輦轂怎么讀(輦轂駐蹕怎么讀)
輦轂怎么讀
皇帝坐的轎子叫龍輦(nian三聲),車叫輿或輿車(yu三聲)。輦,古代用人拉著走的車子,后多指天子或王室坐的車子:輦車。帝輦。鳳輦(皇后的車子)。
秦漢后特指君后所乘的車。龍輦僅有皇帝和皇后可以乘坐,是皇權(quán)至高無上的標(biāo)志。如:輦輅(皇帝的車駕);輦轂(皇帝坐的車子);輦輿(車子);輦道(帝王車駕所經(jīng)的道路);輦路(天子御駕所經(jīng)的道路);輦乘(指帝王與后妃專用的車乘);輦御(皇帝的車輿) 。
輦轂駐蹕怎么讀
《水滸傳》里的大名府在哪呢?
在現(xiàn)在的河北省邯鄲市大名縣。
大名,在歷史上曾為府、路、州、道、郡治所在地。春秋時代屬衛(wèi)國,名“五鹿”,是歷史上著名的“五鹿城”;戰(zhàn)國時期屬魏國;秦朝為東郡;漢朝為冀州魏郡;唐德宗建中3年(公元782)改稱大名府;宋仁宗慶歷二年(公元1024)建陪都,史稱“北京”,元、明、清為路、府、道所在地;清代曾為直隸省第一省會。
大名府、縣名稱,自后漢乾佑經(jīng)后周、北宋、金、元、明、清等六個朝代基本未變,大名府名直到民國二年廢府改道未變。
北京大名府的盧俊義、燕青人人皆知。所以,“大名”這個名字在全國聞名遐邇。
邯鄲市大名縣位于河北省的東南端,冀魯豫三省交界處。東與山東省莘縣、冠縣接壤,南與河南省的南樂縣相連,西部、北部與本省的魏縣、廣平、館陶毗鄰。面積105298平方公里。境內(nèi)一望平原沃野,漳河、衛(wèi)河、馬頰河像凌空而降的飄帶,從縣境南北穿過,將全縣分割衛(wèi)(河)東、衛(wèi)(河)西、漳 (河)北三個大塊。
從先秦實(shí)行郡縣制以來。大名縣先后數(shù)次與魏縣、元城縣分分合合,合合分分?,F(xiàn)在 的大名縣境,是歷史上大名、元城兩縣的疆域。
大名歷史悠久,名聞遐邇。舊志載:“陽平(歷史上曾為陽平郡),古名勝地,介齊、魯、晉、趙間,控扼中原,襟喉南北”,“地大物眾,密邇輦轂,聲教先被”。春秋時期,初 屬衛(wèi),后屬晉,晉公子重耳曾出于五鹿(古地名,在今城東45里)。戰(zhàn)國時期屬魏,魏武侯以為別都,其公子元曾食邑于此。漢成帝時,以孝元皇后世居委粟里(大名古地名),家凡九侯五大司馬,故曾以“貴鄉(xiāng)”名之。為抵御契丹之南侵,宋太宗曾于太平興國五年(公元980年)駐蹕大名,真宗也于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御次于此,“鎧甲于軍中”,契丹主隆緒“知帝親征,縱掠而去”。真宗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寇準(zhǔn)主持天雄軍,稱大名為京都開封的“北門鎖鑰”。仁宗慶歷二年(公元1042年)遼聚兵幽薊,聲言攻宋,仁宇納呂夷簡之議,升大名府為北京,以示抗遼決心。
大名自三國魏文帝黃初二年(公元221年)至民國26年(1937年)“七七事變”的1700年間,先后是郡、州、府路、道治所在地。曹魏黃初二年(公元221年)置陽平郡,北周為魏州;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田悅僭稱魏王,改魏州為大名府。為京大名府,元為大名路,明、清為大名府,民國3年(1914年)建大名道,轄冀南47縣。1928年改道為大名專區(qū),轄13個縣。1945年大名解放,一度將縣城及郊區(qū)建市,不久廢市并入縣。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大名“不乏、瑰琦、忠孝、廉節(jié)之儔”。歷史上官于斯土者,如狄梁公仁杰,寇萊公準(zhǔn),韓魏公琦,文路公彥博,歐陽忠公修,蘇侍郎轍等;鄉(xiāng)賢有以死抗金的郭永,力排浮靡文風(fēng)的柳開,人民喜愛的賦作家束皙,號稱“殿上虎”的劉安世等。皆彪炳史冊,為后人所稱道。共產(chǎn)黨建立后,則有郭隆真、馮品毅、平杰三、工從吾、趙紀(jì)彬、謝臺臣、晁哲甫、解蘊(yùn)山、李大磊等一大批革命家和領(lǐng)導(dǎo)人,或出生于大名,或執(zhí)教、就讀于大名,或工作于大名,為大名縣人民作出過重大貢獻(xiàn),為全縣人民所尊敬和稱頌。
自春秋以來,在兩千七百多年的歷史長河里,大名著塊地方歷來是一顆璀璨的明珠。春秋時有著名的“五鹿城”;唐代,有八十里“羅城”,后唐曾乘之為“東京”、“鄴都”、“天雄”;至宋代更加興盛,成為“陪都北京”。由此可知大名不止是縣、府所在地,而且是不少朝代的郡、州、路、道的駐地,唐代曾轄黃河以北十八州,大則數(shù)十縣,小則十幾縣。更為顯耀者,曾三次作為國都,被譽(yù)為“畿輔八府之首”、“河北重鎮(zhèn)”。唐代大詩人李白游歷大名時曾贊嘆:
魏郡接燕趙 美人夸芙蓉
洪水流碧玉 舟車日奔沖
青樓夾兩岸 萬室喧歌聲
山河嬗變,歷史更迭。大名歷史典冊里,演義了不少歷史名人和鐵事。戰(zhàn)國時代的孫臏射龐涓的馬陵道;漢代的肖元皇后王政君與新朝帝王王莽族居貴鄉(xiāng)城;晉代大文學(xué)家束皙開學(xué)館;唐代名臣狄仁杰抗擊契丹、田悅攢稱“大名府”;宋代賢相寇準(zhǔn)拒遼使;義士盧俊義義收燕青;明代孝潔皇后的傳說等等。另外還有臨濟(jì)宗義玄大師的興化寺、普照寺,周穆王之女等等一些名勝古是剎。這些人文名勝是大名的一筆豐厚的、膾炙人口的文化遺產(chǎn)。
輦怎么讀?
讀音:[niǎn]
部首:車 五筆:FWFL 筆畫:12 繁體:輦
釋義:古代用人拉著走的車子,后多指天子或王室坐的車子。
詳細(xì)釋義:
〈名〉〈動〉
拉車
天子召諸侯,諸侯輦輿就馬?!盾髯印ご舐浴?/p>
又如:輦土(用手拉車運(yùn)送泥土);輦運(yùn)(車運(yùn),拉車運(yùn)輸);輦重(挽引重車)
乘車
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輦來于秦?!?唐· 杜牧《阿房宮賦》
如:輦從(同車的隨從)
載運(yùn);運(yùn)送
輦金輸虜庭?!懹巍堵勌攣y次前輩韻》
又如:輦送(運(yùn)送);輦致(送達(dá));輦運(yùn)(運(yùn)輸)
(會意。從車,兩“夫”(男子)并行,拉車前進(jìn)。本義:古時用人拉或推的車)
同本義
輦,挽車也?!墩f文》
與其輂輦?!吨芏Y·鄉(xiāng)師》。注:“人挽行?!?/p>
我任我輦?!对姟ば⊙拧な蛎纭?/p>
以乘車輦其母?!蹲髠鳌でf公十二年》
輦重如役?!蹲髠鳌は骞辍?/p>
恃輦而行。——《戰(zhàn)國策·趙策》
扶輦下除?!稘h書·李廣蘇建傳》
又如:輦車(古代用人挽拉的輜重車;古代宮中用的一種便車,多用人挽拉);輦輿(用人拉車;人抬的車,即后世轎子);輦夫(車夫);輦道(車道)
秦漢后特指君后所乘的車 。
如:輦輅(皇帝的車駕);輦轂(皇帝坐的車子);輦輿(車子);輦道(帝王車駕所經(jīng)的道路);輦路(天子御駕所經(jīng)的道路);輦乘(指帝王與后妃專用的車乘);輦御(皇帝的車輿)
借指京城
子弟生長京輦。——陳琳《為袁紹上書》
又如:輦洛(京洛。指京都);輦轂(代指京城)
輦轂之下怎么讀
轂
拼音:gǔ gū;
轂
1轂gū另見gǔ 轂轆gūlu[wheel] 同“轱轆”轂
2(1)轂gǔ
(2)(形聲.從車 .本義:車輪中心的圓木,周圍與車輻的一端相接,中有圓孔,可以插軸)
(3)同本義 [nave]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楚辭·屈原·國殤》臨淄之涂,車轂擊,人肩摩.——《資治通鑒》
(4)又如:輪轂; 綰轂; 轂擊肩摩(并行的車子車轂相觸擊,行人的肩膀相摩擦.形容行人車馬川流不息); 轂下(車下).又作象聲詞.如:轂轂(搖動或滾動的聲音).
(5)泛指車 [cart]轉(zhuǎn)轂百數(shù)(百數(shù):指數(shù)量多).――《漢書》鯨鯢踴而夾轂,水禽翔而為衛(wèi).——《洛神賦》——曹植.兼重其(袁可立子)文物忠孝,而不知置之推轂夾袋中者.——明 陳繼儒《袁伯應(yīng)詩集序》譯文:鯨鯢爭相跳躍夾護(hù)車駕,水鳥穿梭飛翔殷勤護(hù)衛(wèi).
另見gū轂(轂)gǔ ㄍㄨˇ車輪中心,有洞可以插軸的部分,借指車輪或車:~下(輦轂之下,借指京城).~擊肩摩(形容車馬行人眾多,來往十分擁擠).
輦的讀音和意思
輦,現(xiàn)代漢語規(guī)范二級字,普通話讀音為niǎn,最早見于商代甲骨文,在六書中屬會意字,《說文解字》解釋為“輓車也。從車,從?在車前引之”。輦字的基本含義是指古時用人拉或推的車,后多指天子或王室坐的車子,如:帝輦、鳳輦(皇后的車子)。
在古代漢語中,輦字除作名詞外也用作動詞,表示拉車或乘車之意,如《荀子·大略》中“天子召諸侯,諸侯輦輿就馬”。
輦轂之下怎么讀音
讀音是dé二聲,daì四聲,zuì四聲,niǎn三聲,yì四聲,xià四聲萊垍頭條
輦轂是什么意思
晉?左思《吳都陚》:“于是樂只枏而歡飫無匱,都輦殷而四奧來暨?!弊ⅲ骸拜?王 者所乘,故京師之地通曰輦焉?!?/p>
輦下、輦轂天子的車輿亦謂京師、 京城。
輦轂之下的拼音
轂
拼音: gǔ,gū
筆畫: 13
部首: 殳
五筆: fplc
基本解釋轂(轂)
gǔ
車輪中心,有洞可以插軸的部分,借指車輪或車:轂下(輦轂之下,借指京城)。轂擊肩摩(形容車馬行人眾多,來往十分擁擠)。
筆畫數(shù):13;
部首:殳;
筆順編號:1214515213554
輦轂字怎么讀
與肆虐意思相近的有很多詞,例如:暴虐、猖獗、殘虐、泛濫、恣虐等。
風(fēng)雪肆虐
靈厭皇德,曾未悔禍,蟻狄縱毒于神州,夷裔肆虐于上國。--《晉書.劉琨傳》
春天四五月間禾苗剛出土,正是狂風(fēng)肆虐的時候。--《向沙漠進(jìn)軍》
引證解釋
恣意殘殺或迫害。《書·泰誓中》:“淫酗肆虐,臣下化之?!?漢 張衡 《南都賦》:“方今天地之睢剌,帝亂其政,豺虎肆虐,真人革命之秋也。”《舊唐書·忠義傳上·王義方》:“況輦轂咫尺,奸臣肆虐,足使忠臣抗憤,義士扼腕。” 明 梁辰魚 《浣紗記·伐越》:“爭奈 越王 勾踐 肆虐欺隣,幸喜新建嗣王練兵訓(xùn)卒,誓復(fù) 檇李 之恥,直擣 會稽 之山?!?鄒韜奮 《轟炸南京》:“二十日,敵機(jī)即到 南京 肆虐,不下四次之多?!?/p>
指自然界事物放肆侵?jǐn)_或殘害。 明 劉基 《夏夜臺州城中作》詩:“何為旱魃還肆虐,坐令毒沴傷和沖?!?清 百一居士 《壺天錄》卷上:“當(dāng)大雨時,箕伯肆虐,大木斯拔,沙石皆飛?!?魯迅 《兩地書·致許廣平三九》:“晚間蚊蟲肆虐,竟夕不成眠?!?碧野 《漢水滔滔》:“它不再狂暴肆虐,它給人們帶來的不再是家破人亡,妻離子散的厄運(yùn)?!?/p>
![](/static/images/biaoqian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