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壟栽?
r在低洼地區(qū)或水田地帶起壟種植果樹的一種方式。中國南部沿江河兩岸的沖積平原,土壤肥沃,灌溉方便,可以栽種各種果樹。但往往因地下水位高,耕作層淺,不利于根系生長而易早衰。為使果樹能正常生長,采用深溝高畦,培高植穴,降低水位等方法,以延長果樹壽命。中國廣東省的珠江下游,在宋代初年(公元10世紀),即有在堤圍內(nèi)筑“小基”種植果樹的記載。明代珠江和韓江三角洲,改稻田種荔枝、龍眼、柑橘等果樹。據(jù)《順德縣志》(1585年)載:“塹員三郭為圃,名曰基,以樹果木”,即有開溝培土成圃,然后起墩種植的記載?!稄V東新語》(1900年)“在低地種荔枝,則釗溝起墩,防水浸”的記述,至今仍可見其遺跡。韓江下游,在明末清初(16世紀),已有連片壟栽柑橘,后逐漸演變?yōu)槌鄙堑貐^(qū)水田柑橘傳統(tǒng)栽培的方法。福建省沿海創(chuàng)造客土培高墩,加深排水渠道等果樹壟栽方法。因地勢和耕作習(xí)慣不同,壟栽方式各有特點。
深溝蓄水式
水位較高,常年有內(nèi)澇的水田區(qū)或低洼地,即使在園區(qū)外挖排水溝,均不能保證園區(qū)內(nèi)不積水,需采用行間掘溝蓄水,培高畦面進行種植。溝深80~100厘米,常年積水25~35厘米,超過40~50厘米時,則需設(shè)法排水,降低水位。園區(qū)內(nèi)水溝,順行向開挖,深30~50厘米,與行向垂直,導(dǎo)向小區(qū)周圍的排水干渠,一般單行栽植,畦面3.5米,1行1支溝;如雙行栽植,畦面6~7米,2行中加開1旱溝,以利排水和田間管理。此種壟栽方式使土壤濕潤,果樹生長快,結(jié)果早,但易發(fā)生缺氧爛根,樹勢易早衰,故10年左右即與水稻輪栽。
旱溝低畦式
在水位較低而土質(zhì)疏松的水田區(qū),將畦面修成龜背形,每行開一淺溝,平時不積水,旱時引水灌溉后即排去。管理如旱地果園,省工。但根系較淺,多雨季節(jié)會積水,能影響產(chǎn)量和樹的壽命。故在盛果期后,常改成2行1畦,畦間開深溝降低水位,并用客土擴大根系營養(yǎng)面積。
筑墩培畦式
低洼地或海涂,地下水礦化度高,建園前必須先挖好深溝,降低地下水位,并引入灌溉水,多次沖洗鹽堿,至耕作層含鹽量降至0.1%以下后栽樹。栽時,先掘取鄰近生長雜草的疏松表土堆筑土墩,定植穴多施有機肥料,并逐年用客土培墩成畦,加深排水渠道。換土起墩頗費工,但可利用不宜種植水稻的土坳和海涂地。
三級排灌式
不能自流灌溉的水田區(qū),在20世紀70年代,廣泛改用三級排灌式壟栽,即把園地分成小區(qū),區(qū)間挖好迂迥灌水渠,引水入園,滲透濕潤后,即流入排水溝。果園畦間、行間,都開有寬50厘米、深30厘米的淺溝,以利排除雨水。園區(qū)灌溉渠,一般寬60厘米、深50厘米。排水溝則深1米以上,并能流入河渠(見圖),三級灌溉式,要求開放水閘后能自流灌溉;任何時候又都能排干園區(qū)漬水,是中國南部果區(qū)較先進的壟栽方式。
壟栽苗木多采用無主根的高壓條苗木。嫁接苗則先折曲主根,下面墊以瓦片,以防止主根深入心土而造成爛根。自推廣三級排灌系統(tǒng)增加排水機械設(shè)備后,水位降低,加厚了耕作層,苗木一般只剪短主根,促使分生側(cè)根,壟栽果樹壽命有所延長。
臺田
北方落葉果樹都用臺田,一般臺田寬6~20米,栽果樹1~3行,依地下水位高低和雨季積澇程度而定。溝深80~100厘米,順行向,通往栽植小區(qū)的四周排水支渠,支渠深100~150厘米,引水排向干渠,然后通向園外,每年秋后,清淤一次,將因雨水沖入溝內(nèi)的園土、落葉等,覆蓋于樹干周圍及樹冠下,以免根系裸露,影響果樹生長。