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飯鍋烘茶葉(茶葉電烘籠)
茶葉電烘籠
曬青綠茶:
曬青綠茶是用日光進行曬干的。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廣東、廣西、四川,云南、貴州等省有少量生產。曬青綠茶以云南大葉種的品質最好,稱為“滇青”;其他如川青、黔青、桂青、鄂青等品質各有千秋,但不及滇青
古代人類采集野生茶樹芽葉曬干收藏,可以看作是廣義上的綠茶加工的開始,距今至少有三千多年。
2
/5
蒸青綠茶:
蒸青綠茶以蒸汽殺青是我國古代的殺青方法。唐朝時傳至日本,相沿至今;而我國則自明代起即改為鍋炒殺青。蒸青是利用蒸汽量來破壞鮮葉中酶活性,形成干茶色澤深綠,茶湯淺綠和茶底青綠的“三綠”的品質特征,但香氣較悶帶青氣,澀味也較重,不及鍋炒殺青綠茶那樣鮮爽。由于對外貿易的需要,我國從80年代中期以來,也生產少量蒸青綠茶。主要品種有恩施玉露,產于湖北恩施;中國煎茶,產于浙江、福建和安徽三省。
真正意義上的綠茶加工,是從公元8世紀發(fā)明蒸青制法的蒸青綠茶開始。
3
/5
炒青綠茶:
炒青綠茶因干燥方式采用炒干而得名。按外形可分為長炒青、圓炒青和扁炒青三類。長炒青形似眉毛,又稱為眉茶。圓炒青外形如顆粒,又稱為珠茶。扁炒青又稱為扁形茶。長炒青的品質特點是條索緊結,色澤綠潤,香高持久,栗香濃郁,滋味醇厚,葉底黃亮。圓炒青有外形圓緊如珠、香高味濃、耐泡等品質特點。扁炒青成品扁平光滑、香鮮味醇,如西湖龍井。
明代時(12世紀)發(fā)明炒青制法,綠茶加工技術已比較成熟,一直沿用至今,并不斷完善。
4
/5
烘青綠茶:
烘青綠茶是用烘籠進行烘干的。烘青毛茶經再加工精制后大部分作熏制花茶的茶坯,香氣一般不及炒青高,少數(shù)烘青名茶品質特優(yōu)。烘青綠茶以其外形亦可分為條形茶、尖形茶、片形茶、針形茶等。條形烘青,全要主要產茶區(qū)都有生產;尖形、片形茶主要產于安徽、浙江等省市。
5
/5
其中特種烘青,主要有馬邊云霧茶、黃山毛峰、太平猴魁、汀溪蘭香、六安瓜片、敬亭綠雪、天山綠茶、顧渚紫筍、江山綠牡丹、峨眉毛峰、金水翠峰、峽州碧峰、南糯白毫等。
如黃山毛峰:產于安徽歙縣黃山。外形細嫩稍卷曲,芽肥壯、勻整,有鋒毫,形似“雀舌”,色澤金黃油潤,俗稱象牙色,香氣清鮮高長,湯色杏黃清澈明亮,滋味醇厚鮮爽回甘,葉底芽葉成朵,厚實鮮艷。
茶葉電焙籠 使用方法
電焙籠烘白茶的過程是在茶葉萎凋完成后,根據萎凋程度不同來調控烘干的溫度和時間。
電焙籠烘白茶具體過程: 萎凋茶葉達九成干,則一次性烘干,每籠烘1到1.5千克的萎凋葉,火溫控制為40到45攝氏度,焙50到60分鐘。萎凋葉至八成干,則攤晾半小時,再用暗火低溫70到80攝氏度烘15分鐘至足干。干燥過程需要翻動,動作一次到位,手法要輕并且利索。
烘茶葉烘箱
考慮到溫度不是很均勻,可以設定180度,上下火模式,時間在15分鐘至20分鐘。
電焙籠茶葉最好溫度
焙茶期間的主要技術環(huán)節(jié)有:爐溫及烘焙時間的控制和翻茶時間的掌握。
茶葉烘焙總是以文火長焙為好,掌握的原則是:茶葉越高級越需文火低溫長焙,而低檔茶和茶頭、茶枝爐溫則可適當高些。一般來說,焙高檔茶,焙籠溫度以84~100℃,安溪鐵觀音,低檔茶110~120℃,茶頭,茶枝110~130℃,時間都可比高檔茶略短些。土爐剛生火時,爐溫高且生雜味,常用來焙茶頭及低檔茶,中期爐溫較底且平穩(wěn),常用來焙高檔茶。因為火溫過高,茶葉芳香油揮發(fā)過多,固定作用減弱,香氣降低,同時熱化作用過激,一些可溶物質會轉化成不溶性物質,輕則使茶葉外形色澤澤枯暗,葉底死梗,茶湯滋味變淡,重則產生焦味失香。據有關資料報道,苯丙氨酸與糖在70℃溫度下熱化12小時,能出現(xiàn)明顯的薔薇花香,把各種糖分別加入炒青葉的茶湯中,在70℃溫度下熱化時,發(fā)現(xiàn)有一種愉快的蜜糖香味。又據報道,在70~ 75℃的溫度下,烏龍茶通過5個小時的長焙,對多種芳香醛的形成很有利。實踐也說明,茶葉的蜜糖香及其它一些香氣的形成,常產生于低溫長焙過程,低溫烘焙還有促進糖的膠化作用,產生麥芽糖的
茶葉電焙籠是干什么的
1、電焙優(yōu)缺點
缺點:機具發(fā)展成熟及量產化,具多種規(guī)格、型式可選擇。 溫度控制最為準確,正負溫差很少超出5℃。 操作容易,且省時省力,烘焙容量和效率高。不需專業(yè)操作技術,做出來的成茶不易失敗。
優(yōu)點:茶葉質量遜于炭焙或電焙籠(附裝紅外線面板)所烘焙的茶葉,貯藏性亦相對較差。
2、碳焙優(yōu)缺點
缺點:成品率低,即使焙制者技術一流,也很難保證。耗時費力,溫度不易穩(wěn)定控制,容易操作失敗,導致烘焙質量劣化,成品帶煙焦味。
優(yōu)點:可以出頂級茶品。成茶具有特殊碳焙風味,口感佳,香氣持久穩(wěn)定,其貯藏性亦略優(yōu)于其它焙茶方式。
烤箱烘干茶葉
不可以。
茶葉殺青的四種方法為曬、炒、蒸、烘,曬干方式制成的綠茶成為曬青綠茶;采用蒸汽殺青的綠茶簡稱蒸青茶;烘青綠茶的干燥方式是烘干;用鍋炒殺青和干燥,制成的綠茶為炒青綠茶。
綠茶是不發(fā)酵茶,鮮葉通過殺青,使酶的活性鈍化,從而較多保留了鮮葉內的天然物質,形成其“清湯綠葉,滋味收斂性強”的特點。
綠茶的加工,主要可分為殺青、揉捻和干燥三個步驟。
茶葉烘焙籠
抽濕單叢茶與有烘焙過的單叢的最大的區(qū)別就是前者有碳火的火香味,后者雖然沒有了碳火味,但是多了茶葉的青味,類似新工藝制作的清香型鐵觀音,有著自然清新的青草味道。萊垍頭條
抽濕是一種新工藝,抽濕茶”的做法是在傳統(tǒng)工藝的基礎上,把最后一道工序烘焙改為用機器抽濕,繼而用冰箱低溫保存茶葉。這樣做的好處在于,茶葉的色澤較為翠綠,從外觀上明顯區(qū)別于傳統(tǒng)工藝的單叢茶,感覺抽濕茶香氣比較高揚,入口清爽,味道也比較香,清香烘焙香氣更濃郁一些。萊垍頭條
烘焙通過焙茶機、電焙籠等設備烘焙出的茶,雖然在效率上有所提高,并降低了制茶所需的時間以及人力。頭條萊垍
電焙籠茶葉最高溫度
不同烘焙方法
焙茶機(烘箱)烘焙
利用焙茶機烘焙茶葉,為目前臺灣使用最廣泛的茶葉烘焙方式。焙茶機栱焙系利用電熱絲加熱靠熱風傳導進行烘焙,基本上其傳熱方式完全屬于傳導加熱。其優(yōu)點為:
機具發(fā)展成熟及量產化,具多種規(guī)格、型式可選擇。
溫度控制最為準確,正負溫差很少超出5℃。
操作容易,且省時省力,烘焙容量和效率高。
不需專業(yè)操作技術。
由于焙茶機操作簡易又烘焙容量大(效率高),同時不易面臨烘焙失敗之缺點,所以目前仍為臺灣茶農及茶工廠使用最為廣泛的茶葉烘焙機具。臺灣目前農村勞力缺乏,工資昂貴,利用省時省工的焙茶機烘焙為最佳選擇,唯利用焙茶機烘焙之茶葉,其質量略遜于炭焙或電焙籠(附裝紅外線面板)所烘焙的茶葉,貯藏性亦相對較差。
電焙籠烘焙
電焙籠烘焙系由早期炭焙延伸而來,唯熱源改為電熱絲加熱,與焙茶機相較,兩者俱為傳導方式加熱。利用電焙籠焙茶,其烘焙質量并未有明顯優(yōu)于焙茶機烘焙者,其貯藏性亦未呈現(xiàn)較優(yōu)之結果。反之,電焙籠烘焙茶有下列缺點:
作業(yè)效率和烘焙容量明顯低于焙茶機。
正負溫差遠較焙茶機大。
屬開放式靜態(tài)烘焙,較費電力和能源。
不易控制質量。
因此,整體而言,在講求省時省工之前提下,利用電焙籠烘焙茶葉并非最佳選擇。
電焙籠(附裝紅外線面板)烘焙
本烘焙方式與單純電焙籠焙茶之不同,在于另附可放射遠外線之面板于電熱絲上層,藉紅外線加熱(系輻射加熱)可同時加熱物質內部溫度分布不均勻。由試驗結果顯示,電焙籠(附裝紅外線面板)烘焙所得質量較焙茶機或單純電焙籠佳,貯藏性亦略佳。唯所面臨之缺點如同電焙籠,即作業(yè)效率及烘焙容量較低,且較為耗時費力。
炭焙
炭焙基本上為早期電力不足時所使用的茶葉烘焙方式。其操作過程繁復,包括炭焙起火、燃燒、覆灰、溫度控制等,不僅耗時費力,又需專業(yè)性和經驗,為一極不容易控制之茶葉烘焙方式。以目前臺灣農村勞力缺乏之狀況,耗時費力的炭焙實已不合時宜,且溫度不易穩(wěn)定控制,因此很容易操作失敗,導致烘焙質量劣化,成品帶煙焦味。而不同炭材對烘焙質量之影響,龍眼炭優(yōu)于相思炭,唯龍眼炭量少,雖質量較優(yōu),但炭材較不易取得。整體而言,炭焙雖有優(yōu)點,可得特殊炭焙風味之成茶,其貯藏性亦略優(yōu)于其它焙茶方式,但有作業(yè)效率低及操作易失敗又耗時費力等缺點,因此并非是最有效且經濟之茶葉烘焙方式。
基本上茶葉烘焙為一相當兼具破壞性及建設性之加工流程,必須費心掌控,否則稍一操作不當,效果可能適得其反。如何確切掌握包種茶烘焙技巧,如同包種茶之制造技術,并未有一定規(guī)則模式可循,換言之,包種茶之烘焙技巧并非一成不變。除了愛心、耐心、細心,再加上經驗和學習之外,茶葉烘焙三種技巧與方向列于后,以供各位參考運用。
毛菁做茶,看茶焙茶:
一般高質量清香茶,不宜采高溫長時間烘焙,寧可采低溫短時間烘焙,以保留高質量茶原香為原則,即以去除不良菁臭味或雜味為首要。反之,中次級茶除了可藉烘焙去除不良風味外,亦可藉烘焙衍生怡人的焙火香味,增進中次級茶之香味質量,因此中次級茶可行較高溫度和長時間烘焙。
依消費市場導向,決定焙火桯度:
茶葉應焙火至怎樣的程度(火侯),即應采幾度烘焙?烘焙時間多久?基本上很難有一定論,應取于決于消費市場之嗜好趨向,再決定焙火程度會是最佳選擇。
包種茶最適烘焙之臨界溫度介于80℃~120℃之間,低于80℃或高于120℃皆不太適當。
茶葉電烘籠作用
展開全部
綠茶,又稱不發(fā)酵茶。以適宜茶樹新梢為原料,經殺青、揉捻、干燥等典型工藝過程制成的茶葉。其干茶色澤和沖泡后的茶湯、葉底以綠色為主調,故名。
綠茶的特性,較多的保留了鮮葉內的天然物質。其中茶多酚咖啡堿保留鮮葉的85%以上,葉綠素保留50%左右,維生素損失也較少,從而形成了綠茶“清湯綠葉,滋味收斂性強”的特點。最科學研究結果表明,綠茶中保留的天然物質成分,對防衰老、防癌、抗癌、殺菌、消炎等均有特殊效果,為其他茶類所不及。
中國綠茶中,名品最多,不但香高味長,品質優(yōu)異,且造型獨特,具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價值,綠茶按其干燥和殺青方法的不同,一般分為炒青、烘青、曬青和蒸青綠茶。
炒青綠茶:由于在干燥過程中受到機械或手工操力的作用不同,成茶形成了長條形、圓珠形、扇平形、針形、螺形等不同的形狀,故又分為長炒青、圓炒青、扁炒青等等。長炒青精制后稱眉茶,成品的花色有珍眉、貢熙、雨茶、針眉、秀眉等,各具不同的品質特征。如
珍眉:條索細緊挺直或其形如仕女之秀眉,色澤綠潤起霜,香氣高鮮,滋味濃爽,湯色、葉底綠微黃明亮;
貢熙:是長炒青中的圓形茶,精制后稱貢熙。外形顆粒近似珠茶,圓葉底尚嫩勻;
雨茶:原系由珠茶中分離出來的長形茶,現(xiàn)在雨茶大部分從眉茶中獲取,外形條索細短、尚緊,色澤綠勻,香氣純正,滋味尚濃,湯色黃綠,葉底尚嫩勻;
圓炒青:外形顆粒圓緊,因產地和采制方法不同,又分為平炒青、泉崗輝白和涌溪火青等。
平炒青:產于浙江嵊縣、新昌、上虞等縣。因歷史上毛茶集中紹興平水鎮(zhèn)精制和集散,成品茶外形細圓緊結似珍珠,故稱“平水珠茶”或稱平綠,毛茶則稱平炒青;
扁炒青:因產地和制法不同,主要分為龍井、旗槍、大方三種。
龍井:產于杭州市西湖區(qū),又稱西湖龍井。鮮葉采摘細嫩,要求芽葉均勻成朵,高級龍井做工特別精細,具有“色綠、香郁。味甘、形美”的品質特征。
旗槍:產于杭州龍井茶區(qū)四周及毗鄰的余杭、富陽、肖山等縣。
大方:產于安徽省歙縣和浙江臨安、淳安毗鄰地區(qū),以歙縣老竹大方最為著名。
在炒青綠茶中,因其制茶方法不同,又有稱為特種炒青綠茶,為了保持葉形完整,最后工序常進行烘干。其茶品有洞庭碧螺春、南京雨花茶。金獎惠明、高橋銀峰、韶山韶峰、安化松針。古丈毛尖、江華毛尖、大庸毛尖、信陽毛尖、桂平西山茶、廬山云霧等等。在此只簡述二品,如洞庭碧螺春:產于江蘇吳縣太湖的洞庭山川碧螺峰的品質最佳。外形條索纖細、勻整,卷曲似螺,白毫顯露,色澤銀綠隱翠光潤;內質清香持久,湯色嫩綠清澈,滋味清鮮回甜;葉底幼嫩柔勻明亮。金獎惠明:產于浙江云和縣。曾于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金質獎章而得名,外形條索細緊勻整,苗秀有峰毫,色澤綠潤;內質香高而持久,有花果香,湯色清澈明亮,滋味甘醇爽口,葉底嫩綠明亮。
烘青綠茶:是用烘籠進行烘干的,烘青毛茶經再加工精制后大部分作熏制花茶的茶坯,香氣一般不及炒青高,少數(shù)烘青名茶品質特優(yōu)。以其外形亦可分為條形茶、尖形茶、片形茶、針形茶等。條形烘青,全國主要產茶區(qū)都有生產;尖形、片形茶主要產于安徽、浙江等省市。其中特種烘青,主要有黃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敬亭綠雪、天山綠茶、顧諸紫筍。江山綠牡丹、峨眉毛峰、金水翠峰、峽州碧峰、南糯白毫等。如黃山毛峰:產于安徽軟縣黃山。外形細嫩稍卷曲,芽肥壯、勻整,有鋒毫,形似“雀舌”,色澤金黃油潤,俗稱象牙色,香氣清鮮高長,湯色杏黃清澈明亮,滋味醇厚鮮爽回甘,葉底芽葉成朵,厚實鮮艷。
曬青綠茶:是用日光進行曬于的。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廣東。廣西、四川,云南、貴州等省有少量生產。曬青綠茶以云南大葉種的品質最好,稱為“滇青”;其他如川青、黔青、桂青、鄂青等品質各有千秋,但不及滇青。
蒸青綠茶:以蒸汽殺青是我國古代的殺青方法。唐朝時傳至日本,相沿至今;而我國則自明代起即改為鍋炒殺青。蒸青是利用蒸汽量來破壞鮮葉中酶活性,形成千茶色澤深綠,茶湯淺綠和茶底青綠的:‘三綠”的品質特征,但香氣較悶帶青氣,澀味也較重,不及鍋炒殺青綠茶那樣鮮爽。由于對外貿易的需要,我國從80年代中期以來,也生產少量蒸青綠茶。主要品種有恩施玉露,產于湖北恩施;中國煎茶,產于浙江。福建和安徽三省。
綠茶是歷史最早的茶類。古代人類采集野生茶樹芽葉曬于收藏,可以看作是廣義上的綠茶加工的開始,距今至少有三千多年。但真正意義上的綠茶加工,是從公元8世紀發(fā)明蒸青制法開始,到12世紀又發(fā)明炒青制法,綠茶加工技術已比較成熟,一直沿用至今,并不斷完善。
茶葉電烘籠一般溫度調多少
加工工藝流程1、萎凋:苦丁茶由于葉大,芽粗壯,梢粗,節(jié)長,含水量較高,故付制前應通過萎凋散失部分水分,可在上午九、十點于陽光下,或下午四、五點時在陽光下曬一個多小時,鮮葉放于潔凈的萎調席或小篩上,薄攤,葉子厚3—4厘米,萎凋至葉色變深綠或暗綠,葉質柔軟。
2、殺青:殺青技術是較為關鍵工序之一,目的是破壞鮮葉中多酚類氧化酶的活性,中止氧化,消耗鮮葉中有效成分,并使有效成分迅速轉化和生成。
殺青用鍋式殺青機,鍋溫200℃以上,每鍋投葉量6—7公斤,葉子下鍋后能聽到清脆的如炒豆般爆聲。
時間7—8分鐘,殺至青味消失,略有清香溢出可以下鍋,此時葉色暗綠,手折梗不斷,手捏成團后松手會慢慢彈開。下鍋攤開散熱散水氣,稍后揉捻。
3、揉捻:可卷緊茶條,破壞葉的細胞組織,使茶汁充分溢出附在茶條表面。
揉捻用中小型機,中型機投葉40—43公斤,小型機15公斤左右,時間25—30分鐘。加壓遵循以下原則:空揉(10分鐘)—輕揉(5分鐘)—中揉(10分鐘)—空揉(5分鐘)。
要求成條率80%以上,細胞破壞率40%左右。
普通型外形苦丁茶用此方法揉捻,但針型、卷條型、珠型則揉捻程度要輕,具體操作如下,時間10分鐘,用輕壓揉。
①針型茶在初揉后,下機解塊,再用手合起搓條,類似雨花茶搓條手法,搓緊搓直,成針形,然后進行烘干復火。
②卷條型茶用手搓成直條后,再對折成繩索狀,類似于炸油條狀,然后同樣烘干定型。
③珠型茶在初揉后,下機解塊,用6CCQ—50型雙曲提毫炒干機炒干,鍋溫80—90℃,后期溫度降至60℃,時間約45分鐘,炒至基本成珍珠狀,顆粒緊張,下機攤涼,30分鐘后再慢慢烘干復火。
4、漚堆:苦丁茶細胞活性較強,為了使成茶顏色更加烏褐油潤,提高滋味。
揉捻葉干燥前通過漚堆,可以取得較好品質。
方法是青茶冬茶漚堆時間約2小時,夏茶秋茶1個小時左右,茶堆上復蓋濕布,類似于紅茶堆放發(fā)酵作法。
特殊形狀茶在造型完畢后同樣需漚堆。
5、造型:這是針型、卷條型、珠型茶需用的工序,方法同揉捻工序。
6、初烘:把揉捻葉或造型完畢葉經漚堆后,均勻薄攤于50型或120型烘干機烘頁上,上葉厚度1厘米,熱空氣溫度120℃,烘至七、八成干下機,攤涼散熱。高級苦丁茶用炭火烘籠烘焙。
7、復火:同樣用烘干機或烘籠。溫度80℃左右的熱空氣或60℃的烘籠頂溫度,烘至足干,含水率約5%—6%時可下機,稍攤涼散熱。
8、精選包裝:對毛茶作揀剔除雜,如除去黃葉、梗、老葉等,及時包裝入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