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茶葉末論壇(雍正茶壺圖片)
雍正茶壺圖片
史繼長作為清代時期一代制壺大師、他制作的壺都比較有特色、造型也比較新穎、現(xiàn)在留存下來的都比較少了。垍頭條萊
史繼長,有“漢方壺”傳世,或署“靜遠齋制”、“靜遠齋繼長制”。曾為果親王制壺,每多佳器。果親王,別號春和主人,為王公貴胄中珍愛紫砂器之一人。萊垍頭條
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他的壺拍賣市場行情:清乾隆 史繼長制紫泥泥繪山水紋方壺、寬19cm
估價:200000-300000萊垍頭條
成交價:230000萊垍頭條
壺呈方敦式,方口嵌蓋,三彎流,壺口微束,鼓腹,下呈四方折角包邊足。此壺泥色純紫,細密如綢緞,壺身泥繪山水圖,雍容華貴。壺底鈐有“荊溪史繼長制”陽文篆書方印。 清乾隆 史繼長制紫泥加彩方壺、寬22.5cm
估價:50000-100000萊垍頭條
成交價:84000清雍正 史繼長制開光花蝶四方壺、寬21cm
估價:38000-58000垍頭條萊
成交價:39200垍頭條萊
以上就是史繼長最新壺拍賣成交參考價、歡迎留言討論萊垍頭條
雍正茶壺圖片欣賞
雍正粉彩的特點主要體現(xiàn)在胎質(zhì)、釉面、造型、色彩、紋飾和款識。一、胎與釉雍正粉彩的胎土普遍堅硬潔白,結(jié)構細密。胎體輕重適度,達到了所謂“只恐風吹去,還愁日炙銷”的地步。即使是大件器皿,胎體也是上下勻稱一致,不顯厚重,修胎規(guī)整。器物底足極為光滑滾圓,俗稱“泥鰍背”。釉面光潔,釉質(zhì)瑩潤,勻凈,多數(shù)為純白。二、造型雍正粉彩的造型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傮w風格是秀麗精巧,無論是大小器皿都制作精工,講究細部處理,反映了當時制瓷工匠的高度技藝和非凡的創(chuàng)造力。從宮中的藏品看,以生活用瓷最多,同時還有一定數(shù)量的陳設瓷。主要品種有:盤、碗、碟、杯、尊、罐、壇、缽、各式瓶、花觚、筆筒,各式茶壺、茶具、文房用具等。整體上以輕巧俊秀的小件器皿居多,形體多種多樣。造型上注重線條變化,每件作品都特別富有生氣,做到比例協(xié)調(diào),高矮適度,恰到好處,真可謂增一分則拙,減一分則陋,既有繼承傳統(tǒng)式樣,也有借鑒其它工藝品的器型,還有許多取材于自然界的花果形態(tài)等,可謂博采眾長。三、色彩與紋飾雍正粉彩的顏色具有鮮而雅,粉而柔的特點。色彩豐富多變,同一種色又有濃淡、深淺之分,色彩周圍往往泛有七色光。施彩方法以油料調(diào)色,釉色秀麗溫潤。紋飾上采用中國傳統(tǒng)繪畫中的沒骨法渲染,突出畫面的陰陽、濃淡,富有立體感。紋飾題材內(nèi)容廣泛;尤以植物花卉紋居多,常見的有:牡丹、月季、海棠花、蓮花、桃花、玉蘭花、三秋、九秋、落花流水、過枝花、團花、松竹梅等。動物紋有:龍、鳳、魚、鳥、蝴蝶、蜜蜂、仙鶴、鹿、馬等。人物紋有:嬰戲、仕女、漁樵耕讀、教子圖、歷史戲曲、神話故事等。其中畫仕女最具特點,體型修長,神態(tài)優(yōu)美,栩栩如生。雍正粉彩畫面多是清雅宜人,注重細部描繪,千姿百態(tài),出神入化。描繪技巧上,多采用寫實手法,紋飾工整,細膩,層次清晰,運筆自然、流暢,其精美者達到了“花有露珠,蝶有茸毛”的程度。四、款識雍正官窯粉彩瓷器主要是書寫青花雙圈六字楷書款“大清雍正年制”。寫篆書款和四字楷書款極少。青花色調(diào)純凈,字體非常工整,筆法清秀有力,結(jié)構嚴謹,多為宋槧體正宗小楷,時代特征明顯。畫意手法表現(xiàn)出宮廷裝飾,突出莊重、典雅、優(yōu)美的“富貴氣象”。
雍正時期茶壺
呂鳳華是清代人,網(wǎng)上報價1萬5。
清朝紫砂壺參考的拍賣價格:陳鳴遠、楊彭年、陳曼生等名家紫砂壺等作品拍賣成交記錄,陳鳴遠紫砂壺拍賣價格,陳鳴遠紫砂壺鑒定;
陳鳴遠,清康熙、雍正年間人,名遠,字鳴遠,號石霞山人、壺隱,江蘇宜興上袁村人。他出身于紫砂世家,相傳其父是明代著名的紫砂藝人陳子畦。
陳鳴遠制 傳香壺長13.2cm;寬8.6cm;高6.8cm釋文「令我胸中書傳香?!?、「鳴遠。」行書刻銘并款識。「陳鳴遠」、「壺隱」陽刻篆書印款。RMB 34,500,000
雍正茶壺圖片高清
明代與清初的紫砂壺,多數(shù)刻有名家的署名和年款。例如,六瓣圓囊壺刻有正楷字“大明正德八年供春”字佯;開光方壺刻有“萬歷丁酉年時大彬制"字樣;束竹紫圓壺刻有"萬歷癸丑陳仲美作"字樣;磨光束腰孟臣小壺刻有"雍正二年甲辰惠盂臣元茂(制)"字樣,等等。清代、民初迄今。始沿用"宜興"或"荊溪"字樣。
可用壺內(nèi)通往壺嘴的孔數(shù)來斷代。民國以前的壺多數(shù)只要一個孔;民國以后就變?yōu)槎嗫子脕砀舨枞~,七卜年代以后的孔像半個高爾夫球外形。當然,此法只適用于普通大型和中型茶壺,小型壺普通都是一個孔。
好的舊小壺除去壺蓋,倒轉(zhuǎn)過來平放,壺嘴、壺口和壺把可構成一條直線。另外,真舊者載滿了水以后,置于水巾,仍可浮于水面,堅持程度,不傾斜、不下沉,這是上船。其次,上品茶壺細膩光潤,聲如金石,由于陶質(zhì)含有氣孔,因此吸水力好,泡出來的荼沒有酵味或霉餿味。
從壺的外型與質(zhì)地上看,明代比擬注重器形,故較索拙,樸拙高雅;清初以后兼重茶壺周圍的裝飾和顏色—一有些上釉彩,有些印花,有些用雕塑小巧的手法。至于在壺身上刻字題詩,始見于晚明的陳用卿,他是用草書在壺身上刻款,但并未見刻詩文的。清嘉慶年間陳鴻壽制的"曼生壺"以竹刀雕琢,在壺身上題詩作西.使紫砂壺多了一個新種類,包錫壺則始于清道光時期的朱堅。理解以上這些都有助于我們對紫砂壺鑒別斷代。
在鑒別時還有一些特殊狀況需求思索,比方有些古舊的紫砂器帶有缸褒釉淚,這是由于明朝早期紫砂壺常常不是有單獨的窯來燒,而是把紫砂器雜放在陶缸褒中燒成的緣故。我們不能因這些紫砂器不夠光潤溫雅,就輕視它。普通的,這些都是朗萬歷以來的作品,是非常稀有的真古董呢。
紫砂壺的最大觀賞價值在其外型。紫砂壺的制造除可拉坯成形外.匠工常常徒手捏形成形,故多外型共同別具匠心之作,頗具藝術價值。
雍正款紫砂壺
爐鈞釉也叫上滿釉、畫彩釉,為紫砂壺不常用裝飾技法之一。爐鈞釉是清代雍正時期開創(chuàng)的低溫窯變花釉品種之一,盛行于雍正、乾隆、嘉慶朝,它的出現(xiàn)為紫砂壺增加了創(chuàng)新之感,華美的爐鈞釉加上紫砂壺的精到,使爐鈞釉紫砂器風靡一時。在燒制好的成品壺上施釉,入窯二次燒制,則為宜興爐鈞釉。
唐英《陶成紀事碑》記載:“爐鈞釉,色如東窯、宜興掛釉之間,而花紋流淌變化過之”。清代洪亮吉詩云:“高山云霧霞一朵,煙光空中星滿天;峽谷飛瀑兔絲縷,夕陽紫翠忽成嵐?!睜t鈞釉色澤層次豐富,紋路自流,絢麗多姿。現(xiàn)有一把清代爐鈞釉四方壺,釉面似山嵐云氣,交織于身,釉色泛紅,如高粱穗色,極其罕見。
雍正茶盞圖片
茶杯的名字通常都與其形狀有關,
有的叫杯,
有的叫盞,
有的叫碗,
有時它們也被拿來作為喝酒之用。
今天我們一起從杯子的器型開始,
來了解茶杯的各種名稱!
盞
盞
敞口、斜身、深腹、圈足,通常比碗大,比杯略小。宋代有黑、白、醬、青和青白釉茶盞,以黑釉為貴。天目杯又有叫天目盞、建盞。
(盞作為一種盛裝液體的日常器皿,通常由陶瓷、木、竹、金屬等材質(zhì)制成,常見的就有茶盞、燈盞、油盞。)
從宋始,盞就成為喝茶專用器皿,就此意味著喝茶開始從生活層面進入到了精神享受的層面。
杯
壓手杯
口平坦而外撇,腹壁近于豎直,自下腹壁處內(nèi)收,圈足。其形體端莊大方,凝重中見靈巧,握于手中時,微微外撇的口沿正好壓合于手緣,體積大小適中,分量輕重適度,穩(wěn)貼合手,故有“壓手杯”美稱。而壓手杯則應以明永樂青花壓手杯為最。
撇口杯
口略往外撇,腹微斂,滾圓圈足。胎薄,胎質(zhì)細潤,屬最常用和最常見的杯型之一,茶湯入口的圓潤度高于壓手杯,但比較真實和正常,聚香和聚味的程度也高于壓手杯。
折腰杯
出自《晉書`陶潛傳》之中的屈身事人的典故。高度大小適中,能較好的聚合香味,也貼合手部曲線。
八方杯
六方形,大小適中,杯型耐看,造型挺拔,線面清爽,棱角分明,施以汝釉,用起來更加圓潤。六棱流直而上翹,方中帶曲。喜歡汝窯口杯之人,對六方杯基本是沒有免疫力的。
蓮瓣杯
施以汝釉,區(qū)別于撇口杯杯型是杯口點綴的蓮瓣,古樸典雅、光潤大方。杯體開片如魚鱗、蟬翼狀,久用之后,茶色著于裂紋處,形成變幻莫測、美麗絕倫的花紋。
斗笠杯
口大,底足小,如蓑翁之斗笠,取其怡然自得之美,線條簡潔優(yōu)雅,燒成難度高,于簡潔中見大智。
圓融杯
肚子略外鼓,口徑略內(nèi)收,但也比較真實和正常,但其聚香和聚味的效果明顯更好一些,綜合口感是最好的。
方斗杯
流行于明代嘉靖時期的一種杯式,因形似方斗而得名。其工藝比較特殊,需要將坯泥制成片狀粘接而成。由于工藝復雜,技術局限,嘉靖時期方斗杯多不規(guī)整。清康熙時期,出現(xiàn)一種提梁式方斗杯。杯內(nèi)有一橫梁,將兩側(cè)內(nèi)壁連接起來,由此加強了方斗杯在燒制過程中的強度,使器形十分規(guī)整。
耳杯
系仿漢代漆制羽觴,器身呈橢圓形,兩側(cè)有對稱的小耳,故名。流行于東漢至兩晉、南北朝,品種有綠釉陶、青瓷等。
雞缸杯
敞口,淺腹,臥足。杯上以斗彩繪畫雌、雄雞及雛雞,間以山石、蘭草、牡丹,故名雞缸杯。明成化斗彩雞缸杯曾名噪一時,清代各朝都有仿造,尤以康熙、雍正時所仿最佳,幾可亂真。(上海收藏家劉益謙曾以2.8億港元拍得一只明成化雞缸杯)
爵杯
仿青銅器造型,口沿外撇,圓腹略深,前尖后翹,下承三高足,口沿兩側(cè)有對稱的立柱。明、清兩代均有燒造,有青花、白釉、藍釉及粉彩等品種。
高足杯
因杯身之下有高足,故名??谖⑵?,近底處豐滿,下承高足,高足有竹節(jié)形,圓柱形、四方形等。明、清兩代均有燒造,品種有青花、斗彩等。
雞心杯
造型為敞口,口以下內(nèi)收,瘦底,圈足。因杯心下凹呈深圓渦狀,底心凸起雞心形,故名。 系明代產(chǎn)品,永樂時景德鎮(zhèn)窯燒制有青花雞心杯和白釉雞心杯兩種,現(xiàn)均有傳世品。
臥足杯
是明、清時期流行的一種杯式,因杯底無圈足,呈內(nèi)凹的臥足而得名。有白釉、青花、五彩、粉彩、墨彩等品種。
羅漢杯
創(chuàng)作靈感來源于傳統(tǒng)羅漢缸,以佛教十八羅漢為主題,粉彩工藝手法與釉下五彩工藝相結(jié)合,使之既具有粉彩細膩,粉潤、柔和的畫面效果,又具有釉下五彩的晶瑩光亮、潤澤飽滿,是集觀賞、收藏與實用為一體的藝術珍品。
鈴鐺杯
也稱仰鐘杯、金鐘杯、磐式杯,流行于明清時期。杯口外撇,深腹,圈足,倒置似鈴鐺,由此而得名。明成化、嘉靖、萬歷時期有白釉、斗彩、青花等品種,發(fā)展到了清康熙、雍正時則有青花、五彩等。
馬蹄杯
流行于明清。敞口,斜削腹,內(nèi)凹底小平底,官窯器底大多有年款,形狀倒置似馬蹄。明代以回青、灑藍、孔雀藍、白釉等品種為常見。清代雍正年間較為流行,多作斗彩,以腹部飾四團花者為常見。
雍正茶壺圖片大全
清雍正粉彩人物花紋最稀少。
到了清雍正一朝,粉彩進入興盛期。雍正粉彩在康熙粉彩的基礎上有很大發(fā)展, 無論造型、彩繪技法還是紋飾,都達到空前的高度,堪稱粉彩瓷器的代表作。
粉彩是雍正瓷器中最著名的品種之一,彩料比康熙朝的要精細,色彩柔和,皴染層次多。
大多數(shù)在白地上、少量在色地上繪紋飾。以花蝶圖為最多,牡丹、月季、海棠、四季花也極為普遍。
雍正粉彩總體秀麗精巧,形體多樣,制作精工,講究細部處理。胎土普遍堅硬潔白,結(jié)構細密,釉面滋潤勻凈,平滑瑩白,光亮無瑕。從宮中的藏品看,以生活用瓷最多,同時還有一定數(shù)量的陳設瓷。主要品種有:盤、碗、碟、杯、尊、罐、壇、缽、各式瓶、花觚、筆筒,各式茶壺、茶具、文房用具等,小件器皿居多。造型上注重線條變化,富有生氣,比例協(xié)調(diào),高矮適度。形體考究線條的美感,且重實用性,器物的重心一般在器物的下半部,美觀且有端莊穩(wěn)重之感。
雍正粉彩一改五彩用筆古拙的風格,用筆俊秀多變,改變了景德鎮(zhèn)瓷器傳統(tǒng)五彩用筆古拙、畫筆料色濃重、平填色塊的畫風,仿雍正琺瑯彩的藝術特色,用筆有輕重徐疾之別,表現(xiàn)出各種景物的不同特征,筆法精妙入微。
雍正茶杯圖片
盞
敞口、斜身、深腹、圈足,體略小。宋代有黑、白、醬、青、白和青白釉茶盞,以黑釉為貴。從宋朝開始,盞成為喝茶的專用器具,也意味著喝茶這件事開始從生活層面進入到了精神享受層面
壓手杯
口平坦而外撇,腹壁近于豎直,自下腹壁內(nèi)收,圈足。握于手中時,微微外撇的口沿正好壓合于手,體積大小適中,分量輕重適度,穩(wěn)貼合手,故稱“壓手杯”,以明永樂青花壓手杯最為著名。
撇口杯
口略往外撇,腹微斂,滾圓圈足。胎薄,胎質(zhì)細潤,這個形狀也是最常見的。
雞缸杯
明代成化朝御窯廠創(chuàng)制的一種杯式。敞口,淺腹,臥足;杯上以斗彩繪畫雌、雄雞及雛雞,間以山石、蘭草、牡丹。明成化斗彩雞缸杯曾名噪一時,清代各朝都有仿造,尤以康熙、雍正時所仿最佳。
六方杯
形狀大小適中,杯型耐看,六方形,造型挺拔,線面清爽,棱角分明,施以汝釉,用起來更加圓潤。六棱流直而上翹,方中帶曲,有方有圓。
斗笠杯
斗笠是一種古老的擋雨遮陽的器具,斗笠杯造型如蓑翁之斗笠,口部大,底足小,取其怡然自得之美,線條簡潔優(yōu)雅,燒成難度高,于簡潔中見大智,尤顯珍貴。取杯品茶,若姜尚之于渭水,于山水間心懷天下,于平凡中窺大智之道。
直筒杯
出現(xiàn)最早的杯子器型,有大有小,小型直筒杯稱為“聞香杯”,專用于品聞茶香,從漢代原始的青瓷就開始制作。
方斗杯
流行于明代嘉靖時期的一種杯式,因形似方斗而得名。其工藝比較特殊,需要將坯泥制成片狀粘接而成。由于工藝復雜,技術局限,嘉靖時期方斗杯多不規(guī)整。清康熙時期,出現(xiàn)一種提梁式方斗杯。杯內(nèi)有一橫梁,將兩側(cè)內(nèi)壁連接起來,由此加強了方斗杯在燒制過程中的強度,使器形十分規(guī)整。
高足杯
因杯身之下有高足,故名??谖⑵?,近底處豐滿,下承高足,高足有竹節(jié)形、圓柱形、四方形等。明清兩代均有燒造,品種有青花、斗彩等。
馬蹄杯
流行于明清。敞口,斜削腹,內(nèi)凹底小平底,官窯器底大多有年款,形狀倒置似馬蹄。明代以回青、灑藍、孔雀藍、白釉等品種為常見。清代雍正年間較為流行,多作斗彩,以腹部飾四團花者為常見。
鈴鐺杯
亦稱仰鐘杯、金鐘杯、磬式杯,流行于明清時期。杯口外撇,深腹,圈足,倒置似鈴鐺。明成化、嘉靖、萬歷時鈴鐺杯有白釉、斗彩、青花等品種。清康熙、雍正時則有青花、五彩等。
臥足杯
明清時期流行的一種杯式,因杯底無圈足,呈內(nèi)凹的臥足而得名。有白釉、青花、五彩、粉彩、墨彩等品種。
雞心杯
敞口,口以下內(nèi)收,瘦底,圈足。因杯心下凹呈深圓渦狀,底心凸起雞心形,故名。明永樂時景德鎮(zhèn)窯燒制有青花雞心杯和白釉雞心杯兩種。
羅漢杯
以佛教十八羅漢為主題,將粉彩工藝手法與釉下五彩工藝相結(jié)合,使之既具有粉彩細膩、粉潤、柔和的畫面效果,又具有釉下五彩晶瑩光亮、潤澤飽滿的水份感。
花神杯
源自康熙時期的“十二花神杯”型,原是畫花卉,后根據(jù)這種杯型,畫出各式紋路,屬于釉下彩,花紋清晰,簡約大氣。
三秋杯
明成化斗彩杯的一種,敞口、淺斜式腹壁、圈足,杯身以秋菊、蝶、草組成,故名三秋杯。色彩以青花色勒,草花和飛蝶輪廓,以鵝黃、紫紅、姹紫點染飛蝶和花蕊。杯形秀巧,畫面素雅。
高士杯
明成化斗彩杯之一,飲酒用具。直口沿邊微撇,口以下漸收斂,淺圈足造型小巧豐腴。所謂“高士杯”是杯身繪有文人行樂的圖畫,如王羲之愛鵝、陶淵明愛菊等。
大清雍正年間的茶壺圖片
雍正粉彩瓷的胎體加工細密,質(zhì)地細膩輕盈,皎白精致,輕重適度。釉面滋潤勻凈,平滑瑩白,光亮無瑕。商品以輕巧俊秀的小件器物為主,如盤、碗、杯、盒、筆筒等,大件器物則以高達50厘米的天球瓶、直徑在50厘米以上的大盤最為精美,常見有膽瓶、六角瓶、燈籠瓶、花觚、盤、碗、杯、筆筒、提梁壺、罐等。器物無論大小,形體改變宛轉(zhuǎn)柔軟,考究線條的美感。在注重漂亮的一起還注重實用性,有正經(jīng)慎重之感。制作一絲不茍,考究規(guī)矩方圓,注重細部處理。
雍正粉彩瓷除白地粉彩外,還盛行黃地粉彩、墨地粉彩、淡綠地粉彩、青釉地粉彩、醬色地粉彩、珊瑚紅地粉彩、胭脂紅地粉彩等色地粉彩??钭R以“大清雍正年制”和“雍正年制”較為常見,以楷書款為主,篆書款極少。字體工整,布局謹慎,筆法娟秀,運筆有力,多為宋槧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