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縣彩鳳凰山雞火雞養(yǎng)殖(安順什么地方養(yǎng)七彩山雞)
安順什么地方養(yǎng)七彩山雞
花燈戲是貴州和云南的主要地方劇種,因地域文化的區(qū)別,形成不同的風格特色。
貴州花燈戲是清末民初在當地民間歌舞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
起初,花燈叫采花燈,只有歌舞,后在歌舞中加入小戲,再以后受外來戲曲影響,發(fā)展為演出本戲。
貴州花燈戲主要流行于獨山、遵義、畢節(jié)、安順、銅仁等地,各地有不同的稱謂。
黔北、黔西一帶叫“燈夾戲”,獨山一帶叫“臺燈”,思南、印江等地叫“高臺戲”或“花燈戲”。
最初的花燈戲演出形式簡單,以演民間小戲為主,題材多取農村生活和民間故事,有《拜年》、《姐妹觀花》、《三訪親》、《劉三妹挑水》、《放牛攔妻》等劇目。
其表演以“扭”為特點,演員常用折扇與手帕為道具表示情感。
舞蹈的步法有二步半、四方步,快、慢三步,野雞步、梭步、碎米步、矮樁步、婦田步、快上步等;扇子耍法有小花扇、大花扇、交扇、蓋扇、差扇、撲蝶扇等;身段有犀牛望月、膝上栽花、黃龍纏腰、海底撈月、雪花蓋頂、巖鷹展翅等。
貴州花燈戲的曲調有的戲劇性較強,也有的源于抒情性的民歌小調,其中“繡荷包”最為聞名。
貴州花燈戲在流行過程中逐漸打破了“燈、扇、帕”的歌舞程式,腳色行當也不再局限于“二小”、“三小”,而有了凈、末、老旦、彩旦等的劃分。
其樂曲腔調在原有曲調基礎上也出現了擴展變化,并逐漸形成自己的“板腔”和“曲牌”。
常用的板腔有【出臺調】、【行程調】、【路調】、【數板】、【罵板】、【哭板】、【一字調】、【出馬門】、【陰二簧】、【山坡羊】、【哀子】、【四平調】等。
常用的曲牌有【四小景】、【四季相思】、【月調】、【送夫調】、【巧梳妝】、【白牡丹】、【比古調】、【送茶調】、【觀花調】、【雪花飄】等。
在表現情節(jié)刻畫人物時,板腔與曲調綜合使用,形成了絲弦燈調系、臺燈燈調系和鑼鼓燈調系,音樂表現力更加豐富。
思南土家花燈戲融入本民族儺戲和擺手舞中的一些成分,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婉轉動人的優(yōu)美唱腔、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和燈戲兼容的獨特民族風格折射出烏江流域的人文風采。
花燈戲·思南花燈戲 地區(qū)或單位:貴州省思南縣 (一)簡介 花燈戲是貴州和云南的主要地方劇種,因地域文化的區(qū)別,形成不同的風格特色。
貴州花燈戲是清末民初在當地民間歌舞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
起初,花燈叫采花燈,只有歌舞,后在歌舞中加入小戲,再以后受外來戲曲影響,發(fā)展為演出本戲。
貴州花燈戲主要流行于獨山、遵義、畢節(jié)、安順、銅仁等地,各地有不同的稱謂。
黔北、黔西一帶叫"燈夾戲",獨山一帶叫"臺燈",思南、印江等地叫"高臺戲"或"花燈戲"。
(二)歷史溯源 大致起源于唐宋之間,風行于明代、清代,許家壩、文家店、大河壩、大壩場、塘頭等花燈盛行。
思南土家花燈不僅歷史源遠流長,而且表演形式多種多樣,最初是"二人轉",其中《門斗轉》、《鷹展翅》、《邊魚戲水》、《膝上栽花》和《蘇秦負劍》等舞蹈動作很有代表性,連歌帶舞,十分動人。
明末清初發(fā)展到了三人出場,或一男二女,叫"雙鳳朝陽",或"二男一女"叫"雙獅戲球"。
也有的地方二男兩女叫"雙花燈"。
旦角又叫幺妹,男扮女裝,扎假發(fā)辮,包頭巾,著花裙,右手執(zhí)綢邊花折扇,左手執(zhí)彩巾。
丑角又叫干哥,反穿皮襖,扎腰帶,瓜皮帽子頭上戴,右手執(zhí)大蒲扇。
干哥圍繞幺妹轉,相互旋轉唱跳,干哥舞蹈動作豐富多彩,幽默可笑。
思南土家花燈到清朝末年,因受外來戲劇文化的影響,已發(fā)展成為花燈戲--高臺戲,這是花燈史上的一個大的飛躍。
清道光年間,思南土家花燈由原來在室內演出變?yōu)樵簤未畎_演出,土家人稱之為矮臺戲。
清光緒18年,思南人羅芳林從云南還鄉(xiāng),在家鄉(xiāng)羅家壩搭了一正規(guī)的舞臺,把土家矮臺戲搬上了高臺演出。
高臺戲由此而得名。
形成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高臺戲,立即聲震全縣,甚至越過縣界,民間不管紅白喜事,過年過節(jié),都爭相邀請戲班出戲。
新中國成立后,思南土家花燈得到長足發(fā)展,1956年,縣人民政府組織花燈會演;1958年,在充實,擴大的基礎上建成了花燈劇團。
思南土家唱燈從來沒有女人參加。
1956年,全縣花燈會演,要求婦女演旦角,土家老藝人田應喜到處動員,終于把許家壩兩個15歲的女孩許朝珍、許義福請來了。
田應喜還把自古以來丑、旦角以"夫妻"相稱的唱法改為"哥妹"相稱。
這種"哥妹"相稱的唱法,一直保持到現在。
1958年,出席全省文藝調演,田應喜等人創(chuàng)作的大型歌舞《社會主義好》博得省領導和專家的高度贊揚。
1995年,花燈劇《喜相逢》和花燈歌舞《龍鳳花燭》參加全省花燈調演,均獲優(yōu)秀節(jié)目演出獎和創(chuàng)作獎。
(三)藝術特色 最初的花燈戲演出形式簡單,以演民間小戲為主,題材多取農村生活和民間故事,有《拜年》、《姐妹觀花》、《三訪親》、《劉三妹挑水》、《放牛攔妻》等劇目。
其表演以"扭"為特點,演員常用折扇與手帕為道具表示情感。
舞蹈的步法有二步半、四方步,快、慢三步,野雞步、梭步、碎米步、矮樁步、婦田步、快上步等;扇子耍法有小花扇、大花扇、交扇、蓋扇、差扇、撲蝶扇等;身段有犀牛望月、膝上栽花、黃龍纏腰、海底撈月、雪花蓋頂、巖鷹展翅等。
貴州花燈戲的曲調有的戲劇性較強,也有的源于抒情性的民歌小調,其中"繡荷包"最為聞名。
貴州花燈戲在流行過程中逐漸打破了"燈、扇、帕"的歌舞程式,腳色行當也不再局限于"二小"、"三小",而有了凈、末、老旦、彩旦等的劃分。
其樂曲腔調在原有曲調基礎上也出現了擴展變化,并逐漸形成自己的"板腔"和"曲牌"。
常用的板腔有【出臺調】、【行程調】、【路調】、【數板】、【罵板】、【哭板】、【一字調】、【出馬門】、【陰二簧】、【山坡羊】、【哀子】、【四平調】等。
常用的曲牌有【四小景】、【四季相思】、【月調】、【送夫調】、【巧梳妝】、【白牡丹】、【比古調】、【送茶調】、【觀花調】、【雪花飄】等。
在表現情節(jié)刻畫人物時,板腔與曲調綜合使用,形成了絲弦燈調系、臺燈燈調系和鑼鼓燈調系,音樂表現力更加豐富。
思南土家花燈戲融入本民族儺戲和擺手舞中的一些成分,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婉轉動人的優(yōu)美唱腔、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和燈戲兼容的獨特民族風格折射出烏江流域的人文風采。
思南土家花燈內容豐富,程式龐雜,有傳統(tǒng)的正燈,如"盤燈"、"開財"、"萬事興"、"說春"、"說十二花園妹妹"、"上香"、"打梁山"、"拜鬧子"等20多種。
內容多反映土家人喜慶吉祥、歡度新春、借古喻今、勸人潔身自好、勤勞致富、吟花詠草、寄物抒情托志等。
花燈戲是廣泛流行于漢民族中的一種戲曲藝術形式。
其突出特征是手不離扇、帕,載歌載舞,唱與做緊密結合。
明王朝“調北征南”、“調北填南”后,隨著大量漢族移民的到來而逐漸傳人貴州,并被一些少數民族吸收,經過一定的民族化改造,成為本民族的戲曲藝術形式。
貴州少數民族中,流行花燈戲的主要有布依族、土家族、仡佬族、苗族等民族,其中尤其以獨山布依族花燈和黔東一帶土家族花燈最為有名。
獨山花燈與江西的“采茶”、“弋陽腔”有密切的淵源關系,并吸收了廣西壯族的彩調藝術。
早期的獨山花燈以歌舞為主,劇目有《踩新臺》和《靈官掃臺》等,后來逐漸出現了戲劇劇目,如《槐蔭記》、《紅燈記》和《還魂記》等。
獨山布依族花燈道白唱詞主要為漢語,同時也用布依語。
黔東土家族花燈系明代從江南一帶傳入。
在原有花燈的基礎上,土家族民間藝術家們融入了本民族儺戲和擺手舞中的一些成分,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黔東土家族花燈主要取材于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
主要劇目有《征東》、《征西》、《紅燈記》、《八仙圖》和《關爺點兵》等。
花燈戲是貴州民間的一種民族戲劇舞蹈,人們習慣地簡稱花燈。
它充滿著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和民族特色,其中思南的土家花燈在2006年6月被國家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土家族是我國能歌善舞的民族之一。
思南土家花燈,大約起源于中國的唐朝,歷史源遠流長。
花燈的內容大多反映土家人喜慶吉祥、勸人潔身自好、托物言志等。
自古以來,在祭掃神靈祖先的活動中,在歌唱耕種的活動中,思南土家族人民都是采用思南土家花燈這種說唱的形式進行表達和流傳。
七彩山雞好不好養(yǎng)
可以的,當然可以自己養(yǎng)
安順什么地方養(yǎng)七彩山雞最多
洞口羅溪有淳樸的瑤族民俗風情,竹海可以看,特色的木房子也好看,有茶路電站水庫大壩可以游覽,有高登山千年石庵可以游覽登高,秋天有映山紅,有天然的臘肉,血粑丸子,河魚,野雞等特色菜,好玩的地方可以去下安順村,寶瑤村,田坳村,仙人橋等村
七彩山雞家養(yǎng)
1、雞舍管理
七彩山雞本質上還是野雞的一種,所以自身帶有一定的野性,所以養(yǎng)殖時的雞舍一般是開放式的,或者圈地飼養(yǎng)。選地的土壤要疏松些,最好是砂壤土,這是因為七彩山雞有用砂土洗澡的習慣,這樣能祛除它身上的寄生蟲,還要搭架一個棚子供期休息。飲水和飼養(yǎng)要固定,這樣又有利于飼養(yǎng)和觀察,七彩山雞可能會飛跳,所以圈養(yǎng)高度要在2米以上,以免逃離。
2、雛雞管理
七彩山雞的生存力強,但是它的雛雞其實還是比較脆弱的,稍有不當可能就出現問題,首先要注意溫度方面,一般出殼前兩周要保持溫度在30-35度注意,兩周后控制在20-30度之間。孵化室的通風工作要做好,保持空氣的清新,條件好時可以噴灑少量的空氣清新劑。另外還要注意燈光要暗淡一些,有利于雛雞休眠。
3、飼養(yǎng)管理
七彩山雞的飼料要根據季節(jié)變化而變化,一般冬季氣溫較低,以飼料為主,草料和水偏少,水一定要在零度以上,因為七彩山雞怕冷。夏季的飼料以草料為主,還要保證草料的新鮮性,飼養(yǎng)用具要每天清洗1-2次,以免食物殘渣導致病菌滋生,引發(fā)變化。飼喂一般是一天三次,要等到吃完后在喂食第二次,這樣才能避免浪費。
4、衛(wèi)生消毒
養(yǎng)殖七彩山雞對于衛(wèi)生清理一定要重視,七彩山雞的糞便極易引發(fā)寄生蟲,所以要及時處理,以免寄生蟲病嚴重。另外喂食可放入一些蔬菜補充維生素,有利七彩山雞的健康,當七彩山雞生長到2-3斤時即可出欄,這時利潤是最大的,后期極難生長,所以出欄一定要及時。
養(yǎng)七彩山雞有銷路嗎
山雞,又叫凰、雉雞。它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肉質細嫩鮮美,野味濃,其蛋白質含量高。這里給大家介紹的是一個人養(yǎng)殖100只種山雞年利潤有多少?其中雞舍和飼養(yǎng)等需要投資多少成本?
山雞生長快、抗病力強,飼養(yǎng)山雞具有投資少、產業(yè)化生產條件成熟等特點。預測近幾年市場無法飽和,發(fā)展前景不可估量。投資1.9萬元,在果園、林間或山坡草地建一個小型生態(tài)山雞場,農村1~2個勞動力完全手工操作,飼養(yǎng)20組(1公4母為1組)共100只種山雞,自繁自養(yǎng),常年存欄商品山雞800多只,年出售4批商品山雞共3200只,年純收入4.9萬多元。以下是山雞場建設與投資效益分析:
一、山雞舍投資
1.山雞場建設投資共1.172萬元。
(1)棚式種山雞舍:竹木石棉瓦結構30平方米,每平方米50元,共1500元。
(2)種山雞舍配套設施:產蛋箱20個,共計560元;砂浴池200元;圍活動場材料500元;小型人工孵化機(可自制)約1000元。合計2260元。
(3)育雛房:1間10平方米,600元。
(4)簡易活動組裝山雞棚:10個200平方米,每平方米30元,共6000元。
(5)飼料生產房:1間10平方米,800元。
(6)簡易宿舍:1間8平方米,560元。
2.引種費:山雞繁殖快,母山雞利用年限短。山雞場要獲得高產,一般都要經過自繁自養(yǎng)進行二次選育高產種群。所以,存欄800只的小型山雞場,只需引種200只雛山雞苗,每只5元,共1000元。
3.水電、工具、防疫和消毒藥品共1000元。
4.飼料周轉金3000元。
5.不可預測的開支(以上1~4項的總和×15%)共2508元。以上1~5項合計1.923萬元,投資概算取1.9萬元。
二、經濟效益分析
1.全年賣山雞收入:按引種200只成活90%計算,得180只,選種100只,余80只做商品山雞出售。引種4個月后出售,80只商品山雞的收入與100只種山雞的育成費用基本持平。留種山雞4個月齡產蛋,以每只母山雞年產蛋孵化成活雛山雞40只計算,開產1年,商品山雞飼養(yǎng)量3200只,每只體重1.5千克,每千克售價23元,當年分批出售商品山雞共收入11.04萬元。
2.飼養(yǎng)成本支出:
①采用生態(tài)養(yǎng)殖,補喂人工育蟲活體飼料和礦物添加劑相結合,投入的精飼料很少。種山雞精飼料日均0.2元,100只全年開支7300元;商品山雞精飼料日均0.15元,3200只飼養(yǎng)100天出售,共開支4.8萬元。飼料費共5.53萬元。
②活體飼料生產費2000元。
③水電1500元。
④工具700元。
⑤防疫和消毒藥品共1500元。
合計支出6.1萬元。收支相抵,當年可盈利4.94萬元。
七彩山雞放養(yǎng)
世界放養(yǎng)雛雞最早的國家是美國。1881年美國駐上海領事把28只中國雛雞送到美國俄勒岡州,并放養(yǎng)成功。因此, 中國目前飼養(yǎng)的美國七彩山雞的祖先,仍然是中國雛雞。目 前,美國人工伺雛雞雞不僅十分普及,而且還作為實驗動物 應用于獸醫(yī)科學研究上。
目前世界詞養(yǎng)雛雞國家很多,如匈 牙利每年繁殖硅雞100萬只,放養(yǎng)70余萬只,主要用于狩 獵,養(yǎng)殖商品野雞和狩獵雛雞的還有波蘭、羅馬尼亞、保加 利亞、法國及前蘇聯。 其中,前蘇聯從20世紀50年代后期 開始研究雛雞的馴養(yǎng)技術,在前蘇聯解體前全蘇已有90個 野禽繁殖場和研究所,不僅有規(guī)模較大的種雛雞繁殖場,還 有利用雜交優(yōu)勢專門生產商品雛雞的生產場。
七彩山雞養(yǎng)殖前景
總體來說還是比較好養(yǎng)的
1.場地管理
七彩山雞還是帶有一定的野性,所以七彩山雞的雞舍一般是開放式的,即圈地飼養(yǎng)。選地的土壤首先要疏松一些,最好可以是砂土,因為七彩山雞有用砂土洗澡的習慣,還能給它去除寄生蟲的作用,其次中間最好有個棚子用來休息、躲雨。飲水和飼養(yǎng)固定在一個地方,有利于日常的管理和觀察。圍繞的高度在2米以上,七彩山雞可是很能飛跳的。
2、雛雞管理
雖然七彩山雞的生存能力很強,但是雛雞確實極其脆弱的,很容易出問題。首先溫度方面是要極其注意的,一般出殼的前兩個星期溫度要保證30-35度左右,兩周以后就要控制在20-30度左右。前期孵化室的通風和空氣都要保持好,條件較好的可以噴灑少量的空氣清新劑。其次燈光盡量昏暗一些,有利于雛雞的休眠生長。
3、飼養(yǎng)管理
七彩山雞喂養(yǎng)的飼料是有季節(jié)性變化的,一般冬季的時候會以飼料偏多,草料和水偏少,水一定要是零度以上的水,因為七彩山雞很怕冷的。夏季飼料量要比草料少,草料要以新鮮的為主。無論是飼養(yǎng)槽還是水槽每天都要清洗,避免引發(fā)病害。喂養(yǎng)的原則是固定的早中晚三次,喂養(yǎng)的時候要等吃完了才繼續(xù)投放第二次,這樣能保證進食量和避免浪費。
4、注意事項
飼養(yǎng)山雞對于衛(wèi)生清理一定要重視,以為七彩山雞的糞便很容易引發(fā)寄生蟲。其次日??梢酝B(yǎng)殖地里丟一些蔬菜補充各種維生素,一般來水養(yǎng)殖到了2-3斤的時候,七彩山雞的利潤是最大的,后期也很難在長大,所以出欄一定要及時。
安順地區(qū)哪里有養(yǎng)野雞的
布依族,現有2545059人,主 要聚居在貴州省黔西南兩個布依 族苗族自治州。以及貴州的都勻、 獨山、平塘、鎮(zhèn)寧等10個縣(市 )。其余散居于云南、四川、廣 西等?。▍^(qū))。
布依族地區(qū)山青水秀,自然 風光多姿多彩。著名的黃果樹瀑 布、貴陽花溪、安順“龍宮”溶 洞、盤江鐵索橋等十幾處旅游景 點,每年迎接成千上萬的游客。除旅游資源外,野生動 植物資源及礦產資源也很豐富。
布依族以農業(yè)為主,種值水稻的歷史較為悠久。紅 水河流域還是中國重要林區(qū)之一。
布依族是云貴高原東南部的土著居民,早在石器時 代就在這里勞動生息。布依族與古代的“僚”、“百越 ”、“百濮”有淵源關系。唐代史稱“西南蠻”,宋元 以后稱“蕃”、“仲家蠻”、明、清稱“仲蠻”,新中 國成立后,統(tǒng)稱布依族。
布依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沒有本民族 文字。2 0 世紀5 0 年代創(chuàng)制了布依文,但未能普遍推 廣,現在通用漢文的較多。
布依族居住的顯著特點是依山傍水聚族而居。民居 多為干欄式樓房或半邊樓(前半部正面看是樓,后半部 背面看是平房)式的石板房。貴州的鎮(zhèn)寧、安順等布依 族地區(qū)盛產優(yōu)質石料,而且還有可一層層揭開的薄厚基 本均勻的平整的大石板。當地布依族因地制宜,就地取 材,用石料修造出一幢幢頗具民族特色的石板房。石板 房以石條或石塊砌墻,墻可壘至5 至6 米高;以石板蓋 頂,風雨不透。總之,除檁條、椽子是木料外,其余全 是石料,甚至家庭日常用的桌、凳、灶、缽都是石頭鑿 的。一切都樸實厚重,固若金湯,這種房屋冬暖夏涼, 防潮防火,只是采光較差。
布依族建造房屋有很多講究。首先要請陰陽先生看 “風水”,選擇依山傍水處作宅基,不僅要背靠青山, 而且要面朝碧峰。靠山最好是“臥獅拱衛(wèi)”、“青龍環(huán) 護”、“貴人坐椅”等山勢;向山要選“二龍搶寶”、 “雙龍戲珠”、“萬馬歸槽”、“壽星高照”等形態(tài)。 好在布依族地區(qū)多為石灰?guī)r山地,這種蒼山翠嶺并不難 尋。起房造屋要選吉日,吉日前一個月請木匠破料做房 架。豎房架的吉日要供祭魯班師傅。房架豎好,岳父家 送來大梁,大梁上拴有紅綢扎的大花朵,并有樂隊和舞 獅隊鳴鞭炮伴送。上梁時又要舉行歌舞祭禮和宴飲。最 后是接祖宗牌位和灶神(炭火)到新居。建新房的整個 過程,在布依族村寨里都充滿喜慶與互助的氣氛。 布依族居住的石板房
布依族的蠟染久負盛名。早在宋代,就有貴州惠水 特產蠟染布的記載。清代史書上所說的“青龍布”,就 是蠟染布,布依族姑娘從十二三歲起,便開始學習蠟染 技術。先把蜜蠟加熱熔為蠟汁,然后用三角形的銅制蠟 刀輕蘸蠟汁,在自織的白布上精心描繪各種漂亮生動的 圖案,再放入藍靛缸中漬染成藍色或淺藍色,最后將布 入鍋煮掉蜜蠟,撈 出后到河水中反復蕩滌晾干,就成 獨具特色的蠟染工藝品。
做成的蠟染布料,圖案豐厚樸實,繪畫活潑豪放, 并呈出獨有的龜紋(亦稱小波紋),具有機器所不能代 替的藝術效果。
不同地區(qū)的蠟染藝術有不同的風格:有的愛以花、 鳥、蟲、魚作蠟染圖案,構圖大膽,形象生動;有的卻 以結構嚴謹、線條細膩為特點;有的取材于龍爪花和茨 藜花,色調粗獷明快……蠟染藝術不僅美化了人們的生 活,也豐富了中外婦女的衣著。
近年來貴州還建了些蠟染廠,有專門的美工設計師 創(chuàng)作繪制出新的圖案。各種人物、動物的形象更為豐富 ,而且色彩也趨于多樣化。
蠟染布多作婦女頭巾、衣裙、圍腰、被面、門簾、 窗簾之用。有些工藝水平較高,圖案非常新奇精美的, 也被當作藝術壁掛來裝飾居室客廳及賓館飯店。布依族 婦女還在蠟染衣裙上再加刺繡更加風采迷人。
布依族姑娘從小就有制作蠟染的靈氣,她們所穿的服裝大都是親手縫制,合身得體,古樸典雅。
布依族的戲劇有布依戲、地戲、花燈戲等。其中布 依戲流傳最廣,已有2 0 0 多年歷史。每個戲班3 0 多 人,演員有生、旦、丑、大王、武將等分工。伴奏有鑼 、鼓鈸、二胡、月琴、簫、笛、木魚等。以布依語演唱 ,以漢語道白對話。劇目有本民族傳說故事和移植漢族 傳統(tǒng)劇目兩類。
地戲因在平地演出,不需塔臺設景而得名。民間傳 說地戲是向其他兄弟民族學來的。戲班都是農民業(yè)余組 成,一般以村寨為單位。能組織起戲班,并在農閑節(jié)日 里走村串寨演出,是生活富足的表現,所以群眾很支持 。演出時演員著戲裝,戴面具于額部,面具下垂一塊黑 紗布遮住臉。武將頭插野雞翎,背戴背靠和小旗。面具 以楊木雕成,著色畫成各種人物臉譜,有胡須的人物還 裝上胡須髯口,形象十分生動逼真。有打擊樂和管弦樂 伴奏。劇目題材多取自《說唐》、《岳飛傳》、《楊家 將》等歷史小說故事。用布依語演唱。有關專家學者認 為地戲起源于古代的“儺”,是戲劇藝術的“活化石” 。
每當布依戲和地戲演出時,觀眾擁滿場地周圍的空 地山坡,足見其被群眾喜聞樂見的程度。
查白歌節(jié)
布依族節(jié)日較多,其中多數是在山坡林間歡聚交友 ,歌舞游戲,談情說愛。
查白歌節(jié)是貴州興義地區(qū)布依族傳統(tǒng)節(jié)日,節(jié)期在 每年農歷六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屆時有周圍1 0 多 個縣乃至云南、廣西的各族群眾數萬人參加,規(guī)??芍^ 盛大。關于節(jié)日的來歷,傳說是古代這里有對青年,男 的叫查郎,女的叫白妹,倆人早有愛慕之心。某日,白 妹在山上砍柴,險遭猛虎襲擊,查郎射殺老虎,二人確 立愛情。山官垂涎白妹如花似玉的容貌,但威逼利誘皆 告失敗,于是害死查郎,搶走白妹。白妹放火燒毀山官 宅第,并投火殉情。群眾為紀念他們,把當地寨名改叫 查白寨,把白妹殉情的日子定為節(jié)日,把查郎射殺老虎 的地方當作歌場。
節(jié)前各家拆洗衣服被帳,掛滿村寨前后,象征白云 繚繞,取意干干凈凈,清清白白。節(jié)日里扶老攜幼,成 群結隊,趕往查白寨周圍。年輕人不僅盛裝英姿,而且 帶著定情信物,躍躍欲試,盼望得到查郎與白妹那種忠 貞不渝的愛情。節(jié)日活動的主要內容是賽歌,白天在歌 場賽,晚上到住戶的院里或屋中唱,主人供給“花米飯 ”(染成五色的糯米飯)和“茶水”(實際上是米酒, 布依人習慣以酒代茶待客)。認親訪友,吃湯鍋。傳說 湯鍋起源于燉吃查郎射死的老虎,后來是虎骨燉牛肉湯 ,現在多以山泉水大鍋燉豬肉、狗肉代替。近年來由于 商品經濟的發(fā)展,人們在節(jié)日游樂外,還增加了旅游購 物的內容??傊浅伺d而來,滿意而歸,過了今年,又 盼來年。
主食多以大米為主。民間喜歡用一種專門的炊具“甑子”把米蒸成米飯。布依族普遍喜食糯米,并常當成改善生活或調劑口味的主食。冷菜、“青苔凍肉”、“拌豌豆涼粉”等,是布依人喜歡的食品。酸菜和酸湯幾乎每餐必備,尤以婦女最喜食用。還有血豆腐、香腸及用干、鮮筍和各種昆蟲加工制作的風味菜肴。 大部分布依族都善制作咸菜、腌肉和豆豉,民間特有的腌菜“鹽酸”馳名中外。葷菜中,狗肉、狗灌腸和牛肉湯鍋為上肴。在宰豬時布依族習慣在血盆中先放一些鹽,然后與豬血一起攪動,凝固后把蔥花、佐料,加肉末下水燒湯,與豬血一起煮,稱為“活血”,作為待客的最好菜肴。貴州的布依族若遇婚喪嫁娶,喜用黃牛作菜。酒在布依族日常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每年秋收之后,家家都要釀制大量的米酒儲存起來,以備常年飲用。布依族喜歡以酒待客,不管來客酒量如何,只要客至,都以酒為先,名為“迎客酒”。飲酒時不用杯而用碗,并要行令猜拳、唱歌。布依族傳統(tǒng)小吃很多,特別是居住在云南的布依族,善作米線、餌塊、豌豆粉、米涼糕等。
除了豐富的民族節(jié)日外,布依族的另一道風景就是獨具特色的民居建筑————石頭寨。在距離黃果樹大瀑布3公里的布依水鄉(xiāng)石頭寨,映入眼簾的是青山、白屋、竹林、綠水。那里的布依人以石片當瓦、石條當柱、石塊當磚、石礅當凳。石欄桿、石窗、石桌、石磨、石路、石拱橋……無一不用石,這里的布依人,祖祖輩輩以石為伴,布依人家獨有的石文化給我們留下了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典范。
站在“石頭世界”里,還可以欣賞到另一道風景:布依蠟染。蠟染,古時候稱為蠟頡。它的制作方法是用蠟刀蘸上蠟液,在白布上畫出紋飾,然后將畫好的布放進靛藍缸內染色。經過多次漂染,沒有蠟的地方就變成藍色或青色,涂有蠟的地方仍然呈現白色,各種美麗的圖案也就顯現出來了。
布依的美用文字是難以表達的,布依文化的魅力更不是一篇小小的文章能承載得了的,只有當你的雙腳踏在布依山寨的石板路上時,你才能體味到什么是無法抵抗的誘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