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茶葉的歷史(魏晉南北朝時期茶具)
魏晉南北朝時期茶具
茶葉的飲用和食用大概經(jīng)歷了五次歷史變遷
一煎,神農嘗百草時遇毒,得茶解之,當時的茶是當藥煎后服用茶汁的。《茶經(jīng)》中也有"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肢煩、百節(jié)不舒"等癥狀,均可飲茶治之。
二煮,兩漢之后,茶葉由藥發(fā)展成了普通飲品。晉代郭濮的《爾雅注》中著"可煮作羮飲"。羮為茶粥。唐代后煮茶中加鹽等類似奶茶和酥油茶。
三淹,將茶搗成茶末,撤上佐料后,再用沸水沖泡。唐宋時期一般用此法。
四泡,明代時才汲泉置鼐,一泡便啜。即取茶芽制作,不加其它,用沸水沖泡,開始了飲茶。
五烹,現(xiàn)代不僅飲用茶葉,還將茶葉烹調入饌,如龍井蝦仁,茶葉蛋等,使茶葉的飲用又有了新的變革。
名茶的歷史發(fā)展是在茶葉的歷史發(fā)展基礎上,又依各自的特點得以延續(xù)。
如西湖龍井茶始產(chǎn)于宋代,明代的沖泡方式更適用于龍井,杯中芽葉直立,湯色清冽,幽香四溢,有了色綠、香郁、味甘、形美的四絕特點。
碧螺春茶也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唐朝作為貢品。茶葉經(jīng)過殺青、揉捻、搓團顯毫、炒青后干茶條索緊結,白毫顯,色澤碧,卷曲成螺。沖泡后杯中茶翻滾,清香襲人。
祁門紅茶則另有淵源,由于清光緒年間綠茶銷量不旺,祁門人考察制造紅茶之法,并提高制作技術,用祁門茶葉制出香氣獨特的祁門紅茶。
祁門紅茶條形細緊,色澤烏潤,金毫顯露,湯色紅艷明亮,味道鮮醇酣厚,香氣清鮮持久,似花、似果、似蜜,稱為“祁門香”,喝后有回甘,葉?呈紫銅色,勻嫩。
祁門紅茶還走出國門取得了1915年國際博覽會的特等獎和金牌。
魏晉南北朝時期茶文化
茶起始于魯周公,興于唐,盛于宋,普及于明清,而茶字正式出現(xiàn)是在西漢的《僮約》一書,在唐代則由陸羽編著《茶經(jīng)》,從而系統(tǒng)闡述茶葉飲法,從最早的食用,再到烹煮,再到?jīng)_泡飲用,經(jīng)過不斷的發(fā)展與繼承,而茶文化活動,也涵蓋了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聯(lián)、茶書、茶具、茶譜、茶藝等。
中國是茶的發(fā)源地,是世界上最早發(fā)現(xiàn)茶和食用茶的國家,在三千多年的西周,就開始有人工培育茶園的出現(xiàn)。根據(jù)現(xiàn)存相關史料記載,中國飲茶在西漢已有,魏晉時成為宮廷高級飲品,唐代,在統(tǒng)治者及知識分子范圍內得到普及,很多平民百姓也已開始飲茶。西漢辭賦家王褒的《僮約》記載:“烹荼盡具”“武陽買茶”,當時人們把茶用來烹煮飲品,并出現(xiàn)了專門的茶具,這也是飲茶文化形成的重要時期??梢?,茶葉的最早利用要早于西漢,因為茶葉栽培利用的發(fā)展和傳播在早期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有時消費也往往能促進生產(chǎn)。隨著茶葉消耗量的增大,茶葉的生產(chǎn)和貿易也發(fā)達起來。
唐朝時期的四川、湖北、湖南、江西、浙江、安徽、福建、廣東、貴州等省的廣大地區(qū)都是產(chǎn)茶區(qū)。唐朝煮茶、煎茶盛行。到唐朝,茶圣陸羽的《茶經(jīng)》標志著茶文化進入興盛時期,煮茶、煎茶、飲茶之風擴散到民間,茶成為一種家常飲品。唐朝人發(fā)明了蒸青制茶法,即把新鮮茶葉洗凈、蒸后制成茶餅烘干,需要時就取一點來煮,煮茶講究三沸:一沸,加點鹽,煮至水中微有聲,氣泡像魚眼;二沸,先舀出一瓢水,再放入茶末,煮至鍋邊氣泡像連珠;三沸即全沸,再加入二沸時舀出的水,便可飲茶湯、嚼茶葉。
由于唐朝佛教文化鼎盛,當時的日本等國紛紛派遣唐使、留學生來學習,茶葉因氣味清香又提神醒腦,深受喜愛,茶文化也因此走出了國門。茶風盛行,茶葉生產(chǎn)持續(xù)擴大,唐代出現(xiàn)了我國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jīng)》。《茶經(jīng)》作者陸羽(公元733年~804年),唐代競陵(湖北天門)人,字鴻漸,自稱桑蒞翁,又號東閔子。全書共分上、中、下三卷十節(jié),闡述有關茶的起源、采制工具、茶的品種與制法、烹飲茶具、煮茶方法、飲茶風俗、茶的產(chǎn)地及等級、茶的典故、傳說和藥方等??梢哉f是一本關于茶葉的大百科全書,對茶葉知識的傳播和茶葉生產(chǎn)的發(fā)展起到積極作用,為后世研究茶史提供重要資料。如他在《茶經(jīng)·七之事》中記載當時幾乎所有可以搜羅到的有關茶人茶事史料。上自炎帝神農氏,下至本朝人物,極為詳備,為我國茶業(yè)歷史資料的保存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至宋代,茶已成為主要經(jīng)濟作物之一,江淮和秦嶺以南各地區(qū)都在種植。盡管很多農民只是將它看做一項副業(yè),但實際上一些茶農就是以種茶為生。宋承唐代飲茶之風,日益普及,并將其發(fā)展到新的高度,專業(yè)的茶師、茶學評論、文學藝術作品紛紛涌現(xiàn)。宋朝人的飲茶方式稱為點茶和斗茶。點茶即將研細后的茶末放在茶盞中,先沖入少許沸水點泡,把茶末調勻,然后慢慢注入沸水,用茶筅(一種調茶工具)去拂,調勻后即可飲用原汁原味的茶水;斗茶則是為了評比茶的品質,當時在閩北最盛行,詩人范仲淹將其生動地描寫為“北苑將期獻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在當時,茶已成為老百姓生活中的必需品,名茶種目繁多,如吳興的紫筍、常州的陽羨、紹興的日注、隆興的黃龍等,都被譽為“絕品”;還有龍、鳳、勝雪、密云龍、王液長春、萬春銀葉等數(shù)十種名茶。唐宋以后,飲茶在老百姓日常生活中早已司空見慣。元代武漢臣《李素芝風月玉壺春雜劇》中云:“早晨起來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睂⒉枧c柴米油鹽醬醋并列在一起,成為人們生活中必須考慮的問題,可見茶在當時人們生活中已占據(jù)十分重要的地位。明、清兩代,名茶種類已達四五十種,已分綠茶、紅茶、花茶了。
如今,茶葉和咖啡、可可一起,并稱為世界三大飲料,深受各國人民的喜愛,許多國家紛紛從我國引進茶樹、茶籽以及制茶工具等。而我國的茶葉在歷史長河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同時也不斷開拓創(chuàng)新。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茶文化的萌芽時期
“中國茶史”的起源,到目前為止是眾說紛紜,爭議未定,大致說來,有先秦說、西漢說、三國說。茶以文化面貌出現(xiàn),是在兩晉北朝,最早喜好飲茶的多是文人雅仕。唐代開元以后,中國的"茶道"大行,飲茶之風彌漫朝野,宋承唐代飲茶之風,日益普及。茶神陸羽有著《茶經(jīng)》一書。《神農本草經(jīng)》亦有記載關于茶這方面的知識。
中國是茶的原產(chǎn)地。中國人對茶的熟悉,上至帝王將相,文人墨客,諸子百家,下至挑夫販夫,平民百姓,無不以茶為好。人們常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由此可見茶已深入人民各階層。同樣少數(shù)民族也好茶,藏族的酥油茶,蒙古族的奶茶。
茶以文化面貌出現(xiàn),是在兩晉北朝。若論其起源就要追溯到漢代,有正式文獻記載(漢人王褒所寫《僮約》)。最早喜好飲茶的多是文人雅仕。在我國文學史上,提起漢賦,首推司馬相如與楊雄,且都是早期著名茶人。司馬相如曾作《凡將篇》、楊雄作《方言》,一個從藥用,一個從文學角度都談到茶。晉代張載曾寫《登成都樓詩》:“借問楊子舍,想見長卿廬”,“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區(qū)”。
茶文化產(chǎn)生之初是由儒家積極入世的思想開始的。兩晉北朝時,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養(yǎng)廉”,以對抗當時的奢侈之風。魏晉以來,天下騷亂,文人無以匡世,漸興清淡之風。這些人終日高談闊論,必有助興之物,于是多興飲宴,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如:竹林七賢。后來清淡之風發(fā)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飲終日不醉的畢竟是少數(shù),而茶則可長飲且始終保持清醒,于是清淡家們就轉向好茶。所以后期出現(xiàn)了許多好茶人。
關于飲茶的起源,到目前為止是眾說紛紜,爭議未定。大致說來,有神農說、商周說、西漢說、三國說。
神農說
陸羽根據(jù)《神農食經(jīng)》"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的記載,認為飲茶始于神農時代,"茶之為飲,發(fā)乎神農氏"。(《茶經(jīng)·六之飲》)神農即炎帝,與黃帝同為中國上古都部落首領。然而《神農食經(jīng)》據(jù)今人考證成書在漢代以后飲用始于上古原始社會只是傳說,不是信史。
商周說
據(jù)東晉常璩所撰《華陽國志·巴志》載:巴子國“土植五谷,牲具六畜。......荼、蜜、靈龜、巨犀、山雞、白雉、黃潤鮮粉,皆納貢之。其果實之珍者,樹有荔枝,蔓有辛蒟,園有芳蒻、香茗。”常璩明確指出,進貢的“芳蒻、香茗”不是采之野生,而是種之園林。芳蒻是一種香草,香茗指茶。此說法表明:生活在陜西南部的古代巴人才是中國最早用茶、種茶的民族,至少已有3000余年的用茶、種茶的歷史。
三國說
《三國志·吳書·韋曜傳》有"密賜荼荈以代酒",這種能代酒的飲料當為茶飲料,足以證明吳國宮廷已經(jīng)飲茶。據(jù)此,《南窗紀談》認為中國飲茶始于三國,《集古錄》則認為始于魏晉。
三國時代東吳飲茶是確鑿無疑,然而東吳之茶當傳自巴蜀,巴蜀的飲茶要早于東吳,因此,中國的飲茶一定早于三國時代。
西漢說
清代郝懿行在《證俗文》中指出:"茗飲之法,始見于漢末,而已萌芽于前漢。司馬相如凡將篇有荈詫,王褒僮約有武陽買茶。"郝懿行認為飲茶始于東漢末,而萌芽于西漢。
王褒《僮約》中有"烹荼盡具"、《武陽買荼》,一般都認為"買荼"之"荼"為茶,而武陽即今四川彭山縣,說明四川在西漢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中國的飲茶不晚于公元前一世紀。
我們認為中國的飲茶始于西漢,而飲茶晚于茶的食用、藥用,中國人發(fā)現(xiàn)茶和用茶則遠在西漢以前,甚至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
魏晉南北朝茶葉
一、熟水
古代飲料大都采用天然材料制作而成,而且特別重視口感和保健的雙重需要。只是古代還沒有“飲料”一詞,聰明的祖先,把他們喜愛的這些飲料統(tǒng)稱為“熟水”。熟水,最早是指開水,后用來指煎泡而成的古代飲料或者湯點,詩詞中多有寫到,最早的熟水是宋代著名詞人李清照常喝的“白豆蔻熟水”。
二、茶
茶,是世界三大飲料之一,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孕育的獨特的飲料。茶文化在漢族的生活中,非常重要。 武王伐紂,茶葉已作為貢品。原始公社后期,茶葉成為貨物交換的物品。戰(zhàn)國,茶葉已有一定規(guī)模。先秦《詩經(jīng)》總集有茶的記載。 又如在漢朝 ,茶葉成為佛教“坐禪”的專用滋補品。魏晉南北朝,已有飲茶之風 ?!恫杞?jīng)》,是中國乃至世界現(xiàn)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紹茶的第一部專著,被譽為“茶葉百科全書”,由中國茶藝的奠基人陸羽所著。
三、酸梅湯
烏梅泡發(fā)以后,放上冰糖、蜜、桂花一起熬煎,冰鎮(zhèn)之后就成了酸梅湯。我國很早以前就有酸梅湯。古籍中所載“土貢梅煎”,就是一種最古老的酸梅湯。南宋《武林舊事》中所說的“鹵梅水”,也是類似酸梅湯的一種清涼飲料。
魏晉南北朝時期家具特點
魏晉南北朝時期家具的特點,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民族大融合的時期,凳、扶手椅等原本是少數(shù)游牧民族或者是西亞、古印度的高式坐具于此時傳入中原地區(qū)。但席地而坐的傳統(tǒng)生活方式尚未完全改變,但垂足坐的生活方式畢竟很方便,已經(jīng)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所接受。此時期是高式家具和矮式家具并存的時期。
這時,新出現(xiàn)的家具主要有扶手椅、束腰圓凳、方凳、圓案、長杌、櫥,并有笥、簏(箱)等竹藤家具。坐類家具品種增多,反映了垂足坐已逐漸推廣,促進了家具向高型發(fā)展。
魏晉南北朝飲茶方式
魏晉時期人們已飲用餅茶,有一套成熟的制作飲用方法,其中的煮茶、烤茶以及加上蔥、姜、橘子調味,已和唐代的飲茶方式?jīng)]有多大的區(qū)別。
西晉?左思《嬌女詩》:“止為茶荈據(jù),吹噓對鼎”,再現(xiàn)了詩人的兩個女兒“蕙芳”與“紈素”對著烹茶的鼎吹火的情景,可謂中國最早涉及茶的詩句。西晉?郭義恭《廣志》:“茶叢生,真煮飲為真茗茶”。西晉杜育的《荈賦》是文學史上第一篇以茶為題材的散文,才辭豐美,對后世的茶文學創(chuàng)作頗有影響。
茶的飲用發(fā)展到魏晉時期,見諸文字的記載開始逐漸增多了,這大約與茶在人們生活中越來越普遍的被使用,尤其是在文人階層中的漸趨普及密切相關。魏晉是中國文化史上一個很獨特的時代,在這一時期形成的魏晉風度對后世有著很大的影響。
魏晉南北朝餐具
瓷器的使用在唐代更為普及,瓷器燒造迅速發(fā)展。瓷制的茶具、餐具、酒具、文具、玩具、樂器以及實用的瓶、壺、罐等各種器皿,幾乎無所不備。瓷器的器類品種與造型新穎多樣,制作精細,遠遠超越了前代。
唐代瓷器的發(fā)展,形成了以浙江越窯為代表的青瓷和以河北刑窯為代表的白瓷兩大瓷窯系統(tǒng),一般以“南青北白”概稱之。
唐代瓷器底足的特點
瓷器做為日常生活器皿與時代和社會的風尚密切相關。唐代如飲茶之風盛行,促進了茶具的發(fā)展。因為制瓷工藝的改進,瓷制器皿品質的提高,瓷制的實用器皿就大大的發(fā)展起來并部分代替了金、銀用具。唐代的陸上和海上的對外貿易的發(fā)展也促使了瓷器的發(fā)展,當時出口商品中除著名的絲綢外,瓷器也隨之銷往國外。
唐代瓷器底足的特點
為適應外銷的需要,以及西亞文化的影響,瓷器的造型、文飾也吸取了一些外來的因素。唐代后葬之風很盛,主要做為隨葬用的三彩器,也隨之迅速發(fā)展。上述種種因素,形成了唐代陶瓷器的特有的風貌。
唐代瓷器底足的特點
魏晉南北朝流行的雞首壺,在唐代已不在出現(xiàn),常見的是一種多棱形式圓柱形短流的執(zhí)壺。壺柄也由以前的龍柄變?yōu)榍?在流與柄之間的立系耳的形式也少見。盤口壺壺口也有盤口變?yōu)槔瓤?壺腹一般作橢圓形,有的呈瓜形,唐代文獻上,稱為“注子”,顧名思義應當是當時一種酒具或茶具,在南北各窯中均大量生產(chǎn),形制也大體相同。
唐代瓷器底足的特點
和注子一同使用的是酒杯,從唐人的“舉杯邀明月”、“會須一飲三百杯”和“銜杯樂圣稱避賢”等詩句中,可以知道當時飲酒是用杯。唐代的酒杯有高足杯、圈足直筒杯、帶柄小杯、曲腹圈足小杯等,還有一些直接仿制金銀器燒制的。
隋代最流行的四系罐,唐初還保留了它的基本形制,中、晚唐以后就不再出現(xiàn)。一種廣口外卷、無頸、豐肩、無系耳、平底的罐卻大量興起,這種罐一般腹部豐滿、有蓋,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南北各地的瓷窯都進行生產(chǎn),尤其在北方廣為流行,在三彩陶器中也常??梢砸姷?。
隋代的高足盤,唐初的北方瓷窯中,尤其是三彩陶器中仍然燒制,但形制有改變。隋代的喇叭狀高圈足已改為矮圈足或三足所代替,其制作也較隋代精致。
碗是生產(chǎn)量最大的一種日常生活用器,南北各地瓷窯都普遍燒制,形制也大體相同。唐初的碗深腹、直口、平底,較多保留隋碗的造型。另一種碗近似缽形,但體積小,器壁一般較厚重。唐代中期,開始出現(xiàn)一種身淺、敞口外撇、玉壁形底足的碗。
晚唐以后這種碗式大量出現(xiàn),碗的胎壁從厚重逐漸轉趨輕薄,從玉壁形底向寬圈足方向發(fā)展。這種碗式的流行,與唐代飲茶之風盛行有直接關系,唐代稱這種碗作“茶甌”。陸羽《茶經(jīng)》曾對當時各地瓷窯所產(chǎn)茶碗,作了細致的比較和評論。
孟郊、盧仝、皮日休、鄭谷、徐夤、陸龜蒙、韓偓等詩人,也都有贊美茶甌的詩句,給瓷制茶具增添了聲價,促進了茶具生產(chǎn)的發(fā)展和工藝的改進。與茶碗相配套使用的式碗托,亦稱“茶托”與“茶船”。
越窯茶托的托口一般較矮,浙江寧波市出土的一批唐代越窯青瓷茶碗中,還有碗托連燒的。有的茶托口沿卷曲作荷葉狀,茶碗則作花瓣形,非常和諧,再加上越窯翠青的釉色而更顯雅致,所以唐末詩人徐 將茶和盛茶的茶具比為“嫩花涵露”,是絕妙的描述。刑窯白瓷壺與玉壁形底的碗、盞托等與越窯所生產(chǎn)大體相同,都具有共同的時代特征。
瓷枕再隋代已經(jīng)出現(xiàn),唐代有較大的發(fā)展。唐代瓷枕一般為長方形的小枕,以三彩陶枕為多,常出土于北方唐墓中,南方則較少見。
瓷硯多為圓形,魏晉時期多具三、四、五、六不等的蹄足。隋代除蹄足外還有珠足和滴足。唐代瓷硯則向多足、鏤孔圈足發(fā)展。硯面較前代更向上凸起。唐代南北各窯均產(chǎn)硯,有大、有小,小者數(shù)厘米,大者近尺,這與唐代書法藝術普及有關。
唐代陶瓷器也受到了西亞波斯文化的影響。故宮博物院收藏一件龍柄鳳頭壺,造型巧妙,器身堆貼瑰麗文飾,壺蓋塑成一個高冠、大眼、尖嘴的鳳頭,與壺口相合,由口沿平底部連以形狀生動活潑的蟠龍柄,這是唐以前所未見的新樣式。
雙龍耳瓶的器形也同樣可以看出式吸取了外來胡瓶的特點,壺身與隋代李靜訓墓出土的雞頭壺大體相同,無頭,而用一對龍形耳作為裝飾,這種雙龍耳瓶與鳳頭壺均盛行于初唐,唐高祖兒子李鳳墓中出土的白瓷雙龍耳瓶,就是此種造型。
南北朝時期的茶具
品茶的時候用的小杯子,古人叫做茶盞。盞也作琖,是一種比碗小的器皿,故亦稱碗,宋代文獻亦稱為甌。盞,小杯的意思。
據(jù)考古或文獻資料證明,瓷盞在東晉時已有制作,南北朝時飲茶之風逐漸流行起來。唐及五代時期的茶盞以南方越窯和北方邢窯最富盛名。并且茶盞開始配有盞托。
宋代時斗茶之風大盛,極為崇尚茶具的精美。茶盞的形狀大致有兩種:一種是口沿較直;另一種則是撇口,像喇叭,有的還以描金裝飾,書“壽山福?!钡淖謽印3ǜG外,宋代的官窯、哥窯、定窯,鈞窯、龍泉窯、吉州窯都普遍燒制茶盞。
魏晉南北朝茶的呈現(xiàn)形式
茶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世界公認的飲茶就是中國首創(chuàng),而在中國根據(jù)陸羽《茶經(jīng)》中的記載:“茶之為飲,發(fā)乎于神農氏”,在中國的文化發(fā)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與農業(yè)、與植物相關的事物起源最終都歸結于神農氏。而根據(jù)相關歷史文獻記載,中國在先秦時期就已經(jīng)開始了有關對茶葉的探索,只是在秦時代茶更多的是王公貴族的專屬,沒有得到更好的傳播。萊垍頭條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文化開始在中國盛行。佛法大師在探討、悟佛理時要心境平和,沒有雜念,而茶恰好有提神醒腦的功效,使人內心更加的通透明澈,飲茶開始在佛家流行。只是相對于魏晉南北朝的動亂局勢,連綿不斷的戰(zhàn)爭,民不聊生,生存尚是問題,亦不會拿出更多的時間去研究茶葉。萊垍頭條
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文明中,唐朝占有絕對的一席之地。唐朝國泰民安,社會生產(chǎn)力水平得到了大幅的提升,茶葉開始逐漸地走向社會大眾。在這一過程中,有一批文人騷客、儒家大士開始深入的研究茶葉,其中尤以陸羽為主,陸羽所著的《茶經(jīng)》更是世界現(xiàn)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紹茶的專著,被后人譽為茶葉的百科全書,茶文化的核心內容茶道也在這一時期誕生。在唐朝這一時期,就初步形成了內容多樣,內涵豐富的茶文化機制。萊垍頭條
在南宋,茶文化發(fā)展到一個高潮時期,民間就出現(xiàn)了的專業(yè)品茶社團,宮廷也設立了專門的茶事機關,皇帝用賜茶來籠絡王公大臣;在民間,也形成了各種各樣的茶,有人遷徙,鄰里要“獻茶”,有客來,要敬“元寶茶”,婚時要“下茶”,結婚時要“定茶”,同房要“合茶”。民間一時斗茶風起。日本現(xiàn)盛行的茶道,也是由南宋時期漂洋過海傳播而去。宋朝過后,茶文化開始沒落,明太祖朱元璋撤銷北苑貢茶苑,不再設皇家茶園,散茶正式形成,散茶真正的在全國范圍內推廣,人們喝茶的方式也發(fā)生了巨大的改變。不過卻已經(jīng)沒有盛唐、南宋時期的全盛狀態(tài)。在17世紀,西方列強用槍炮叩開中國的大門,中國的茶文化也隨之傳入到西方國家,并逐漸的在世界流行。萊垍頭條
新中國成立后,茶文化已經(jīng)不再是單一的文化機制,融入了更加豐富的理念。加強了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結合,形成了具有競爭力和影響力的文化機制,茶歌藝術、茶樂藝術也應運而生,使得茶文化更加的符合我國的社會實情。萊垍頭條
魏晉時期的茶具
宋代“斗茶”風氣盛行,這樣的斗茶習慣由中層的士大夫向上至宮廷皇宮,向下至平民百姓都沉浸這種風氣中。在“茶色貴白”的標準下,建盞成為宋代斗茶之風盛行之下的必備產(chǎn)物,黑瓷是宋代人審美和技術的追求。
斗茶的湯花呈白色,與黑盞正好黑白相襯?!安枭祝牒诒K,其痕易驗?!倍凡钑r遇湯花消痕,水痕分明,清晰可見,更加容易斗茶區(qū)分高下。
蔡襄在《茶錄》中說:“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湯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盞,斗試家自不用?!边@里大致說了建州的建盞是最適合斗茶的,其他地方產(chǎn)的都及不上??梢姰敃r的宋代文人雅客對于建盞的喜愛,達到了人手一只,已然是茶器之王。
宋代詩人蘇軾、歐陽修、陸游等大家名士,都在飲茶的詩文中留了歌頌建盞的詩句,記錄了他們以茶、以盞會友的事跡。建盞的最狂熱的追求者——宋徽宗趙佶,在《大觀茶論》中說道:“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上”,指出了建盞中建窯所產(chǎn)的青黑色兔毫盞為上品,是最佳的茶具??梢娊ūK在宋代作為茶器至尊的地位有多么的牢固和不可替代。
建盞并不是單單以黑來達到至尊的地位,不可忽視的釉色變化更是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