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茶葉末釉(唐代茶葉末釉拍賣記錄)
唐代茶葉末釉拍賣記錄
茶葉末釉是中國古代鐵結晶釉中重要的品種之一,屬高溫黃釉,始于唐代。以氧化鐵為呈色劑,經1200℃至1300℃之間高溫還原焰燒制而成。釉面呈失透狀,釉色黃綠摻雜似茶葉細末,綠者稱茶,黃者稱末,古樸清麗,耐人尋味。茶葉末釉起源于唐代黒釉,到了明代,景德鎮(zhèn)御窯廠開始壟斷燒制,清朝把它發(fā)揚光大。據(jù)《陶雅》所載:“茶葉末黃雜綠色,妖嬈而不俗,艷于花,美如玉”。可見此釉色瓷在明清時深得達官貴族的喜愛。
特點:茶葉末釉有高鐵、高鈣、高鎂含量的特點。尤其是鎂的含量,一定不能少于2%,這是保證燒成茶葉末釉黃綠色結晶體的重要條件。
北方地區(qū)多產白云石,這種白云石富含鎂,所以茶葉末釉在清代以前多產于北方,南方很少燒造。明、清時它為景德鎮(zhèn)官窯所生產,清代景德鎮(zhèn)仿造的尤為成功。茶葉末釉瓷器的燒制比較困難,不能大批量生產,更不可能大批量出現(xiàn)在同一場拍賣會中。好的茶葉末釉價值極高,主要藏于北京的故宮博物院中。從傳世實物看,以雍正、乾隆時期的產品為多,也最為精彩。另外,由于配方和燒造條件的變化,茶葉末釉的釉色很難做到完全相同,產生了不同風格。例如雍正制品的釉色偏黃,叫“鱔魚黃”;乾隆朝釉色偏綠,熟稱“蟹甲青”。
鑒定技巧:據(jù)文獻記載,廠官釉是雍正時唐英仿明代廠官釉新發(fā)明的品種。清代廠官釉分為三個品種:鱔魚黃、蛇皮綠和黃斑點。廠官釉顏色偏青的俗稱“鱔魚青”,即“蛇皮綠”;顏色偏黃的應是“鱔魚黃”,而黃色中多斑點的應是“黃斑點”。
廠官釉總體風格是雍正、乾隆時做工精細;嘉慶、道光時胎體厚重,略顯笨拙;咸豐時回光返照;咸豐以后漸入尾聲,黃絲紋多呈姜黃色。清末民國時有仿前朝官窯產品的,除景德鎮(zhèn)仿品外,山東淄博亦產此種釉料,但山東產品胎質疏松,呈黃白色,非細瓷白胎,敲擊時聲音不如瓷胎清脆。現(xiàn)代景德鎮(zhèn)仿官窯產品很有水平,也十分精細,并且多刻官款,但缺點是過于精細,且多有作舊痕跡。鱔魚黃釉色仿者不多,因燒造工藝有一定難度,偶有仿者,均仿得過于精細。古代真品卻是青中閃不規(guī)則的黃色,類似窯變,仿品則釉色十分均勻
明代茶葉末釉價格
明代的茶葉末釉的特點是黃中帶有黑色或黑褐色的斑點,俗稱為“鱔魚黃”,明代的茶葉末釉都是在氧化氣氛中燒制的。
唐代黑釉壺拍賣紀錄
定窯是宋代六大窯系之一,是繼唐代邢窯白瓷之后興起的一大瓷窯體系,元代繼承宋朝定窯工藝繼續(xù)發(fā)展。定窯主要分布在今河北省保定市曲陽縣的澗磁村及東燕川村、西燕川村一帶??脊刨Y料表明,定窯創(chuàng)燒于唐,盛于北宋及金,終于元。定窯以燒制白釉瓷著稱,但也燒制高質量的黑釉瓷,即黑定。
黑定瓷自古便是十分珍貴的品種,價值也在白定之上,完整傳世者更少,除各大博物館館藏之外,世面所見寥寥無幾,更推升了它的價值。2002年香港佳士得秋季拍賣會中,一件“北宋定窯黑釉鷓鴣斑盌”以1314萬元的價格成交,這還是早年的價格,放到如今,幾乎可媲美2014年香港蘇富比(微博)1.16億元成交的“北宋定窯劃花八棱大盌”。
唐代茶葉末釉拍賣記錄查詢
鞏縣窯:在今河南鞏縣,故名。
燒瓷于隋、唐,隋代燒青瓷,唐代以燒白瓷為主,此外還燒三彩陶器,黑瓷、絞胎與茶葉末釉也有一定比例。
其唐代產品特征是: (1) 白瓷胎色灰白,釉色白膩,質量較好,黑瓷胎白釉黑。
(2) 器形有碗、盤、壺、瓶、罐、枕等,以盤碗為最多。
白瓷碗的特點是侈口,有的口緣作四花瓣形,碗里壁沿花瓣口凸起四條直棱,地足有淺圈足、圓餅狀實足和玉璧形足數(shù)種造型。
盤類以直口、平底淺盤多見,裝飾與碗相同,口緣四花瓣形,缺口處凸起成四條直棱。
(3) 黑瓷態(tài)體較厚重,碗以平底大碗為多,里施白釉,外施黑釉。
盤的造型與白瓷盤相同,施釉亦是里白外黑,但口沿不施釉露胎,為鞏縣窯的獨特制法。
瓶類器物修坯精細,制作規(guī)整,在北方唐代黑瓷中少見。
(4) 所制絞胎特征多模仿漆器紋理。
(5) 器物裝燒墊具有三岔支具和長方形或圓珠形托珠,碗盤器內或足端一般留有3-4個墊具痕。
茶葉末釉碗歷屆拍賣界價
茶葉末釉又叫廠官釉,一般有朝代記年款。
唐代茶葉末釉瓷器價值
茶葉末釉始于唐代,后來一直都有制作,明代的茶葉末釉的特點是黃中帶有黑色或黑褐色的斑點,俗稱為“鱔魚黃”,清代的茶葉末釉一雍正和乾隆時期比較多,雍正的偏黃,這是氧化氣氛中燒制的,乾隆的偏綠,這是還原氣氛中燒制的,俗話說乾隆為茶,雍正為末就是這個意思。
明代的茶葉末釉都是在氧化氣氛中燒制的。謝謝唐代茶葉末釉拍賣記錄表
1、越窯青瓷
越窯青瓷代表了當時青瓷的最高水平,釉色蔥翠、釉層均勻、渾厚滋潤、如冰似玉、造型典雅、式樣優(yōu)美,在裝飾處理上也是以素面為主,形成了獨特的風格??虅澔ㄑb飾線條簡潔流暢,廖廖數(shù)筆就描繪出當時人們喜愛的荷花、荷葉、牡丹花等花卉,絕無繁瑣之筆。
2、邢窯白瓷
唐代內丘邢窯的規(guī)模很大,南北約30公里。生產數(shù)量也巨大,器物粗精皆有。瓷器胎質潔白細膩、胎體堅實、釉色類銀似雪,工藝水平相當成熟。所出產的精器一般供上層皇室官吏使用。
3、壽州黃瓷
胎體厚重、堅硬粗糙,胎色為白中泛黃或黃紅色;為了掩飾胎質粗劣,往往在胎上施白色化妝土;器物底足多做成平足,或底心微凹形狀;釉的玻璃質感較強、流動性大;為防止流釉粘連,多是器內施滿釉,器外施半釉;釉色以黃為主,有蠟黃、鱔黃、黃綠等色,釉色濃淡不一、釉面細潤并開有細小紋片;釉與化妝土結合不好,有時有剝落現(xiàn)象;常見的器型有碗、盞、杯、缽、瓶、盤、罐以及玩具等,造型特點與唐代其他窯相似。
茶葉末釉瓷器拍賣記錄
茶葉未瓷始創(chuàng)于明代,清代質量到達頂峰,尤其是明清官窯的茶葉末瓷,價格皆高。
乾隆茶葉末釉拍賣
乾隆時期瓷器款識特點萊垍頭條
1、乾隆時期無論官窯還是民窯瓷器,產量巨大。官窯瓷器大部分都有款識,總的是以“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書款用得最多。條萊垍頭
2、乾隆時期在祭紅釉、霽藍釉等瓷器上常用“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楷書款。條萊垍頭
3、乾隆時期“大清乾隆年制”兩行六字楷書款在白地紅彩品種上有過應用,但數(shù)量極少。萊垍頭條
4、乾隆時期“乾隆年制”四字篆書款及四字楷書款應用極少,一般以青花寫款為主,也有抹紅寫款或在琺瑯彩瓷器及少數(shù)粉彩瓷器上的藍料寫款。垍頭條萊
5、乾隆時期在白釉瓷器、茶葉末釉瓷器、仿竹瓷器、珊瑚紅釉瓷器等特殊瓷器品種上往往使用“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刻款。條萊垍頭
6、乾隆時期由于年份長,瓷器產量多,寫款的人幾經易手,所以款字的變化也較多,其中“清”、“乾”、“隆”、“年”、“制”五字的筆畫均略有出入。萊垍頭條
7、乾隆時期民窯瓷器也多用六字篆書款,在鑒定中,一般以款字的規(guī)整程度作為判斷官窯瓷器與民窯瓷器的重要依據(jù),當然這也不一定是絕對的,有的民窯瓷器款字也十分規(guī)整,但多數(shù)民窯瓷器款字草率,有些幾乎不成字形。條萊垍頭
8、乾隆時期瓷器使用堂名款的也很多,其中如“正誼書屋”、“百一山房”、“浴硯書屋”等都是雍正、乾隆兩朝多見的。條萊垍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