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騰是什么意思(孟氏圖騰是什么意思)
孟氏圖騰是什么意思
顧炎武先生在《日知錄》卷二十三《姓》中說:
言姓者,本于五帝,見于《春秋》者得二十有二,媯,虞姓,出顓頊,封于陳。姒,夏姓,出顓頊,封于杞、鄫、越。【顧炎武原注(以下同):《傳》云“沈、姒、蓐、黃”,春秋時無考?!孔?,殷姓,出高辛,封于宋?!拘∪忠嘧有??!考?,周姓,出黃帝,封于管、蔡、郕、霍、魯、衛(wèi)、毛、聃、郜、雍、曹、滕、畢、原、酆、郇、邗、晉、應(yīng)、韓、凡、蔣、邢、茅、胙、祭、吳、虞、虢、鄭、燕、魏、芮、彤、荀、賈、耿、滑、焦、楊、密、隨、巴諸國?!倔P戎、犬戎皆姬姓?!咳嗡?、須句、顓臾,風(fēng)姓也,自太皞;秦、趙、梁、徐、郯、江、黃、葛、麇,嬴姓也,自少皞。莒,己姓;薛,任姓?!倦[十一年疏引《世本》謝、章、薛、舒、呂、祝、終、泉、畢、過十國皆任姓?!磕涎?,姞姓也,自黃帝?!久茼氁鄪犘?。《國語》又有酉、滕、箴、荀、僖、儇、依七姓,其封國在周世無考。】杜,祁姓也,自陶唐。楚、夔、權(quán),羋姓,邾、郳,曹姓;鄅、偪、陽,妘姓;鬷夷,董姓也,自祝融?!尽秶Z》又有彭、禿、斟三姓,在周世無考?!魁R、申、呂、許、紀(jì)、州、向,姜姓也,自炎帝?!居钟薪?。】蓼、六、舒、舒鳩,偃姓也,自咎繇。胡,歸姓;鄧,曼姓;羅,熊姓;狄,隗姓;鄋、瞞,漆姓;陰戎,允姓,六者不詳其所出?!尽秶Z》以莒為曹姓,越為羋姓,與此異?!柯耘e一二論之,則今之孟氏、季氏、孫氏、寧氏、游氏、豐氏皆姬。陳氏、田氏皆媯,華氏、向氏、樂氏、魚氏皆子,崔氏、馬氏皆姜,屈氏,昭氏、景氏皆羋。自戰(zhàn)國以下之人,以氏為姓,而五帝以來之姓亡矣?!净蛟毁粘鲇谧H凇⒃期猓?同“鄖”)、葛、谷皆嬴姓。伯益賜姓嬴,秦、趙、徐乃其后。凡注疏家所引姓氏,大抵出于《世本》,今其書亡,不能備考。】
孟姓圖騰的意義
孟姓是中國人口最多的第七十三位姓氏,尤盛于魯豫冀大地。當(dāng)今孟姓人群大約占了全國人口的0.29%,總?cè)丝诖蠹s在383萬。
孟的名義
孟,長也。孟的本義當(dāng)指兄弟或姊妹中排行最大者,亦稱伯。姓氏中的孟姓也出自分支中排行最大的一支。
孟,古文同保,保,古文也同孚。負(fù)子于背謂之保,孵化謂之孚,兩字合一引申出有保護(hù)和養(yǎng)育之意,養(yǎng)育之恩為天地之間的第一恩德。這應(yīng)是孟的名義,也是取孟為其族姓的最高意義,為崇拜思想境界上的一種原始圖騰。
孟姓起源
孟姓的起源與演變主要有二:
一、出自古孟氏
相傳顓頊帝高陽氏時已有孟姓,顓頊之臣孟翼。隨后的虞舜之臣孟夸,夏王啟之臣孟涂,周穆王之臣孟悆等,但不知出自何氏族?或者孟翼就是孟姓之始祖?總而言之,古孟氏族在4000多年前早已存在。
二、出自姬姓
商末周文王占領(lǐng)河南魯山的古魯國,封與其子周公旦之長子伯禽,是為魯國。周武王滅商后,委派魯伯禽東征商的盟國徐、奄17國,討平后,命伯禽長駐奄地,即今山東曲阜,魯國由河南魯山移封山東,成為春秋時東方強大的諸侯國。傳至魯桓公,已進(jìn)入春秋中期,魯桓公的庶長子慶父,原為仲孫氏,后改為孟孫氏,其后裔有孟氏。這支姬姓孟氏的歷史至少有2600多年。
又,商末周文王封其子康叔于康,今河南禹州,原夏王少康古城。周武王滅商后,移封康叔于衛(wèi),衛(wèi)即商都朝歌城,在今河南淇縣東北,史稱衛(wèi)康叔。傳至衛(wèi)襄公,已進(jìn)入春秋后期,衛(wèi)國已經(jīng)三移其都,都城在帝丘,在今河南濮陽西南。衛(wèi)襄公之長子公子縶,字公孟,孫子名彄,以王父之字為氏。姬姓孟氏的歷史也有2500多年。
外族基因融入
我國的孟姓同其他姓氏一樣,不斷與其他民族交流,互有基因的流動。外族加入孟姓群體的事件主要有:北宋金國女真族抹撚氏族改為漢姓孟;清朝滿洲人的孟姓,原為漢人,后入旗滿化;滿洲八旗墨爾哲勒氏、墨爾迪勒氏、盟佳氏、穆顏氏、墨克勒氏等氏族后來也均改姓孟,這些外族孟姓后來多數(shù)被同化為漢族,一部分成為今天東北地區(qū)的滿、達(dá)斡爾、鄂倫春等民族。因此,東北地區(qū)多孟姓與滿洲八旗的改姓有密切的關(guān)系。
孟姓氏的圖騰
出自姬姓的主要姓氏有:
1、王:主要為周靈王子之子太子晉之后裔,另有一部分出自王子城父,以及其他分枝。當(dāng)然也非姬姓王氏,如漢代的王莽,他的王氏出自媯姓,是戰(zhàn)國時期田齊的后裔。
2、周:周公后裔,一是出自周公旦(周武王之弟),另一來自周公揭(周考王之弟);也有其他來源。
3、吳:主要為春秋時期吳國公族后裔。
4、鄭:主要為春秋戰(zhàn)國時期鄭國公族后裔
5、衛(wèi):主要為春秋戰(zhàn)國時期衛(wèi)國公族后裔
7、楊:春秋時期晉國公族楊干的后裔;也有的是出自晉國公族羊舌氏。
8、蔣:春秋時期蔣國公族后裔,出自周公旦之子蔣伯
9、毛:出自周文王之子毛伯過
10、魏:出自周文王之子畢公高,戰(zhàn)國時期建立魏國。
11、韓:一說出自周王之子韓侯,一說出自曲沃桓叔之子韓萬。戰(zhàn)國時期建立韓國
12、孫:衛(wèi)武子之子惠孫之后,春秋戰(zhàn)國時期衛(wèi)國的主要權(quán)臣家族之一。另一支出自齊國的田氏,孫武、孫臏就是這一支。
13、孟:出自魯國三桓之一的孟孫氏,為魯桓公之子公子慶父的后裔。
14、季:出自魯國三桓之一的季孫氏,為魯桓公之子季文子之后;
15、臧:來源有二,一為春秋時魯國國君魯孝公的兒子公子彄,字子臧,他的子孫后代就以臧為氏。
二是春秋時曹宣公之子公子欣時,字子臧,其子孫以其字作為自己的姓氏,亦稱為臧氏。
16、曹:出自周文王之子曹叔振鐸
17、蔡:出自周文王之子蔡叔度;
18、東門:出自魯莊公之子公子遂,因其居住于城東門,因此稱為東門遂。
19、郇:出自周文王之子郇伯
在華人的數(shù)以千計的姓氏當(dāng)中,最古老的是姬姓。姬姓的族人可以說是黃帝的嫡系后裔,這個姓氏具有將近5000年的悠久歷史。全世界的華人都自稱是“黃帝子孫”或“炎黃子孫(炎帝與黃帝)”,他們和姓姬的族人有什么分別呢?緣源是這樣的,在中華民族繁衍與發(fā)展的過程中,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但是黃帝的子孫很多,在漫長的封建社會里,他們分封在各地,多數(shù)以地名為姓氏。
在中國的宗法制度下很注重長子嫡孫,也就是嫡系子孫,黃帝的嫡系后裔長期以來保持著“姬”姓,其他的非嫡系子孫就不姓“姬”了。根據(jù)《說文》的記載,起初黃帝居住在姬水,因而姓“姬”。
在遠(yuǎn)古時代,黃帝是軒轅氏部落的首領(lǐng),他與炎帝都出自少典氏,這兩個部落經(jīng)過一場坂泉之戰(zhàn)(坂泉在今河北涿鹿東南,因此,又稱涿鹿之戰(zhàn)),炎帝被打敗,合并為炎黃部落。于是中華民族自稱“炎黃子孫”。
接著,黃帝領(lǐng)導(dǎo)的炎黃部落又打敗了九黎族的首領(lǐng)蚩尤,黃帝率領(lǐng)的炎黃部落都姓姬,他們是今天的炎黃子孫的遠(yuǎn)祖,也是姬氏族人的遠(yuǎn)祖。后來,黃帝的家族越來越大了,他的后裔陸續(xù)分封在各地,成為其它的姓氏,構(gòu)成中華民族的主流。
然而黃帝嫡系子孫(長子、長孫……)世世代代仍舊以姬姓相沿襲,直到3000多年前的周文王(姬昌)父子,仍然繼承著祖?zhèn)鞯募?,建立了中國最長的王朝——周朝,奠定了家庭及宗族之間倫常關(guān)系以及封建制度。
中華民族姓氏的變動,以先秦時代較多,到了漢朝各個姓氏已漸趨固定。不過,根據(jù)《名賢氏族言行類稿》的記載,在唐朝開元年間,因“姬”與“基”同音,“姬姓”改為“周姓”(唐明皇即唐玄宗,姓李,名隆基?!凹А迸c“基”同音)。這一來,分散了姬氏家族的力量。不過,在較早的南北朝時期,本來以周為姓的人,也有改姓姬的,根據(jù)《姓氏考略》記載:“梁(梁朝)周弘正,諂事王偉,避侯景諱改姓姬氏,周石珍亦改姓姬氏”。 和許多著名的姓氏一樣,姬氏家族也很可能有其它民族的血統(tǒng)加入。南北朝時,在北魏為桓、穆二帝效勞,征伐有功,官至信義將軍,封為樓頓侯,后來歸順晉朝的姬澹,據(jù)說便是當(dāng)時的鮮卑族人。
作為黃帝嫡系子孫的姬氏族人,在中華民族的發(fā)展過程中,以及創(chuàng)造文明的事業(yè)上貢獻(xiàn)很大。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發(fā)、周公姬旦以及召公姬等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尤其是周公姬旦制定《周禮》,對締造中華文明,為中華民族的發(fā)展強大做出了巨大的貢獻(xiàn)。
周太王有三個兒子,長子泰伯與第二子仲雍都不愿意繼承王位,跑到江浙地區(qū)建立了吳國,子孫改姓吳。第三子接任,這一支演變成后來的姬氏,再到后來,周朝分封天下的時候,很多姬姓的功臣與皇親也都改成了各諸侯國的姓氏。
如果把改姓以后的周氏族人包括在內(nèi),姬氏族人的杰出人物就數(shù)也數(shù)不清了。
編輯本段■姓氏源流
姬(Jī)姓源出有二:
1、傳說黃帝降生在一條稱做“姬”的河邊,于是形成了姬姓。周朝的貴族是黃帝的后代,所以周文王又叫做姬昌。周武王叫做姬發(fā)。而周朝結(jié)束以后,周朝的王族后代就以國名為姓;唐玄宗時,為避皇帝李隆基名諱(姬與基同音),開始改為周姓。后來一部分人恢復(fù)姬姓,因此,周氏和姬姓是同族人。
2、黃帝有25個兒子,分別得到了12個姓,其中就有姬姓。后來的五帝少昊、顓頊、堯、舜、禹以及夏啟、商族的祖先、周族的祖先等,都是黃帝的后裔。這些后裔繼承了姬姓,他的后代建立了周朝。西周初年大封諸侯,其中姬姓國就有53個。這些姬姓國的后代多數(shù)改以國名、封邑名以及祖父名、號為姓,所以姬姓反而不多了。加上唐代的時候為了避李隆基的諱,把姬姓改為周姓,從這以后,姬姓的人就更少了。
得姓始祖:黃帝。姬姓是黃帝的嫡系子孫。姬姓在中華民族長達(dá)5000年的發(fā)展過程中,是為最古老的一個姓氏,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黃帝就姓姬。據(jù)《說文》記載,黃帝之所以以姬為姓,是由于當(dāng)初居住在姬水的緣故,黃帝的嫡系子孫,世代以姬姓相沿襲,一直到周文王父子,仍然姓姬。根據(jù)《帝王世紀(jì)》的記載,黃帝生于壽山,長于姬水,所以以姬為氏。根據(jù)《史記·三代世表》的記載:“堯立后稷,以為大農(nóng),姓之曰姬氏?!蓖寰佑谀详柨?,即現(xiàn)在的河南省南陽縣,故姬姓的始祖就是黃帝。
編輯本段■遷徙分布
(缺)姬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姬姓是中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上古時候的黃帝是著名的氏族首領(lǐng),他的部落崇拜龍圖騰。相傳黃帝出生在一條叫姬的河邊,于是黃帝就姓姬。而黃帝的二十五個兒子當(dāng)中,有十四個得到了共十二個姓,而在這十二個姓當(dāng)中,也有姬這個姓。到后來,周武王建立了周朝,而武王自己就姓姬,叫作姬發(fā)。姬發(fā)后來分封天下,將自己的很多同姓親族分到天下各地為諸侯,這些國家的王族后來大多改以其所在國的國名為姓。而當(dāng)周朝結(jié)束之后,周朝王族后代亦改姓周而不再以姬為姓。所以這樣一來,雖然姬姓曾是很大的姓,但今天卻已經(jīng)不多見了。
編輯本段■歷史名人
姬昌(周文王):商朝末年周族的領(lǐng)袖。商紂王時代為西伯,紂王聽信了大將崇侯虎的讒言,把姬昌招來囚禁于河北湯陰北。他的大臣散宜生等人向紂王敬獻(xiàn)美女、寶貝、玉石才將姬昌放了出來。姬昌回到岐山領(lǐng)導(dǎo)周族人民發(fā)展生產(chǎn),訓(xùn)練軍隊,任用賢才,聯(lián)合了一些受到商統(tǒng)治者奴役壓迫的族部小國,組成反商的聯(lián)盟。攻滅了黎(今山西省長治西南)、崇(今天的河南省篙縣北)等國。定都奉邑(今天的西安市西南),又調(diào)解了虞、芮兩國的爭端,使兩國歸附。他在位50年,奠定了周滅商的基礎(chǔ)。姬昌死后,他的兒子武王(姬發(fā))滅了商,建立了周朝,并追封其父為文王。
姬發(fā)(周武王):中國周代第一代王,周文王次子。他繼承父親遺志,于公元前11世紀(jì)消滅殷商朝,奪取全國政權(quán),建立了周王朝,表現(xiàn)出卓越的軍事、政治才能,成為中國歷史上一代名君。
姬重耳(晉文公),生于周桓王二十三年(前697年),前636年即位,卒于周襄王二十四年(前628年),姓姬名重耳(chóngěr),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晉國國君,在位九年,在趙衰、狐偃、狐毛賈佗、先軫、魏武子、介之推等人的輔助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姬常、姬嘉:漢代人,受朝廷封賜,因為他們是周朝王族的后代,所以在漢代還受優(yōu)待。
姬澹:字世雅,南北朝時候后魏的信義將軍,事桓、穆二帝,征戰(zhàn)有功,為朝廷征戰(zhàn)南北戰(zhàn)立有大功,被封為樓煩侯。
姬敏:明朝文官,西安知府,字號學(xué),孟津人。律學(xué)家,數(shù)學(xué)家。知識很淵博,對四書五經(jīng)和天文地理都有鉆研,并涉及歷算等,在當(dāng)時很受人尊重。姬敏為人也遵從古訓(xùn),仁義備至,誠信為重,德才兼?zhèn)?,?jié)操過人。
姬奠川:民國時期河北定興人。早年畢業(yè)于北洋師范學(xué)校、中國大學(xué)商科。歷任甘肅省西北銀行經(jīng)理兼銀行總辦、綏遠(yuǎn)省官錢局、察哈爾省官錢局、河北省銀行經(jīng)理??谷諔?zhàn)爭期間,任西安裕華銀行經(jīng)理。抗日戰(zhàn)爭勝利以后,任河北省銀行經(jīng)理兼天津市銀行經(jīng)理、中原銀行董事長、天津市商會理事長。行憲后,當(dāng)選為立法院立法委員,立法院財政金融委員會委員。1960年逝世,終年71歲。
孟氏是怎么來的
1、孟氏家譜孟家后代的排行家譜,采用清朝皇帝御賜的輩分的排行,具體如下:希、言、公、彥、承、宏、聞、貞、尚、衍、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
2、從五十五代到一百零五代:德、祖、惟、之、思、克、希、言、公、彥、承、 弘、聞、貞、尚、胤、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建、道、敦、安、定 、懋、修、肇、彝、常、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 (后來,為了避清高宗(乾隆)愛新覺羅弘歷之諱,改 “弘”,為“宏” ,為避清世宗(雍正)愛新覺羅胤禎之諱,改“胤”為“衍”) 孟姓同出一源,但發(fā)祥地有兩個,即今河南北部和山東東南部。孟姓首先在中原北部興起,并且兩地孟姓很快融合,在今河南、山東、河北、山西等省境繁衍極昌。
3、孟氏家譜的起源:
(1)中國的孟氏,起源于春秋時期的魯國公族,孟姓的得姓始祖是魯桓公的庶子慶父。因慶父在庶子中排行老大,而孟字在兄弟排行次序里代表最大的;又為避諱弒君之罪,所以,慶父的子孫改稱孟孫氏。后來,孟孫氏又簡化為孟氏。
(2)孟氏子孫按行輩起名始于明代,“孔、孟、顏、曾”四大圣系共用同一行輩。孟氏族人十分遵從族規(guī),十分講究上下遵卑的關(guān)系。
(3)孟氏自孟子到孟寧,四十五代大都是單傳,從五十代起,孟氏族人開始在同輩兄弟取名時采用同一個字,來表明代系。從明景泰年間孟子的第五十六代孫孟希文被授予世襲翰林院五經(jīng)博士算起,從次,孟子后裔開始授世職
孟氏祖先起源哪里
孔子是世界級的偉大思想家、哲學(xué)家、教育家。最高統(tǒng)治者尊孔祭孔,自然希望全國的百姓都來實踐孔子的理論,按老夫子的道德標(biāo)準(zhǔn)行事。既然愿意做孔子的裔孫,證明他們敬重孔子,會在推行孔子的思想道德倫理方面,行動更加自覺。于是皇帝推波助瀾,向孔府子孫排輩姓名賜字。
明朝洪武三十三年(公元1400年),皇帝朱元璋第一次向孔府御賜10字:
希言公承彥,宏聞貞尚衍。
清朝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乾隆皇帝再御賜10字:
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
清朝道光十九年(1839年)道光皇帝又御賜10字:
令留維垂佑,欽紹念顯揚。
這30個字本是皇帝賜給孔家的,后來孟軻的后代、顏回的后代、曾參的后代,也一起跟著孔家排起來,而且國內(nèi)和海外的華人也完全一樣,姓名用字和排輩都如出一轍。這自然是孟子、顏子、曾子都是孔門弟子,而且是儒家學(xué)派創(chuàng)立和形成的重要人物時緣故。
有了這樣的御賜排名用字,就給家族的排輩認(rèn)宗提供了極大方便。只要是孔姓子孫,不論流落世界何處,只要報出姓名,對方馬上就可以知道是孔子的第幾代孫;如果雙方都是孔姓,對確立雙方長幼關(guān)系也是一目了然。這在世界上大概也是獨一無二的現(xiàn)象,充分顯示著華人的內(nèi)在親和力及中國人重視區(qū)分長幼的傳統(tǒng)尊卑觀念。
孟氏起源于什么世家
1、出自姬姓,魯莊公之庶兄慶父共仲之后。據(jù)《通志·氏族略》、《史記·魯周公世家》等資料所載,慶父共仲排行老大,故其子孫以其排行順序為氏,稱孟孫氏,后改單姓孟。慶父欺君,其子孫改姓,都發(fā)生在魯國,魯國建都于曲阜(今屬山東濟(jì)寧),所以這支孟姓出自山東,是為山東孟姓。
2、出自姬姓,衛(wèi)國(今河南一帶)公孟氏之后。據(jù)《古今姓氏書辨證》所載,春秋時,衛(wèi)襄公之子孟摯(字公孟)子孫以公孟為氏,后簡化為孟姓。是為河南孟姓。
3、其他源流。金時女真族抹扌然氏,清時滿洲墨爾哲勒氏、墨爾迪勒氏、盟佳氏、穆顏氏、墨克勒氏等漢姓為孟。另有土家、蒙古、布依等族均有孟姓。
孟子
得姓始祖:
孟軻(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城東南)人,戰(zhàn)國時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曾游歷齊、宋、滕、魏等國,主張未被采用,退而著書立說。其主張“民貴君輕、“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等,形成了儒家學(xué)派唯心主義理論體系,對后世影響深遠(yuǎn)。因其曾受業(yè)于子思之門人,故其學(xué)說被稱為“思孟學(xué)派”,著有《孟子》一書,被視為孔子學(xué)說的繼承者,后人稱之為“亞圣”,與孔子學(xué)說并稱“孔孟之道”。慶父共仲雖為孟姓之始祖,但因其三年連弒二君,罪使國內(nèi)大亂,人不敢敬,而孟子系慶父后裔,且才高德重,故后人尊孟軻為孟姓始祖。
孟氏圖騰是什么意思啊
楊姓,中華姓氏之一,最早源于春秋時期的楊國(今山西省洪洞縣),為隋朝、南吳的國姓,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及少數(shù)民族改姓等。楊伯僑為得姓始祖。 楊姓在宋版《百家姓》位列第16位。至2015年2月,楊姓總?cè)丝诩s有4270萬,是中國人口第6大姓。其中,四川楊姓人口約有380萬,是楊姓第一大省。 “楊”是太陽的意思,由“木”和“昜”組成?!澳尽敝阜錾?,也稱楊樹,生長在東方大海上的湯谷(在今連云港云合山),“昜”古同“陽”,是“日升湯谷”的形象描寫。
以此為圖騰的始祖就是古老的楊氏族,由此產(chǎn)生了楊姓族徽,最終形成了姓氏。 楊(Yang)姓源出主要有:
1、源自姬姓: 出自黃帝之后西周王族,有三種說法,其源均為周朝王室。 ①源于周武王孫,叔虞次子,晉侯燮父之弟。晉武公(叔虞十一世孫)時,封次子于楊,稱楊侯,是為楊姓人的受姓始祖。
②源于周宣王子長父。宣王時期,周宣王姬靜將子長父封到楊國(今山西省洪洞縣),為楊侯,春秋時楊為晉所滅,其后裔以楊為姓。 ③源于晉武公子伯僑。晉滅楊后,封楊地為大夫羊舌肸(字叔向)的食邑。羊舌氏出于姬姓,因晉武公次子伯僑之孫突當(dāng)時食邑于羊舌,故以羊舌為姓。至?xí)x頃公十二年(前514年),晉滅羊舌氏,食我的兒子楊道逃到華山,居住在弘農(nóng)華陰,以祖宗封地楊為姓,其后代開基各地,成為楊氏繁衍發(fā)展的主流,史稱楊氏正宗。 2、源自揚姓 古時楊揚不分,以邑為氏。
3、源于改姓而來: 改楊姓,主要由同源、避難、避仇、收養(yǎng)、過繼、賜姓以及少數(shù)民族改姓等構(gòu)成。 ①賜姓:隋代楊義臣本姓尉遲氏,鮮卑族,為北魏勛臣八姓之一。義臣之父尉遲崇,隋初隨行軍總管達(dá)奚長儒與突厥交戰(zhàn),力戰(zhàn)而死。隋文帝因?qū)ξ具t崇功業(yè)的追憶,下詔賜義臣國姓楊氏。三國時,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貴州的僚族分支)后,賜當(dāng)?shù)厣贁?shù)民族為趙、張、楊、李等姓。 ②收養(yǎng):西晉氏族首領(lǐng)百頃氐王楊飛龍,收養(yǎng)外甥令狐茂搜,改其姓為楊氏。楊復(fù)光,本姓喬,少時養(yǎng)于內(nèi)侍楊玄價家,遂轉(zhuǎn)姓楊。楊守亮,本姓訾名亮,楊復(fù)光平定江西黃巢起義軍時,得訾亮,養(yǎng)為假子,轉(zhuǎn)姓楊,改名守亮。 ③避難:今浙江省諸暨市的概浦楊姓,為倪姓所改。倪盈第八世孫倪炤,仕宋為龍圖閣學(xué)士,因反對王安石的變法,遭流新州。當(dāng)時,倪炤的幼子倪順尚在襁褓之中,匿概浦外家。官府勾之,外祖母孟氏以幼舅同庚者易之,得以保全。及倪順長大,力學(xué)皆優(yōu),念外家楊姓之恩,改為楊姓。 ④少數(shù)民族改姓: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施行漢化政策,其中的莫胡盧氏改為楊姓。白族中,楊姓一直是主要姓氏,唐朝時為白族第一大姓。
孟氏圖騰蘊含的意義
“楊陽”肯定不是復(fù)姓,
而是分開不同的兩個姓氏“楊姓”和“陽姓”。
楊姓來源簡介如下,歷史沿革
起源始祖
? 起源源流
據(jù)考古及基因研究顯示,我國人的姓氏起源是存在多地區(qū)多起源的趨勢。全基因組基因分型研究表明,遠(yuǎn)古時期我國人祖先沿著從南往北的路線遷徙,才形成了如今的人群。不過在文字資料的記述以及傳說,我國人是從北往南遷徙而形成。據(jù)說楊(Yang)姓源出主要有:
1、源自姬姓:
出自黃帝之后西周王族,有三種說法,其源均為周朝王室。
楊姓
中國姓氏之一
楊姓,中華姓氏之一,據(jù)說最早源于春秋時期的楊國(今山西省洪洞縣),為隋朝、南吳的國姓,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及少數(shù)民族改姓等。楊伯僑為得姓始祖。
楊姓在宋版《百家姓》位列第16位。至2015年2月,楊姓總?cè)丝诩s有4270萬,是中國人口第6大姓。其中,四川楊姓人口約有380萬,是楊姓第一大省。
“楊”是太陽的意思,由“木”和“昜”組成?!澳尽敝阜錾?,也稱楊樹,生長在東方大海上的湯谷(在今連云港云合山),“昜”古同“陽”,是“日升湯谷”的形象描寫。以此為圖騰的始祖就是古老的楊氏族,由此產(chǎn)生了楊姓族徽,最終形成了姓氏
弘農(nóng)郡天水郡。
起源始祖。
? 起源源流
據(jù)考古及基因研究顯示,我國人的姓氏起源是存在多地區(qū)多起源的趨勢。全基因組基因分型研究表明,遠(yuǎn)古時期我國人祖先沿著從南往北的路線遷徙,才形成了如今的人群。不過在文字資料的記述以及傳說,我國人是從北往南遷徙而形成。據(jù)說楊(Yang)姓源出主要有:
1、源自姬姓:
出自黃帝之后西周王族,有三種說法,其源均為周朝王室。
漢字演變
①源于周武王孫,叔虞次子,晉侯燮父之弟。晉武公(叔虞十一世孫)時,封次子于楊,稱楊侯,是為楊姓人的受姓始祖。
②源于周宣王子長父。宣王時期,周宣王姬靜將子長父封到楊國(今山西省洪洞縣),為楊侯,春秋時楊為晉所滅,其后裔以楊為姓。
③源于晉武公子伯僑。晉滅楊后,封楊地為大夫羊舌肸(字叔向)的食邑。羊舌氏出于姬姓,因晉武公次子伯僑之孫突當(dāng)時食邑于羊舌,故以羊舌為姓。至?xí)x頃公十二年(前514年),晉滅羊舌氏,食我的兒子楊道逃到華山,居住在弘農(nóng)華陰,以祖宗封地楊為姓,其后代開基各地,成為楊氏繁衍發(fā)展的主流,史稱楊氏正宗。
2、源自揚姓
古時楊揚不分,以邑為氏。
3、源于改姓而來:改楊姓,主要由同源、避難、避仇、收養(yǎng)、過繼、賜姓以及少數(shù)民族改姓等構(gòu)成。
①賜姓:隋代楊義臣本姓尉遲氏,鮮卑族,為北魏勛臣八姓之一。義臣之父尉遲崇,隋初隨行軍總管達(dá)奚長儒與突厥交戰(zhàn),力戰(zhàn)而死。隋文帝因?qū)ξ具t崇功業(yè)的追憶,下詔賜義臣國姓楊氏。三國時,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貴州的僚族分支)后,賜當(dāng)?shù)厣贁?shù)民族為趙、張、楊、李等姓。
②收養(yǎng):西晉氏族首領(lǐng)百頃氐王楊飛龍,收養(yǎng)外甥令狐茂搜,改其姓為楊氏。楊復(fù)光,本姓喬,少時養(yǎng)于內(nèi)侍楊玄價家,遂轉(zhuǎn)姓楊。楊守亮,本姓訾名亮,楊復(fù)光平定江西黃巢起義軍時,得訾亮,養(yǎng)為假子,轉(zhuǎn)姓楊,改名守亮。
③避難:今浙江省諸暨市的概浦楊姓,為倪姓所改。倪盈第八世孫倪炤,仕宋為龍圖閣學(xué)士,因反對王安石的變法,遭流新州。當(dāng)時,倪炤的幼子倪順尚在襁褓之中,匿概浦外家。官府勾之,外祖母孟氏以幼舅同庚者易之,得以保全。及倪順長大,力學(xué)皆優(yōu),念外家楊姓之恩,改為楊姓。
④少數(shù)民族改姓: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施行漢化政策,其中的莫胡盧氏改為楊姓。白族中,楊姓一直是主要姓氏,唐朝時為白族第一大姓。
? 得姓始祖
楊伯僑,又名文實,獻(xiàn)公之弟。周襄王念其先人功勛,仍封伯僑于楊,為楊侯,承繼乃祖爵位,謚賢敬。
陽姓來源簡介,陽姓
出自姬姓的姓氏
以國為姓,出自姬姓,源于東周,以國名為氏。據(jù)《姓考》載,周代有附庸方國、陽國(在今山東省青州市東南),其地與齊國接壤。東周惠王時,陽國被齊國滅掉,齊人遷入其都,原陽國君主的子孫就以原國名命姓,遂成陽姓。
陽(Yāng)姓,源出有:
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自源于東周時期周景王之子姬樊的封地,屬于以國名為氏。在周景王姬貴執(zhí)政時期(公元前544~前521年在位),將自己的小兒子姬樊封在陽邑(今河南濟(jì)源),史稱其為“陽樊”。
周景王二十五年~周敬王姬丐四年間(公元前520~前516年),周景王的庶子王子朝為篡奪王位,于周王城(今河南洛陽王城公園一帶)發(fā)動了叛亂。在此期間,陽樊為避王室之亂而奔居燕國。燕惠公接納了陽樊,將自己的別邑唐(游獵玩耍之園區(qū),今山西冀城)賜予他,此后燕國的別唐又改稱為陽邑。后來燕惠公在周景王十六年(公元前529年)啟動了政治改革,欲重用下層有才華的官吏以取代貴族諸大夫,卻遭到了上層貴族們的強烈反對,燕惠公不得不逃往齊國避難。有意思的是:當(dāng)時齊國大夫高偃率齊軍接應(yīng)燕惠公,并將其保護(hù)起來后,也將其安置于陽邑(今山東臨沂沂水)。燕國諸貴族擁立了新君,即燕悼公,并對要復(fù)立燕惠公的齊、晉聯(lián)軍采分化瓦解的策略,迫使得齊國承認(rèn)了燕國擁立新君的現(xiàn)狀。從此以后,燕國一直處于停滯的狀態(tài),就此在政治上遠(yuǎn)遠(yuǎn)落后于其他各諸侯國,一直到秦始皇滅燕國。
陽樊在此期間又不得不轉(zhuǎn)遷至冀邑(今北京西南部),然后以自己原封邑名稱為姓氏,稱陽氏,子孫后代皆因之,成為陽氏一大族。陽氏族人大多尊奉陽樊為得姓始祖。
孟氏的起源
“天下無二孟”是說所有孟姓都是亞圣孟子的后裔。
一. 孟姓的起源
我們知道目前孟姓統(tǒng)一的老祖宗都說是孟軻,也就是被稱為“亞圣”的孟子??墒沁@個說法準(zhǔn)確嗎?其實還真不見得。
孟姓來源主要有兩支,一支是春秋時期的衛(wèi)國,在今天河南河北一帶,這一支孟氏的始祖是衛(wèi)靈公之兄孟縶,子孫以王父字為氏而姓了孟。但是這一支不夠大,算是孟姓里比較小的一支。
另外一支就比較大支了。是魯桓公的庶子慶父這一支的后人。所謂庶子就是不是正妻所生,就是姬妾生的第一個男子,如果是嫡出的排序,我們都知道是按伯仲叔季這樣來順序的,而庶出的第一個男子排序就是孟,說的直白點,這個慶父是小老婆生的。所以這一大支孟姓的來源都是慶父這一支。
按說我們的傳統(tǒng),認(rèn)祖歸宗的話都應(yīng)該認(rèn)最早姓孟的這個人,可是為什么現(xiàn)在的孟姓都拜孟子為祖先呢?其實這里是有內(nèi)情的。
魯莊公,也就是慶父的哥哥病危時,夫人哀姜沒有生子,哀姜的妹妹叔姜生了公子啟,也就是魯莊公娶了這姐兩個。自己最寵幸的愛妾孟任生了公子般,而另一妾成鳳生了公子申,由誰來繼承王位呢。三個兒子中他最看重的是般,可是他心里明白,由誰繼位,他的三個弟弟是關(guān)鍵。大弟慶父兇殘專橫,且隱隱約約地知道他與哀姜關(guān)系曖昧,不愿見他,就叫來二弟叔牙商議后事。誰知叔牙早被慶父收買,極力推薦慶父,莊公沒說什么。又叫來三弟季友,季友明白莊公的心意,盛贊公子般的仁德,愿竭力擁戴般繼承王位,此事就這樣敲定了。
莊公駕崩后,季友設(shè)計毒死了叔牙,孤立了慶父,宣布遺詔,讓公子般登上了王位。慶父哪能忍下這口惡氣,在密室里與哀姜盡情歡愉之后,二人就謀劃起來,一致的意見是除掉新君,讓誰繼位呢,哀姜極力慫恿慶父登基,慶父認(rèn)為時機尚未成熟,先讓八歲的啟當(dāng)個傀儡,再伺機而動。而啟是哀姜的親外甥,她也就同意了。恰巧般的外公去世,趁般去吊唁的時候,慶父發(fā)動政變,讓啟當(dāng)了國君,這就是魯閔公。同時派人在途中截殺了般。季友感到了威脅,趕快帶著公子申逃到邾國去了。哀姜叔姜都是齊國公主,閔公自然是齊王的外孫,慶父仍感新君地位不穩(wěn),就慌慌張張地跑到齊國去爭取援助,齊桓公答應(yīng)了他。
此時慶父越發(fā)猖狂,隨意誅殺異己,欺壓良善,與哀姜的親密接觸,也毫無顧忌了。第二年慶父就和哀姜殺掉了閔公,自立為國君了。這一下,齊桓公坐不住了,他作為中原霸主,對鄰國的動亂不能不問,況且被殺的是其外孫,于是派大夫仲孫湫以吊唁名義去魯國查看情形,準(zhǔn)備采取措施。公孫湫回來報告說:"不去慶父,魯難未已"(如果不除去慶父,魯國的災(zāi)難是不會終止的)。
國人見慶父連殺兩個國君,又胡作非為,已滿腔憤怒,聽說齊國要對付他,就紛紛起來反抗慶父。這時身在邾國的季友發(fā)出討伐慶父的檄文,并擁戴公子申為國君,國人熱烈響應(yīng)。慶父自知罪孽深重,又寡不敵眾,倉惶逃到莒國去了。季友帶申回國,并立為新君,這就是魯僖公。后來季友買通莒國,將慶父押解回國,慶父走投無路,就自殺了。
因為慶父的這些所為,他的后人不愿意認(rèn)他作為祖先,認(rèn)了慶父十幾代之后的孟子做家族的祖先。
雖然說這是兩支不同來源的孟氏,但是我們知道魯國的祖先是周文武的第四子,而衛(wèi)國的祖先是文王的第九子,說白了,兩個人是親兄弟,往上論的話,也真的是一家人,所以有天下孟姓是一家之說。
但是我國幅員遼闊,像東北的滿族,蒙古族等都有姓孟的,另我們國家的西南部少數(shù)民族也有姓孟的,三國里諸葛亮“七擒孟獲”就是個例子,這些少數(shù)民族的孟姓和中原地區(qū)的孟就不是一個來源了。
孔孟一家這個說辭也是由來已久,大家都知道孔子和孟子都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是孔子學(xué)生的傳承。明朝的時候朱元璋特地給孔孟按輩分拍了序,所以今天姓孔和姓孟的男子名字里的第二個字就是他們的排序,一般報上名字就知道對方的輩分了。但是因為孔子是圣人,老師,所以在輩分上孔姓比孟性要大一輩。
孟氏發(fā)源地
微山縣的南陽鎮(zhèn)
南陽古鎮(zhèn)的位置很特殊,要坐船到一個島上,那里就是南陽湖鎮(zhèn)了,是京杭大運河上著名的四大古鎮(zhèn)之一,歷史上屬于濟(jì)寧市魚臺縣管轄,后來微山縣設(shè)立后,開始把南陽湖鎮(zhèn)劃歸微山縣管轄。
據(jù)歷史資料記載,南陽古鎮(zhèn)原叫段家行,元朝時期,段家行一帶修建了南陽閘,因為南陽閘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人們就把段家行改稱為南陽鎮(zhèn)了。明清兩朝,隨著京杭大運河漕運業(yè)的繁榮,南陽鎮(zhèn)成為大運河上著名的碼頭,與江蘇的揚州、鎮(zhèn)江以及微山縣的夏鎮(zhèn)并稱為運河四大名鎮(zhèn)。
南陽鎮(zhèn)古跡眾多,像皇官所、奎星樓、文公祠、大禹廟等都非常著名。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曾經(jīng)多次在南陽鎮(zhèn)停留。
汶上縣的南旺鎮(zhèn) 南旺鎮(zhèn)位于濟(jì)寧市汶上縣境內(nèi),也是京杭大運河上的一座名鎮(zhèn)。南旺境內(nèi)的分水樞紐是明代農(nóng)民水利專家白英與治河大臣宋禮,共同主持建造的著名水利工程,該項工程解決了大運河濟(jì)寧段水源不足、航運受阻的難題,是京杭大運河上科技含量最高的水利工程。
此外,南旺鎮(zhèn)還是古代蚩尤部落繁衍生息的地方,至今南旺仍有蚩尤冢這一歷史遺跡。
金鄉(xiāng)縣羊山鎮(zhèn)
羊山鎮(zhèn)位于濟(jì)寧市金鄉(xiāng)縣境內(nèi),是著名的千年古鎮(zhèn)。西漢名將彭越就出生在這里,在羊山北側(cè),至今仍有大量的漢代古墓,見證著古鎮(zhèn)羊山悠久的歷史文化。另外,羊山由于地理位置顯要,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清代義和團(tuán)曾經(jīng)在羊山打敗清軍將領(lǐng)僧格林沁。
1947年揭開戰(zhàn)略反攻序幕的魯西南戰(zhàn)役就發(fā)生在古鎮(zhèn)羊山?,F(xiàn)在,以魯西南戰(zhàn)役紀(jì)念館為基礎(chǔ)打造的軍事文化旅游基地,已成為聞名遐邇的旅游景區(qū)。
微山縣夏鎮(zhèn)
夏鎮(zhèn)位于濟(jì)寧市微山縣境內(nèi),是目前微山縣政府所在地,像南陽鎮(zhèn)一樣,古老的京杭大運河穿鎮(zhèn)而過。夏鎮(zhèn)是與南陽鎮(zhèn)、揚州、鎮(zhèn)江并稱的四大運河名鎮(zhèn)。
夏鎮(zhèn)由廣戚、部城和夏鎮(zhèn)寨三部分組成,在秦朝夏鎮(zhèn)曾是廣戚縣的縣城所在地。夏鎮(zhèn)位于山東省和江蘇省的分界處,歷史上有“一步兩省三座廟,一條大街兩縣分”的說法。
在清朝咸豐年間,因為黃河決口沖壞了原來的沛縣縣城,夏鎮(zhèn)曾連續(xù)11年作為沛縣的縣城所在地。夏鎮(zhèn)歷史古跡很多,像三絕高碑、泗亭問渡、碧霞宮等都很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