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璐玢怎么讀(賽璐玢怎么念)
賽璐玢怎么讀
玢
bīn
一種玉的花紋。
火成巖的一種: 玢巖。
玢
fēn
〔賽璐 玢〕玻璃紙的一種,無色透明,有光澤。
筆畫數(shù):8;
部首:王;
賽璐玢怎么念
wangbin、fen
玢bin、fen
玢 <名> 形聲。字從玉,從分,分亦聲。"分"義為"一分為二"。"玉"和"分"聯(lián)合起來表示"分玉"、"把一件完整的玉器剖開,分成兩半"。本義:一剖為二的玉器。說明:良渚文化福泉山大墓(在上海地區(qū))里曾發(fā)現(xiàn)一件完整的玉琮被分為兩截,一截置于墓主頭頂,一截置于墓主腳底。至于一只玉環(huán)被分為兩截或多截的例子亦很常見。這種經(jīng)過截斷或剖分的玉器應(yīng)該就是"玢"。
基本解釋
玢[bīn]
1. 玉名。
2. 玉的紋理。
玢[fēn]
見〔賽璐玢〕
詳細解釋
玢[bīn]
〈名〉
1. 玉名
珉玉旁唐,玢豳文磷。——《漢書》
2. 另見 fēn
玢[fēn]
1. ——“賽璐玢”(sàilùfēn):玻璃紙的一種
轆轤怎么讀
陸
陸
liù
【數(shù)】
數(shù)目字“六”的大寫〖six〗
另見lù
陸
陸
lù
【名】
(會意。從阜(fù),表示與地形地勢的高低上下有關(guān),從坴(lù),土塊很大?!皥v”亦兼表字音。本義:陸地,高而平的地方)
同本義〖land〗
陸,高平地。——《說文》
鴻漸于陸。——《易·漸卦》
陵阜陸墐?!秶Z·齊語》
陵衍平陸?!赌绿熳觽鳌啡?/p>
水陸草木?!巍ぶ芏仡U《愛蓮說》
水陸俱下?!顿Y治通鑒》
又
水陸并進。
又如:大陸(廣大的陸地);水陸(水面和陸地上);陸毛(陸地之所產(chǎn)。指獸類);陸田(旱田。對水田而言);陸徑(即陸路);陸船(即旱船。船形的花車)
路;道〖road〗
復(fù)陸重閣,轉(zhuǎn)石成雷?!獜埡狻段骶┵x》
陸路〖landroute〗
運鹽之法,凡行百里,陸運斤四錢,船運近一錢。——沈括《夢溪筆談·官政一》
又如:水陸兼程;水陸交通
西漢侯國名〖Lustate〗,在今山東省壽光縣東
象聲詞。如:陸陸(狀聲詞。形容轆轤沿著繩索下降的聲音)
姓。如:陸費(復(fù)姓)
陸
陸
lù
【形】
通“碌”。平凡〖ordinary〗。如:陸陸(很平凡的樣子。同“碌碌”)
陸
陸
lù
【動】
通“踛”。跳躍〖jump;spring〗
龁草飲水,翹足而陸,此馬之真性也?!肚f子·馬蹄》
卸;摘〖unload;pick〗
一邊就摘了帽子,陸了網(wǎng)子,脫了布衫子?!鳌の髦苌缎咽酪鼍墏鳌?/p>
通“虜”。擄掠〖loot;pillage〗
會公孫瓚師旅南馳,陸掠北境。——《后漢書·袁紹傳》
另見liù
賽璐璐的英文
按化學結(jié)構(gòu)可分為五類:①二苯乙烯型,用于棉纖維及某些合成纖維、造紙、制皂等工業(yè),具有藍色熒光;②香豆素型,具有香豆酮基本結(jié)構(gòu),用于賽璐璐、聚氯乙烯塑料等,具有較強的藍色熒光;③吡唑啉型,用于羊毛、聚酰胺、腈綸等纖維,具有綠色熒色;④苯并氧氮型,用于腈綸等纖維及聚氯乙烯、聚苯乙烯等塑料,具有紅色熒光;⑤苯二甲酰亞胺型,用于滌綸、腈綸、錦綸等纖維,具有藍色熒光。
現(xiàn)在的商品種類有:熒光增白劑BC,熒光增白劑JD-3,熒光增白劑挺進31# ,熒光增白劑BR(增白劑BL) ,熒光增白劑EBF ,熒光增白劑R ,熒光增白劑AD(熒光增白劑CA) ,熒光增白劑ER(增白劑PS-1) ,增白劑TA-4 ,熒光增白劑ID-4(洗衣粉增白劑JD-4) ,熒光增白劑DBS ,熒光增白劑CXT ,熒光增白劑DT ,熒光增白劑MD ,耐酸增白劑VBA ,熒光增白劑VBL ,過氧化氫分解抑制劑DTPA ,熒光增白劑PLB,熒光增白劑VBU(耐酸增白劑VBU),增白劑OB,增白劑KCB-E,熒光增白劑127-T,增白劑KSN,熒光增白劑4BK賽璐珞讀音
璐:指美玉。
讀音:lù
筆劃:
向左轉(zhuǎn)|向右轉(zhuǎn)
出處:《說文》:璐,玉名也。
翻譯:璐,指玉的名字。
引用:先秦·屈原《九章》: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佩寶璐。
翻譯:腰間掛著長長的寶劍啊,頭上戴著高高的通天冠,綴著明月珠啊,身佩美玉串串。
擴展資料
組詞:寶璐、 璉璐、 連璐、 賽璐玢、 賽璐珞、 康璐妮。
1、寶璐[bǎo lù] 美玉。
2、璉璐[liǎn lù] 謂玉相連屬。以喻逶迤的雪峰。
3、連璐[lián lù] 成串的玉。
4、賽璐玢[sài lù fēn] 玻璃紙的舊稱。
5、賽璐珞[sài lù luò] 塑料的一種,透明,堅韌,容易燃燒,可以染成各種顏色。用來制造玩具、文具等。[英celluloid]
6、康璐妮[kāng lù nī] 夜玫瑰,像玫瑰花一樣清新時尚,如仙子般一樣高貴純潔,她是青春的弄潮兒,大眾風尚的坐標。
賽璐玢是什么東西
聽說用檸檬水在鏡子上寫字,干了后沒有痕跡,洗澡后起霧氣,字就會顯現(xiàn)。
這個很難做到,首先檸檬水如果寫在紙上,用火烤會出現(xiàn)之前所寫的字,是因為檸檬水里有一種叫賽璐玢的物質(zhì)可以讓紙的燃點降低,優(yōu)先變黑顯出字形。
如果用在浴室里效果不明顯,因為第一溫差不大,第二水會稀釋這種物質(zhì)。
樓主可以在洗澡時鏡子有水汽是,拿肥皂水寫一些東西,等干了再讓對鏡子呵口氣,也會出現(xiàn)有字出現(xiàn)的效果,但是肥皂水要濃一些。
賽璐珞的讀音是什么
一、璐的含義是:
美玉。又如:寶璐(寶玉)
二、漢語拼音:lù
三、璐的部首:王
四、漢字結(jié)構(gòu):左右結(jié)構(gòu)
五、造字法:形聲;從王、路聲
六、相關(guān)組詞:
寶璐 連璐 璉璐 賽璐玢 賽璐珞 康璐妮
璐璐怎么讀?
露露臉應(yīng)該讀作:[lòu lòu liǎn]
賽璐璐讀音
歷史上的所謂琵琶,并不僅指具有梨形共鳴箱的曲項琵琶,而是多種彈撥樂器,其名“琵”、“琶”是根據(jù)演奏這些樂器的右手技法而來的。
也就是說琵和琶原是兩種彈奏手法的名稱,琵是右手向前彈,琶是右手向后挑。
所以說當時的“琵琶”形狀類似,大小有別,像月琴,阮等,都可說是琵琶類樂器。
琵琶是中國歷史悠久的主要彈撥樂器。
經(jīng)歷代演奏者的改進,至今形制已經(jīng)趨于統(tǒng)一,成為六相二十四品的四弦琵琶。
琵琶音域廣,演奏技巧為民族器樂之首,表現(xiàn)力更是民樂中最為豐富的樂器。
演奏時左手各指按弦于相應(yīng)品位處,右手戴賽璐璐(或玳瑁)等材料制成的假指甲撥弦發(fā)音。
大約在秦朝,開始流傳著一種圓形的、帶有長柄的樂器。
因為彈奏時主要用兩種方法:向前彈出去叫“批”,向后挑起來叫“把”,所以人們就叫它“批把”。
后來,為了與當時的琴、瑟等樂器在書寫上統(tǒng)一起來,便改稱琵琶。
到了南北朝時,從西域傳來了一種梨形音箱、曲頸、四條弦的樂器,有人就把它和中國的琵琶結(jié)合起來,改制成新式琵琶。
在演奏方法上,改橫抱式為豎抱式,改撥子撥奏為右手五指彈奏。
經(jīng)過不知多少藝術(shù)家的改進,才成為如今的四相十三品及六相二十四品的兩種琵琶。
琵琶又稱“批把”,最早見于史載的是漢代劉熙《釋名·釋樂器》:“批把本出于胡中,馬上所鼓也。
推手前曰批,引手卻曰把,象其鼓時,因以為名也。
”意即批把是騎在馬上彈奏的樂器,向前彈出稱做批,向后挑進稱做把;根據(jù)它演奏的特點而命名為“批把”。
在古代,敲、擊、彈、奏都稱為鼓。
當時的游牧人騎在馬上好彈琵琶,因此為“馬上所鼓也”。
南朝王僧虔《技錄》:“魏文德皇后雅善琵琶。
明帝嘗引后衣乞為音樂,時楊阜在側(cè),問帝曰:‘太后,陛下嫡母,君禮豈在邪?’帝愧然縮手,后乃出。
傾之,帝謂阜曰:‘吾知卿敬節(jié),然誠因吾心慮不平,今從卿言,不得茫茫湘水,見伊人焉?’此言后之音律高妙。
”可知在魏晉時期,“琵琶”之稱正式進入宮廷。
琵琶由歷史上的直項琵琶及曲項琵琶演變而來,據(jù)史料記載,直項琵琶在中國出現(xiàn)得較早,秦、漢時期的“秦漢子”,是直柄圓形共鳴箱的直項琵琶(共鳴箱兩面蒙皮),它是由秦末的弦鼗發(fā)展而來的。
“阮咸”或“阮”是直柄木制圓形共鳴箱,四弦十二柱,豎抱用手彈奏的琵琶。
晉代阮咸善奏此樂器,故以其名相稱,即今天的阮。
南北朝時,通過絲綢之路與西域進行文化交流,曲項琵琶由波斯經(jīng)今新疆傳入中國。
曲項琵琶為四弦、四相(無柱)梨形,橫抱用撥子彈奏。
它盛行于北朝,并在公元6世紀上半葉傳到南方長江流域一帶。
到了公元五、六世紀隨著中國與西域民族商業(yè)和文化交流的加強, 從中亞地區(qū)傳入一種曲項琵琶, 當時稱作 胡琵琶。
其形狀為曲頸, 梨形音箱, 有四柱四弦,很像在阿拉伯國家常見的烏特琴(Oud 或 Ud)或古波斯的巴爾巴特琴(Barbat)。
橫抱琵琶用撥子演奏。
現(xiàn)代的琵琶就是由這種曲項琵琶演變發(fā)展而來的。
從北齊到唐代,是琵琶發(fā)展史的第一個高峰,原籍曹國(今烏茲別克斯坦撒馬爾罕東北一帶)的曹氏琵琶家族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如北齊至隋代的曹妙達,因善琵琶在北齊時即被封王,入隋后又被任為宮中樂官,于太樂教習琵琶技藝。
在隋唐九、十部樂中,曲項琵琶已成為主要樂器,對盛唐歌舞藝術(shù)的發(fā)展起了重要作用。
從敦煌壁畫和云岡石刻中,仍能見到它在當時樂隊中的地位。
到了唐代(公元7-9世紀)琵琶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一個高峰。
當時上至宮廷樂隊, 下至民間演唱都少不了琵琶, 隨成為當時非常盛行的樂器, 而且在樂隊處于領(lǐng)奏地位。
這種盛況在中國古代詩詞中有大量的記載。
例如唐代詩人白居易在他的著名詩篇《琵琶行》中非常形象地對琵琶演奏及其音響效果這樣的描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唐代后期琵琶從演奏技法到制作構(gòu)造上都得到了很大的發(fā)展。
在演奏技法上最突出的改革是由橫抱演奏變?yōu)樨Q抱演奏, 由手指直接演奏取代了用撥子演奏。
琵琶構(gòu)造方面最明顯的改變是由四個音位增至十六個(即四相十二品)。
同時它的頸部加寬,下部共鳴箱由寬變窄, 便于左手按下部音位。
由于以上這倆項改革,琵琶演奏技法得到了空前的發(fā)展。
據(jù)統(tǒng)計琵琶的指法共有五六十種。
歸納起來,右手指法分兩個系統(tǒng): 一、輪指系統(tǒng),二、彈挑系統(tǒng)。
左手指法也分兩個系統(tǒng):一、按指系統(tǒng), 二、推拉系統(tǒng)。
唐代是琵琶發(fā)展的高峰,涌出了大量的琵琶演奏者和樂曲,如唐代世居長安的曹保,其子曹善才,其孫曹綱,都是著名的琵琶演奏家,為世人所推崇,詩人對其高超技藝亦多有詩作贊頌,曹綱的演奏,右手剛勁有力,“撥若風雨”,另與之齊名的裴興奴則左手按弦微妙,“善于攏捻”,故當時樂壇有“曹綱有右手,興奴有左手”之譽。
來自西域疏勒的“五弦”名手裴神符是唐太宗最看重為宮廷樂師之一,他首創(chuàng)了琵琶手指彈法;康昆侖號稱琵琶第一手,段善本則是有名的佛殿樂師,后與康昆侖琵琶比賽后,進入宮廷成為皇家樂師。
唐社佑《通典》云:“坐部伎即燕樂,以琵琶為主,故謂之琵琶曲。
”在唐代的文獻記載和詩詞中,有許多描述琵琶音樂的精采篇章,說明那時的琵琶演奏技巧已有很大進步,表現(xiàn)力十分豐富。
一、無錫派
清代初葉,琵琶分南、北兩派。
南派,即浙江派,以陳牧夫為代表,用下出輪。
擅長的樂曲有《海青》、《卸甲》、《月兒高》、《普庵咒》、《將軍令》、《水軍操演》、《陳隋》、《武林逸韻》等。
北派,即直隸派,以王君錫為代表,用上出輪。
擅長的樂曲有《十面埋伏》、《夕陽簫鼓》、《小普庵咒》、《燕樂正聲》等,無錫華秋萍、華子同兩人向南北兩派學習,編著《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譜》三卷,采用工尺譜,有較完整的指法記載,是中國最早印行的琵琶譜。
由華氏傳授的流派遂被稱作無錫派。
《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譜》前后出版三次,對后世學者的影響較大,對研究琵琶古譜,提供了寶貴資料。
盡管無錫派嫡派傳人不多。
按照《華氏譜》原譜演奏的人也很少,但其他各派或多或少地采用了《華氏譜》中部分樂曲整理了現(xiàn)在流行的演奏話。
因此,無錫派在清代中葉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對琵琶的發(fā)展作出了應(yīng)有的貢獻。
二、平湖派
平湖派以李芳園為代表,李家為琵琶世家,五代操琴,李芳園之父常攜琴交游,遍訪名家,李芳園在家庭的熏陶下,自譽“琵琶癖”,不僅技藝超群,且編撰《南北派大曲琵琶新譜》,清光緒二十一年出版發(fā)行,后人稱之為《李氏譜》,由李氏傳授的流派稱作平湖派。
平湖派以李其鈺、李芳園、吳夢飛以及吳柏君、朱荇青(朱英)等世代相傳,流傳有《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譜》、《怡怡室琵琶譜》、《朱英琵琶譜》等。
吳夢飛曾得到李芳園的親授,后又從李其鈺的學生張子良,常在上海演出,藝術(shù)活動相當廣泛,對弘揚平湖派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朱荇青師承李芳園高足吳柏君,針對《華氏譜》“左手按弦惟大禁兩指不用”,首創(chuàng)了運用左手大指按托之法,并突破了不用小指按音的禁區(qū)。
平湖派的演奏有文有武,文曲細膩,常配以虛擬舒緩動作加強余音裊裊之感。
武曲講究氣勢,以下出輪為主(《將軍令》用的是上出輪)。
平湖派琵琶對當今琵琶的各種風格的形成有相當?shù)挠绊憽?/p>
三、浦東派
浦樂派傳自鞠士林,以鞠士林、鞠茂堂、陳子敬、倪清泉、沈浩初等師承相傳,流傳有《鞠士林琵琶譜》、《陳子敬琵琶譜》、《養(yǎng)正軒琵琶譜》等。
鞠士林是清乾隆嘉慶年間南匯縣惠南人,生卒年月不詳,性好交游,有“江南第一手”之謄。
據(jù)說,鞠有一次坐船至蘇州滸墅關(guān),由于時晚城門已經(jīng)關(guān)閉,鞠遂操琵琶消遣,守關(guān)官兵為其琴聲所動,喜而開關(guān)放行,故有“彈開滸墅關(guān)”之美傳。
鞠士林留有《閑敘幽音》手抄琵琶譜,此譜于1983年由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題名為《鞠士林琵琶譜》。
鞠士林的弟子有鞠茂堂、陳子敬、程春塘等,據(jù)《南沙雜志》載:“是時吾邑善彈琵琶者有:一為先生,一為陳子敬。
子敬常旅食在外,憶光緒丁亥(1887)至上海東門外王家,適子敬在坐,見指套銅甲,彈《霸王卸甲》,聲調(diào)洪亮,有拔山蓋世氣概。
人謂:陳善武套,程善文套。
”浦東派的鑼鼓技法就始于陳,陳的弟子曹靜樓最擅長此技。
陳另一弟子倪清泉用的琵琶比一般要大要長,叫大套琵琶,很能突出武曲的氣勢。
陳的再傳弟子沈浩初,對浦東派的發(fā)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培養(yǎng)了大量琵琶演奏家,整理出版《養(yǎng)正軒琵琶譜》。
浦東派琵琶的特點是:武曲氣勢雄偉,擅用大琵琶,開弓飽滿、力度強烈,文曲沉靜細膩。
其富有特色的傳統(tǒng)技法有:夾滾、長夾滾、各種夾彈和夾掃、大摭分、飛、雙飛、輪滾四條弦、弦數(shù)變化、并四條三條二條弦、掃撇、八聲的鳳點頭、多種吟奏、音色變化奏法、鑼鼓奏法等等。
四、崇明派
崇明地處上海東北角,以《瀛洲古調(diào)》琵琶譜師承傳授的,由于發(fā)源于崇明島,后人就稱崇明派。
崇明派以蔣泰、黃秀亭、沈肇州以及樊紫云、樊少云等世代相傳,以雋永、秀麗的文曲風格聞名于世。
崇明派琵琶可追溯到三百余年的清康熙年間,那時,北派琵琶傳入崇明近鄰的通州地區(qū),有白在湄、自彧如父子、樊花坡、楊廷果等人。
早期崇明派琵琶,是承襲了白在湄的北派琵琶,其風格的演變受當?shù)仫L土人情的影響。
1916年沈肇州編《瀛洲古調(diào)》的出版及徐立蓀重編后改稱《梅庵琵琶譜》出版,遂使崇明派琵琶得以發(fā)揚光大。
中國近現(xiàn)代國樂大師劉天華于1918年隨沈氏學習瀛洲古調(diào)琵琶曲,并把這些樂曲帶到各地演奏,而且于1928年灌制了該派主要樂曲《飛花點翠》,這對推廣崇明派琵琶起到了十分積極的作用。
崇明派琵琶指法要求“捻法疏而勁,輪法密而清”,主張“慢而不斷,快而不亂,雅正之樂,音不過高,節(jié)不過促”。
尤其輪指以“下出輪”見長,故而音響細膩柔和,善于表現(xiàn)文靜、幽雅的情感,具有閑適、纖巧的情趣。
同時,“重夾輕輪”,偏愛單音與夾彈,認為“輪指雖易人耳,然多則犯低而失雅”。
因此,其曲目多為文板小曲,其中著名的《飛花點翠》、《昭君怨》等慢板、文板樂曲,典雅、端正;《魚兒戲水》等小曲,則充滿了生活的情趣。
五、汪派
汪派也叫上海派,是20世紀以來,中國音樂發(fā)展史上的重要琵琶流派,也是唯一以個人命名的流派。
上海派的形成,掀起了中國琵琶發(fā)展歷史上第三次高潮。
汪昱庭的琵琶技藝啟蒙于王惠生。
后王惠生把陳子敬琵琶譜傳授給汪。
后又得過浦東派倪青泉、曹靜樓與平湖派殷紀平傳授,兼收并蓄,把琵琶傳統(tǒng)古譜根據(jù)實際演奏花音編寫出演奏譜,廣為傳授。
汪氏傳授學生都用工尺譜,而且每都親筆抄寫后送給學生,至今已成為珍貴的墨寶。
凡根據(jù)汪氏傳譜演奏的,后人稱為汪派。
林石城編寫并于1959年由音樂出版社出版的《琵琶演奏法》中,首先用文字形式把“上海汪昱庭派”列為琵琶流派之一。
汪派的演奏特點首先在于,當時一般南派琵琶以下出輪為多,而汪氏卻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上出輪,從而奠定了琵琶運用上出輪的基礎(chǔ)。
其次,他不拘泥于傳統(tǒng)奏法,對古譜加以精心修改,使之更為精練,取得了比以往更好的效果。
汪派琵琶的演奏剛勁有力,感人頗深。
汪氏培養(yǎng)了一大批現(xiàn)、當代優(yōu)秀的琵琶演奏家。
如衛(wèi)仲樂、孫裕德、李廷松、程午加、蔣風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