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鷓鴣養(yǎng)殖技術(中華鷓鴣人工養(yǎng)殖)
中華鷓鴣人工養(yǎng)殖
鷓鴣野外繁殖率很低,野生鷓鴣一年繁殖兩次,一般一次產蛋五只,鷓鴣苗剛出殼四個小時就可以跟著母鷓鴣覓食。
鷓鴣的人工繁殖還沒成功。全世界沒有規(guī)模養(yǎng)殖鷓鴣的案例。南方的廣東、廣西等地有零星養(yǎng)殖,作為媒鳥和觀賞鳥。大部分是野外捉回來的鷓鴣苗或野外撿鷓鴣蛋回來孵化的。鷓鴣是省級保護鳥類,市場出售的商品鷓鴣很少,市面看到的所謂的鷓鴣絕大部分是用石雞假冒的。
2/5
產蛋
野生鷓鴣一般在3~6月產蛋繁殖,屬季節(jié)性繁殖,人工養(yǎng)殖產蛋率跟野生鷓鴣相差無幾,產蛋率很低,控制的良好條件下,繁殖季節(jié)延長。但無法一年四季產蛋,年產蛋量為20左右枚。鷓鴣繁殖性能的高低,除受親本遺傳因素影響外,還受外界環(huán)境如營養(yǎng)、管理等因素影響。
3/5
性成熟
雌鷓鴣比雄鴟鴣性成熟早,雌鷓鴣性成熟期200~240天,雄鷓鴣要推遲2~3周。因此,對雄鴟鴣必須提前增加營養(yǎng)和光照。
4/5
配對
在野生條件下為一雄一雌配對,人工馴養(yǎng),可一雄多雌組群,采用自由交配的方式。
5/5
雛鷓鴣-種鷓鴣選擇方法
飼養(yǎng)鷓鴣必須先要對所有飼養(yǎng)的雛鷓鴣進行個體選擇,特別是作為種用鷓鴣,雛鷓鴣品質的好壞,不僅直接影響到生長發(fā)育、成活率及飼料費用,而且直接關系到生產性能和種用價值。
選擇雛鷓鴣應以體質健壯有神,發(fā)育良好,兩腿穩(wěn)健有力,羽毛色鮮亮清潔,個體體重在12克以上,頭小適中,臍部收縮良好,食欲旺盛,增重快,叫聲洪亮,泄殖腔附近無糞污染,一般可選作商品鷓鴣飼養(yǎng)。準備將來留作種用的鷓鴣苗除上述標準外,還要挑選個體大、發(fā)育好、體重適中、活力強、眼大有神、行動靈活、站立姿態(tài)正常、體羽整齊、喙短稍彎曲、頭頸勻稱、背部和胸部寬且兩者平行,勝部硬直、腳趾齊全正常。挑選出來符合上述條件的雛鷓鴣,為培育生產力高的合格種用鷓鴣打下良好基礎。凡是體質較弱、發(fā)育較差、體重過輕、肩尾低拱背、跛行或行走不穩(wěn)、動作遲緩、羽毛松亂、絨毛缺少光澤,無尾羽、泄殖腔附近不干凈,如將雛鷓鴣捏在手中無力掙扎或不掙扎、喙狹長、眼睛瞎或有毛病、喙過彎、上下喙閉不緊,背、胸不平行,腳趾彎曲的,均不宜留作種用。挑選淘汰的失去種用生產性能價值的雛鷓鴣,可另作育肥肉用商品鷓鴣飼養(yǎng)處理。肉用鷓鴣飼養(yǎng)到平均體重達500克是生長最適宜的鷓鴣齡,這時飼料報酬也最高。
中華鷓鴣人工養(yǎng)殖有限公司
不犯法,可以人工飼養(yǎng)。
但是如果想專業(yè)化養(yǎng)殖鷓鴣,就需要還好籌劃一番,從鷓鴣的優(yōu)良品種選擇,到圈舍建造,從雛鷓鴣的飼養(yǎng)管理,到各個階段的飼養(yǎng)管理模式,以及疾病預防,還要有一定的銷售渠道等,都要有所了解和掌握,再來著手養(yǎng)殖比較穩(wěn)妥。
在人工飼養(yǎng)下,生長速度很快,飼養(yǎng)周期非常短,從孵化出殼到出欄,13周左右,體重可達1斤多,專業(yè)養(yǎng)殖,一年可養(yǎng)4批次。
不過,人工鷓鴣繁殖率很低,目前沒有大規(guī)模養(yǎng)殖,南方有零星養(yǎng)殖,鷓鴣是省級保護鳥類,市場出售的鷓鴣很少,市面看到的所謂的鷓鴣絕大部分是用石雞假冒的。
中華鷓鴣人工養(yǎng)殖會下蛋嗎?
竹雞每年3月份進入繁殖期,產卵在4~5月份,每窩產卵7~12枚,卵重15克,呈暗乳色或淡褐色,具棕色細點和淺灰色斑。
竹雞亦稱"泥滑滑"、"竹鷓鴣"或“扁罐罐”。屬雞形目,雉科。該鳥羽色艷麗。為國內特有的觀賞鳥類, 在南方為常見種類。雄鳥生性好斗,常被人們馴化為斗鳥,以供觀賞。
它大多生活在竹林中。形體比鷓鴣小,毛呈褐色而有斑點,竹雞喜歡吃白蟻。
中華鷓鴣養(yǎng)殖成功案例
兩窩,一只鷓鴣在人工飼養(yǎng)良好的情況下,一年最多可以產下二十枚蛋。野生鷓鴣一年可以繁殖兩次,一次可以產下三到五枚蛋,一年能夠產下六到十枚蛋。鷓鴣繁殖能力的強弱會受到很多方面的影響,例如:氣溫、光照、飼料和本身的遺傳條件等。目前還無人大規(guī)模養(yǎng)殖鷓鴣,市場上的肉食鷓鴣基本上都是美國鷓鴣,也就是石雞。
中華鷓鴣養(yǎng)殖基地
鷓鴣養(yǎng)殖首先要修建養(yǎng)殖場,費用大約是7300元;引進鷓鴣種苗,按照飼養(yǎng)50只來計算的話,費用是200元左右;飼料成本約為1000元;水電、飼養(yǎng)設備以及人工和其他的費用約從市場銷勢來看,商品銷售價不同品種不同,美國鷓鴣十幾元一只,中華鷓鴣各地價格不一樣,一般在85-150元左右。鷓鴣蛋一般在2元-3元一枚。
中華鷓鴣人工養(yǎng)殖基地
野生鷓鴣馴養(yǎng)可以拉天網和防逃欄或者籠養(yǎng)。前者需一定的場所及資金投入適合規(guī)模養(yǎng)殖,這個比較簡單。如果只是一只幾只的,建設籠養(yǎng)。剛弄回來需用深暗色布遮住籠子,使之不見光。因為見光鷓鴣會撞籠非常厲害,易使之受傷甚至死亡。養(yǎng)幾天后如果鷓鴣服籠不鬧騰了,可以慢慢撤去籠布。剛開始只是稍打開一面布或一角,逐漸到全部能打開。喂食如要鷓鴣啼叫,可將早稻谷炒熟拌些雞蛋以提其性。不管養(yǎng)了多久,不能將籠門打開。一旦打開,鷓鴣即逃走。它是永遠養(yǎng)不親的一種鳥。俗稱"無義″鳥。即使從小養(yǎng)到大,養(yǎng)一二十年也是養(yǎng)不熟的。一有機會就會逃籠而去,一去不復返
中華鷓鴣能養(yǎng)殖嗎
鷓鴣并不是國家保護動物,養(yǎng)殖不犯法。
鷓鴣的生長周期分為育雛期(出生到9周齡)、中成期(10-27周齡)、成鴣期(28周齡及以后),其中雌鷓鴣性成熟期為200-240天左右,雄鷓鴣性成熟期要推遲2-3周。
如果是平養(yǎng),養(yǎng)殖場的網高50-60cm,每平米飼養(yǎng)15-20只鷓鴣,適合種鷓鴣;如果是籠養(yǎng),使用長1m、高30cm、深60cm的籠子,每籠飼養(yǎng)10只鷓鴣,適合肉鷓鴣。另外需在場地四周開設排水溝,保持場地干燥
中華鷓鴣人工養(yǎng)殖視頻
主要是考慮三個方面:
第一,選堂。我們在選堂時,盡量選在鳥的上方,或者左右,實在沒地方下,才選在下方,原因是鷓鴣走上坡時,是走著上去的,而下坡,往往是飛,這樣,安在上方,他走上去,更容易中套。
第二,放電媒和布套。因為鳥是有靈性的,如果他在很遠就能聽到媒點發(fā)出的聲音,而看不到鳥,他就會發(fā)現不對,而不上前,所以,放電媒時,一定要放在野鳥不能直視到的地方,最好有一個折路,你放在拆路的一邊,必須要鳥走過折路,轉過來,才能看到媒點,而你的套,就下在那個折點上,把折點過來的毛路都布上套。其他的路,用草或者其他封死。鳥來,在折點就給套住,讓他沒機會看到媒。這是非常關鍵的,重中之重。
第三,放音。放音的話,這個是靈活的,原因是不同的季節(jié),得用不同的媒聲。例如:如果是鳥在交配期,下好套后,人走開靜五分鐘后,直接就用母叫聲,叫三到五分鐘關掉,如果野鳥有反應,你會聽到聲音從遠走近。說明他過來了。這時,你再把聲音關小一些,再換母呵。例如,你開始是用的22的聲音,換母呵時,就用18--20,這時不再換聲,一直等到聽到有拍騰聲,就可以跑過去收鳥了。這種放聲,是用在三月底到四月底,非常管用。一般都能捉到。如果是過了交配期,母鳥開始生蛋后,這時,你再用這兩種聲,就可能有失誤了。
中華鷓鴣人工養(yǎng)殖技術
【鷓鴣育成期的飼養(yǎng)管理】
雛鷓鴣最遲于9周齡轉入育成舍,可實行平養(yǎng)、網養(yǎng)與籠養(yǎng),為防治黑頭病、 球蟲病及寄生蟲病,建議實行網養(yǎng)與籠養(yǎng)。鑒于鷓鴣有較強的飛翔能力,可在舍外設置飛翔欄。 飼養(yǎng)密度:4~6周齡每只0.03平方米,或均養(yǎng)35只/平方米,6~10周齡每只0.06 平方米,或均養(yǎng)15只/平方米。 光照為每晝夜14~16小時(低強度),采用0.5~1瓦/平方米。紅光效果好。 每天喂料3~4次,飲水不可中斷,注意環(huán)境衛(wèi)生,加強觀察護理。 對于肉用仔鴣,從一開始到上市固定光照20個小時,至16周齡時可達到成年體重的92%,公仔鴣達到0.6公斤,母仔鴣平均0.5公斤,即可上市。飼料轉化率約為2.04:1。 飼養(yǎng)獵用鷓鴣,應在16~20周齡時上市,在經濟上效益較高。
【育雛期的飼養(yǎng)管理】
鷓鴣0~8周齡可以成功地在多層籠內育雛或平面育雛。大部分商品雞籠只要將籠底、食槽、飲水器略作改進即可。為減少足踝受傷,可在底部鋪上0.6 厘米厚的網眼塑料網墊。至6周齡時應移入育成籠內或欄內進行飼養(yǎng)。 管理技術基本同雛家雞。為防啄癖,在6~9日齡斷喙,至6周齡再斷喙1次。采用斷喙機斷去上喙1/4~1/3。如不斷喙,也可穿戴特制塑料鼻環(huán)。
【鷓鴣育雛的關鍵環(huán)節(jié)】近兩年來,集藥用、食用、觀賞于一身的特種珍禽美國鷓鴣市場行情一直看好,養(yǎng)殖業(yè)日趨火爆。但是鷓鴣養(yǎng)殖并不像所說的那樣簡單好養(yǎng),只有掌握了嫻熟的養(yǎng)殖技術才能確保養(yǎng)殖成功?,F將鷓鴣育雛的管理關鍵介紹如下:
1、溫濕度 ①溫度 溫度是鷓鴣育雛期間最關鍵的環(huán)節(jié),合適的溫度能夠提高成活率。1~2周齡室內溫度應控制在33℃,3~5周齡室內溫度28℃,6~7周齡為26℃,8周齡以后24℃。②濕度 濕度過大易真菌感染;濕度過小易得呼吸道疾病。一般1 周齡相對濕度為60%~70%,1周齡以后相對濕度為55%~60%。
2、通風 在保證溫度的前提下,要進行適當的通風換氣,增加氧氣排出二氧化碳,有利雛鴣的新陳代謝正常進行。
3、密度 密度過大其活動場地受限制而相互打斗,死亡量增大;密度過小浪費有效場地,使養(yǎng)殖成本提高。一般出殼至10日齡平均可放80只/m2左右,10~28 日齡平均可放50只/m2左右,4~10周齡可放30只/m2,10周后可入15只/m2左右。
4、光照 出殼后20小時至1周期間需全日光照,1周后為每天16小時。
5、飲水 鷓鴣在出殼24小時內將0.02%的土霉素加入36℃的涼開水中,讓雛鴣飲用。如果雛鴣是從外地引進的,可在飲水中加VB。
6、開食 鷓鴣飲水后即可開食。將飼料用少量的水拌成潮濕狀用手將顆粒搓細,少量的撒在紙上,讓雛鴣自由采食。頭3天以不斷料為好,3天后改用食槽,槽要放在燈光下,食槽要錯開,相距不要超過1m,飼喂時要少喂多餐,每次添料時以上次飼料吃干凈為好。
7、消毒 要保持環(huán)境與衛(wèi)生。水槽每天清洗2次,2天消毒1次(用0.01 %的高錳酸鉀溶液)。每天上、下午各清掃糞便1次,室內消毒要每周2次,夏季每天消毒3次。
![](/static/images/biaoqian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