過程的質(zhì)量指標。
1、嫩度
指芽葉伸育的成熟度,是衡量茶葉品質(zhì)的重要因素,是評定茶葉等級的主要指標。一般而言,嫩芽葉多、伸育健壯、葉質(zhì)柔軟、葉色淺綠是鮮葉嫩度好的標志。
2、勻度
指同一批鮮葉質(zhì)量的一致性。同一批鮮葉老嫩不一,則葉質(zhì)柔軟程度不同,內(nèi)含成分也不同,會給制茶帶來很大困難,如很容易造成殺青程度生熟不一、揉捻中嫩葉斷碎或老葉不成條等問題。
3、新鮮度
保持原有理化性質(zhì)的程度。鮮葉采摘后放置時間越長,內(nèi)含物便不斷分解和轉化,與剛采摘下的鮮葉差距便越來越大,導致加工形成的品質(zhì)有所變化。
新鮮的葉子挺拔、不皺縮
鮮葉:管理
鮮葉經(jīng)采摘后,原則上要求立即進行加工,以保證其新鮮度,但是有些時候會由于某些特殊情況不能立即投產(chǎn),需要進行短時貯存或運輸。
在采摘、運輸過程中,如不加強鮮葉管理,就會造成鮮葉受損,降低鮮葉新鮮度,帶來一定的經(jīng)濟損失。
由于影響鮮葉質(zhì)量的主要因素有鮮葉水分、溫度、氧氣和機械損傷等,所以在管理時可以從這幾個方面入手來保持鮮葉質(zh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