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葉對外貿易史(茶葉的出口貿易發(fā)展歷史)
茶葉的出口貿易發(fā)展歷史
葡萄牙與中國的初期貿易往來
與一個傳播甚廣的觀點恰恰相反,茶葉在歐洲的最初傳播并非通過英國人。在歐洲,首先是因為航海強國葡萄牙和荷蘭,然后是法國和英國,歐洲的皇室才形成了品茶的習慣。
1517年葡萄牙的一支船隊在中國廣東靠航,從而打開了中國與西方之間的貿易。當時正是中國明朝時期,葡萄牙人在中國沿海建立了一個葡萄牙機構。當時的明王朝,把茶葉當作主要的出口商品。
1580年至1640年之間,葡萄牙與亞洲之間的貿易因葡萄牙的歸屬而受到嚴重影響,葡萄牙的殖民地位嚴重減弱,海外貿易活動大受影響,使得新教勢力荷蘭和英國得到了好處
近代前后中國茶葉貿易的發(fā)展
中國茶葉對外貿易,有1500余年歷史,大體可分四個貿易時期。
中國茶葉的早期輸出外銷
公元475—1644年的一千余年,是以物易茶為主要特征的出口外銷。
中國茶葉最早輸出在公元473—476年間,由土耳其商人來我國西北邊境以物易茶,被認為是最早記錄。唐代,於公元714年我國設“市舶司”管理對外貿易。以后中國茶葉通過海、陸“絲綢之路”輸往西亞和中東地區(qū),東方輸往朝鮮、日本。
明代(1368—1644)是中國古典茶葉向近代多種茶類發(fā)展的開始時期,為清初以來大規(guī)模地開展茶葉國際貿易提供了商品基礎。
鄭和七次組率船隊,出使南亞、西亞和東非三十余國。同時,波斯(今伊朗)商人、西歐人東來航海探險旅行,及傳教士的中西交往,把中國茶葉文化傳往西方,為以后的華茶大量輸入歐洲作了宣傳和與論準備。
中國出口茶葉貿易現狀
我國是茶葉的發(fā)源地,出口茶葉對于中國文化的影響,茶葉的底蘊,經濟效益都有不可估量的意義,
茶葉的出口貿易發(fā)展歷史論文
論黑茶文化的起源與發(fā)展
黑茶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唐朝后期的茶馬互市。唐德宗貞元年間,約785-804年。據《封氏聞見錄》載:“往年回鶻入朝,大驅名馬市茶而歸”。
黑茶的起源,一般認為是始于十六世紀初,理由是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出現“黑茶”兩字。明朝嘉靖三年,即公元1524年,明御使陳講疏奏云:“商茶低偽,悉征黑茶。。。官商對分,官茶易馬,商茶給買?!睋睹魇贰な池浿尽酚涊d:“神宗萬歷十三年,即公元1585年,--中茶易馬,惟漢中保寧,而湖南產茶,其直賤,商人率越境私販?!笨梢?,當時禁止越四川境內私販湖茶。因此16世紀末期,湖南黑茶興起。
中國茶葉出口歷史
中國歷史上最早向外輸出的產品主要是茶葉,瓷器,綢緞,這三大類可以說自從有了貿易就開始的,通過古絲綢之路和海上通航,中國這三大類可以說名傳天下,即使是現在,這三大類還是在大量出口,并沒有因為時代的變遷而讓世界不需要這些物品。
我國茶葉出口貿易現狀
2020年全球前五大茶葉出口國共出口茶葉147萬噸,其中肯尼亞茶葉出口量為52萬噸,同比增長4.6%,位列第一。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肯尼亞,其余四個國家茶葉出口量同比均有下降。艾媒咨詢分析師認為,多個主要茶葉出口國家在疫情的影響下,茶葉的生產與出口計劃均受到一定的影響,而未來隨疫情的散去,茶葉的生產與出口將會慢慢復蘇。
茶葉的生產與出口將會慢慢復蘇。
我國茶葉進出口貿易現狀
我國出口的主要茶葉品類包括綠茶、紅茶、烏龍茶、普洱茶和花茶,2019-2020年,綠茶是主要茶葉出口品類,2019年中國綠茶出口達30.39萬噸,占出口總量的82.8%。2020年上半年,綠茶出口量占比提高到了84.3%。2020年中國茶葉出口數量達36.66萬噸,同比減少7.7%。
我國茶葉出口貿易的發(fā)展特征及趨勢分析
大多數是在國內貿易,一部分通過海上和陸上絲綢之路出口到國外。
茶葉的出口貿易發(fā)展歷史簡述
古人傳說始于黃帝時代?!渡褶r本草經》中說:“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边@是一則關于茶的傳說,可信性有多大,尚不可知。
但有一點是明確的,即茶最早是一種藥用植物,它的藥用功能是解毒。因此,當時茶并未進入人們日常生活飲料系統(tǒng)。 根據文獻記載。茶的種植和使用,始于秦漢時期.《漢書·地理志》有“茶陵”。
茶陵,在今湖南省,漢代屬長沙郡,以位于茶山之陰而得名。西漢王褒《童約賦》有“烹茶盡具”和“武都買茶”的記載,武都,在四川綿竹縣北,是當時的茶葉產區(qū)。當時的飲茶方式十分粗放,一般是將茶葉采摘回來,稍事加工后煮汁自飲,或用來招待客人。
到了唐代,出現了一位名叫陸羽(鴻漸)的茶圣。他總結了歷代制茶和飲茶的經驗,寫了《茶經》(三卷)一書,并創(chuàng)造了全新的制茶方法。陸羽的《茶經》對茶的起源、種類、特征、制法、烹蒸、茶具、水的品第、飲茶風俗、名茶產地等作了全面論述。
特別對餅茶的制作技術和加工,總結提出采、蒸、搗、拍、焙、穿、封七道工序。 關于茶的煎用,陸羽認為要得茶中“三味”,達到“極精”地步,先得克服“九難”,即采造、鑒別、器具、用火、用水、烤制、碾末、煎煮、飲用九項選擇。
且規(guī)定了具體要求。當時陸羽還曾被招進宮,為皇帝煎茶,得到贊賞,于是茶道大興。到了宋代,中國的飲茶習俗達到了窮極精巧的地步。 上至皇帝,下至士大夫,都有關于茶飲的專著。如宋徽宗(趙佶順《大觀茶經》、蔡襄的《茶錄》、黃儒的《品茶要錄》、趙汝麗的《北苑別錄》、宋子安的《試茶錄》等。
這時民間還出現了茶戶、茶市、茶坊等交易、制作場所.當時茶的品種之多,不勝枚舉。宋代飲茶習俗中,最有特色的是斗茶。 斗茶,不僅是飲茶方式,也是一種精神文化享受。蔡襄的《茶錄》一書,就是專門講斗茶藝術的著作。
其中提到斗茶時茶的加工、斗茶工具、斗茶方法等.北宋中期,斗茶習俗風靡全國,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平民百姓,無不以斗茶為樂事。這樣,就把飲茶的美學價值提到一個新的高度。 明清時期,茶葉的加工制作和飲用習俗有了很大改進。
此時,炒青制茶法得到普遍推廣,于是“沖飲法”代替了以往的“煎飲法”,這就是 今天所使用的飲茶方法。 茶飲進人飲食文化體系,雖有著十分久遠的歷史,但各民族、各地區(qū)的飲茶習俗,并沒有統(tǒng)一的模式.從美學角度講。
色、香、味是茶飲習俗中共同追求的目標.而要達到這一目標,除茶葉本身的因素外,最重要的是飲茶所用的水質要好。 其中,水質以山泉水為上品,用它沖出的茶,湯色明亮,香味具佳;茶具,以江蘇宜興紫砂陶為上品。
茶具要清淡高雅,古香古色,最好與居住條件。主人的身分地位文化修養(yǎng)相協調;沏茲方法(包括水溫和不可徹得太滿),俗諺”酒滿敬人,茶滿欺人”,是說敬酒和敬茶的方式有所區(qū)別。敬酒時要斟滿酒杯,表示相互間的盛情;敬茶時,則不可太滿,要讓客人慢慢品嘗,急緩之間,包含了酒俗與茶俗中的剛、柔之美. 茶俗始自民間,形式多種多樣.漢族茶俗中較有代表性的是,廣東潮州的“工夫茶”和蘇州的“七家茶”.中國南方少數民族地區(qū)盛產茶葉,相應地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飲茶習俗。
就是在不產茶葉的民族中,也隨著茶葉貿易和生活的需要。嗜茶成俗,而且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獨特的飲茶之道——茶道。
![](/static/images/biaoqian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