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茶葉政策(唐朝時所制定的專門的茶葉貿易政策有)
唐朝時所制定的專門的茶葉貿易政策有
作為世界上最早生產和飲用茶葉的國家,中國的茶葉生產很早就具有商品化特征,并且茶葉是我國保持持續(xù)發(fā)展的少有產業(yè)之一。這主要和茶葉內銷與出口需求有關。
遠在唐朝,中國的茶葉經濟就很發(fā)達。但是雖然這一時期茶葉的商品化生產已經具有有一定的規(guī)模。中國茶葉對外貿易,有1500余年歷史,公元475—1644年的一千余年,是以物易茶為主要特征的出口外銷。
土耳其商人來我國西北邊境以物易茶,被認為是最早記錄。
明朝時特別制定的茶葉貿易制度有
禁止的是私商的茶馬互易,因為私茶充斥,會嚴重影響官茶易馬, 以致一些茶馬司無馬可易,并且?guī)齑娴墓俨铔艩€。
中國唐宋和明清時在邊疆地區(qū)實行的一種以茶易馬的貿易制度。中國內地有茶缺馬, 邊疆一些少數民族多馬無茶,故歷史上的邊茶貿易, 長期采用以茶易馬形式。茶馬互市, 起始于唐?!斗馐下勔娪洝份d:“往年回鶻入朝, 大驅名馬, 市茶而歸?!?/p>
茶葉在唐代已成為生活必需品,市場廣泛
是成都。
我國是世界上第一個發(fā)現,栽培和利用茶的國家。根據歷史資料,茶樹起源于中國。早在5000年前,我們的祖先就發(fā)現茶具有排毒作用。
中國是茶葉之鄉(xiāng)。經過漫長的歷史,如今茶已在全球50多個國家扎根。茶已成為世界上三種最受歡迎的非酒精飲料之一。
1、(西漢)2000年以前,商品化開始,成都成為我國最早的茶葉集散地。
2、(東漢)大約1500年,制作了茶餅用于運輸。
3.三國和兩個和平的金王朝:茶葉生產的中心開始向東轉移,社會氛圍因節(jié)儉而自豪,并提倡在服務客人時以茶代替葡萄酒。
4.南北朝:上流社會在茶中流行,茶宴的禮節(jié)很嚴格。學者和尚強烈主張喝茶。
5.唐朝:1200年以前,受唐朝的經濟和文化影響;倡導陸羽的《茶經》;在僧侶生活和茶藝教學的影響下,氣候條件也得益于茶產業(yè)的發(fā)展。茶水很旺,喝茶已成為人們日常的必需品,并形成了濃厚的茶文化氛圍。中唐以后,中國開始實行茶政策,頒布了茶法并征收茶稅。
6.宋代:千人以前提高了茶藝水平;精美的水質;喝茶的興盛。爭斗茶的趨勢(一種區(qū)分茶質量和劣質茶的品嘗活動)蓬勃發(fā)展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唐宋時期,西藏,四川和云南也出現了茶馬交流市場,形成了一條延續(xù)至今的古老茶馬之路。
7.元朝:700年前,人們制造散茶并稍加油炸和蒸煮。茶的加工技術不斷提高,機械的茶加工方法應運而生,大大提高了茶的生產效率。
8.明代:根據現在的600年,黃茶,紅茶和香茶的工藝已經形成。茶貿易已經變得廣泛,松散的茶釀造方法已經變得流行,并且茶制造技術已經變得更加成熟。
9.清朝:300年前,中國茶風靡全球,引領著世界茶市場。當時,只有中國是唯一的茶葉出口國。工藝主要是烤制和烤制。制作了烏龍茶,黑茶,黑茶,香茶,綠茶和白茶。 。喝茶的習俗很受歡迎。茶的種類已經開始多樣化。喝茶的方式已經從煎藥逐漸變?yōu)闆_泡。然而,茶文化在唐宋時期早已失去了繁榮,并呈現出衰落的跡象。
10.現代:
(1)1846-1886年是中國茶葉的繁榮時期(茶園面積不斷擴大,茶葉產量迅速增加,有力地促進了對外貿易的發(fā)展)。
(2)1886年至1947年是中國茶葉產量下降的時期(政治,經濟學和國際茶葉市場競爭的失敗)。
(3)1950-1988年是中國茶葉生產的恢復和發(fā)展時期。在政府的支持和重視下,大力恢復舊茶園,建立新茶園,改良新品種,促進茶科學種植,茶經濟邁向穩(wěn)定發(fā)展道路。使茶葉產量居世界第二。
茶和茶文化已經重新出現?,F代的制茶方法主要是釀造,茶飲料等,但仍有一些地區(qū)保留生食和煮沸的方式。茶不僅已成為中國人民健康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喜愛。
茶葉貿易對宋代商品經濟的影響
1、宋代的商品生產的發(fā)展首先是農業(yè)品,如茶、糖的商品化,其次是各種原料生產的手工業(yè),如坑冶業(yè)等都大大擴充了規(guī)模。日用品的作坊手工業(yè)也普遍發(fā)展,如糕點、衣服冠帽、家用雜物等制作都有專門的作坊。
2、宋代手工業(yè)中,官辦手工業(yè)仍有相當重要地位。宋代官辦手工業(yè)組織比唐代更為龐大,宋代的官辦手工業(yè)的勞動力來源多是通過所謂的“團會”(即行會的組織)召募而來,付給報酬,普遍實行工役制。這就意味著勞動力的進一步解放。
3、北宋成都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
4、由于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fā)展城市開始發(fā)展,北宋官府對商業(yè)活動的干涉和管制減少。住宅區(qū)與商業(yè)區(qū)的界限逐漸消失,夜市開始出現?!稏|京夢華錄》中所描寫的汴梁是北宋都市的代表。汴梁有許多十分繁華的大街,大街上“屋宇雄壯,門面廣闊,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動即千萬”的大商店,而且有曉市、夜市、酒樓、飯館、貨攤、小販及定期的廟會。
唐朝時所制定的專門的茶葉貿易政策有什么特點
茶文化特性1.歷史性茶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歷史非常悠久。武王伐紂之時,茶葉已作為貢品。原始公社后期,茶葉成為貨物交換的物品。戰(zhàn)國時期,茶葉已有一定的規(guī)模。先秦《詩經》總集有茶的記載。漢朝,
茶文化特性
1.歷史性
茶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歷史非常悠久。武王伐紂之時,茶葉已作為貢品。原始公社后期,茶葉成為貨物交換的物品。戰(zhàn)國時期,茶葉已有一定的規(guī)模。先秦《詩經》總集有茶的記載。漢朝,茶葉成為佛教“坐禪”的專用滋補品。魏晉南北朝,已有飲茶之風。隋朝,全民普遍飲茶。唐代,茶業(yè)昌盛,茶葉成為“人家不可一日無”,出現茶館、茶宴、茶會,提倡客來敬茶。宋朝,流行斗茶、貢茶和賜茶。清朝,曲藝進入茶館,茶葉對外貿易發(fā)展。茶文化是伴隨商品經濟的出現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而孕育誕生的。歷史上的茶文化注重文化意識形態(tài),以雅為主,著重于表現詩詞書畫、品茗歌舞。茶文化在形成和發(fā)展中,融合了儒家思想、道家和釋家的哲學色彩,并演變?yōu)楦髅褡宓亩Y俗,成為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組成部分和獨具特色的一種文化模式。
2.時代性
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發(fā)展,給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內涵和活力,在這一新時期,茶文化內涵及表現形式正在不斷擴大、延伸、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新時期茶文化融進現代科學技術、現代新聞媒體和市場經濟精髓,使茶文化價值功能更加顯著,對現代化社會的作用進一步增強。茶的價值使茶文化核心的意識進一步確立,國際交往日益頻繁。新時期茶文化傳播方式的形式呈大型化、現代化、社會化和國際化等趨勢,其內涵迅速膨脹,影響之大,為世人矚目。
3.民族性
各民族酷愛飲茶,茶與民族文化生活相結合,形成各自民族特色的茶禮、茶藝、飲茶習俗及喜慶婚禮,以民族茶飲方式為基礎,經藝術加工和錘煉而形成的各民族茶藝,更富有生活性和文化性,表現出飲茶的多樣性和豐富多彩的生活情趣。藏族、土家族、佤族、拉祜族、納西族、哈薩克族、錫伯族、保安族、阿昌族、布朗族、德昂族、基諾族、撒拉族、白族、肯米族和裕固族等茶習俗與喜慶婚禮,也充分展示著茶文化的民族性。
4.地區(qū)性
名茶、名山、名水、名人、名勝,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地區(qū)茶文化。我國地區(qū)廣闊,茶類花色繁多,飲茶習俗各異,加之各地歷史、文化、生活及經濟差異,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茶文化。在經濟、文化中心的大城市,以其獨特的自身優(yōu)勢和豐富的內涵,也形成獨具特色的都市茶文化
唐朝時所制定的專門的茶葉貿易政策有哪些
由于西夏阻隔了西北的絲綢之路,加上經濟中心的南移,從宋朝開始,東南沿海的港口成為新的貿易中心。唐朝時期全國僅廣州一地設有市舶司,負責外貿事務。 宋朝先后在廣州、臨安府(杭州)、泉州、密州板橋鎮(zhèn)、嘉興府(秀州)華亭縣(松江)、鎮(zhèn)江府、平江府(蘇州)、溫州、江陰軍(江陰)、慶元府(明州,寧波)、嘉興府(秀州)澉浦鎮(zhèn)(海鹽)和嘉興府(秀州)上海鎮(zhèn)(上海市區(qū))等地設立市舶司專門管理海外貿易 。泉州在南宋晚期更一躍成為世界第一大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
宋朝海外貿易分官府經營和私商經營兩種方式,其中民營外貿又占大宗。元豐三年,宋朝政府制定了一部《廣州市舶條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貿易法。而各個外貿港口還在城市立設立“蕃市”,專賣外國商品;“蕃坊”供外國人居住;“蕃學”供外商子女接受教育,政府還專門制定了蕃商犯罪決罰條。廣州和泉州城內仍然有許多藩客墓,成為當時海外貿易繁榮的佐證 。
與中國通商的國家有:占城、真臘、三佛齊、吉蘭丹、渤泥、巴林馮、蘭無里、底切、三嶼、大食、大秦、波斯、白達、麻嘉、伊祿、故臨、細蘭、登流眉、中里、斯伽里野、木蘭皮等歐亞地區(qū)五十八個國家。宋朝出口貨物包括絲綢、瓷器、糖、紡織品、茶葉、五金。進口貨物包括象牙、珊瑚、瑪瑙、珍珠、乳香、沒藥、安息香、胡椒、琉璃、玳瑁等幾百種商品。
唐朝時所制定的專門的茶葉貿易政策有____ ?
茶文化起源時間
1.神農時期:唐·陸羽《茶經》:“茶之為飲,發(fā)乎神農氏?!痹谥袊奈幕l(fā)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與農業(yè)、與植物相關的事物起源最終都歸結于神農氏。歸到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為如此,神農才成為農之神。
2.西周時期: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茶蜜....皆納貢之?!边@一記載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紂時,巴國就已經以茶與其他珍貴產品納貢與周武王了?!度A陽國志》中還記載,那時并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園了。
3.秦漢時期:西漢。王褒《僮約》:“烹荼盡具”,“武陽買荼”,經考該荼即今茶。近年長沙馬王堆西漢墓中,發(fā)現陪葬清冊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簡文和木刻文,經查證槚的異體字,說明當時湖南飲茶頗廣。
唐朝時所制定的專門的茶葉貿易政策有什么
原文
翼而飛,毛而走,呿而言,此三者俱生于天地間。飲啄以活,飲之時義遠矣哉!至若救渴,飲之以漿;蠲憂忿,飲之以酒;蕩昏寐,飲之以茶。
大意是:
飛禽、走獸和人類都生活在天地之間,依靠飲食維持生命活動,這體現出的現實意義多么深遠?。∪绻饪?,就得飲水;要消愁,就得飲酒;要消睡醒神,就得喝茶。
茶飲歷史
原始社會時期。從相關史料記載看,多數古人認同茶葉被人類發(fā)現是在公元前二十八世紀的神農時期,《神農百草經》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記載。茶葉最初被發(fā)現,是做藥草之用。
西周東周時期。這時巴蜀一帶的茶葉已作為供品獻給當時的統(tǒng)治者,東周時期的茶葉作為菜肴湯料,被人們食用。兩漢三國時期。史書記載,公元前59年,已經有“烹茶盡具”, “武陽買茶”的記錄,說明川蜀一帶的茶葉已經作為商品在市場出現。
東漢末年、三國時期的名醫(yī)華佗在《食論》中寫“苦荼久食,益意思”,茶葉的藥用價值依然被重視,并逐漸發(fā)現了新的功效。史書《三國志》中記述吳國君主孫皓“密賜茶荼以代酒”,此時茶的地位有所上升,與酒的地位相差不多。
唐朝時期飲茶之風形成
隋唐時期。隋人的飲茶習慣逐漸普及,其藥用價值也繼續(xù)被人們運用。
史書記載,隋文帝以茶葉治愈重病,時人見有奇效,爭相采之飲用。
茶葉由此從藥用演變成飲品,但多為上層人士飲用。至唐時,茶葉的使用開始普及,并從上流社會走向民間。
唐代宗大歷五年(770),朝廷在今浙江長興設立貢茶院,每年清明前派人督制茶餅,進貢朝廷;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開始征收茶稅;
唐順宗永貞元年(805),日本僧人最澄大師把茶籽從中國帶到日本,日本茶史開始。
唐懿宗咸通十五年(874),茶器和其他食器分離,開始出現專門的茶具。
也是從唐代開始,茶走進了“尋常百姓家”。
唐人封演《封氏聞見記》中記載,當時“茶道大興,王公朝士無不飲者”, “自鄒、齊、滄、棣,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煎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除家家戶戶飲茶外,不少城市還開了專賣煎茶的店鋪。
而被人們奉為“茶圣”的陸羽,在“鬻茶之家,陶為其象,置于煬器之間”,成為茶肆中供奉的茶神。喝茶除了解渴,更變成了一件風雅事。從某種意義上說,茶是中國文人心間的一股清泉。它從很早的時候,就擁有了無數擁躉,“齊有晏嬰,漢有揚雄、司馬相如,吳有韋曜,晉有劉琨、張載、遠祖納、謝安、左思之徒,皆飲焉”。無論是戴昺“自汲香泉帶落花,漫燒石鼎試新茶”,還是徐禎卿“悶來無伴傾云液,銅葉閑嘗字筍茶”,或是鄭板橋“最愛晚涼佳客至,一壺新茗泡松蘿”,文人杯中永遠蕩漾著茶之性靈。
唐朝文人最詩意,也最愛以茶會友。一生癡愛飲茶的白居易,在蘇州做官時,有一天聽聞好友在顧渚山境會亭設茶宴。按平時性情,他肯定會欣然前往,不巧的是墜馬受傷,無奈只能身處家中,心向往之。于是,他提筆寫了一首詩,來描述當時的心境:“遙聞境會茶山夜,珠翠歌鐘俱繞身,盤下中分兩州界,燈前合作一家春?!?/p>
唐朝時所制定的專門的茶葉貿易政策有 ?
中國茶葉對外貿易,有1500余年歷史,大體可分四個貿易時期。
中國茶葉的早期輸出外銷
公元475—1644年的一千余年,是以物易茶為主要特征的出口外銷。
中國茶葉最早輸出在公元473—476年間,由土耳其商人來我國西北邊境以物易茶,被認為是最早記錄。唐代,於公元714年我國設“市舶司”管理對外貿易。以后中國茶葉通過海、陸“絲綢之路”輸往西亞和中東地區(qū),東方輸往朝鮮、日本。
明代(1368—1644)是中國古典茶葉向近代多種茶類發(fā)展的開始時期,為清初以來大規(guī)模地開展茶葉國際貿易提供了商品基礎。
鄭和七次組率船隊,出使南亞、西亞和東非三十余國。同時,波斯(今伊朗)商人、西歐人東來航海探險旅行,及傳教士的中西交往,把中國茶葉文化傳往西方,為以后的華茶大量輸入歐洲作了宣傳和與論準備。
唐朝時期茶葉的主要加工形式是
隋唐時期 —— 煎茶法
隋唐時期結束了魏晉南北朝長期分裂的局面,建立了統(tǒng)一的帝國。中國飲茶至中唐開始普及,形成“比星之飲”,“始自中地,流于塞外”。
隋朝短暫,茶事記載很少。唐朝茶以團餅為主,也有少量粗茶、散茶和米茶。隋唐時期的飲茶除沿續(xù)漢魏南北朝的煮茶法外,又有泡(淹)茶法和煎茶法。
一、泡(淹)茶法《茶經·七之事》引:“《廣雅》云‘荊巴間采葉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這。欲煮茗飲,先炙令赤色,搗末,置瓷器中,以湯澆覆之,用蔥、姜、桔子之,其飲醒酒,令人不眠?!?這段引文涉及制茶法、飲茶法,其意思是說:在川東鄂西交界一帶地方,采葉制成餅茶,葉老的,則要用米湯處理方能做成茶餅。想飲茶時,先烤茶餅至赤色,再搗末設入瓷器中,用蔥、姜、桔子作佐料,加入沸水澆泡。
二、煎茶法在漢語中,煎、煮義近,往往通用。這里的“煎茶法”特指陸羽所創(chuàng)的一種煮茶法,為了區(qū)別于漢魏南北朝的煮茶法故名“煎茶法”。
煎茶法在中晚唐很流行,唐詩中寫“煎茶”的有許多。劉禹錫《西山蘭若試茶歌》有“驟雨松聲入鼎來,白云滿碗花徘徊” 。僧皎然《對陸迅飲天目山茶因寄元居士晟》詩有“文火香偏勝,寒泉味轉嘉。投鐺涌作沫,著碗聚生花” 。白居易《睡后茶興憶楊同州》詩有“白瓷甌甚潔,紅爐炭方熾。沫下曲塵香,花浮魚眼沸” 。
小結
唐以后以干茶煮飲。
煎茶法是用餅茶,經炙烤、碾羅成末,侯湯初沸投末,并加以環(huán)攪、沸騰則止。
煎茶法的程序有備器、選水、取火、侯湯、炙茶、碾茶、羅茶、煎茶(投茶、攪拌)、酌茶。
唐代煎茶時不再加入蔥、姜、棗、桔皮、茱萸、薄荷等調味品,只加入少許精鹽,以調和湯味,晚唐以后煎茶時也不再加鹽,成為完全的清飲法。
3
五代宋時 —— 點茶法
五代宋時期的飲茶除承繼隋唐時期的煎、煮茶法外,又興起了點茶法。和唐代的煎茶法不同,點茶法不再直接將茶放入釜中熟煮,而是先將餅茶碾碎,置碗中待用。以釜燒水,微沸初漾時即沖點碗中的茶,調成糊狀,然后再注入沸水,或者直接向茶碗中注入沸水,同時用茶筅(一種用細竹制作的工具)攪動,茶沫上浮,形成粥面。
小結
點茶法:將茶碾成細末,置茶盞中,以沸水點沖。先注少量沸水調膏,繼之量茶注湯,邊注邊用茶籠擊拂。
點茶法盛行于宋元時期,并北傳遼、金。元明因襲,約亡于明朝后期。
4
元明清時期 —— 泡茶法
元朝的茶以散茶、末茶為主,明朝葉茶(散茶)獨盛。明朝有綠茶、黑茶、花茶、烏龍茶和紅茶,清朝的茶品種繁多,門類齊全。元明清時期飲茶除繼承五代宋時期的煮茶、點茶法外,泡茶法終于成熟。
泡茶法起始于隋唐,由于煎茶法的興起和煮茶法的存在,泡茶法在唐代并不普遍。五代宋又興點茶法,點茶法本質上屬泡茶法,是一種特殊的泡茶法。點茶法與泡茶法的最大區(qū)別在于點茶須調膏擊拂,而泡茶則不用此。五代宋盛行點茶法,故泡茶法無聞。清朝,在閩、粵的一些地區(qū)流行一種青茶(烏龍茶)的“功夫茶”泡法。功夫茶具有“四寶”,即潮汕爐、玉書碨、孟臣罐、若琛甌,均小巧玲瓏。清袁枚《隨園食單》“武夷茶”條載:“杯小如胡桃,壺小如香櫞。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試其味,徐徐咀嚼而體貼之。”總之,明清的泡茶法繼承了宋代點茶的清飲,不加佐料,包括撮泡(杯、盞泡)、壺泡、功夫茶(小壺泡)三種形式。
小結
泡茶法蘊釀于隋唐時期,正式形成在十六世紀末葉的明朝后期,鼎盛于明朝后期至清朝前中期,流行至今。
泡茶法是以茶置茶壺或茶盞中,以沸水沖泡的簡便方法,泡茶法到明清時期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