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是什么意思(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怎么讀)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怎么讀
從長計議的意思:慢慢兒地多加商量:這個問題很復雜,應該~,不要馬上就做決定。
【出自】:《左傳·僖公四年》:“筮短龜長,不如從長?!痹だ钚械馈痘谊@記》楔子:“且待女孩兒到來,慢慢的與他從長計議,有何不可?!?/p>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意思:比喻開始在這一方面失敗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勝利?,F(xiàn)在多為指某人在這一方面雖然失敗了,卻在其他方面成功。
【出處】語見(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卷十七·馮異傳第七》)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怎么讀拼音
詞目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發(fā)音 shī zhī dōng yú,shōu zhī sāng yú 釋義 東隅:東方日出處,指早晨;桑、榆:指日落處, 也指日暮。比喻開始在這一方面失敗了,最后在另 一方面取得勝利。 出處 《后漢書·馮異傳》:“始雖垂翅回奚,終能奮翼 黽池,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示例 谷城之變,朕還是不肯治他的罪,仍望他“~”。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十九章)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的讀音是什么意思
桑榆,指桑樹與榆樹。日落時光照桑榆樹端,因以指日暮。以喻事之后階段。比喻晚年;垂老之年。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是shī zhī dōng yú,shōu zhī sāng yú,原指在某處先有所失,在另一處終有所得。比喻開始在這一方面失敗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勝利。
現(xiàn)考證,東隅為鄭州,桑榆為開封。東隅亦指早晨,桑榆亦指黃昏。
出自: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卷十七·馮異傳第七》: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方論功賞,以答大勛。'"
譯文:可以說是在這一方面失敗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勝利,于是論功行賞來獎酬大勛。
擴展資料:
成語典故:
公元25年秋天,漢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政權。接著,劉秀就把屠刀指向赤眉起義軍。公元26年春天,長安斷糧,樊崇領導的幾十萬赤眉軍不得不向西轉攻城邑,但遭到占據(jù)天水郡的隗囂的阻擊,只得又回到長安來。這時,長安已被劉秀部將鄧禹占據(jù)。
經(jīng)過激戰(zhàn),赤眉軍打敗了鄧禹,9月又重新占領長安。這年冬天,赤眉軍的糧食供應仍然極端困難,不得已于12月引兵東進。劉秀一面派大將馮異率軍西進,在華陰(陜西華陰東南)阻擊赤眉軍;一面在新安(河南澠池東)、宜陽(河南宜陽西)屯駐重兵,截斷赤眉軍東歸的道路。
馮異率領西路軍,在華陰、湖縣一線,同赤眉軍相持了60多天。多次被赤眉軍打敗的鄧禹,這時率部到達湖縣,同馮異的部隊會合。鄧禹妄想取勝,派部將鄧弘搶先進攻赤眉軍,又被赤眉軍打得落花流水。鄧禹、馮異親率主力救援,在回溪(河南宜陽西北)又被赤眉軍打得大敗。
鄧禹只帶著24騎逃回宜陽;馮異拋棄了戰(zhàn)馬,只帶著幾個人步行走回溪阪,逃回營寨。
公元27年正月,赤眉軍在崤底(河南澠池禮莊寨)被馮異打敗,遭到重大損失。剩下的起義軍折向東南,不料在宜陽又陷入劉秀重兵的包圍。赤眉軍經(jīng)過艱苦的戰(zhàn)斗,始終不能突圍。樊崇等人在糧盡力竭的情況下,投降了劉秀。戰(zhàn)斗結束后,劉秀下了一道詔書,名叫《勞馮異詔》。
其中有這樣幾句,“開始在回溪遭受挫折,最后在澠池一帶獲勝。這就是所謂在日出的東方吃了敗仗,在日落的西邊卻得到了勝利?!保ㄔ氖牵骸笆茧m垂翅回溪,終能奮翼澠池。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保?/p>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的意思
[成語解釋]原指在某處先有所失,在另一處終有所得。比喻開始在這一方面失敗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勝利。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注釋]東隅:太陽初升之所,指東方,也指事情開始之時;桑榆,黃昏太陽落下之所,也指事情最終結果。
出自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卷十七·馮異傳第七》:"璽書勞異曰:' 赤眉破平,士吏勞苦,始雖垂翅回溪,終能奮翼黽池,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譯文:頒布圣旨慰勞馮異說:“赤眉打敗,將士辛苦,開始在回溪遭受挫折,最后在澠池一帶獲勝。這就是所謂在日出的東方吃了敗仗,在日落的西邊卻得到了勝利。"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讀音
1、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拼音:sài wēng shī mǎ , yān zhī fēi fú
【釋義】比喻雖然一時受到損失,但也有可能帶來好處。即好事和壞事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形容人的心態(tài),一定要樂觀向上,任何事情都有二面性,不好的一面,有可能向好的一面轉化。
出自西漢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集體撰寫的《淮南子·人間訓》。
2、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拼音:shī zhī dōng yú,shōu zhī sāng yú
原指在某處先有所失,在另一處終有所得。比喻開始在這一方面失敗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勝利。東隅為鄭州,桑榆為開封。東隅亦指早晨,桑榆亦指黃昏。
出自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卷十七·馮異傳第七》:"璽書勞異曰:' 赤眉破平,士吏勞苦,始雖垂翅回溪,終能奮翼黽池,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方論功賞,以答大勛。'"
釋義:東漢劉秀即位為光武帝后,派大將馮異率軍西征,敉平赤眉軍。赤眉佯敗,在回溪之地大破馮軍。馮異寨后,重召散兵,復使人混入赤眉,然后內(nèi)外夾攻,在崤底之地大破赤眉。
事后,漢光武帝劉秀下詔獎之,謂雖在回溪失利,但終能在澠池獲勝??芍^在此先有所失,后在彼終有所得,當論功行賞,以表戰(zhàn)功。
3、因禍得福
拼音:yīn huò dé fú
因遭遇災禍之后反而得到福。指對禍患處理得當;壞事變成了好事。偏正式;作謂語、定語、賓語;含褒義。
出自于西漢·司馬遷《史記·蘇秦列傳》:“其為政也,善因禍為福,轉敗為功。”
釋義:他正在治理國家,因而由于災禍得到福氣,將敗績變成功績。
4、金無足赤,人無完人
拼音:jīn wú zú chì,rén wú wán rén
比喻不能要求一個人沒有一點缺點錯誤。世界上本來就沒有十全十美的人,金子也沒有十足之赤。人有優(yōu)點和缺點。
出自宋·戴復古《寄興》:“黃金無足色,白璧有微瑕。求人不求備,妾愿老君家。”
釋義:沒有純而又純的金子,白玉都會有一些微小的瑕疵,更沒有十全十美的人,我愿意在您的家里終老。
5、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拼音:zhì zhě qiān lǜ,bì yǒu yī shī
指不管多聰明的人,在很多次的考慮中,也一定會出現(xiàn)個別錯誤。
出自《晏子春秋》:“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p>
釋義:聰明的人考慮很多因素也會有遺漏,不聰明的人考慮很多因素可能會收獲一些意外的事。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怎么讀什么意思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比喻開始在這一方面失敗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勝利。現(xiàn)在多為指某人在這一方面雖然失敗了,卻在其他方面成功。
曰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怎么讀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出處】語見(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卷十七·馮異傳第七》):“璽書勞異曰:‘ 赤眉破平,士吏勞苦,始雖垂翅回溪,終能奮翼黽池,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方論功賞,以答大勛。
’” 【用例】(清·王浚卿《冷眼觀·第二十回》):“誰知那個旗婆,猶自賊心未死,竟想‘失之東隅,收之桑榆’,膽敢又到孝感縣境一個大字號店里去,仍照這么一做,這回他卻是惡貫滿盈,自尋敗露了。
” 【解說】東漢劉秀即位為光武帝后,派大將馮異率軍西征,敉平赤眉軍。
赤眉佯敗,在回溪之地大破馮軍。
馮異敗回營寨后,重召散兵,復使人混入赤眉,然后內(nèi)外夾攻,在崤底之地大破赤眉。
事后,漢光武帝劉秀下詔獎之,謂馮異初雖在回溪失利,但終能在澠池獲勝。
可謂在此先有所失,后在彼終有所得,當論功行賞,以表戰(zhàn)功。
【釋義】① 東隅:指日出處,即早晨,喻初始。
② 桑榆:指日落處,即夜晚,喻最終。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原指在某處先有所失,在另一處終有所得。
后喻在某一面有所失敗,但在另一面有所成就,常用此語。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怎么念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的意思是:指在某處先有所失,在另一處終有所得。比喻開始在這一方面失敗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勝利。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shī zhī dōng yú,shōu zhī sāng yú】
1,【解釋】:① 東隅:東方日出處,指早晨,喻初始。②桑榆:指黃昏。
2,【出處】: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卷十七·馮異傳第七》:"璽書勞異曰:' 赤眉破平,士吏勞苦,始雖垂翅回溪,終能奮翼黽池,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方論功賞,以答大勛。'"
3,【示例】:谷城之變,朕還是不肯治他的罪,仍望他"~"。(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十九章)
拓展資料:
1、他雖然賽場失利,但在大賽中積累了臨陣經(jīng)驗,也算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吧。
2、租界的文化語境,對于左翼文學現(xiàn)象來說,是一種“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的歷史安排。
3、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歐陽克也沒想到,原本是奔著九陽真經(jīng)去的,沒想到在失去九陽真經(jīng)的時候,卻能得到斗轉星移和參合指的藏匿消息。
4、始雖垂翅回奚,終能奮翼黽池,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5、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原來,只要堅強地活下去,在紅塵喧囂中,她就能如花綻放,一路錦繡。
失之桑榆收之東隅讀音
1、千里之堤,潰于蟻穴。
2、肝膽相照,榮辱與共。
3、船載千斤,掌舵一人。
4、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5、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6、養(yǎng)兵千日,用兵一時。
7、北海雖賒,扶搖可接。
8、把握機遇,心想事成。
9、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10、人之幼稚,不學則愚。
1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2、一著不慎,滿盤皆輸。
13、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14、一人當關,萬夫莫開。
15、人多山倒,力眾海移。
16、西楚霸王,兩漢王朝!
17、二人同心,其利斷金。
18、業(yè)精于勤,行成于思。
19、人生在勤,不索何獲。
20、讀書百遍,而義自見。
21、學而不舍,金石可鏤。
22、勤學苦練,永爭上游。
23、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24、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25、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26、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27、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28、貧而無怨,富而不驕。
29、柴多火旺,水漲船高。
30、學海無涯,心存高遠。
31、雁怕離群,人怕掉隊。
32、不學自知,不問自曉。
33、追求目標,堅持不懈。
34、古今行事,未之有也。
35、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36、拼搏奮斗,勵志篤行。
37、虛懷若竹,清氣若蘭。
38、高屋建瓴,勢如破竹。
39、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40、言之無文,行而不遠。
41、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42、生命不止,奮斗不息。
43、矢志向?qū)W,敢于勝利。
44、兩粒種子,一片森林。
45、君子力學,晝夜不息。
46、談泊明志,寧靜致遠。
47、君子之學,死而后已。
48、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49、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50、鎖定目標,追求完美!
51、失之桑榆,收之東隅。
52、奮發(fā)有為,時不我待。
53、東隅已逝,桑榆非晚。
54、破釜沉舟,戰(zhàn)則必勝。
55、我若為王,誰敢爭雄!
56、堅持到底,至死不渝。
57、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58、學無止境,勇攀高峰。
59、貧富有別,永垂不朽!
60、一人傳虛,萬人傳實。
61、一箭易斷,十箭難折。
62、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63、淡泊明志,寧靜致遠。
64、不勤于始,將悔于終。
65、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66、圣境之下,調(diào)心養(yǎng)神。
67、獨腳難行,孤掌難鳴。
68、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69、一息若存,希望不滅。
70、上善若水,厚德載物。
71、厚積薄發(fā),志在必得。
72、頭雁先飛,群雁齊追
失之桑榆收之東隅是什么意思啊
楚弓楚得的故事應流傳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現(xiàn)存最早的文獻記載見于《公孫龍子·跡府》,該書提到楚國的一位君主帶著“繁弱之弓”和“忘歸之矢”到云夢澤打獵,卻把弓遺失了,他的侍臣都要去找,楚王卻阻止了他們,說道:“楚人遺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乎?”這則故事想表達出楚王胸襟廣大,但后來演變成為成語“楚弓楚得”。
故事雖提及楚王,但并未說明是哪一位楚王,《呂氏春秋·孟春紀·貴公》甚至連楚王都未提及,只說是一個楚國人(荊人),劉向在《說苑·至公》一書中說楚王指楚共王,后來的《藝文類聚》“卷六十·軍器部”中又說弓是“烏號之弓”。
對楚弓楚得的故事,后來儒家、道家、佛家都有評價,立場往往是批評其具有局限性。儒家評論說不應拘泥于楚國,道家評論說不應拘泥于人,佛家評論說對弓、人、楚等概念都應超脫。
根據(jù)《公孫龍子》和《孔子家語》的記載,孔子聽到了楚弓楚得的故事后,覺得楚王心胸仍不夠?qū)拸V,沒有盡到仁義,說道“人遺弓,人得之,何必楚也”, 他認為應該超越楚國的局限,失弓的是人,得弓的也是人,楚國人與否無關緊要。由此觀之,楚王的國家觀比孔子的天下觀比較為狹窄。而孔子把“楚人”和“人”的概念作了區(qū)分,這一點后來被公孫龍用來佐證自己的白馬非馬說。
《呂氏春秋·貴公》中進一步加上了道家的評論,稱當老子聽到楚弓楚得的故事以及孔子的評價后,說道“去其人而可矣”,表示連“人”也不必拘泥,只說“失之,得之”即可。這則評價很可能是《呂氏春秋》的附會之作,反映了道家的立場,即主張人與萬物都是一樣的,是自然的平等產(chǎn)物。
根據(jù)各派對楚弓楚得的不同立場,有人評價說楚王是民主主義者(楚王沒有說“楚王失弓”,而是說“楚人失弓”,沒有區(qū)分王和民),孔子是世界主義者,而老子則是宇宙主義者。
明朝的蓮池大師在《竹窗隨筆》中評價說:“楚王的楚弓楚得乃是滄海之胸襟,孔子的人弓人得乃是天地之度量,雖然孔子的境界高于楚王,但仍‘不能忘情于弓’,弓乃身外之物,本來就無所謂失,也無所謂得。但看到這一點仍然不夠,因為這樣仍然是‘不能忘情于我’,而連自我都不可得,又如何去求所謂弓、人、楚呢?” 蓮池大師的評價體現(xiàn)了佛家四大皆空的境界。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讀后感
可以回復:過了這村,機會還在下一村等著我,有時候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人生路漫漫,不能只考慮一段時間的得失,應該將眼光放長遠,格局要大,胸懷要寬闊,這次機會又不好,是我自己放棄的好吧,我希望通過我自己的努力可以更好的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